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的鉴别价值山东省立医院(250021)王玉林马沛然李桂梅为了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病毒性心肌炎(VM)和扩张性心肌病(DCM)的鉴别诊断价值,我们对1990年以来收治的209例VM和69例DCM患儿的超声心...  相似文献   

2.
心肌炎与心肌病(7)7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实验室及临床线索均提示,病毒性心肌炎(VMC)可能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近年来,甚至有学者将VMC及与之有关的DCM统称为病毒性心脏病(VHD)。临床上,属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的肠道病毒与V...  相似文献   

3.
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检测了62例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的血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并用维生素C治疗。结果显示,VM患儿血中SOD活性降低,用维生素C治疗后,SOD活性恢复正常,且临床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杨英珍众多实验及临床资料提示病毒性心肌炎(VMC)可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DCM),而将与病毒有关的心肌疾病统称为病毒性心脏病(VHD)[1]。至于急性VMC后的病毒持续感染,是否通过细胞介导免疫、自身免疫、细胞...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2例经病原学确诊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经与274健康儿童对照,发现左房扩大24.1%、左室扩大16.1%、右室扩大11.6%、SI降低23.2%、EF降低21.4%、CI降低12.5%、PFVME/PFVMA1降低8.0%。说明多超声心动图应视为病毒性心肌炎重要诊断之一。左房大小于SI是两项较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孙杰  马沛然 《山东医药》1997,37(7):10-10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山东省立医院(250021)孙杰马沛然王玉林韩秀珍病毒性心肌炎(VM)、扩张性心肌病(DCM)是儿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二者的临床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治疗和预后却截然不同,故必须予以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7.
穿孔素与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MC)被认为是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主要发病机理之一。穿孔素是CMC的效应细胞如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等释放的主要效应分子。本文介绍穿孔素一般性状、穿孔素在VMC中致心肌细胞损害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穿孔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可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病毒性心肌炎心内膜心肌活检中组织中同时检测肠道病毒(EVs)、腺病毒(ADV)、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以及E-B病毒(EBV)的存在。方法 利用PCR技术检测8例病毒笥民炎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中多种病毒基因片段。结果 6例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心肌炎的标本中,3例肠道师毒RNA阳性,2例ADV阳性,其中1例二者均阳性;2例病理学不支持心肌炎者中,1例EB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动态心电图结果与心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动态心电图检出与未检出心律失常患儿的心功能指标,分析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发生心功能指标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改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均P<0.05),且心律失常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患儿心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低于未检出心律失常患儿(均P<0.05),心脏增大比例明显高于未检出心律失常患儿(P<0.05)。18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功能指标改变发生率为20.43%。病程>1周(OR=4.341)、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OR=7.207)是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发生心功能指标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病程>1周、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的病毒...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扬  饶邦复 《中华内科杂志》1994,33(10):675-677
对56例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VMT)患者行心内膜心肌活检术(EMB),HE染色Dallas标准诊断心肌炎14例(25%)、界线性心肌炎18例(32%)及组织学正常24例(43%)。而免疫组化染色表明,51例(91%)患者心肌细胞肌球蛋白、肌动蛋白及肌红蛋白含量减损;其中电镜观察10例显示心肌细胞肌原纤维局灶性或弥漫性溶解。结果提示:VMT心肌肌原纤维损伤突出;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可作为Dallas诊断标准的补充,提高EMB对VMT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用原位杂交方法,在25例中国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内膜心肌活检石蜡包埋标本中,进行了巨细胞病毒(CMV)的检测,结果在6例标本的心肌细胞中、4例标本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及7例标本的间质细胞中检出了阳性杂交信号。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心肌中CMV基因与病理形态学改变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CMV感染可能是中国人群中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之一,由CMV诱导的免疫系统的慢性刺激是心肌疾病的一种可能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NO与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NO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柯萨奇病毒B3(CVB3)病毒性心肌炎BALB/C小鼠模型及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培养体系。酶法测定小鼠心肌及Mφ分泌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iNOS;微量滴定法测定心肌内感染性病毒;RT-PCR法检测心肌病毒RNA;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光镜、电镜检查心肌损伤状况。结果 (1)小鼠心肌内NO于CVB3感染后7~30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沛然 《山东医药》1999,39(9):43-44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VM)缺少特异性诊断指标,因此临床上多采取综合诊断指标。多年来,临床对综合诊断指标中的某些指标一直有争议,有些问题在全国小儿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也曾讨论过,但未获得统一的认识。现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看法报道如下,旨在使这些问题有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主电图(HFECG0与心率变异(HRV)联合应用小儿心肌炎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对89例按诊断分4组(A1、A2、A3、A4)进行HFECG、短程HRV、心肌酶5项检查,并与210例正常对照组(B组)分析。结果 HRV时域值在病毒性心肌炎(A1)组,疑似心肌炎(A2)组、呼吸道感染组(A3)稍偏低,SDNN依次为(33.4±22.0、35.8±15.4、36.5±17.5)ms;A1 ̄  相似文献   

