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诊断肺小腺癌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肺小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经工作站后处理分别获得多层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等重建图像,病变的影像特征与临床病理对照。结果:14例肺小腺癌的密度改变有2种形式:5例支气管肺泡癌中4例可见磨玻璃密度,9例腺癌皆为实质性密度,3例支气管肺泡癌表现为空气支气管征与磨玻璃混合存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所获得的MPR图像在14个病例中均清晰显示叶间胸膜,并可对叶间胸膜的牵拉和破坏做出准确判断,10例MinIP可看到5-6级支气管,使周围型小腺癌内空气支气管征的观察更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后处理图像对小腺癌的诊断是一种具有很大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成像技术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CT资料,CT扫描采用16层螺旋机,平扫加强化,随后进行1mm重建,传输到工作站进行SSD、MPR成像。结果SSD、MPR技术可多方位、立体、直观的清楚显示肺结节表面征象及空间关系,确切显示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肺血管集束征等周围型小肺癌的特征,SSD成像对分叶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结论SSD、MPR、2D横断图像三者结合可明显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CT鉴别诊断.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浸润性肺腺癌和浸润前病变270例,术前全部行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的实性部分差异显著(P<0.005),其中,纯磨玻璃结节中67.6%为浸润前病变,浸润性腺癌中94%为混合性密度磨玻璃结节;病灶最大径由浸润前向浸润性腺癌递增(P<0.005).结论:CT对于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鉴别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诊断肺原位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为原位腺癌的CT征象,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行多平面重建,比较横断面图像与MPR图像对原位腺癌基本征象的显示率。结果与横断图像比较,MPR重建图像对磨玻璃密度结节、分叶征、毛刺征的显示率(100.00%、80.00%、26.67)有明显提高(P0.05),对胸膜凹陷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30.00%、10.00%、30.00%)无明显提高(P0.05)。结论 MPR重建方法较常规横断位扫描能更准确地显示原位腺癌形态特征,对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原发于肺组织的黏液腺癌极少见,约占肺腺癌的0.14%(5/3 500),它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本研究收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1997-05~2008-04 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肺黏液腺癌,分析其临床、影像、病理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肺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结节病CT强化后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21例肺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 21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0例,肺内病变18例,其中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及胸膜下肺结节13例,5例有磨玻璃影。结论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为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需与胸内恶性淋巴瘤、结核及胸部转移瘤的鉴别,可以从纵隔淋巴结的好发部位,强化方式等方面进行鉴别;另外结节病对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臀中肌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例经临床和MRI证实的臀中肌综合征患者的CT资料进行观察,并通过选取多个感兴趣区分别测量8例患者患侧臀中肌与对应健侧臀中肌CT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8例中7例于患侧臀中肌止点(即股骨大转子)附近出现点、条状或结节状钙化;8例患者患侧臀中肌CT值(39.1 HU)低于健侧臀中肌CT值(51.2 HU)(t=6.910,P<0.05).结论 臀中肌综合征常合并患侧股骨大转子周围钙化影,通过测量臀中肌CT值可准确判断臀中肌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肺腺癌浸润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其中不典型腺瘤样增生(AAH)10例、原位癌(AIS)35例,主要分析指标包括病灶分布、大小、密度、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充气支气管征、肿瘤微血管成像征和胸膜凹陷征。结果:35例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10例为部分实性成分磨玻璃密度结节;AAH组和AIS组中病灶直径分别为(10.15±3.72)和(11.73±4.58)mm,平均CT值分别为(-514±70.66)和(-477.2±168.08)HU,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征象中以肿瘤微血管成像征最多见(出现率为68.9%),其次是分叶征、空泡征(均为26.7%),充气支气管征最少见(4.4%);两组间各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浸润前病变的CT征象中肿瘤微血管成像征具有一定特异性,CT形态学征象并不能准确鉴别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和原位癌。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强化前肺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利用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数据进行的肺血管成像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肺动静脉瘘患者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及强化后扫描数据进行肺血管成像,分别行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组(SSD)及容积再现(VR),以造影和手术结果为标准,分别比较强化前后3种重组方式对肺动静脉瘘的显示情况。结果16例共计30个肺动静脉瘘,其中单发8例,多发8例。利用强化前原始数据行肺血管重组,MIP、SSD及VR显示肺动静脉瘘分别为20、14及22个,3种血管重组方法联合应用显示肺动静脉瘘26个。利用强化后原始数据行肺血管重组,MIP、SSD及VR显示肺动静脉瘘分别为24、18及30个,3种血管重组方式联合应用显示肺动静脉瘘30个。结论利用64层螺旋CT胸部强化前数据进行的肺血管成像可显示肺动静脉瘘畸形血管的位置、数量、形态,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小肺癌的64排螺旋CT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文收集经手术、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直径≤3 cm周围型小肺癌52例,包括鳞癌18例,腺癌24例,腺鳞癌10例.