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硬化的关系.方法 (1)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各30例.(2)在微需氧环境(5%O2、10%CO2、85%N2),37℃培养肝脏组织中Hp.(3)免疫组化,肝脏组织均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免疫组化显示5例肝硬化组织中观察到Hp存在,检出率为16.8%.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存在,与肝硬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肝硬化标本有14例检出螺杆菌16S rRNA基因,阳性率47%;正常人、慢性肝炎组织均无检出螺杆菌16S rRNA基因.肝硬化患者肝组织16S rRNA 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16S 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Hp感染与肝硬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一步揭示Hp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 收集正常人、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肝组织各30例,均经病理证实.(1)在微需氧环境37℃下应用哥伦比亚培养基分离培养肝脏组织中Hp.(2)系列生化反应和速尿素酶检测.(3)免疫组化.(4)应用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及序列测定.结果 (1)所有的肝组织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2)正常人、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阳性率为0,肝癌为3%;1例肝癌组织硝酸盐试验和过氧化氢酶检测阳性.(3)免疫组化示9例肝癌组织发现Hp,检出率为30.0%.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未观察到Hp,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R扩增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于紫外检测仪下均可见16S rRNA基因阳性扩增带为109 bp;30例原发性肝癌标本中有18例Hp16S rRNA基因,正常人、慢性肝炎组均无检出Hp 16S rRNA基因,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16S rRNA PCR扩增产物测序对比分析,与Hp 16S rRNA片段的基因有98.8%同源性.结论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p感染,可能与肝细胞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螺杆菌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螺杆菌感染与人类原发性肝癌(PL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1例PLC患者的肝癌组织为研究对象(实验组), 12例非肝癌手术患者的肝组织作对照组。参照文献设计螺杆菌属细菌 16SrR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同时,将两组标本制成病理切片用于螺杆菌属的cDNA mRNA原位杂交实验。通过定性和定位测定评价肝组织螺杆菌感染与PLC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 62%(13 /21)的肝癌组织中检出螺杆菌属 16SrRNA存在,而对照组无阳性检出 (P<0 .01)。所有PCR产物经Southern杂交得到证实。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螺杆菌属 16SrRNA mRNA,实验组有 13例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 (P<. 0 01 )。比较显示,肝癌组织中的螺杆菌属16S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的 16SrRNA序列有 97 80%的同源性。结论 PLC患者肝组织中可能存在螺杆菌属感染且感染率较高,提示螺杆菌感染与PLC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十堰地区原发性肝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 8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和1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螺杆菌培养、PCR扩增细菌16SrDNA通用序列以及幽门螺杆菌特异基因(26 kD基因)和相关功能基因(cagA、vacA、rps4、glmM)、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织标本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 结果 ①未能从组织标本中培养出螺杆菌.②80例癌组织标本中有50例检出16SrDNA基因,阳性率为62.5%;正常肝组织未检出;50例16SrDNA基因阳性标本中有8例cagA基因阳性(16%),37例26 kD基因阳性(74%),9例glmM基因阳性(18%),未能扩增出vacA基因以及rps4基因.③80例肝癌组织标本中26例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2.5%,正常肝组织中未检出. 结论十堰地区原发性肝癌组织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基因物质,且感染率较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螺杆菌相关基因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东明  崔群  强新 《齐鲁医学杂志》2009,24(5):391-393,39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与螺杆菌感染关系.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38例HCC病人的癌组织作为实验组,28例非肝癌肝病组织、29例胃癌组织、18例结肠癌组织和18例子宫肌瘤组织作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确认,并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较.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的特异基因26-kDa 及相关基因cagA、vacA、rps4、glmM以进一步验证是否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 38例HCC标本中有27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基因,阳性率为71.1%;29例胃癌标本有23例检出螺杆菌属16S rRNA,阳性率为7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他对照组(均未扩增出16S rRNA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4.70~33.67,P<0.01).16S rRNA PCR 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为幽门螺杆菌.序列测定表明,HCC和胃癌组织中的螺杆菌16S rRNA序列与幽门螺杆菌序列有97.8%的同源性.Hp特异相关基因检测结果,26-kDa基因扩增阳性率82.0%;cagA基因扩增阳性率18.3%;glmM基因扩增阳性率15.0%;均未扩增出vacA和 rps4基因.结论 HCC病人肝组织中存在螺杆菌感染且感染率较高,螺杆菌感染与HCC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胃病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胃病患者牙周状况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依据特异的尿素酶C基因和cag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65例慢性胃病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中的Hp。