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谈谈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例肾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其CT的表现及病理基础.结果 CT平扫2例为低密度,1例为高密度.增强扫描4例均显示速升速降的显著强化.其中2例表现均匀强化,2例周边强化.肾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明显减退.结论 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肾癌的检出和定性颇准确,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癌的SCT增强表现,特征及MS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手术病理证实肾癌的患者24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分析患者CT表现。结果24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平扫18个病灶呈等密度,6个病灶呈相对低密度;增强动脉期8个病灶强化程度与肾皮质相当,16例强化程度较肾皮质低;皮质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病灶范围显示清晰,尤其以延迟期较明显。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的检出及定性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扫描计划。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3 cm)在平扫和皮质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实性15例,囊实性1例,囊性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1例呈明显全瘤性强化,密度等于或稍高于肾皮质;4例呈轻中度强化,稍低于肾皮质;2例呈不均匀或分隔状或边缘强化。静脉期强化稍低于肾皮质。实质期肿瘤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强化进一步减退。5例肿瘤边缘可见假包膜。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动脉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肾盂期呈更低密度,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加扫静脉期图像有利于观察小肾癌与正常肾皮质强化模式的区别,避免假阴性或假"驼峰肾"的出现。扫描计划应包括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肝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5例肝腺瘤的16排螺旋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期)的表现。结果 5例肝腺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边界清晰,无明显分叶。平扫4例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血,呈混杂密度。4例病灶周围环以低密度假包膜,包膜完全2例,不完全2例。2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坏死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2例,门脉期和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均轻度强化,4例病灶周围包膜平扫和动脉期呈低密度,门脉期或延迟期呈轻度强化。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螺旋CT表现。结果CT平扫中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10例为等密度,4例为略低密度,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12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2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1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1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肾癌是可靠有价值的诊断方法,特别是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例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小实性肾癌17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3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中度强化;小囊性肾癌3例,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孟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病理上所有病例血窦丰富(3例小囊性肾癌囊变明显,但实性部分血窦丰富)。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这一强化形式有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纳入小肾癌CT检查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7.
曹治 《中国新医药》2004,3(2):54-56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肝脏疾病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观察动脉期(注射后25秒),门脉期(注射后50-55秒),延迟期(注射后3-15分钟)的CT表现特征。结果 肝癌:CT特征为动脉期明显强化或与肝同等密度,门脉期相对低密度或恢复到平扫时表现。肝血管瘤:CT特征为动脉期低或高密度,门脉期病灶边缘向中心强化,延迟期呈等或高密度。肝转移瘤:表现多样化,不强化或周边强化或不均匀强化。肝囊肿三期均不强化呈水样密度。其他占位性病灶仅有部分特征或缺乏特异性。结论 螺旋CT动态三期扫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可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对病灶的早期发现和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在肾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的16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结果 86例中,多数肾癌突出肾轮廓外,平扫多数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少数表现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皮质期明显强化,实质期迅速消退,排泄期病灶呈低密度影.C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7.2%.结论 16层螺旋CT扫描能清晰显示肾癌的影像学特征,可为肾癌诊断和分期、指导手术方案制定及估计患者预后等各方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脏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行CT平扫和螺旋CT增强扫描。结果全部研究对象都呈现单发孤立肿块,进行CT平扫时有8例表现出低密度,6例表现为稍高密度;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时发现有5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分隔状强化,4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没有得到强化,2例动、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环形强化,3例动脉期和门脉期没有强化,在延迟期呈中心结节状强化。