对CT所见各种表现与不同组织病理类型间的联系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 (1)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发生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2)周围型小鳞癌、腺癌、腺鳞癌的CT表现:①毛刺征,鳞癌6例(33.3%),腺癌18例(75%),腺鳞癌8例(80%);②分叶征,鳞癌14例(77.8%),腺癌8例(33.3%),腺鳞癌8例(80%);③空泡征,鳞癌3例(16.7%),腺癌14例(58.3%),腺鳞癌2例(20%);④支气管血管集束征,鳞癌6例(33.3%),腺癌13例(54.2%),腺鳞癌2例(20%);⑤胸膜凹陷征,鳞癌5例(27.8%),腺癌18例(75%),腺鳞癌6例(60%),三者之间的部分征象存在明显差异(P<0.05);⑥三者之间强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小肺癌螺旋CT表现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小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11.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19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8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56支。偏心型41支,闭塞型38支,中央型8支,附壁环形型4支。结论: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M的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1例为多发,6例单发。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随访证实。结果:7例PAVM均清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走行、直径。单纯型4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可以明确PAVM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A对肺周围病变侵犯段以下肺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2例肺周围病变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其中段以下肺动脉受侵犯且经病理证实的35例进行分析。结果:段以下肺动脉可疑侵犯5例(良性2例,恶性3例);轻度侵犯18例(良性1例,恶性17例);重度侵犯12例(良性0例,恶性12例)。肺动脉轻重度侵犯对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达96.7%,但肺动脉侵犯程度与良恶性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能很好地显示周围病变侵犯段或亚段肺动脉的部位和程度,对诊断恶性病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63例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图像重建结合轴位图像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PA对63例患者肺动脉各级管腔内的栓子均明确显示,共累及肺动脉303支;图像分析结果伞部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和(或)左右肺叶、段、亚段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和血管阻塞;部分显示肺栓塞的间接征象为:马赛克征、右心房及右心室肥厚及扩张、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不张及实变(肺梗死)等。62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复查CTPA,其中,栓子完全消失者47例,栓子明显缩小者11例,溶栓治疗效果差者3例,考虑为慢性肺栓塞。结论 64层螺旋CTPA是临床最有效的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疗效评价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529例临床疑为心肌缺血患者及常规体查者冠状动脉CTA影像检查结果并对发现的变异冠状动脉进行分类。结果3529例冠状动脉CTA受检者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变异42例(1.19%,42/3529),MIP、VRT、CPR重建图像均明确显示其开口及走行;其中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冠状窦者9例,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右冠状窦者2例,左回旋支异位开口于右冠窦1例,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壁者6例.并行左主干3例(前降支、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左主干开口于肺动脉伴右冠状动脉瘤1例,左旋支-冠状静脉瘘者2例,副冠状动脉9例,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合并右冠状动脉瘤l例。冠状动脉发育不良8例。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准确显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变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周静然  杨峰  余河  熊伟   《放射学实践》2013,(11):1132-113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肺隔离症患者均行双期CT血管成像(cTA),将原始扫描数据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重建,观察血管情况及肿块与供血动脉的关系。结果:12例肺隔离症患者11例为叶内型,1例为叶外型。左肺下叶后基底段9例,右肺下叶后基底段3例。囊性肿块6例,囊实质性肿块4例,实质性肿块2例。12例患者共发现12支供血动脉,分别发自胸主动脉(9支)、腹主动脉上段(2支)、腹腔干(1支),静脉引流均为肺静脉。CTA可清楚显示肺隔离症肿块形态、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双期CTA扫描结合不同后处理成像方式为肺隔离症术前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临床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先行螺旋CT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碘海醇100 ml,延迟15~20 s和25~30 s行两次扫描。结果:平扫的间接征象:肺纹理稀疏11例,肺梗死灶形成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膜肥厚3例,胸腔积液8例。增强后的直接征象:充盈缺损(附壁性32支,部分性30支,完全性92支和中心性即轨道征15支)和动脉面细小14支。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急性肺动脉栓塞安全、迅速、无创伤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结果 CT扫描直接显示,36例周围型肺腺癌主要CT征象是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深分叶征、血管切迹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远处器官转移。结论 只要对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进行全面分析,通常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对32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行CT检查并诊断为壁内血肿。结果:3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8例,B型24例。其直接征象:沿主动脉壁的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无撕裂的内膜片。间接征象:钙化的动脉壁内移10例,溃疡1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8例。并发胸腔积液3例。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地显示壁内血肿,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