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组织工程人工周围神经的研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新型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A)共聚物与胎体雪旺氏细胞(FSCS)制备人工周围神经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以PCL/PLA共聚物为原料,模拟制备周围神经细胞外基质框架结构。将体外分离、培养的FSCS种植于PCL/PLA框架结构内。通过细胞生长状况及反转录PCR半定量检测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容 及促神经再生潜能。结果 FSCS能够良好地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与聚己内酯 (PCL )的生物相容性 ,为骨组织工程中生物材料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骨髓基质细胞与 PCL体外复合培养 ,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增殖、蛋白质含量及酶学测定。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能在 PCL上贴附、繁殖 ,其生长及功能不受影响 ,并且 PCL具有一定的促细胞增殖作用。结论 :PCL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有可能作为骨髓基质细胞的载体而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CO2超临界法(SC-CO2)制备一种新型的聚乳酸(PLA)/骨基质(BMG)多孔复合型生物活性骨支架材料,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确定材料最佳复合比例,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C-CO2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LA/BMG多孔复合型骨植入材料,通过大体观察、孔隙率测定,力学检测、SEM观察评价其理化性能,并结合体外细胞相容性检测选择最佳复合比例。结果采用SC-CO2法制备的PLA/BMG多孔复合支架材料中BMG的比例与材料的孔隙率及细胞相容性成正相关,与力学性能成负相关;含30%BMG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结论采用SC-CO2法制备的PLA/BMG(7/3)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可作为骨植入材料及骨组织工程支架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PBS/PLA共混材料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论文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BS/PLA)合金作为胸骨固定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细胞毒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方法 首先采用CCK-8试剂盒表征PBS/PLA合金浸提液对L929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其次将细胞直接种于PBS/PLA材料的表面评价该合金与L929细胞的相容性情况;最后利用PE,PVC作为对照材料,评价合金对细胞的毒性级别.结果 和结论PBS/PLA合金对于L929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在其表面的繁殖塑料甚至优于医用聚乙烯材料.证明PBS/PLA合金能够作为胸骨捆扎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血试验、动态凝血试验、血小板吸附试验、细胞毒性试验,对新型PLA—PVP两亲性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共聚物的组成对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的溶血率、凝血程度、血小板吸附和变形情况均符合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并且,随单体投料比中亲水性单体NVP舍量增大,共聚物的血液相容性有所提高;细胞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共聚物对细胞无毒性,对其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共聚物中引入亲水性PVP链段后,与单一的PLA材料相比较,生物相容性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科生物降解材料,聚己内酯(PCL)及其与聚乳酸(PLA)的共聚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采用细胞免疫学方法,观察材料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小鼠体内微核试验观察四种不同生物降解材料对染色体的影响。结果:四种不同生物材料在不同时间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微核实验致突变阴性。结论:本材料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不同比例的静电纺丝聚乳酸/聚己内酯(PLA/PCL)纳米纤维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F)的生物相容性,探索其作为牙周膜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 聚乳酸(PLA)和聚己内酯(PCL)分别按重量比75:25、50:50和25:75制成混合溶液,应用静电纺丝技术制成3种比例的纳米纤维支架.将PDLF接种于3种比例的支架上,经细胞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PDLF在3种支架上的形态;MTT法检测PDLF在支架上的增殖,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检测粘附能力;活死细胞染色法比较PDLF在3种比例支架上的活力.结果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PDLF在3种比例支架上均能生长,其中50:50支架上的PDLF增殖曲线最接近常规培养细胞的曲线,明显较其他2种支架上PDLF数量多;50:50支架对PDLF的粘附作用明显强于另外2种;50:50支架对PDLF活性的影响最小,优于其他比例的支架.结论 PDLF能在不同比例的PLA/PCL纳米纤维上生长,其中,按重量比为50:50合成的支架在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时体现出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牙周膜组织工程候选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不同方法研制出取向性静电纺丝复合材料,确定材料与神经再生之间的构效关系,为理想的神经再生植入装置的设计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本实验通过切片法结合静电纺丝及3D打印等技术制备具有取向性的丝素(silk fibroin,SF)/石墨烯(Graphene,Gr)复合材料。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结构形貌。电化学分析提供复合材料的电活性表征。细胞共培养观察该复合材料对神经细胞的影响。结果:不同方法制备的不同取向性复合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电性,其中3D打印生成取向性的静电纺丝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且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其支持培养的施万细胞的存活和生长,揭示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结果均表明3D打印取向性复合材料结合了优秀的导电性能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性质,很好地模拟了神经发育的天然神经细胞微环境。  相似文献   

9.
