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自发性脊柱脑脊液漏引起的低颅压不多见,但引起体位性头痛已被人们所认识。到目前为止,关于本病的发病率还没有流行病学资料报导。明尼苏达州,澳姆斯特丹镇1995年统计资料显示自发性脊柱脑脊液漏所致低颅压的发生率为1/50,000(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由诊断性腰椎穿刺所致的低颅压性头痛,同时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颅神经麻痹和耳鸣。  相似文献   

2.
不典型自发性低颅压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低颅压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体位性头痛,现报告3例无体位性头痛的不典型自发性低颅压患者如下。1病例1.1例1女,45岁。因胸、腹束带感半年于2010年5月6日来我院门诊就医。病前2个月有跌伤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史,卧床治疗结束后起床活动时即开始感胸、腹束带感,平卧  相似文献   

3.
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3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应用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行腰椎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传统小儿腰椎穿刺方法进行改进:(1)以一次性无菌注射针为穿刺针;(2)镇静:<7岁及≥7岁评估难以配合者,使用安定镇静;(3)不做麻醉.将600例患儿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300例,观察和比较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的临床效果、穿刺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儿配合情况.结果 传统方法组总成功率79%(一次性成功率61.3%);改良方法组总成功率90.3%(一次性成功率8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传统方法组中头痛为6.5%,副损伤为14%,腰背痛为13.6%;改良方法组中头痛为2%,副损伤为5.7%,腰背痛为5.8%,2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小儿腰椎穿刺术明显提高腰椎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减少患儿痛苦及紧张,配合程度高,操作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加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动脉瘤性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常规行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后,随机分为腰大池引流加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治疗组(研究组)和腰椎穿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9例,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58.6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头痛缓解时间及脑梗死、脑积水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加尼莫地平静脉泵人治疗动脉瘤性SAH,其疗效优于腰椎穿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后的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我科收治的84例自发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间断腰椎穿刺引流,观察组给予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前及治疗后5天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组患者抑郁情况,术后3个月随访时采用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后,观察组CD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腰椎穿刺引流术相比,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能更好的改善SAH患者术后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头颅CT显示为阴性而腰椎穿刺诊断为SAH,DSA确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腰椎穿刺诊断SAH阳性率为100%,有助于对动脉瘤诊断。结论腰椎穿刺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在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后腰椎穿刺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非交通性脑积水病人ETV术后的临床资料,均表现为颅高压;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34例)和成人组(5例),均隔日一次行腰椎穿刺,测量和记录颅内压变化。结果儿童组ETV后早期颅内压降至正常范围后持续升高,于第3天达高峰,其后呈下降趋势,于第11天恢复正常;成人组ETV后早期颅内压明显降低后逐渐升高,第5天达高峰,余变化趋势同儿童组。两组各时间点腰椎穿刺初、末压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儿童组腰椎穿刺治疗有效31例,无效3例;成人组腰椎穿刺治疗有效4例,无效1例。腰椎穿刺治疗无效的4例病人均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论 ETV后腰椎穿刺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颗粒的开放,减少脑脊液流动阻力,提高其顺应性和缓冲能力,重建脑脊液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基于光纤内镜的可视腰椎穿刺装置,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初步研究。方法收集10具家猪腰段脊柱标本,随机分为实验组(n=5)和对照组(n=5)。可视腰椎穿刺装置由穿刺针、光纤内镜、外置光源、图像传感器、图像采集系统组成,可在直视下进行腰椎穿刺操作。实验组使用可视腰椎穿刺装置在家猪腰椎标本上模拟腰椎穿刺操作,对照组使用传统穿刺方法。评估可视腰椎穿刺装置对穿刺部位各组织结构的分辨能力,并与对照组比较评估其穿刺成功率。结果可视腰椎穿刺装置能清楚地分辨穿刺部位各组织结构,穿刺成功率较传统穿刺方法显著提高(P0.05)。结论可视腰椎穿刺装置在提高腰椎穿刺的准确性及成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为临床腰椎穿刺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腰椎穿刺术是临床常用的诊疗技术,依穿刺部位不同又分正中穿刺法和旁正中穿刺法(即椎旁腰椎穿刺术)。前者为各科医师熟知,后者因测脑压不便而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过去仅为麻醉科和少数临床科医师掌握。近年来随着测脑压方法不断改进,椎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0年7月至1984年3月共收治包裹性脑出血72例,其诊断依据是:(1)突然发病,表现头痛、意识障碍或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定位体征。(2)CT扫描见脑实质内有高密度血肿,血肿未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3)病后3天内腰椎穿刺,脑脊液无色透明。现将72例临床资料及CT所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脑室出血是临床常见的高危重症,起病急,并发症多,预后差。回顾总结我科2003年5月~2008年5月收治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55例,26例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和尿激酶灌注治疗,29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连续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腰穿留置导管行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置管行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腰穿成功后,沿硬膜外套管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约3 cm,每日行脑脊液置换,4~6 d脑脊液变清为止。结果56例行脑脊液置换后头痛迅速缓解,平均3.8 d,而对照组头痛缓解时间平均15.5 d(P0.05)。结论应用腰穿留置导管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是一种缓解头痛,防止脑血管痉挛,降低再发率和病死率的有效方法,且未见脑疝及其他不良反应,并且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伴颅周肌筋膜触痛点(MTrPs)的头痛患者神经心理和肌电生理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伴有MTrPs的发作性头痛患者17例和慢性头痛患者16例,正常对照15例,采用MMSE、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评估受试者神经心理学状态;并对MTrPs所在颅周肌行针电极肌腹插入检查(EMG),记录和分析其肌电活动。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发作性头痛组及慢性头痛组PSQI、HAMA、HAM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头痛组和发作性头痛组MMSE、PSQI、HAMA和HAMD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作性头痛组EMG异常率为94.1%,慢性头痛组EMG异常率为75.0%,正常对照EMG均为正常;EMG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电活动。结论头痛患者常伴有一定程度的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伴MTrPs的发作性和慢性头痛患者均存在相当比率的肌电改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自发性电活动。MTrPs的出现提示头痛出现新的诱因和机制,如能及时发现和诊断,可以帮助正确处理头痛。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9岁,既往体健。有快速运动后眩晕病史3周。神经病学检查,颈强直,Romberg试验不稳。听力检查左耳低频听力轻度下降。眼震电图仪检查示轻微右相自发性眼球震颤。左耳Caloric试验较右耳低21%。诊断为强直颈,轻度前庭功能障碍出院。 10天后因症状加重而再次入院。为了排除脱髓鞘疾病而行诊断性腰椎穿刺术。选用22号穿刺针,于第4~5腰椎间隙进针,穿刺顺利,脑脊液颜色清  相似文献   

