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乐宇  歧红阳 《职业与健康》2008,24(18):1977-1978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后血液各项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输用去除白细胞血液对于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NHBTR)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无偿献血者的血液80袋(400ml/袋),分为2组(40袋/组),一组过滤白细胞(过滤组),留取过滤前后血样,测定血液的各项指标,另一组不过滤(对照组)。将医院提供的80例患者分为2组,一组输用对照组的血液,另一组输用过滤组的血液,输血过程中观察是否出现NHFFR。结果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滤除白细胞及大部分血小板,对红细胞影响较小。对照组NHFF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x^2=4.50,P〈0.05)。结论过滤白细胞能显著降低临床NHFFR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效果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输血发现,多次接受输血的病人可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WBC减少与荨麻疹等,这类输血反应大多是由于病人血液中存在抗白细胞和抗血小板HIA分子的抗体所致,为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本站对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进行检测,效果比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前后血液质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方法选取100例输血病人,取过滤前后血液标本进行血液质量检测,并观察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的程度。结果无一例病人在输入当日及次日有任何输血反应及不适,检测过滤后的红细胞回收率96.47%,红细胞脆性试验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白细胞过滤器能高效地、有选择性地滤除白细胞和血小板,能显著降低临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输血时,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容易发生异体免疫反应,白细胞过滤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采集后的血液经去白细胞滤器过滤,白细胞得到有效滤除。临床使用滤过白细胞后的血液不仅可以避免发生输血者非溶血性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而且减少了血源性疾病传染的机会,降低了输血风险。但是在滤过白细胞制备成分血过程中,溶血现象时有发生,给临床带来不利影响。笔者就工作中易造成溶血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白细胞过滤器滤除白细胞输血减少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34例患者,按时间段和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输血的168例患者为过滤组;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采用普通一次性输血器直接输血的166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1过滤组输血后体温平均升高(0.46±0.67)℃,对照组输血后体温平均升高(1.38±0.79)℃,对照组体温升高值明显高于过滤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过滤组发生FNHTR20例,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发生FNHTR42例,发生率为27.81%,两组FNHTR发生率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0,P<0.01)。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两组FNHTR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应用白细胞过滤器对临床输注用全血进行过滤可减少白细胞的输入,从而降低FNHTR的发生率,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思他宁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符合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98例患者分为思他宁组和奥美拉唑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输血量、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死亡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思他宁组平均输血量(410.5±130.4)ml,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487.6±121.2ml)(P〈0.05);思他宁组显效率92.3%,显著高于奥美拉唑组(82.6%)(P〈0.05),而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思他宁组与奥美拉唑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和8.7%,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思他宁组死亡率1.9%,显著低于奥美拉唑组的4.5%(P〈0.05)。结论思他宁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可靠,止血快,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正>据统计由同种免疫反应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发生率高达10.20%~41.00%,其发生率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含量相关[1]。为减少以上输血反应,我国已逐渐推广应用去除白细胞技术,滤除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的方法,保证了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2]。因此,我站比较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普通红细胞悬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以达减少输血反应、降低非溶血性发生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其反应发生率为15%~37%,主要是由于多次输液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本文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器(简称白细胞滤器)过滤后输血与未过滤白细胞输血相比较的方法,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发生NHTR情况,同时对用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供者血液的有关参数变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滤器性能的质量评价方法,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确保临床患者安全输血. 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和Nageotte计数法测定过滤前后血液中白细胞浓度、血小板浓度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 结果滤过前后悬浮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浓度分别为(7.18±1.84)×109/L和(2.14±2.82)×106/L;白细胞滤除率99.97%;过滤前后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66.86±54.23)×109/L和(38.19±11.82)×109/L,血小板去除率77.11%;过滤前后红细胞分别为(5.22±0.65)×1011/L和(4.67±0.612)×1011/L,红细胞回收率89.46%;滤过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明显降低. 结论该白细胞滤器能够滤除绝大多数白细胞,减少输血患者感染机会;高效白细胞滤器的应用达到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减少医院输血后感染和并发症,是临床输血工作中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去白细胞输血以及未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输血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对78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43例患者使用未去白细胞输血方法,为对照组;2016年2月—2017年1月的35例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方法,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过程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是33.02%,观察组是7.43%;对照组术后感染率是23.26%,观察组是5.71%;对照组转移复发率是32.56%,观察组是8.57%。观察组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以及治疗后转移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穿孔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放置引流的必要性,探讨放置引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9例穿孔或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引流和非引流组,比较分析两组的术后切口感染、腹腔脓肿、肠粘连、术后发热天数及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7.4%、6.0%(P〉0.08);腹腔脓肿发生率为4.6%、5.9%(P〉O.05);肠粘连为8.1%、5.9%(P〈0.05);住院天数分别平均为(9.35±1.08)d、(8.87±0.88)d(P〉0.05);发热天数为(5.82±0.Bg)d、(4.21±0.78)d(P〉0.05)。结论坏疽性阑尾炎术后放置引流可能增加肠粘连的发生率,对其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自身输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于择期手术肿瘤患者采用贮存式自身输血和异体输血,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肿瘤患者自身输血较异体输血的输血反应率降低(P〈0.05),感染率显著降低(P〈0.005),3年生存率显著提高(P〈0.005)。结论:对肿瘤患者自体输血是可行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3.
