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治疗组采用摇头刺激、体位旋转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次40 min,每周训练5次,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Barthel指数(BI)评定2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训练4周后治疗组的BBS、FAC、FMA、B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BBS、FAC、FMA及BI较治疗前亦有改善(P<0.05),治疗后2组间BBS、FAC、FMA及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摇头刺激结合体位旋转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平衡功能反馈训练。2组患者分别经40 d治疗后,采用BBS和MBI量表对其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平衡功能反馈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FES组加用FE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FES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FM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下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B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S组患者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能独立步行(FAC分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5例(23.8%)和8例(38.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独立步行患者分别增加到12例(57.1%)和18例(85.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步行功能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3.77)分、(39.49±8.39)分、(2.97±0.63)级和(104.30±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3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及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组则在观察组干预基础上辅以踝足矫形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分别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发现对照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rt;0.05);治疗组与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发现对照组、观察组CSI评分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治疗组CSI评分则较治疗1个月时继续降低(P<0.05);各组患者FMA、FIM评分均较治疗1个月时增加,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改善幅度较显著(P<0.05);观察组CSI、FMA及FIM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3组患者BBS评分在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在上述时间点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超声水囊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痉挛、提高其运动、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时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每日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每组12例,因失访3例,3组最终完成本研究样本数分别为12、11和10例。各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下肢功能训练,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40、80和1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进行功能评定,并分别分析和比较强化训练前后3组患者FAC分级、FMA评分及独立步行情况。 结果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AC分别为(1.83±0.94)、(1.73±1.01)和(1.80±1.03)级,FMA分别为(19.17±5.52)、(23.00±4.71)和(19.40±7.90)分;治疗2周后,120 min训练组患者的FAC为(3.30±0.48)级较40 min训练组[(2.17±0.94)级]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 120 min训练组的FAC为(3.80±0.42)级,与80 min训练组[(3.18±0.60)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min训练组的FAC与40 min训练组[(2.67±0.65)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MA分别为(25.08±4.46)、(28.64±3.56)和(25.90±5.19)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强化训练2周和4周后,3组之间FM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18.18%和20.00%;治疗2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6.36%和100%,120 min训练组分别较40 min训练组和80 min训练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40 min训练组与80 min训练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3%、90.91%和100.00%,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 min训练组独立步行功能改善的效果较40 min训练组更为明显(P<0.05),但4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分别与80 min训练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强化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且训练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其下肢功能进行强化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牵张训练、躯干肌控制训练、髋关节控制训练、膝关节控制训练、踝背屈诱发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简式Fugl-Meyer下肢功能量表(FMA-LE)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BBS评分及FMA-L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BBS评分[(48.2±5.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FMA-LE评分[(27.9±4.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平衡能力,对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方法将13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有氧训练组(训练组,70例)和常规药物对照组(对照组,66例)。2组均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训练组患者同时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训练,连续跟踪随访3年。 结果2组患者经3年干预后,发现训练组患者降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年内训练组并发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训练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物质生活得分、心理功能得分、社会功能得分以及生活质量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低强度有氧运动联合药物疗法治疗高血压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训练。治疗前和治疗 6 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与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 ADL能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平衡功能与ADL呈正相关。 结论MOTOmed训练系统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可较好的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认知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效能训练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认知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效能训练组在常规认知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患者自我效能水平;执行缺陷综合征的行为评价(BADS)和韦氏记忆量表进行执行功能及记忆能力评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评测患者焦虑和抑郁情况。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的自我效能水平及执行功能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执行功能各项指标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效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后效能水平及执行功能各项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2组患者间的韦氏记忆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韦氏记忆各项指标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效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后韦氏记忆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2组患者间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效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后的SDS和SAS评分分别为(42.30±4.68)分和(42.24±4.1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48.29±5.73)分和(52.74±5.45)分(P<0.05)。 