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生可延缓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了解其发生概率及同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的关系,以便对其进行康复干预是很有意义的。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发病情况同年龄、性别、脑部病变部位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因素的关系,总结临床治疗的经验。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样法,病例分析。单位:一所钢铁集团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2002-08/2003-08本科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8例,均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学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CT,MRI证实病灶存在并明…  相似文献   

2.
康复干预脑卒中抑郁患者不同阶段的神经功能恢复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对神经功能康复不同阶段的影响。方法: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FA)、运动功能测定(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定(BI),对124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和康复训练效果进行测评分析。结果:脑卒中伴有中重度PSD患者在临床治疗、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3个月及6个月后,HAMD,NFA,FMA,和BI各项测评指标分别为20.78~14.23分,16.80~13.82分.34.63~38.40分,38.56~38.25分,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非抑郁患者和轻度抑郁患者(t=2.002~10.336,P&;lt;0.05,0.01)。结论:脑卒中患者伴有PSD,对神经功能康复不同阶段均有较大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部位、程度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齐连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50-2751
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进行研究与脑卒中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探讨PS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选择100例诊断为PSD,不同脑卒中部位发生抑郁的概率依次为:左半球48%,多于右半球26%;额叶60%,基底神经节区46%,多于颞叶、顶叶、枕叶及小脑、脑干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中、重3组发生抑郁的概率分别为33.7%、29.8%、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D与脑卒中部位密切相关而与脑卒中程度无关,抑郁的发生是脑部病变的直接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及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蒋波  卢伟 《现代康复》2001,5(3):29-30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脑卒中伴抑郁的患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黛安神、阿米替林和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4周及3、6月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检测。结果:黛安神组和阿米替林组的HAMD和CSS评分在治疗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显减轻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及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首发脑卒中伴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子黛安神、阿米替林和安慰剂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4周及3、6月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检测。结果黛安神组和阿米替林组的HAMD和CSS评分在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显著减轻脑卒中后抑郁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多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丽冰  武威 《疾病监测》2007,22(9):628-631
目的 对脑卒中第四周发生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进行患病率及多种相关因素的研究,期望对于PSD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案.选用符合标准的所有脑卒中住院患者,抑郁患者为病例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对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101例患者,最后能够配合完成所有调查任务的有88例.PSD总发病人数为33例,占37.5%,其中,轻度抑郁14例,占42.42%,中度抑郁16例,占48.48%,重度抑郁3例,占9.09%.结论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为PSD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为PSD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龄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特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26-5227
目的:脑卒中高龄患多种高危危险因素并存,就其康复干预过程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和特点及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方法:系统分析1例康复干预显滞后(病后59d)脑卒中高龄患的临床资料及康复干预过程。结果:提出综合应用功能重建、支持、姑息和预防原则,制定更加积极、动态的脑卒中高龄患整体康复目标,以及检验这些目标是否达到的SMART(Specific,Measurable,Achierable,Relevant,Time.1imited)原则。结论:早期康复的效果是肯定的,但在具体实施上还受到经济、化、社会背景和健康观念以及患、家属、医生和医疗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多学科或跨学科康复团队工作模式是脑卒中高龄患医院早期康复必不可少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类型的关系,初步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Zung自评抑郁量表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比例为59.42%。中度神经功能缺损者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缺损者。病变部位位于左半球易发生抑郁。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高。病变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抑郁状况,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定神经功能康复状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6周末治疗组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微,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自行缓解或消失。结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效果显著,同时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药诊治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脑卒中后抑郁症是指脑卒中发生以后,以情绪低落、自责自罪、兴趣减退为主的病症。其发生率多在40~50%,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脑卒中后病程、患者的个性、社会、家庭等有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抑郁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合并症、既往抑郁史、近期负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能力、家庭关系、性别以及病灶数目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治疗通常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惊厥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规范的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4例首发脑卒中并伴有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治疗组给予规范的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按常规心理护理.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S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周末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HAMD评分和CSS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别(p>0.05);治疗后1周末和2周末未出现差别,治疗组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3周末和4周末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规范的心理护理治疗能显著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入选的23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为类型、卒中类型、脑卒中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和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入选的237例中诊断PSD患者112例,非PSD患者125例。本组病例PSD发生率47.2%。②单因素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卒中类型与PSD的发生无关(P〉0.05)。而行为类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病灶部位.社会支持程度与PSD的发生有关(P〈0.01)。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A型行为类型者发生PSD的可能为非A型者的8.642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PSD的发生呈正相关,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损伤程度越重,其发生PSD的可能性越大,社会支持程度与PSD发生呈负相关,即社会支持评分越低,支持程度越差,越易患PSD,支持程度高者发生PSD的可能是支持程度低者的49.2%;损伤部位位于左前半球时,最易患PSD。结论:P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伴发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抑郁状态(PSD)更为常见[1],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而且PSD的病因学非常复杂,目前多倾向于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通过百优解和乌灵胶囊等中西医方法早期对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患者进行综合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永娟  王明兰 《护理研究》2005,19(5):865-865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利于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本文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医护配合做系统的心理干预,以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旭  石寄平 《现代康复》2001,5(8):64-6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社会支持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并结合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加以综合分析。结果 ADL评分,社会支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病变部位与抑郁发生密切的相关。结论 随相关因素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倾向增高,应注意早期发现,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择住院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对照组50例,入院后给予常规的药物及相应的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Fugl-mey-er值及Barthd指数.结果 发病第5天两组HAMD评分,Fugl-meyer值及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0 d和60 d后,治疗组Fugl-meyer值、Barthel指数积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有利于患者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且操作方便.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症2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艳玲  宋长明  王霞 《临床医学》2008,28(11):62-6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特点。方法随访脑卒中患者565例,用汉密尔顿(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判定。结果符合脑卒中后抑郁症者242例,诊断符合率为42.83%。脑卒中后4~6个月发生抑郁者最多,占92例。额叶卒中后抑郁症最多,占77例,其次为基底节区卒中后抑郁症69例。242例卒中后抑郁症经心理干预和抗抑郁药物相结合治疗6周后治愈190例,占78.51%,好转48例,占19.83%,无效4例,占1.65%。结论脑卒中的病灶部位与PSD的发生有关,病灶部位越靠近额叶,越易发生PS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认知、行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通过CT或MRI进行确诊后,根据有无实施综合护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涉及心理、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综合护理治疗。干预前后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状况进行评定,分别采用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干预1个月及2个月后,2组BI及FMA评分均逐渐提高(P0.01),HAMD评分逐渐下降(P0.01,P0.05),干预1个月后,组间比较,3项评分均无显著差别,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BI及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其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非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周波  肖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374-375
目的:了解氟西汀对脑卒中后非抑郁患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后非抑郁患按入院时间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除脑卒中后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指导外,治疗组加用氟西汀20mg/d,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0,60d用汉密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MESS,ADL评价患的情绪和神经功能。结果:发现治疗组在30d时ADL改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差异(P<0.05),在60d时MESSS和ADL的改善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5),而两组在治疗前、治疗30,60d,HAMD、HAMA评分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氟西汀能够改善卒中后非抑郁患的神经功能,其机制的确与抗抑郁作用无关,可能是氟西汀能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5-HT)的浓度,促进5-HT突触的传递作用,来改善神经运动功能,促进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脑出血属祖国医学“中风”,又名“脑卒中”。我院总结近两年对收治脑卒中74例配合康复治疗,效果满意。现观察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