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病灶的供血特点,在IPL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牛钊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91-9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小肾癌的患者124例,年龄41~75岁,平均(58.1±8.4)岁。分析患者术前肾脏SCT资料,比较不同病理亚型瘤体密度、各期CT值、强化程度和模式。结果平扫期,嫌色细胞癌瘤体密度均匀,乳头状癌和透明细胞癌瘤体密度不均匀。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呈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皮髓期呈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实质期和排泄期呈持续强化。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癌排泄期、实质期和皮髓期CT值均显著低于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均匀强化的比率显著低于嫌色细胞癌(P〈0.05)。结论 SCT多期扫描是诊断小肾癌较理想的选择之一,其不同病理亚型具有特征性SCT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肾脏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避免误切肾脏.方法 肾良性肿块患者9例,男6例,女3例,年龄30~76岁,平均56岁.肾癌患者52例,男性40例,女性1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37例,乳头状癌10例以及嫌色细胞癌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肾脏良性肿块与肾癌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所有肾肿块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9例患者中8例按肾癌行根治术,1例行肿瘤剜除术,术后病理均为肾脏良性病变.其中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AML)4例、嗜酸细胞瘤2例、平滑肌瘤、炎性假瘤和囊肿伴血肿机化各1例.52例肾癌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的等、稍低、稍高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均匀明显或不明显强化.结论 CT是肾脏良恶性肿块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手段,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良性肿块病变者,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或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是避免误诊及误切肾脏的关键,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肾根治性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leiomyolipoma,AML)的CT表现,提高对其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及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确诊双侧肾脏AML的CT表现,包括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所见。结果:12例病人共有15个AML,根据肿瘤内脂肪成分可分为多、少、很少及无脂肪AML。本组多脂肪AML7个病灶,少脂肪6个病灶,很少脂肪2个病灶。多脂肪AMLCT平扫时即可见肿块内有脂肪成份,密度与皮下或腹膜后脂肪相仿,CT值常为-40~-120HU。少脂肪AML平扫常与肾实质密度相仿,较易漏诊或误诊。采用局部薄层扫描可提高肿瘤内少量脂肪成分的检出机率。很少或无脂肪AMLCT表现酷似肾细胞肾癌,平扫呈低密度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示肿块皮髓交界期强化不甚明显,实质期肿块中度均匀强化,延迟扫描肿块呈低密度,肿块边缘强化。结论:合理使用病灶局部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技术,CT检查对双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在肾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县人民医院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手术病理证实19例,CT诊断准确率90.5%。其中以透明细胞癌多见,16例,占76.2%。CT平扫中6例病灶呈稍低密度,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为16例,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肾实质期扫描肿瘤密度迅速减退。结论 CT对肾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内孤立性结核球的16排螺旋CT动态增强的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9例肺内孤立性结核球经CT进行增强前后对病灶进行连续动态扫描,层厚5 mm.结果:9例肺内孤立性结核球中8例强化不明显,其CT强化净值均小于15Hu,平均(10±5)Hu,时间密度曲线为平坦型;1例肺内孤立性结核球呈周边环形强化,其兴趣区(即中央部分)无强化,周边强化部分CT强化值大于15 Hu,平均(23±6)Hu.结论:病灶兴趣区的CT强化净值及时间密度曲线对结核球的诊断有比较重要的提示,16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肺内孤立性结核球诊断的正确率,病灶轻度强化、不强化或包膜样强化可提示结核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黄峥峥  郑穗生  王龙胜  相丽  赵红 《安徽医药》2015,36(12):1478-148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三期增强CT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9个经病理证实病灶三期增强CT表现,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结果 1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稍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病理为低分化;另3个平扫及三期增强较邻近正常肝实质为低密度,病理示1个为中分化,2个为高-中分化;余5个"快进快出"病灶均为低分化.结论 PCCCL三期增强CT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者多见于中高分化小肝癌.  相似文献   

18.
门脉高压胃—肾与脾—肾分流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诊断门静脉高压下胃—肾分流(SGRS)、脾—肾分流(SSRS)道形成的价值。方法45例门脉高压患者(男38例,女7例),6例有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史,4例有肝性脑病,分别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进行门静脉成像(SCTP)。结果发现胃—肾分流道3例,脾—肾分流道2例。CT表现可见:①平扫:胃底团块状影,脾门、腹膜后蚓状影及连续数个层面脊柱左旁结节状影。②增强扫描:上述影象呈血管样强化,证实为曲张静脉,有时可见腹膜后曲张静脉引流入左肾静脉。③SCTP可立体、直观地显示SGRS、SSRS的形态。结论CT特别是SCTP能较好地显示胃—肾、脾—肾分流道的存在和形态,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刘景旺  许美  刘秀丽  张戟风  李健 《淮海医药》2010,28(3):205-206,217
目的探讨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5例行静脉增强检查。结果平扫显示肩胛下角内侧前锯肌、背阔肌及菱形肌深层与胸筋膜间不规则实性肿物。双侧12例,肿物呈扁丘形,基底在胸筋膜侧,肿物弧形压迫相邻肌肉,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肿物其密度不均匀,呈肌肉密度与脂肪密度间隔排列。5例行CT静脉增强扫描,肿物轻度强化,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似。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