神经再生素对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NF—L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组分神经再生素作用于神经细胞生长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神经再生素促神经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观察神经再生素在促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过程中(4h,12h,24h),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神经丝蛋白(NF-L)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神经再生素可使背根神经节细胞GAP-43和NF-LmRNA物表达量增加。结论:神经再生素可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使神经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龙血素A对体外培养的毛囊干细胞(FSCs)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乳鼠的FSCs,采用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I型跨膜糖蛋白(CD34)、转铁蛋白受体(CD71)免疫荧光鉴定。将FSCs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Li Cl组)、龙血素A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免疫荧光法检测3组细胞角蛋白15(CK15)、CK19、CK14、CK10、Involucrin的表达率。【结果】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下观察到培养的FSCs细胞结构完整,生长状况良好,呈CD34、CD71阳性。MTT检测结果提示龙血素A对FSCs促增殖作用最强、Li Cl次之。龙血素A组CK15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Li Cl组。正常对照组CK19表达高于其他2组。CK14 3组表达率相近。龙血素A组Involucrin表达率最高、CK10表达最低,而Li Cl组Involucrin表达最低、CK10表达最高。【结论】龙血素A促FSCs增殖效果明显,氯化锂促FSCs分化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研究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 鼠损伤脊髓内的表达,观察外源性GDNF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方法:利用Nystro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以直接注射法将脂质体DC-Chol和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采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基因转染后的体内表达,并通过辣根过氧化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转染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经脂质体DC-Chol介导GDNF基因可有效地转染脊髓组织 中并得到表达。GDNF转基因4周后可明显增加NF阳性轴突数目,促进皮质脊髓束再生并通过损伤区。结论:外源性GDNF在损伤区局部高表达具有神经损伤保护作用,提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外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 line - derived neurotrphic factor, GDNF)对化疗致不育小鼠生精细胞的恢复效果,明确GDNF促进在体精原干细胞再生的效果。方法:4周龄雄性C57小鼠腹腔注射白消安(30mg/kg),注射后4周按601.Lg/kg体重剂量腹腔注射GDNF进行干预,每天一次连续注射7d。在干预后第4周收集睾丸,检测睾丸重量、通过HE染色检测生精小管中生殖细胞恢复情况;通过RT—PCR检测GDNF和SCF基因表达评价GDNF注射对小鼠精原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结果:在GDNF干预后第4周,睾丸重量明显得到恢复,生精小管中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得到恢复,精原干细胞微环境中再生因子GDNF和分化因子SCF表达水平稳定。结论:GDNF干预可以促进化疗致精原干细胞耗竭小鼠睾丸中生精细胞数量明显恢复,且维持了精原干细胞微环境中再生分化调控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硅胶管套接大鼠切断了的坐骨神经,术中一次性将GDNF、生理盐水(SAL)分别加入硅胶管中,术后4周,应用溃疡神经纤维染色法、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逆行追踪技术观察GDNF对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与SAL组相比,GDNF组溃变神经纤维面积明显减少,SAL组溃变纤维面积百分率为17.3%,GDNF组为1.9%(P<0.01);GDNFXEG组脊髓HRP标记胞体显著增加,SAL组标记胞体数的百分率为43.5%,GDNF组为68.3%(P<0.01)。结论:外源性GDNF能明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al factor,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3d,并将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移植组(NS)、神经干细胞移植组(NSCs)和GDNF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GDNF/NSCs)。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将移植入大鼠的右侧脑室。再灌注1、2、3、5、7周的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同侧大脑半球,用Western blotting观察GFAP的表达。结果 GDNF/NSCs组、NSCs组和NS组GFAP蛋白均在2周达到高峰,后逐渐降低。而再灌注1~7周,GDNF/NSCs组的GFAP蛋白显著高于NS组(P〈0.001);GDNF/NSCs组GFAP蛋白显著高于NSCs组(P〈0.01)。再灌注1~5周,NSCs组GFAP蛋白显著高于NS组(P〈0.001)。