魏黎明  刘士彬 《职业与健康》2013,(22):3040-3042
目的通过对各类成分血液输血反应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反应的认识,增加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对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1年1月—_2013年1月各科室的输血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在4303人次输血中,共发生输血反应20次,总输血反应率为0.46%。输血反应表现类型主要为溶血性发热反应最多见,占70.00%;其次是过敏反应,占30.00%。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液制品、输血史、过敏史的输血反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输入全血、有输血史及过敏史是输血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女性患者,有过输血史和过敏史的患者输血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观察,尽量少输入全血,根据患者需要采取成分输血,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髓外浸润转移过程的关系。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初诊组、复发组、完全缓解组、正常对照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组、有髓外浸润组、无髓外浸润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测定各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的VEGF和MMP-9阳性率。结果 (1)VEGF和MMP-9阳性率初诊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组与初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L组与ANL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髓外浸润组与无髓外浸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EGF与MMP-9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VEGF和MMP-9在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和髓外浸润转移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CT)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感染组又分为好转亚组及未愈亚组。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比较各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32例,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APACHEⅡ评分高于非感染组[(21.71±7.13)分比(15.32±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1天血清PCT高于非感染组[(2.15±1.79)ng/L比(0.56±0.4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WBC、CRP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3天血清PCT、WBC、CRP、IL.6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入ICU第5天血清PCT为(3.09+1.98)ng/L,非感染组为(1.06+0.63)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38例)入ICU第5天WBC、CRP、IL-6分别为(15.13±6.32)×10^9/L、(103.56±40.62)mg/L、(230.41±121.83).g/L,未愈亚组(10例)分别为(18.62±8.89)×109/L、(134.38±34.16)mg/L、(268.73±138.1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亚组入ICU第1、3、5天血清PCT均低于未愈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感染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CSEA)并发产时发热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探讨CSEA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本院使用CSEA分娩并产时发热的初产妇86例为研究组,未使用CSEA分娩并产时发热的初产妇78例为对照Ⅰ组,选同期正常初产妇80例为对照Ⅱ组。比较三组孕妇的血象、胎盘病检结果、抗生素使用、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结局。结果(1)研究组体温〈38℃者,胎盘病检感染率及发热时WBC计数明显低于对照Ⅰ组(P〈0.05),而体温≥380C者,胎盘病检感染率及发热时WBC值均明显升高,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抗生素使用率与对照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两组明显高于对照Ⅱ组(P〈0.05);(3)母婴结局:对照Ⅰ组剖宫产率(92.3%)高于研究组和对照Ⅱ组(P〈0.05),而研究组高于对照Ⅱ组(P〈0.05)。胎儿宫内窘迫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Ⅰ组(P〈0.05),与对照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由CSEA引起的发热主要为非感染因素,发热一般〈38℃,对孕妇及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日照市孕产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反应类型,为孕产妇安全输血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2012年1 873例输血孕产妇进行调查,输血后1560 min内观察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发生情况,输血24 h后观察延迟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发生情况。结果共发生输血反应56例,占2.99%。其中,过敏反应35例,占62.50%;发热反应17例,占30.36%;延迟性溶血反应3例,占5.36%;输血后紫癜1例,占1.79%。结论孕产妇输血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藏拉萨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c,Hp)感染与冠心病及多种危险因素的关系。为该地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为冠心病组46例和非冠心病组51例,应用检测血抗HpIgG及-C-尿素呼气试验方法检测Hp感染情况,并分别测定各组血脂、血糖、餐后2h血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白细胞总数。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为50.0%(23/46),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23.5%(12/51),P〈0.05;冠心病患者Hp现症感染率为54.3%(25/46),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31.3%(27/51),P〈0.05;冠心病组Hp感染患者血脂、空腹及餐后2h血糖、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较非感染患者明显升高(P〈0.05)。结论Hp感染与冠心病相关,可能是拉萨地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原发性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8例原发性EBV和CMV合并感染患者分为4个年龄组,回顾性分析发病季节、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并比较4个年龄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和实验室检查情况。结果原发性EBV和CMV合并感染的高发年龄段为0—7岁和16~23岁。各组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咽喉炎发生率均高于80%。0~7岁组患儿肝肿大比例明显高于24~71岁组成人患者(79.5%:17.6%,x2=68.500,P〈0.01),8-15岁组明显高于16~23岁组(73.7%:12.7%,X2=13.500,P〈0.01);但0~7岁组肝功能异常的比例明显低于16~23岁组(67.0%:96.4%,X2=17.811,P〈0.01)。0~7岁组白细胞明显高于2,4~71岁组,平均值分别为[(15.5±6.6)×109/L]和[(10.2±5.0)×109/L](F=4.496,P〈0.05)。0~7岁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16~23岁组(1.7%:18.2%,x2=6.741,P〈0.05)。0—7岁组肺炎的发生率最高,为21.4%,明显高于其他组(3组均为0%,X2=4.720、13.751、4.720,P〈0.05)。结论原发性EBV和CMV合并感染可表现为多个系统受累,儿童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比成人高,但肝功能受损的发生率比成人低。发热、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咽喉炎等临床表现特征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相似,并发症如肺炎则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8~36月发生胎膜旱破不同就诊时间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孕28~36^-6周胎膜早破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不同就诊时间分为A、B、C三组。结果孕妇宫内感染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A、B组分别与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三组孕产妇在分娩方式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围生儿死亡发生率A组分别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新生儿感染发生率A、B组分别与C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在2小时内就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促胎肺成熟,可减少孕产妇感染及围生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