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妇女症状及性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大豆提取物大豆异黄酮对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和症状的影响.方法:围绝经期妇女、绝经期妇女服用大豆异黄酮6周后,观察药物对围绝经期、绝经期妇女血中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睾酮(T)、泌乳素(PRL)、雌二醇(E2)的影响,对绝经期潮热面红、自汗盗汗、心烦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耳鸣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服用大豆异黄酮后,35~45岁,46~55岁,56~65岁年龄组血中的FSH激素、LH降低,PRL、E2升高;46~55岁,56~65岁年龄组妇女症状均有改善.结论.大豆异黄酮使围绝经期和绝经期血中FSH、LH降低,PRL、E2升高.而且年龄小组,激素降低或升高更明显,此药具有改善绝经期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干预围绝经期气郁体质妇女的临床效果。方法 7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中药组予口服柴胡疏肝散,对照组未予任何治疗。观察2组干预前后气郁体质转化分、外周血中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和睾酮(T)水平的变化。2组同步观察12周。结果与干预前比较,中药组气郁体质转化分下降(P0.05),E2、T水平上升,FSH、LH水平下降(P0.05);对照组均无变化。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改善围绝经期气郁质妇女的偏颇体质状态,有助于妇女平稳渡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的年龄与基础FSH水平对人工授精的结局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受夫精人工授精治疗的75例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年龄和基础FSH水平与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的关系。结果≥35岁流产率明显增加,35岁组的促排卵周期周期数、妊娠率大于≥35岁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基础FSH10 IU/L的患者的流产率显著低于≥10 IU/L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越大,血FSH水平越高,不孕妇女的人工授精妊娠率越低,流产率越高,促排卵不能增加高龄和高FSH患者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岳喜格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46-146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8年3月选择有明显围绝经期症状的妇女60例,年龄35~40岁12例(20%),41~50岁42例(70%),51~60岁6例(10%)。停经时间0~6年,经详询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血中FSH、E2测定),符合围绝经期综合症,其中包括卵巢早衰3例,人工绝经9例。  相似文献   

5.
唐敏 《当代医学》2021,27(22):40-4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六项对血脂四项水平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于本院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120例,根据年龄分为低龄组(45~55岁)与高龄组(56~65岁),各60例.同时选取年龄25~45岁的健康女性6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雌二醇(E2)、促黄体素(LH)、孕酮(P)、泌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与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低龄组、高龄组E2、PRL、HDL-C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低龄组、高龄组LH、P、FSH、T、TC、TG、LDL-C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六项与血脂四项均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血脂异常发生率高,且血脂水平受激素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耀 《中外医疗》2008,27(18):67-68
目的 对96例围绝经期相关问题分析及治疗.方法 我院门诊96例围绝经期妇女分3组观察:A组年龄<45岁23例,B组年龄45~55岁20例,C组年龄>55岁,15例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和内分泌测定.结果 从表上看40岁以后多出现失眠、潮热以及月经紊乱为主.50岁左右以阴道萎缩等泌尿生殖器症状为主,近60岁多见关节痛等骨质疏松症,性激素测定FSH>40mIU/mL46例占48%,E2<25pg/mL29例占30%.结论 了解相关问题并判定其是否与围绝经期的激素变化有关,并除外可能的器质性改变,采取对症处理.雌激素对缓解围绝经期相关问题具有特异的作用,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的情况下应用激素治疗仍然是十分有价值的.应规范化、个体化,低剂量的原则,并定期随诊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孕妇女的年龄和基础FSH水平对夫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采用夫精人工授精治疗的不孕患者7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资料。结果 35岁组的流产率显著低于≥35岁组(P0.05),≥35岁组促排卵周期妊娠率与自然周期妊娠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FSH10IU/L组的流产率著低于FSH≥10IU/L组(P0.05),FSH≥10IU/L组促排卵周期妊娠率与自然周期妊娠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高龄和基础FSH升高导致夫精人工授精流产率上升,且促排卵并不能增加高龄和基础FSH升高患者夫精人工授精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性激素生理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状态问卷(depression status inventory,DSI)对年龄在40~54周岁的围绝经期门诊就诊妇女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估;采用化学发光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前的、治疗后显著好转的、围绝经期正常的以及正常生育年龄的妇女进行血清4项性激素水平测定。