6例胃Hp阳性的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检测口腔Hp。结果65例慢性胃病患者胃黏膜标本中,PCR检测阳性的标本58例(89.3%),龈下菌斑Hp阳性率(47.7%),高于龈上菌斑中的Hp阳性率(26.2%)。牙周袋深度(PD)≥4 mm部位菌斑中Hp检出率显著高于PD<4 mm的部位(P<0.05)。6例胃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口腔仍检出Hp。结论口腔Hp是慢性胃病患者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人食管癌组织存在螺杆菌16S rRNA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人类食管癌组织是否有螺杆菌基因,以初步探讨螺杆菌的感染是否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相关。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3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螺杆菌16SrDNA,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Hp)的特异基因glmM。随机选2例阳性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测序、序列分析和近缘细菌遗传进化树比较。对阳性标本进行针对幽门螺杆菌菌体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2.3%(11/34)的食管癌组织中发现有螺杆菌16SrRNA基因存在。2例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和分析显示,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序列与Hp的16SrDNA序列有99%同源性。进化树显示2例食管癌组织中螺杆菌序列与Hp的进化距离最近。所有的阳性标本均扩增出Hp特异基因glm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阳性标本的幽门螺杆菌的蛋白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质和间质。结论人类食管癌组织中检测出螺杆菌特异基因和Hp特异性DNA,提示食管癌组织存在螺杆菌慢性感染,可能与人类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唾液标本幽门螺杆菌(Hp)的16S rRNA基因及cagA基因,了解消化道疾病患者口腔中Hp存在情况及致病情况。方法 利用生物学信息技术,设计Hp 16S rRNA、cagA基因特异性引物,建立检测Hp 16S rRNA、cagA基因的多重PCR方法;重组克隆质粒构建标准阳性对照品;收集156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唾液标本,提取唾液标本中细菌DNA,应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Hp 16S rRNA基因及cagA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建立的检测Hp 16S rRNA基因及cagA基因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较高,最低检测线为103 copies· μL-1;重组质粒pGMT-16s和pGMT-cagA,可作为鉴定Hp的标准阳性对照品;检测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唾液标本,口腔携带Hp 16S rRNA基因的阳性率为87.2%,cagA基因阳性率为23.1%。结论 Hp感染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口腔唾液标本中存在Hp,口腔中存在Hp可能是诱发消化道Hp感染及治疗后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肝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将38例原发性肝癌,15例肝硬化和15例肝脏良性肿瘤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38例肝癌标本中有16例(42%)观察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而肝硬化和对照肝组织中未观察到幽门螺杆菌的存在。结论: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背景和目的:最新的研究表明,H CV感染者联合感染螺杆菌属可能影响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 CC)的发生、发展。进行一项回顾性横断面研究,以揭示螺杆菌属与H CV相关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通过PCR测定4组患者肝组织样本的螺杆菌属感染状况。结果:仅在4.2%健康对照者(n=24)肝组织样本和3.5%非肝硬化丙型肝炎患者(n=29)肝组织样本中,可检测到螺杆菌16SrDNA;而分别在68.0%无H CC的H CV阳性肝硬化患者(n=25)肝组织样本和61.3%H CV阳性肝硬化H CC患者(n=31)肝组织样本中检出螺杆菌16S rDN A。此外,对H CC瘤组织样本(n=21)进行测定时,有9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状况以及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关联。方法:肝硬化患者406例,采用ELISA法检测HBV—M及抗HCV,PCR法查HBV—DNA和HCV—RNA,金标法查Hp—cagA。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HTY1001HP测试仪,如≥0.1dpm/molCo2判定为有Hp活动性感染;血氨采用比色法。胃镜下取胃窦及胃体黏膜组织2块,行HP的组织学涂片检查。选117例HP感染的肝硬化高氨血症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53例用乳果糖治疗。用PCR法对肝组织进行HpDNA扩增分析。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2%)明显高于对照组(24.7%,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6.4%(4/11例),对照组为60.0%(6/10例),对照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出血率为40.2%(47/117例),阴性组出血率为13.7%(18/131例),两组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Hp阳性率60.5%(26/43例)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Hp阳性率53.8%(35/65例)。肝源性溃疡组Hp的感染率为60.9%(39/64例)与非肝源性溃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3例患者肝组织中扩增出Hp的16SrRNA基因。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存在Hp感染。慢性肝病并有Hp感染的患者根除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58例慢性肝病患者测定血清结合球蛋白(Hp),结果发现慢性肝病时Hp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肝硬化患者明显低于慢性肝炎患者(P<0.05)。肝硬化有无腹水、消化道出血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2),Hp测定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亦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本文对慢性肝病时Hp下降的机理也进行了简略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肝活素(HPS)在阻塞性黄疸所致肝损伤的诊断以及慢性肝病肝功能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ELISA法检测60例阻塞性黄疸患者、68例慢性肝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HPS水平.