15.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及各项辅助检查的特点,为今后的诊断和治疗积属经验。方法 查阅1982—2002年临床诊断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的病例,归纳整理。结果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危重,严重可伴有其他赃器的损害;血清酶类持续升高,且无酶峰变化;少数患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结论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应根据临床、辅助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的各项指标综合判定,确切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过程中,心肌炎症细胞中穿孔素(PFP)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心肌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鼠VMC各时期心肌炎症细胞的PFPmRNA及其抗原表达水平,并检查心肌病理变化及半定量分析其程度,统计学分析PFP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心肌病变程度的演变的相关性。结果(1)感染后0~10天,PFPmRNA及抗原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心肌病变以炎症细胞浸润及心肌坏死为主并逐渐加重,10~15天PFP表达水平最高,上述心肌病变也最严重,20天以后PFP逐渐下降,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及坏死逐渐减轻,代之以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及心肌纤维化等;(2)在小鼠心肌炎发病过程中,PFP抗原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心肌病变积分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5,P<0.05)。结论PFP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可能是VMC中心肌损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25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心内膜心肌活检(EMB)石蜡包埋标本,用原位多聚酶链反应(ISPCR)方法进行了巨细胞病毒(CMV)的原位检测,心肌细胞内阳性检出率为4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病毒基因与心肌病理学改变的关系尚不能确定。提示在心肌内CMV基因检测中,ISPCR是一种迅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与原位杂交方法相比,其阳性检出率虽略有提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剂量激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窦房)传导阻滞的疗效分析王惠政(宁波市第一医院315010)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房室传导阻滞地塞米松我们对1987年~1995年本院收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Ⅲ°(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1例和2∶1窦房传导...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通过给BALB/C小鼠腹腔接种柯萨奇B-3m病毒(CVB3m)诱发病毒性心肌炎(VMC)感染病毒9d后,VMC检出率93.33%,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VNEL)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76.67%感染病毒鼠心肌中发现凋亡细胞,73.33%,有TGF-β1的表达,二者之间分布区域一致,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参与CVB3m诱导的VMC的发生,发展,而TGF-β1可能参与VMC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血清抗M受体抗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检测,探讨该指标的辅助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VMC患者32例、DCM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14例,受试者血清与人心室肌组织片预孵育后,冷冻切片法测定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与Kd值。VMC患者血清同时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与淋巴细胞肠道病毒逆转录扩增。结果7例正常人(意外死亡者)心室肌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值为51.4±6.0fmol/Lmgpr,Kd值为0.68±0.09nmol/L。DCM患者血清孵育后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Bmax值下降(P<0.01),Kd值升高(P<0.01);VMC患者仅Kd值升高(P<0.01),但cTnI阳性及病毒扩增阳性者Bmax值同时下降(P<0.05)。结论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受体抗体,其导致心肌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数目与亲和力改变,对DCM诊断以及VMC向DCM演变可能提供有益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