15.
信息动态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是自发性脊髓CSF漏引起,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可继发硬膜下血肿,严重病例可出现脑实质受压的局灶性症状、意识障碍甚至脑疝,临床相对少见且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自发性低颅压所致双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是自发性脊髓CSF漏引起,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可继发硬膜下血肿,严重病例可出现脑实质受压的局灶性症状、意识障碍甚至脑疝,临床相对少见且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自发性低颅压所致双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静脉注射组14例,腰椎穿刺组1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除常规治疗外,静脉注射组经肘静脉输注神经干细胞;腰椎穿刺组通过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植入神经干细胞。3组治疗前后均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对照组、静脉注射组、腰椎穿刺组的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静脉注射组和腰椎穿刺组与对照组的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腰椎穿刺组与静脉穿刺组的FI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干细胞是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尤其是采用腰椎穿刺经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干细胞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头痛包括紧张型头痛(TTH)、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其他三叉神经自发性头痛和其他头痛.其中,紧张型头痛为人群中最常见的头痛类型,几乎不包含神经血管因素.偏头痛属于神经血管性疾病,全世界有8%~15%的患者受其困扰,仅在欧洲,每年约损失600×103个工作日[1,2].偏头痛多为中至重度头痛,可持续4~72 h,常为单侧的搏动性疼痛,并伴有畏光、畏声和(或)恶心、呕吐.有先兆的偏头痛,多于头痛发生之前出现短暂的对侧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9.
CT脊髓造影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脑脊液漏点检出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脊髓造影在自发性颅内低压脑脊液漏点检出中的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6例自发性颅内低压患者,男女各3例,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分类第2版自发性颅内低压的诊断标准.影像学资料包括5例全脊柱MRI检查和6例全脊柱CT脊髓造影.根据CT脊髓造影发现的脑脊液漏点,选择穿刺部位,透视下注射混合碘造影剂的自体静脉血,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例全脊柱MRI检查均未发现漏点.6例CT脊髓造影检查均发现了漏点,各例漏点数目为1~7个,总漏点数目25个,平均4.2个,其中颈椎和胸椎各12个,腰椎1个.CT脊髓造影表现包括造影剂线状漏出、椎旁软组织内片状造影剂蓄积及神经根袖呈鸟嘴样扩大等.6例患者经靶向硬膜外血贴治疗后获得临床痊愈.结论 CT脊髓造影是一种有效和精确的自发性脊髓脑脊液漏点定位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20.
腰椎穿刺(简称腰穿)后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各家报道不一,发病率为2%~11%。自1898年德国医生Bier K首次用腰穿进行脊髓麻醉以来,腰穿己广泛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尽管近年来对腰穿的方法学进行许多改进,减少了头痛的发生,但对腰穿后头痛的发生机制不明,有关腰穿后头痛的预防和治疗存在争议。本文就腰穿后头痛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