结果:围绝经期抑郁症组妇女的血清E2、FSH、LH、P水平与生育年龄组、围绝经期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围绝经期抑郁症治疗6个月后症状有显著好转妇女的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情况:血清E2、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升高,血清FSH、LH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降低,且血清E2、FSH、LH、P水平与围绝经期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血清E2、P水平显著降低,血清FSH、LH水平显著升高,性激素的生理和调节功能变化,性腺轴系调节功能失调,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益阳市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帮助妇女平稳渡过围绝经期.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益阳市5个社区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442名,通过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其绝经年龄、围绝经期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结果 该市区围绝经期妇女442例中有症状者322例,占7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出现围绝经期症状的平均年龄为(45.88±3.20)岁;绝经的平均年龄为(47.20±3.60)岁.绝经期主要症状表现为烦燥失眠、潮热多汗、眼睛老花、健忘、月经紊乱、腰背关节痛.影响这些症状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职业、社会压力、婚姻状况等(P<0.01).结论 围绝经期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今后在益阳市区应因地制宜地大力宣传围绝经期的相关知识,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开设专科门诊及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倡导健康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FSH、LH、FSH/LH比值在评价围绝经期卵巢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择 30 ~75岁健康妇女455例。按年龄分组,其中 45~岁 64例为研究 1组, 51~岁 128例为研究 2组, 56~60岁 112例为研究 3组,年龄30~岁育龄妇女 117例为对照 1组, 60岁以上者 34例为对照 2组。月经规律者于周期第 22d抽血,不规律者于预计下次月经来潮前 7~8d抽血,已绝经者可随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放射免疫(RIA)法测定血清FSH、LH、E2。结果:各研究组与对照 1组FSH/LH>1. 0的个体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01),各研究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 05)。E2 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51~岁组FSH高于其他各组 (P<0. 01)。LH在 56~60岁组最高。结论:FSH、LH值可作为评价围绝经期卵巢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FSH/LH可作为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曹文锋  谢正华 《广东医学》1994,15(4):223-224
我院从1992年6月~1993年6月,男性咨询门诊诊断的350例原发不育病人中,无精子症30例,占不育病人的8.6%。本文根据体检,精液常规,血生殖内分泌,部份病人作了血核型染色体和/或睾丸活检资料,对无精子症诊断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临床资料 30例无精子症病人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28岁。不育时间2~10年,平均4年。精液常规检查均3次以上,有的经离心均未见精子。体检精索静脉曲张3例,双隐睾症4例。睾丸体积测量2ml以下6例,3~5ml10例,6~8ml18例,8ml以上6例。生殖内分泌检查结果如下:血FSH、LH均升高(血FSH35~84U/L;LH35~150IU/L),T下降或低水平(1.19~15nmol/L)共9例;血FSH、LH、PRL均升高2例(FSH分别为79IU/L,60IU/L。LH分别为102IU/L,39IU/L。PRL分别为1630pmol/L,1276pmol/L);血FSH(60.0IU/L,),LH(39IU/L),T(599nmol/L)均显示升高1例;血FSH(<5IU/L),LH(3.7IU/L),T(13nmol/L)均显示下降1  相似文献   

12.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0):848-848
目的探讨在绝经早期妇女中使用激素补充治疗(HRT)对心血管结局的长期影响。研究设计开放标签,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地点与开始时间丹麦,1990--1993。试验对象1006名健康妇女,年龄45~58岁,绝经早期或有围绝经期症状并且记录绝经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值。经随机分配,其中502例为接受激素补充治疗组,504例为不接受治疗的对照组。曾行子宫切除术的年龄45~52岁且记录绝经期后血清FSH值的妇女也纳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1995年1月至2003年6月,我们对185例绝经后及围绝经期来我院取IUD的妇女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本院就诊拟取宫内节育器(IUD)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185例,此组IUD均为不锈钢金属单环.其中围绝经期88例,年龄43~55岁,平均51.2岁,上环年限8~28年,平均19年.绝经后97例,年龄47~72岁,平均57岁,上环年限10~40年,平均26年,绝经年限1~24年,平均7年.  相似文献   

14.