结论自我效能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能力和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认知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结果,发现所有患者均患有认知功能障碍,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常规运动、作业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知干预,疗程为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LOTCA、Brunel平衡量表(BBA)、Berg平衡量表(BBS)对患者认知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相应治疗后,发现其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进一步分析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平衡功能、认知功能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认知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干预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增加BWSTT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下肢肌力Motricity指数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并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WSTT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化裁(芍甘汤)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肘关节屈曲痉挛(其痉挛等级包括Ⅰ、Ⅰ+、Ⅱ级)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97例脑卒中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患者按痉挛等级不同进行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各层面患者分为治疗组(给予芍甘汤及运动训练)、对照1组(给予运动训练)及对照2组(给予巴氯芬及运动训练),疗程均为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Barthel指数量表(BI)、简化Fugl-Meyer评分(FMA)上肢部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在入选时肌张力为Ⅰ级层面,发现治疗组、对照2组痉挛改善等级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BI、FMA及BB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P<0.05);在入选时肌张力为Ⅰ+级层面,发现治疗组、对照2组痉挛改善等级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对照2组BI、FMA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BBS评分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在入选时肌张力为Ⅱ级层面,发现对照2组痉挛改善等级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痉挛改善等级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对照2组BI、FMA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治疗组及对照1组(P<0.05);对照2组BB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1组(P<0.05),治疗组BBS评分改善情况与对照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芍药甘草汤化裁联合运动训练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肘关节屈曲痉挛为Ⅰ级和Ⅰ+级患者,在显著缓解肢体痉挛同时,还能进一步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平衡能力;巴氯芬联合运动训练则更适用于痉挛程度为Ⅰ+级和Ⅱ级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尤其对痉挛程度为Ⅱ级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时间和患者的治疗参与性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运动训练,但常规训练组患者每次运动训练时间为30~45 min,强化训练组患者每次运动训练时间为45~60 min。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中的运动功能评定,同时每次运动训练时通过Pittsburgh康复参与量表(PRPS)记录患者的治疗参与情况。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IM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但治疗后强化训练组患者的FIM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训练组治疗前、后FIM运动功能评分改变值明显高于常规训练组(P<0.01),而且常规训练组和强化训练组患者PRPS评分均与治疗前、后FIM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变值明显相关(分别为r=0.787,P<0.01和r=0.573,P<0.05)。 结论运动训练时间能对脑卒中患者的近期运动功能的改善产生影响,患者的主动参与性亦能明显影响其运动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并探讨早期专业康复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康复组采用专业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康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SF-36量表评定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国人常模值明显下降,且2组患者间SF-36量表各个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1例患者因再发脑出血死亡),2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各个维度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除SF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失访2例,康复组因心衰死亡1例),2组患者SF-36量表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各个维度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康复组治疗1,6个月后SF-36量表各个维度改善差值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强化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组33例,对照组35例,均接受正规康复治疗。HBO组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和强化训练。 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O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进行高压氧加强化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比较针刺、吞咽训练辅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疗效评价方法。 方法选择132例脑卒中恢复期住院患者,其中男73例,女59例;脑梗死106例,脑出血26例;年龄(67.9±9.0)岁;病程(16.6±5.5)d。分成3组:①吞咽训练组5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吞咽训练;②针刺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取穴风池、廉泉、夹廉泉、百劳、金津、玉液;③对照组31例,仅行常规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6次。采用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血氧饱和度(SpO2)测定评估患者吞咽功能。 结果①治疗后,吞咽训练组和针刺组患者的饮水试验、Any Two试验结果均显著好于治疗前,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1);吞咽训练组的饮水试验正常率、Any Two试验误吸阳性率均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前,3组基线SpO2值和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饮水试验前、后SpO2差值<2%。治疗后组间比较,吞咽训练组的基线SpO2值、饮水试验后SpO2最小值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基线SpO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饮水试验后SpO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刺和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误吸。针刺与吞咽训练的疗效相当。血氧饱和度监测并不能可靠地评估吞咽功能和误吸。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强化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9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强化训练组及综合治疗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及康复训练,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强化训练组则辅以下肢强化训练,综合治疗组则辅以高压氧及下肢强化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下肢部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Berg平衡量表(BBS)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对各组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TUGT、MBI、FMA-L及BB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1个月治疗后,发现各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综合治疗组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强化训练组次之,高压氧组疗效相对较差,各指标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下肢强化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及盐酸多奈哌齐对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亚区磁共振成像(MRI)T2信号的影响。 方法选取轻度A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及联合应用组,每组20例,认知训练组采用认知训练,药物治疗组采用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联合应用组在认知训练基础上辅以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另选取老年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除谈话沟通外不给予其它特殊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6和12个月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MRI检查,测量MRI T2信号强度,并进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 结果治疗前,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联合应用组双侧海马头部MRI T2信号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认知训练组双侧海马各亚区的MRI T2信号强度未见明显变化(P&rt;0.05);药物治疗组及联合应用组双侧海马头部不同时间点MRI T2信号强度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各治疗组双侧海马体部及尾部MRI T2信号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联合应用组MMSE评分均较低(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认知训练组、药物治疗组、联合应用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 结论认知训练及盐酸多奈哌齐均能改善轻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单独认知训练对AD患者海马MRI信号无显著改善作用,两者联合应用时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