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F_3)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的影响。方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观察F_3(0.o1-10μmol/L)对由KCl(30mmol/L)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荧光强度增加的作用。结果:KCl可诱发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迅速增强,F_3可以拮抗由KCl诱导的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增强作用,并呈量效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终强度(KCl:67±24;F_3 0.o1μmol/L:57±13;0.1μmol/L:40±13;1μmol/L:29±9;10μmol/L:20±6)。在加入F_3后,钙荧光强度的变化最快时程是在给F_3后0-30s。结论:F_3拮抗血管收缩主要是由于阻断了Ca~(2 )通道。  相似文献   

2.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钙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14  
目的 研究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 (F2 )对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的影响。方法 用Ca2 +荧光染料Fluo 3 AM负载细胞 ,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结果 在含氯化钙 (1 2 6mmol·L-1)的细胞外液中 ,30mmol·L-1KCl使细胞内钙荧光强度迅速增强 ,4种浓度F2 (0 1、1、10、10 0 μmol·L-1)作用 3min时 ,使KCl诱导细胞内钙荧光强度分别降至 6 4%± 9% ,(n=16 ,P <0 0 5 )、16 %± 5 % ,(n =2 0 ,P <0 0 1)、0 6 %±0 8% ,(n =2 0 ,P <0 0 1)、0 1%± 0 3 % ,(n =15 ,P <0 0 1) ,呈量效依赖关系。结论 F2 通过阻断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降低平滑肌细胞内钙浓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 (F2 )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 30min ,再灌注 30min ,于缺血前舌下静脉注射不同剂量F2 (1,2 ,4mg·kg-1)。测定血清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 MB)、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草转氨酶 (GOT)、丙二醛 (MDA)的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透视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 F2 能呈量效关系降低由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肌损害心肌酶CK、CK MB、LDH、HBDH、GOT的释放 ,保护SOD的活性 ,降低MDA的产生 ;透视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F2 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心肌的形态学改变。结论 F2 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 (F2 )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 (ICa)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急性分离的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 ,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观察F2对ICa的影响。结果 F2 (1μmol·L-1)能抑制任何一膜电压下的ICa,使峰电流从 (1775 2± 36 0 4 ) pA减少至 (46 4±12 9 1) pA (n =8,P <0 0 1) ,并使ICa的电流 -电压曲线上移 ,但不改变ICa的电压依赖特征。结论 F2 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具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6.
氟哌啶醇对褪黑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研究了氟哌啶醇对褪黑素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小鼠自实验前1周置于标准明暗周期交迭环境中饲养,自由摄食饮水。实验时分别测定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率-,T淋巴细胞百分经与血清溶血素生成水平。结果:MT20μg/kg可以显著升高Lym%,T-Lym%与HC50值,Hal0.4-1.。6mg/kg对小鼠Lym%,T-Lym%无直接影响,对HC50值有一定影响,但均安全抑制MT升高Lym%,T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氟哌啶醇(haloperidol,HA)对曲马多(TRamadol,TR)镇痛效应的影响,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小鼠分生理盐水NS组,单用TR、HA,HA与TR合用组,用甩尾法和扭体法实验,观察HA对TR镇痛小鼠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TFL)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氟哌啶醇单独用药能提高小鼠对热刺激致痛的痛阈(P〈0.05),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氟哌啶醇与曲马多联合应用较两药单用,小鼠的痛阈提高(P〈0.05)、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氟哌啶醇有镇痛作用,与曲马多合用,镇痛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8.
何安阳  陈惠龙 《海峡药学》2009,21(10):201-202
氟哌啶醇为丁酰苯类化合物,其作用与用途和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相似,适用于治疗以兴奋躁动、紧张焦虑、幻觉妄想为主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但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因此导致患者发生一系列不良反应〔1〕。本文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描述其不良反应即单用氟哌啶醇与氟哌啶醇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对离体培养的人体淋巴细胞的SCE频率影响的效应。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比采用氟哌啶醇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氟哌啶醇组和奥氮平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情况。结果治疗1个半月后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奥氮平组患者的PANSS总分低于氟哌啶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氟哌啶醇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6例,占45%,奥氮平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有41例,占5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氟哌啶醇和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均十分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近,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对服用氟哌啶醇患者的心电图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哌啶醇用于临床治疗精神病已30余年,一般认为该药抗精神病作用强,副作用小,对内脏器官特别是对心脏影响较小。但本人通过对40例病人服用氟哌啶醇后做40次心电图详细观察后却发现该药对心脏影响较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检查对象是从本院住院患者中挑选40例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前做心电图检查均为正常的病人。将40例病人分甲、乙两组,甲组(男、女各10例)服用氟哌啶醇12mg,乙组(男11例、女9例)服用该药24mg。服药方法:为每餐后(上午8时、12时,下午5时)口服。 心电检查方法:从上午8时半到9时半,甲、乙两组同时进行,连续1…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中国药典方法和直接法测定氟哌啶醇片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氟哌啶醇的作用机制用于我院神经外科治疗了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病人9例、严重呃逆的病人5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严重神经症状者9例,均为男性,其中颅内血肿术后5例;脑挫裂伤、脑干损伤者各一例;外伤性脑室出血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1例。术前均有意识障碍,哥拉斯格昏迷指数在5—7分,伤后或术后数小时即出现精神症状,曾用安定、鲁米那,冬眠Ⅰ号等药物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哌啶醇所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原因、规律、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照。方法检索1989年1月—2017年7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及Pub Med数据库收录的全部中医药期刊,收集报道氟哌啶醇致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94篇文献,122例病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集中在18~40岁。用药1~7 d出现ADR的例数最多,占45.10%。氟哌啶醇引发的不良反应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皮肤损害,其中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63例,占51.6%,所占比例最高。心血管系统和皮肤损害ADR占比分别为14.8%、10.7%。结论氟哌啶醇引发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临床应重视氟哌啶醇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加强药学监护,尽量避免或减少其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34例急性躁狂症随机分配至氟哌利多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8±s10a)和氟哌啶醇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9±12a)治疗,2药的治疗剂量均为10-20mg,im,bid,疗程2wk。用BRMS、CGI-SI、GAS及TES查表评定。结果显示:2药疗效术仿;2组BRMS和CGI-SI总分的减分及GAS总分的增分差异不显(P>0.05);2药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34例急性躁狂症随机分配至氟哌利多组(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8±s10a)和氟哌啶醇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9±12a)治疗。2药的治疗剂量均为10-20mg,im,bid,疗程2wk。用BRMS、CGI-SI、GAS及TESS量表评定。结果显示:2药疗效相仿:2组BRMS和CGI-SI总分的减分及GAS总分的增分差异不显著(P>0.05);2药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抽动障碍患儿分到A组(n=44例)和B组(n=44例),A组患儿予以利培酮治疗,B组患儿予以氟哌啶醇治疗,采用耶鲁抽动症状严重程度量表(YGTSS)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A组及B组的YGTSS评分分比较,P> 0.05。治疗后,A组及B组的YGT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P> 0.05。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3/44),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73%(10/44),两组比较,P <0.05。结论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利培酮的药物不良反应更少,更适用于小儿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