结论 GDNF/NSCs移植治疗大鼠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进GFA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携带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pLXSN-GDNF)对体外培养的雪旺细胞进行基因修饰,并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管构建神经移植复合体,用于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同时对其促轴突再生及神经元保护作用予以检测评价.方法 40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n=10) 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B组(n=10)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C组(n=10)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细胞外基质凝胶-PLGA管桥接组;D组(n=10)自体神经桥接组.损伤各组12周时应用神经电生理及甲苯胺蓝染色和透射电镜观测神经再生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神经逆行示踪技术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 12周时再生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检测、甲苯胺蓝染色轴突形态计量学分析、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再生评价结果提示:C组优于A、B组,而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而可能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GDNF cDNA在神经及非神经细胞系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重组GDNFcDNA在神经及非神经细胞系中的表达。方法:重组克隆,基因转染及RT-PCR。结果:CV1及SH-SY-5Y细胞中无GDNF内源性表达,转基因后出现GDNF表达条带。NG108-15细胞有GDNF的内源性表达,转基因后表达条带增强。结论:重组GDNFcDNA在神经及非神经细胞系中均有较强表达,提示以此制备的工程细胞在Parkinson’s病基因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生物降解材料聚已内酯(poly ε caprolactone, P C L)和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 L A)共聚物的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方法: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共24只分两组进行对照研究,每组12只,双侧处理方法相同, A组骨缺损区用膜包绕骨缺损区, B 组为空白对照。分别于3、6、12周后处死,进行 X 线、大体、组织学及电镜观察,检测生化及免疫指标。结果:实验组( A)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 B);材料呈明显的降解趋势;血清中 Ca、 P、 Ig G、 Ig M 、 C4值与正常及空白对照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生物降解材料( P C L/ P L A)在引导骨性组织再生中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促进骨缺损的愈合。证明新型骨生物降解材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新的修复方法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50只雌性Wistar大鼠制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粘附pcDNA3-GDNF-GFP的缝线,对照组使用粘附pcDNA3的缝线进行坐骨神经的缝合修复.术后1周、8周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GDNF在脊髓神经元的表达;术后12周行脊髓神经元尼氏染色和右侧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实验组神经元有绿色荧光表达,证明转染成功;尼氏染色发现神经元数目多于对照组,实验组神经的传导速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潜伏期分别是19.82±1.90 m/s、3.47±0.32 mV、0.36±0.03 ms,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携pcDNA3-GDNF-GFP重组质粒的缝线修复损伤的周围神经,可以对脊髓神经元产生营养保护作用并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20.
硬膜外瘢痕粘连与脊髓中P物质、c—fos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硬膜外瘢痕粘连与脊髓中感染疼痛有关的P物质、c-fos的关系。方法:作大鼠椎板切除模型,分别在硬膜外放置脂肪片、聚己内酯/聚乳酸膜(PCL/PLA),并作空白对照,术后1,3,6,12周处死动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硬膜外粘连。分别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脊髓中P物质的表达,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检测结果,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PCL/PLA膜、脂肪片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硬膜外瘢痕粘连,使脊髓中P物质,c-fos表达减少瘢痕粘连与P物质、c-fos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在硬膜外瘢痕粘连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瘢痕粘连的加重,P物质,c-fos表达呈正相关。结论:在硬膜外瘢痕粘连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瘢痕粘连的加重,P物质、c-fos的表达也相应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