分析肝损伤患者与正常人血清HPS水平有无差异;对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HPS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观察HPS对阻塞性黄疸所致肝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慢性肝病患者HPS与Child-Pugh分级(CPC)以及肝衰竭之间的关系.结果 阻塞性黄疸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P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中HPS与ALT呈正相关性(rs=0.914,P<0.01);HPS在阻塞性黄疸肝损伤诊断中的曲线下面积达到0.938,最佳节点是141.87 μg/L;慢性肝病中非衰竭者Child A、Child B、Child C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5组之间两两比较,非肝衰竭组中,随着CPC升高,HPS水平也逐渐升高(P<0.05),两组肝衰竭血清HPS水平均高于非衰竭各组(P<0.05),两组肝衰竭之间HP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HPS水平测定能够对阻塞性黄疸患者有无肝损伤作出诊断,也能够辅助CPC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iori,Hp)是许多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的重要致病因子,Hp感染可能与胃肠外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有关,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氧化应激、免疫交叉反应调节血脂水平和胰岛素抵抗而参与NAFLD发生发展.本文对HP感染与NAFLD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为认识Hp感染与NAFLD易感因素的关系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842,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明芳  秦刚  李民  羌韧  徐建中  赵云 《重庆医学》2017,(36):5101-5103
目的 评估瞬时弹性超声成像仪(FibroTouch)与多参数模型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FibroTouch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最佳诊断截点(cutoff)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肝脏组织活检48例,收集血常规、肝功能等血清学指标,同时应用FibroTouch进行肝脏弹性测量值(LSM)测量,分析LSM与肝脏纤维化的相关性,cutoff值与APRI、FIB-4、FibroIndex多参数模型诊断效能的比较.结果 以肝脏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提示LSM、APRI、FIB-4、FibroIndex多参数模型与肝纤维化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F1~F4期FibroTouch诊断肝纤维化分期的最佳cutoff值依次为6.6、7.7、10.5、15 kPA;诊断有无显著纤维化和肝硬化时的诊断价值优于APRI、FIB-4、FibroIndex多参数模型.结论 FibroTouch在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NS5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Lang Z  Fang D  Luo Z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8):598-600
目的了解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庚型肝炎病毒(HGV)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抗HGVNS5单克隆抗体对110例血清学病毒标记非甲非戊、乙型及丙型肝炎的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HGV抗原进行了检测。结果HGV的总检出率为327%(36/110),非甲非戊、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1%(4/19)、36%(25/69)及32%(7/22);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慢性重型肝炎中HGV的检出率为22%(10/45)、43%(20/47)及33%(6/18),不同血清病毒标志组或病理类型之间其检出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χ2=431,1.52;P>010,P>025)。HGVNS5Ag主要于肝细胞或癌细胞胞浆内表达,阳性肝细胞呈弥漫或大片灶状分布,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染色显示HBsAg或丙型肝炎(HCV)NS3Ag阳性细胞呈单个或小片灶状,多与HGAg阳性细胞位于同一区域内,或在同一肝细胞内表达。结论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HGV的感染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18.
血清脯氨酸肽酶的活性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脯氨酸肽酶 (PLD)活性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比色法对 3 2例慢性肝炎 ,2 7例肝炎肝硬变 ,14例重症肝炎的血清PLD、丙氨酸转氨酶 (ALT)进行检测 ,并与 3 0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肝脏疾病组中的慢性肝炎、慢重肝、肝硬变患者的PLD测定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PLD与ALT的异常率比较 ,肝慢性肝炎、肝硬变的PLD显著升高 (P <0 .0 5或 0 .0 1) ,且以肝硬变升高幅度最为显著。结论 PLD活性测定是一项反映慢肝病患者肝脏纤维化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对肝硬化并发症患者的影响。方法本院27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均接受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4C-尿素呼气试验进行Hp检测。结果Hp感染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尤其Hp阳性组中消化性溃疡伴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发生率均高于Hp阴性组。结论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与肝硬化并发症相关,根除Hp可能降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血清MMP-2和TIMP-1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活动性肝炎、3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3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MMp-2和TIMP-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清MM P-2水平升高,(P<0.05);而慢性活动性肝炎血中MMP-2值与对照组无差别.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血清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MMP-2水平可检测肝硬化,在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人若MMP-2水平升高则可表明已发展为肝硬化;血清TIMp-1水平可反映病人的慢性肝脏炎症及纤维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