雷晓玲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21-22
目的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异常者早期给予安宫黄体酮干预,可以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和延缓绝经年龄。方法选择围绝经妇女月经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早期使用安宫黄体酮干预60例作为干预组,未进行干预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干预组正常月经恢复率100%(60/60)高于对照组38.33%(23/60),干预组贫血及感染发生率6.67%(4/60)低于对照组56.67%(34/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围绝经期症状减轻,干预组和对照组已绝经妇女的绝经年龄分别为(49.46±3.62)岁和(48.07±3.79)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激素在围绝经期妇女早期干预安全有效,对增强妇女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市低保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城市低保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的调查,反映该人群围绝经期存在的健康问题,为城市低保妇女的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兰州市城关区某街道832例 35~60 岁低保妇女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开展问卷、访谈调查.结果 该街道低保妇女中78.8%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 50 岁以上妇女症状严重,症状涉及全身各系统.结论 城市低保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比普通人群发生率高,年龄也更趋年轻化,严重影响该人群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刘月仙 《医学综述》2014,(3):555-557
目的利用绝经期等级评定量表(MRS)评分系统评价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MRS评分系统调查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的226例年龄在4060岁围绝经期136例和围绝经后期90例患者的10项围绝经期症状情况,根据是否伴有围绝经期症状将围绝经期患者分为伴有和未伴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两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期妇女的睡眠障碍、潮热出汗发生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其中年龄≥50(OR=3.468,95%CI:0.65360岁围绝经期136例和围绝经后期90例患者的10项围绝经期症状情况,根据是否伴有围绝经期症状将围绝经期患者分为伴有和未伴有围绝经期症状的两组,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发生围绝经期症状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后期妇女的睡眠障碍、潮热出汗发生率显著低于围绝经期妇女(P<0.05),其中年龄≥50(OR=3.468,95%CI:0.6535.341)、患有慢性病(OR=4.317,95%CI:0.8135.341)、患有慢性病(OR=4.317,95%CI:0.8136.134)、流产>3次(OR=1.937,95%CI:0.3416.134)、流产>3次(OR=1.937,95%CI:0.3413.481),丧偶或离异(OR=2.452,95%CI:0.4513.481),丧偶或离异(OR=2.452,95%CI:0.4514.454),月收入<800元(OR=2.937,95%CI:0.3814.454),月收入<800元(OR=2.937,95%CI:0.3813.463)是严重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睡眠障碍、潮热出汗是围绝经期人群中较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年龄≥50、患有慢性病、流产>3次、丧偶或离异、月收入<800元是严重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侧卵巢切除术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身体成分及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 2009年12月31日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行双侧卵巢切除术的围绝经期患者33例(卵巢切除组),以同期更年期门诊自然绝经妇女35例为对照组,采用美国GE-Lunar-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和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妇女在闭经6和12个月时的骨密度、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及性激素.结果 两组妇女在闭经后6和12个月时,骨密度、脂肪含量、肌肉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闭经6个月时,卵巢切除组的雌二醇(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4.79±22.17)U/L vs(32.74±31.02 U/L)](P<0.05);闭经后12个月时,卵巢切除组的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2:(8.09±4.38)U/L vs(25.92±3.53)U/L;FSH:(64.88±18.39)U/L vs(40.69±31.63)U/L](P<0.05).结论 围绝经期双侧卵巢切除后12个月内主要表现为E2和FSH改变,而E2水平的降低对骨密度、脂肪含量以及肌肉含量的影响并未显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颈椎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体检中心被诊断为颈椎病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200例为病例组及围绝经期健康女性96例为对照组,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颁布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判定,采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围绝经期女性颈椎病患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96例颈椎病患者中,平和质51例,偏颇体质145例,其中,单纯偏颇体质(只有一种偏颇体质)91例,兼夹偏颇体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偏颇体质)54例。96例围绝经期健康女性中,平和质35例,偏颇体质61例(全部为单纯偏颇质)。围绝经期女性颈椎病患者平和体质的构成比例低于健康女性,而颈椎病女性偏颇体质所占比例较高,两组中医体质分布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平和质相比,阳虚体质的围绝经期女性患颈椎病的危险度显著增高,OR值为1.329。结论:围绝经期颈椎病患者中,偏颇体质占绝大多数,其中,以阳虚体质患者最多;阳虚体质是与围绝经期女性颈椎病具有正向关联的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血E2、FSH水平的影响,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7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实验组采用激素替代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谷维素治疗方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E2、FSH水平,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血E2、FSH水平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E2水平(48.37±17.01)pg/m L比治疗前(28.53±18.55)pg/m L显著升高,治疗后FSH水平(13.01±10.74)IU/L比治疗前(31.02±16.57)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63.16%,实验组为86.84%,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替代治疗方法能使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血的E2水平显著增加、FSH水平显著降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状况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蒋利华  姚珍薇 《重庆医学》2005,34(4):567-568
目的初步了解我市妇女的绝经期生殖健康保健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妇女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我们对2003年6月~2004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重庆地区502名绝经期妇女进行了调查.结果重庆市绝经妇女中自然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8.18岁,自然绝经占94.02%,手术绝经占5.98%.其中在围绝经期和/或绝经期妇女52.99%有潮热、汗多,32.87%有失眠等围绝经期综合征.因有围绝经期症状而使用激素治疗者占28.29%.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的健康保健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指导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