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消瘦、营养缺乏等的临床综合征群。80%-97%的患者有腹泻~([1])。严重低血钾(K+2.5mmol/L)时,可产生呼吸肌麻痹、严重心律紊乱等,加重患者基础疾病病情,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2])。2015年3月,本院消化科收入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致严重低血钾患者一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健康人,小肠腔内的胆酸与氨基醋酸(glycine)及牛胆酸(taurine)相结合。其结合物经过主动的输送,由末端回肠粘膜吸收。在大肠内厌氧菌作用或病理情况下,胆酸在小肠内经去结合作用,释放出游离胆酸。它经被动性扩散,在大肠或小肠内能够被吸收。氨基胆酸结合物只有相对小的被动弥散。牛胆酸在末端回肠功能完整的情况下,才被吸收。在疾病时,胆酸不能被吸收,即引起胆酸吸收不良综合征。一、病因胆酸吸收不良多见于回肠粘膜切除术后,或回肠粘膜病变使回肠粘膜受到破坏,如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作用。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以腹泻、体重减轻为主要症状。因此,广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故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据统计,老年住院患中约有12%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营养物质的吸收必须经过充分的消化作用。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原因的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以腹泻、体重减轻为主要症状。因此,广义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故又称为“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据统计,老年住院患者中约有12%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老年人好发吸收不良综合征,主要与老年人消化系统退行性变有关。人到老年后,小肠绒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小,胰腺逐渐萎缩, 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变化使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道憩室炎和憩室病显著  相似文献   

5.
多数药物是通过胃肠道及消化系统转运、吸收并发挥作用。药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合成、吸收、转运、储存、代谢以及排泄均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用药不慎也可引起消化性营养不良。 有些药物作用于肠道,阻滞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正常功能,导致脂肪性腹泻、蛋白质丢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等。如新霉素有使胆盐沉淀及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若连续每日口服3克以上,一周以后大便中的脂类、氮素、钾、钠排出增加,维生素B_(12)、铁、糖等吸收减少;秋水仙碱、氨甲喋呤等影响小肠上皮细胞的分裂和再生,致肠道吸收不良;降脂剂如消胆胺与胆酸融合,影响脂肪和维生素A、D、K的吸收;石蜡油也可使胡萝卜素、维生素A、D、K在小肠内吸收不良或从粪便中排除;碳酸钙用量大时,可形成不溶性钙皂沉淀而致脂肪性腹泻;某些泻药可导致蛋白质丢失性肠道炎和脂肪泻;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亦可导  相似文献   

6.
影响消化吸收有些药物作用于肠道,阻滞了食物消化和吸收的正常功能,导致脂肪性腹泻、蛋白丢失、维生素缺乏、水盐代谢紊乱等。如秋水仙碱、氨甲喋呤等影响小肠上皮细胞的分裂和再生,致肠道吸收不良;降脂剂如消脂胺等与胆酸融合,影响脂肪和维生素A、D、K的吸收;石蜡油可使胡萝卜素、维生素A、D、K在小肠内吸收不良或从粪便中排出;某些泻药可导致蛋白质丢失性肠道炎和脂肪泻;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杆菌肽等,也可导致肠道吸收不良而发生腹泻。影响胃液分泌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促进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刺激胃肠壁上皮细胞,导致胃肠黏膜充血…  相似文献   

7.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多种或某种营养成分在小肠内吸收不足,包括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在粪内过量丢失所造成的一组临床症状,常以脂肪吸收不良最为突出^[1]。由于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及胰腺外分泌功能检查的复杂性,所需仪器设备昂贵及多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而具有放射性,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消化不良”与“吸收不良”这两个词,许多人把二者混同起来,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们先来谈谈“消化”。食物在胃肠道中首先要由胃、胰腺和小肠分泌的各种消化酶分解成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叫“消化”。然后,这些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小肠粘膜的绒毛所吸收。吸收后,一部分营养物质转变成能量,被身体所利用;多余的则被转运到一些器官  相似文献   

