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系统分析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检索国内外8个数据库,筛选建库至2021年9月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9篇文献,共包含7 826例患者,8 207次院内转运,其中发生不良事件1 980例次,发生率为24.13%。15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多脏器功能衰竭、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在转运前或转运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 结论 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应在转运前全面评估,明确危险因素并制订针对性预防措施,以防范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单制管理在降低危重患者院间长途转运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1~12月符合院间长途转运标准的258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261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核查方法,观察组设计核查清单,转运护士根据清单逐项核查,比较两组转运中与仪器设备相关、与急救药品相关、与患者管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仪器设备功能障碍、氧气不足、电量不足、急救药品不足、导管堵塞等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在药品过期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单制管理能有效降低危重患者长途转运中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安全转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降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成立研究小组,编制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核查单,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及反思2个循环过程,找出核查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完善核查单,并比较行动研究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临床应用2个循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院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由45.00%下降至18.75%。结论基于行动研究的体外膜肺氧合支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核查单的编制及应用能够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输液安全。方法回顾53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类别,分析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53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次为:护士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护士业务素质差,多发生于新上岗护士、实习生。结论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认真落实查对制度及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合理利用人力资源,科学排班,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强化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流程化管理在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保障患儿转运安全。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儿科急诊院内转运的626例危重症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院内转运的758例危重症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采用流程化管理方法转运,包括制定危重症患儿院内安全转运制度及流程,加强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的流程化管理等。比较两组患儿一次转运成功率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均一次转运成功,对照组621例一次转运成功,5例实施二次转运成功,观察组一次转运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发生不良事件21例,对照组为4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将流程化管理应用于危重症患儿院内转运的管理与实践中,使转运医疗行为制度化、流程化,能够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规避转运风险,为患儿安全转运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科设立院际危重症转运专职护士岗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拔并规范化培训35名转运专职护士,制定转运制度和流程,明确工作内容及岗位职责,实施1年后共转运4 503例危重症患者;以设立转运专职护士岗位前转运的2 378例患者为对照,比较专职岗位设置前后院际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专职岗位设置后院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设置前(P0.05,P0.01)。结论危重症转运专职护士岗位的设立可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7.
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临床路径实施的效果,以全面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方法将2009年1~12月从急诊科转送的609例危急重症患者设为对照组;2010年1~12月的759例危急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建立安全转运路径后,按安全转运路径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前准备、转运前联络与协调;转运中监护与急救;转运后交接等措施。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收科室满意率,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对72例不良护理事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造成原因及相应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骨科通过上报护理部所记录的不良护理事件72起,记录不良事件类别、单日24小时发生时段、导致事件发生护师级别、工作时间及对患者造成损伤分级。结果临床不良护理事件中发生率占前四位的是管道脱落(25%)、褥疮(16.67%)、输液漏出(16.67%)、错误或忘记执行医嘱(8.33%);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护士工龄以5年以下最多,占65.28%,单日不良护理事件最易发生时间段为13:00~22:00,占54.17%,本文72例不良护理事件中,造成患者损伤0级16例(22.22%)、Ⅰ级45例(62.5%)、Ⅱ级6例(8.33%)、Ⅲ级3例(4.17%)、Ⅳ级2例(2.78%)。结论要求临床护士要严格掌握护理守则及执行护理制度,规范护理操作,并对每周护理错误事件进行研讨及学习,增加护士工作信心,实时改进护理管理思想及制定预防措施,整体提高患者住院期间护理质量,有效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DT式流程管理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6-08—2019-05间收治的97例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8例予以常规模式管理,观察组4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MDT式流程管理。比较2组院内转运用时,转运中不良事件(病情恶化、再损伤)及意外事件(脱管、扭曲、药物延迟)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转运用时较对照组短,转运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肺挫裂伤患者的院内转运中采用MDT式流程管理,能缩短院内转运用时、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提高患儿输液安全。方法回顾我院儿科40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类别、时间及护理人员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40例次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依次为护理人员查对不严、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差、环境嘈杂;发生时间主要为白天治疗比较集中时和中夜班时段;多发生于实习生、新入科护士及工作5年内人员中。结论严格执行查对和临床教学制度,对实习生、低年资护士进行个性化、规范化培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措施;科室改革排班模式,按照患者需求进行弹性排班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