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胃镜诊断为CAG的1 165例患者的活检胃黏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Giemsa染色以确定有无Hp感染;同时送病理检查,观察淋巴滤泡形成情况.结果 在Hp感染829例患者中,有淋巴滤泡形成者占37.2%(308/829),而无Hp感染患者均无淋巴滤泡形成.Hp感染阳性者其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及活动性炎性反应的阳性率与Hp阴性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p感染与CAG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经胃镜确诊的CAG患者906例,总结其胃镜形态表现与Hp感染及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06例CAG患者病理改变胃黏膜萎缩448例占49.4%、肠上皮化生335例占37.0%、异型增生118例占13.0%、癌变5例占0.6%;CAG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发生胃黏膜萎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412例,感染率为45.5%,其中胃黏膜萎缩患者感染222例占53.9%、肠上皮化生感染137例占33.3%、异型增生感染51例占12.3%、癌变感染2例占0.5%。结论 Hp感染并非是CAG惟一病因,在临床中应关注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对萎缩性胃炎黏膜病变转归的影响.方法 入选患者均经胃镜和临床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确定有Hp感染的状态;其中Hp根治组45例和Hp感染组38例,分别于入选时和随后1、4年行胃镜随访,在同一部位取活检,根据病理结果判断是否逆转.结果 根治Hp 1年后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均无明显逆转,4年后Hp根治组较Hp感染组肠上皮化生逆转率显著提高[42.22%(19/45)比7.89%(3/38),x2=17.28,P<0.01],4年后Hp根治组肠上皮化生逆转率较1年后[15.56%(7/45)]显著提高(x2=7.78,P<0.01),萎缩性胃炎病变无明显改变.结论 根除Hp后随时间推移对肠上皮化生有逆转作用,对萎缩性胃炎无逆转作用,有Hp感染的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应及早根除Hp治疗.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1/5。萎缩性胃炎曾被认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复方铋剂联合叶酸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口服复方铋荆(丽珠胃三联)含枸橼酸铋钾0.22g,克拉霉索0.25g,替硝唑0.5g,均每日两次,连服2周,同时口服叶酸10mg,每日三次,连服12周,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3月后,临床症状缓解率85.60%,幽门螺杆菌根除率82.69%。胃粘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总有效率73.60%,并且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复方铋剂联合叶酸治疗,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萎缩性胃炎,不少人认为是胃萎缩退化掉了,其实是胃黏膜的问题。胃黏膜分布有许多腺体,这些腺体的细胞分泌盐酸、胃蛋白酶、无机盐离子等成分,完成胃内消化作用。当胃黏膜受到多种因素侵害时,开始时黏膜表面受损成为浅表性胃炎,炎症继续发展侵及较深层时,胃腺受到损害而萎缩,则成为萎缩性胃炎。根据胃腺受损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这种诊断与分度,只能在显微镜下由病理医生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对8012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121例,其中A组(单纯萎缩性胃炎)共532例,B组(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共589例;A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385例,诊断符合率为72.37%;B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05例,诊断符合率为8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54例,不典型增生56例;B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94例,不典型增生10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p感染307例,感染率为57.71%;B组患者Hp感染429例,感染率为72.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且其合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治疗和随访. 相似文献
12.
13.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多采用胃镜肉眼观察和钳取胃黏膜病理活检两者相结合进行分类。此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种。从病理学上讲,萎缩性胃炎比浅表性胃炎要严重得多。一般认为,萎缩性胃炎病变不可逆转,浅表性胃炎病变经治疗可以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原癌基因(c-Me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01月-2020年12月于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AG组55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GSG组)20例和正常黏膜组(对照组)17例,检测胃黏膜组织中Raf-1激酶抑制蛋白(RKIP)、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细胞周期素D1 (CyelinDl)的表达及Hp感染率,分析Hp感染CAG患者胃黏膜组织内HGF、c-Met表达水平及临床特征。结果 三组患者RKIP、STAT3、CyelinDl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AG组RKIP mRNA表达水平最低,STAT3、CyelinDl mRNA表达水平最高;CAG组共检出35例Hp阳性,Hp阳性率为63.64%; CAG组Hp阳性患者胃黏膜组织内HGF、c-Met表达水平高于Hp阴性患者(P<0.05); Hp感染与年龄、性别无关,与炎症反应程度,活动性及肠上皮化、上皮类瘤变、淋巴滤泡有关(P<... 相似文献
15.
检测50例不同程度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患者组)和5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的血浆一氧化氮(P-NO)含量,血浆过氧化脂质(P-LPO)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E-LPO)含量。结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内因Hp感染而NO代谢异常,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脂质过氧化反应病理性加剧。 相似文献
1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9)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萎缩性胃炎并发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64例萎缩性胃炎并发Hp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疗法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进行治疗,三联疗法组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与呋喃唑酮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萎缩性胃炎并发Hp感染患者疗效、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萎缩性胃炎并发Hp感染患者血清MDA、SOD、GSH-P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萎缩性胃炎并发Hp感染患者血清MDA水平均显著降低,SOD、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三联疗法组患者血清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OD、GSH-PX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联疗法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联疗法组患者治疗后Hp转阴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疗法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三联疗法能够显著提升萎缩性胃炎并发Hp感染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Hp转阴率,可能与MDA水平降低,SOD、GSH-PX水平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规律,并将其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是否伴有幽门螺杆菌分为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阴性组)53例和观察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组)53例,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胃液pH值水平进行检测及统计,并加以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对照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差异不大,而观察组治疗前后胃液pH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pH值变化明显较阴性患者大,可将其作为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息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方法:随机选择经胃镜检查临床上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胃息肉患者150例,两组均采用胃镜下取病理组织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阳性总检出率30.0%,其中阳性(+)及阳性(++)居多,分别各有9例和10例。150例胃息肉患者的HP检出率为:增生性息肉占43.7%,炎性息肉占31.1%,腺瘤性息肉占20.0%。其中定量HP检测以HP阳性(+)居多,增生性息肉13例,炎性息肉占5例,腺瘤性息肉占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胃息肉,两两比较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与增生性息肉比较,P<0.05;慢性浅表性胃炎与炎性息肉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腺瘤性息肉比较,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息肉发生有一定关系,增生性息肉的感染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腺瘤性息肉的感染率低于慢性浅表性胃炎。 相似文献
19.
王永敏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胃镜下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胃镜诊断下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来获取胃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关性,从而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结果胃镜下诊断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血管透见或结节状表现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90.47%;黏膜呈颗粒状表现确诊符合率为78.57%;对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血管透见或结节状表现病理诊断符合率为42.85%,与胃镜下诊断结果具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在病理诊断与胃镜下诊断中,两者具有差异性,需要从两者诊断方案的结合中来提升确诊率. 相似文献
20.
笔者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以逍遥散加味组成逍遥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