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是一种新型的致病性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为了掌握武汉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宿主动物、腹泻病人及食品中的带菌和菌株毒力基因情况,本文于2003年进行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宿主动物带菌情况调查。并在腹泻及肾衰患者中进行病原检索和食品监测。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军  朱群 《上海预防医学》2004,16(7):343-344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因其引起出血性肠炎而得名,O157:H7是最主要的血清型之一。O157:H7是一种较新的致病菌,除出血性肠炎外还能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甚至死亡。该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动物是其主要的宿主。自1982年首次在美国爆发的出血性肠炎(HC)中分离到病原菌以来,在北欧、日本、加拿大、美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方法。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MPCR)特异性扩增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STX、rfbE、fliC基因。结果分别在228,378,709bp处扩增出3个目的基因片段,且只有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获得扩增,其他菌种扩增均呈阴性。结论PCR方法比传统细菌检测方法更特异、快速、灵敏和简便,为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2000~2005年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海盐县肠出血性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流行情况。方法:采取肠道门诊病人肛拭样和动物宿主粪便,采用免疫磁珠分离和大肠杆菌O157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胶体金快速诊断技术以及特定培养基分离鉴定技术检测O157:H7大肠埃希菌。结果:从1例腹泻患者的大便中检了了1株O157:H7大肠埃希菌,不产生类志贺毒素;从动物粪便中检出7株O157大肠埃希菌。结论:海盐地区人群中感染率较低,且为非产毒株;猪、鸡是我地区O157:H7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贮存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5.
自从1982年在美国发生了首次由大肠埃希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以来,该菌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多次食源性暴发。1996年在日本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前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呈全球流行,已被认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8种传染病病原体之一。我国亦加强了大肠埃希菌O157:H7的监测,将该项指标列入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重点监测项目之一。为了解唐山市食品被本菌的污染现状,我们于2007年8月采集了40份熟肉制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离出了1株大肠埃希菌O157:H7。  相似文献   

6.
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少见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O164:K?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市自2001年所辖某县检出过一例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以来,多年未再检出过一例致泻大肠埃希菌。今年,在10月份的一起食物中毒标本中检出一例血清型为0164:K?的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经多次试验确认该菌在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上与其它EIEC有不同之处,现将检验过程和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肠埃希菌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但1982年在美国发生的多起食物中毒事物,其中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为罕见的O157:H7大肠埃希菌,尔后在日本也多次发生因O157:H7引起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杀菌O157:H7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污染状况及季节分布。方法: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取样。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全自动生化鉴定系统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1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共28株,检出率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3%和3.2%。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结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污染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监测,预防O157食源性暴发。  相似文献   

9.
致泻大肠埃希菌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致泻大肠埃希菌引发的肠道感染疾病越来越多,在肠道病原菌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志贺菌成为最常见的腹泻病原菌。近年来,嘉兴市陆续出现了多起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2002年本市所辖某县检出了一例由O157:H7(EHEC)引起的病例,2005年在本市食物中毒和门诊病例的腹泻病人标本中陆续检出3株与腹泻有关的O125:K70(EPEC)、O164:K?(EIEC)、O25:K19(ETEC),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认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整理了检测工作中的记录,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工作体会,从实验室角度对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检测工作及其注意事项作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卫生部关于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了全新疆地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0157: H7的监测.从1例住院患者中检出O157: H7菌株,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出血大肠埃希菌O157∶H7与食品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主要包括O157∶H7和O26:H11,其中O157∶H7是出血性肠炎的主要致病菌,自1982年由美国首次报道了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的爆发以来,EHEC的感染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已将O157∶H7列为新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尽管EHEC已被研究了近20年,但对由该菌引起的致命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反刍动物是EHEC的主要宿主,人的感染方式主要为食源性或与带菌动物接触。自1986…  相似文献   