9.
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脂肪泻和体重减轻。该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据统计老年住院患者中约12%的人有吸收不良综合征存在。老年人好发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原因与消化系统退行性变有关。进入老年期后,人体一些器官开始退行性变,消化系统表现为胃腺逐渐萎缩,小肠绒毛变短,吸收面积减少,胰腺逐渐萎缩,腺管内皮增生,胰腺实质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这些变化使得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消化道憩室炎及憩室病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加之退行性变化所引起的热量摄入不足和营养失衡,可促成或加重吸收不良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脂肪吸收不良是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诊疗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一、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膳食性脂肪约98%为长链甘油三酯(LCT),由16~18个碳原子的脂肪酸组成;少数为中链甘油三酯(MCT),由6~10个碳原子脂肪酸组成。 (一) 脂肪的消化:1.脂肪食物通过胃蠕动的搅拌,成为粗颗粒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及小肠。 2.胰脂酶的作用:将乳化液中的脂质,逐级地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二酯,最后为甘油单酯  相似文献   

11.
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哺乳动物的肠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3段.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肠道是人体营养吸收的重要器官,99%的人体所需营养物质通过肠道吸收获取.此外,它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所以,肠道健康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盲襻综合征     
盲襻综合征是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原因引起小肠的郁积、细菌过度生长和各种营养吸收不良的一个综合征。临床上以脂肪泻与腹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和巨细胞贫血为特征。本综合征又称小肠郁积综合征、小肠污染综合征、襻郁积综合征。系因小肠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小肠菌丛的过度生长。本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  相似文献   

13.
孙清廉 《长寿》2005,(6):17-17
有些人很讲究吃,可就是身体不好,甚至表现为面黄肌瘦、极度倦怠,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原来这常是吸收不良综合征在作怪。吸收不良综合征是因为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临床主要症状为脂肪泻和体重减轻。本病最常发生于老年人。据统计,在老人住院患者中,约有12%的人患有吸收不良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朱玉香 《现代养生》2012,(20):18-20
什么是板桶效应?人体细胞每天需要200多种营养物质,可是,通常每天从食物中摄取到的营养物质只有70种,而人体在摄取食物后,先经过胃将食物粉碎成糊状,再经由小肠吸收,最后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将营养输布全身。而营养物质在进入血液之前,机体会按照人体需求比例进行搭配。例如:蛋白质与脂肪的吸收比例为20:1,一旦人体摄取  相似文献   

15.
小儿短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短肠综合征(shortbowelsyn-drome,SBS)系指各种病因引起广泛小肠切除,使剩余小肠过短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的综合征。凡小儿小肠切除2/3以上或剩余小肠不足75cm者称为广泛小肠切除〔1,2〕。小儿短...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经肠供给谷氨酰胺,对猪自体异位节段移植小肠粘膜的结构及吸收功能恢复的影响,杂种猪行Thiry-Vella式自体节段小肠移植,分别经移植肠灌注等渗盐水,甘氨酸或谷氨酰胺21d,观察移植肠对D-木糖和甘氨酸的吸收,同时行移植肠粘膜活检及组织形态学和粘膜DNA、R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灌注谷氨酰胺能促进移植肠粘膜的吸收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促进细胞肥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粘膜屏障及移植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和评价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结果:术后7天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表面积显著缩短和缩小,但在第12天已开始恢复。在术后第38天完全脱离TPN时已恢复至移植前的近80%,D-木糖吸收率基本达正常水平,血培养始终为阴性。结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仅能促进移植肠的运动,而且能显著改善移植肠粘膜结构和吸收功能,有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乳糖吸收不良乳糖是奶类中特有的碳水化合物。乳糖必须经过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乳糖酶水解变为半乳糖和葡萄糖才能被吸收。由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吸收不良(LM)和伴有胃肠症状。乳糖酶缺乏的人常因反复检查未见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而归于胃肠功能紊乱。因此明确LM的发生情况,采用有效措施对临床有重要意义。一、发生率:目前世界上约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LM或不耐受,发生率有明显的种族差异。白种人约占5%~20%,黑种人约占70~80  相似文献   

19.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衰退,造成机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而引起的营养缺乏、消瘦、贫血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的临床综合征群。其生理过程、发病机理和病因较为复杂,饮食习惯对患者恢复尤为重要。通过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受到外界的关爱;同时,通过静脉及饮食干预,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有效增加患者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疾病认识,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树立了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提示全程的护理干预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有积极影响,为患者早日康复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肠粘膜屏障及吸收功能的影响。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结果 :术后 7天移植肠绒毛高度、面积显著缩短 ,但在第 12天已开始恢复。在术后第 38天完全脱离 TPN时已恢复至移植前的近 80 % ,D-木糖吸收率达基本正常水平 ,血培养始终为阴性。结论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但促进移植肠的运动 ,而且显著改善粘膜结构和吸收功能 ,防治肠粘膜屏障的损伤。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