12.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O157:H7)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自1982年美国首次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以来,世界各地陆续有疫情出现。1999年我国许多地区发生O157:H7感染性腹泻暴发,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以前云南省虽未发现O157:H7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病例,但从市售蔬菜、猪、鸡、鱼内脏及牛粪中都曾经分离到OO157:H7,为了解云南省人、动物O157:H7带菌状况,动态观察O157:H7,大肠埃希菌的分布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于每年8~10月份开展O157:H7监测,现将2004—200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首次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EHEC O157:H7)在我省的动物宿主种类和菌型特征,制定相应流行病防治对策。方法:采用传统方法,在6~10月份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对武汉市3大养殖场、屠宰场的肉猪、奶牛及武汉7大城区的农贸商场的水产品进行调查采样,共采集811份样品,进行EHEC O157:H7检测。结果:341份猪粪样品中检出1株EHEC O157:H7,阳性率为0.29%;255份奶牛粪便样品中检出7株EHEC O157:H7,阳性率为2.75%;其他类标本中未检出。分离的这8株阳性菌株与传统的EHEC O157:H7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他们均发酵山梨醇,大部分菌株不分解棉子糖,也存在不分解卫茅醇的菌株,而β-葡萄糖醛酸酶试验为阳性,在致病因子上,检测现有的几种毒力基因均为阴性。结论:在我省首次检出8株EHEC O157:H7,说明其普遍存在于动物体内,对环境、食品构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4.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1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48株(国内28株,美国20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耐药特点以及1类整合子的分布,探讨整合子中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及与细菌耐药性的相互关系。方法琼脂稀释法对18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分析;PCR法鉴定1类整合子阳性株;PCR产物测序及分析。结果48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中23株为O157:H7;2个地域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大多无差别,只存在对氨苄西林和红霉素耐药率的差异,前者为国内分离株(60.7%)高于美国分离株(30%),后者为美国分离株(95%)高于国内分离株(60.7%)。耐3种以上抗生素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18株(美国3,中国15)。48株分离株中有11株(22.9%)鉴定出1类整合子,PCR产物测序分析可见,9株携带aadA1基因盒,2株携带aadA2基因盒,传递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结论1类整合子及其相关的基因盒广泛存在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中,而且决定着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希菌O157:H7的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O157:H7)是新出现的肠道致病菌,它可引起人腹泻、出血性肠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自1982年在美国报道出现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多次暴发流行,我国也于1986年在徐州发现感染病人。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有明显上升趋势,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性强、  相似文献   

16.
调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在河南省6类食品中的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了解季节因素对于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分布的影响,以预防和控制食品污染保证食品安全。依据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分5个采样区域,按夏季和冬季在销售环节随机抽取样品,选择性增菌培养后,用O157胶体金试剂筛查,免疫磁珠富集后分离病原菌,应用bioMerieux VITEK32 AMS system,GNI^ 和血清学的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463份食品中共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28株,检出率为1.9%,其中鲜肉和生食蔬菜检出率最高,为3.3%和3.2%,酸奶中未检出。夏季检出率(2.5%)明显高于冬季检出率(1.1%)。结果提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食品中的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其检出率的高低与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流行强度呈正相关。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加强畜禽屠宰、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和监测,预防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腹泻患者和宿主动物中带菌及毒力基因情况,探索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2009年河南省监测点所送可疑菌株进行血清学和PCR复核,对确认菌株进行stx1、stx2、eaeA、hlyA毒力基因测定。结果河南省2005-2009年共监测各类标本10 732份,检出O157∶H7菌株255株,检出率为2.38%;其中动物粪便标本的检出率为6.31%,检出率最高的为羊粪(8.04%),其次为牛粪(7.20%);各年份菌株检出率之间有一定差异;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产毒株主要来自于羊、牛、鸡粪便及蝇类和生肉标本;毒株类型主要为stx2、eaeA、hlyA组合型。结论河南省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在人群和各类动物中均存在,最重要的动物宿主是羊和牛;部分食品在加工环节有可能被污染,存在引起暴发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可导致人、动物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脓毒症或脑膜炎症等。主要分为5类,即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了解平罗县感染性腹泻样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2011年4—12月对平罗县3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和重新抬头的病原微生物 ,是当前世界医学界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O157:H7大肠埃希菌就是其中之一。自 1982年O157:H7;大肠杆菌在美国首次被分离并确认为食物中毒新型致病菌以来 ,此菌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爆发 ,造成严重危害。 1999年 8月 2 9日 ,美国华盛顿县发生了一起由肠道出血性大肠埃希菌 (EHEC)O157:H7引起的 116人的食物中毒 ,其中 65人住院治疗 ,11名儿童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US) ;2人死亡 ,1名 3岁女孩死于HUS ;1名 79岁男性死于HUS及血栓形成后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一食物中毒引起了美国纽约州…  相似文献   

20.
自从1982年在美国发生了首次由大肠埃希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暴发以来,该菌在世界范围内曾有过多次食源性暴发.1996年在日本发生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暴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