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血清组织多肽抗原(TPA)水平对病人预后的影响。②方法对78例晚期NSCLC病人给予4~6周期化疗,其中24例辅助放疗。所有病人在治疗前抽血测血清TPA。③结果34例病人(43.6%)血清TPA水平升高,其1年生存率为11.6%,2年生存率为0。血清TPA水平正常的病人1年生存率为56.8%,2年生存率为13.6%。两者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3.95,P〈0.05)。Cox多因素分析表明,病人的预后与TPA水平(P=0.000)和疗效(P=0.047)有关。④结论血清TPA水平可作为判断晚期NSCLC病人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癌抗原(CA125)和癌胚抗原(CEA)治疗前局限期、广泛期及治疗后不同预后情况的水平,为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病情监测提供新辅助手段。方法:用ELISA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PA水平。用酶免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NSE、CA125和CEA水平。结果:血清TPA和NSE在局限期与广泛期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预后情况TPA和NSE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1),NSE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种组合检测中,TPA+NSE组和敏感性和约登指数最高。结论:血清TPA、NSE均可作为小细胞肺癌诊断、病情监测的临床指标,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对小细胞肺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糖类相关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在胃癌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60例胃癌病人和40例正常人的血清PGⅠ、PGⅡ、CA19-9以及CEA的值,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对结果进一步分析。结果:胃癌病人血清PGⅠ的值低于对照组,而CA19-9、CEA的值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人血清PGⅠ、CA19-9的值与胃癌的不同临床分期有关(P〈0.05),而血清CEA的水平只在Ⅰ、Ⅱ期与Ⅳ期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病人血清PGⅠ、CA19-9、CEA的值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GⅠ、PGⅡ和PGⅠ/PGⅡ的AUC分别为0.850、0.502和0.852,表明PGⅠ、PGⅠ/PG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而PG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低。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G、CA19-9及CEA能够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率,并且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观察94例胃癌病人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癌胚抗原(CEA)免疫酶标的表达,检测45例胃癌病人术前血清CEA浓度,并随访21例术后的胃癌病人。结果提示:血清CEA水平与肿瘤生长部位及浸润深度关系不大,但与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及血管和淋巴管是否累及有关。45例胃癌病人同时进行组织及血清CEA的比较性研究,发现免疫组化CEA表达的阳性率要比血清CEA检测的阳性率高得多(P<0.01)。21例胃癌病人的随访,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为83.3%(5/6),晚期胃癌为33.3%(5/15),血清CEA浓度轻度升高或免疫酶标弱阳性预后较好;血清浓度明显升高的2例,于5年内死亡;肿瘤组织内CEA呈强阳性者,术后生存率低,免疫组化强度与肿瘤预后呈明显正相关(P<0.05)。通过两种方法比较研究提示:血清浓度明显升高特别是组织内CEA表达强阳性,具有估计预后的意义;且CEA免疫组化显色比血清检测更为敏感(P<0.01),可作为推测胃癌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胃癌病人血清TNF.水平,以25fmol/L为临床界值,47例中23例阳性.研究TNF。与胃癌分期、病理类型、有无淋巴结、腹腔及肝脏转移、CEA及手术的关系,结果显示:TNF.在Ⅳ期病人及有腹膜转移者阳性率显著高于Ⅱ~Ⅳ期(P<0.05);CEA阳性组与阴性组的TNF.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术后第7天TNF。含量显著低于术前(P<0.05).说明TNF.检测对判断胃癌分期及判断有无腹膜转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胃癌组织中E-钙粘附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钙粘附素(E-cadher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E-cadherin和VEGF在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和60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的E-cadherin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胃粘膜中E-cadherin全部表达,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25%,E-cadherin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正常胃粘膜中VEGF均无表达,胃癌组织阳性率为61.7%,VEGF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E-cadherin表达和VEGF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cadherin和VEGF表达与胃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检测E-cadherin和VEGD表达有助于胃癌转移及 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P16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胃癌、18例胃良性疾病及15例胃正常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率(25%)低于胃良性疾病(61.11%)及胃正常组织(63.33%),差异有显性(P<0.05)。P16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淋巴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P<0.05),与患年龄、性别、肿瘤位置无关。结论:P16基因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P16蛋白可作为判别胃良、恶性疾病及胃癌患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组织多肽抗原(TPA)含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0例初次确诊的肺癌和3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BALF中TPA含量,并与血清中含量比较,采用ROC曲线确定BALF中TPA的阈值。结果:肺癌患者BALF中TP含量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P<0.05),BALF中TPA检测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86.67%。肺癌患者BALF中TPA含量显著高于血清中的含量(P<0.01)。结论:BALF中TPA的检测对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蛋白(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检测60例术前未经化疗的胃癌组织中survivin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37例,阳性率61.7%;而p53阳性率51.7%(31/60);Survivin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Survivin在p53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80.6%(25/31)和41.4%(12/29),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Survivin高表达导致凋亡抑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突变型p53基因因丧失了对Survivin负反馈调节,在这一过程中起协同作用;Survivin与p53一样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的关系.方法:对1768例胃镜检查者胃镜检查患者中Hp检查阳性者与219例正常者中Hp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Hp阳性率为22.37%,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阳性率分别为65.25%和66.09%,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Hp阳性率分别为83.87%和84.21%,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癌组病人的Hp阳性率为66.66%,与正常对照组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说明Hp感染与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与胃癌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Rb基因产物表达与胃癌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与分析Rb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胃癌Rb基因产物的表达,结果,胃癌Rb基因产物表达阳性率60.4%,(32/53),Rb基因产物表达阳性者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生存期短,结论:检测Rb基因产物表达有助于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pCAM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监测42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EpCAM的表达,EpCAM的表达量以阳性率表示。结果:42例胃癌组织中,34例(80.95%)EpCAM呈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6例(1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EpCAM在转移胃癌中表达阳性率(90.48%,38/42)高于无转移的胃癌(52.38%,22/42),P<0.05。结论:EpCAM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与胃癌的转移相关。EpCAM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患者生存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与老年脑血管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50例老年脑血管病(观察组)病人和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病人血中hs-CRP水平比较两者的差异,评价前者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型病人血清hs-CRP浓度显著增高,以发病后第1wk增高最具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血清hs-CRP浓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hs-CRP测定对早期判断老年脑血管病变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并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胃癌中生长抑素、P21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SS、P21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早期诊断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2例胃癌癌灶,癌旁2cm和5cm处胃组织内的SS、P21表达进行分析。并对52例进行随访;结果:(1)胃癌癌灶、癌旁2cm和5cm处胃组织内存有SS,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15%,57.69%和63.46%。SS阳性表达者存活时期长,预后较好;(2)胃癌中P21、SS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性别,年龄无明显关系。但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胃癌分化越差,浸润越深,P21阳性表达越高,SS阳性表达则逐渐下降,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也越高;(3)胃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淋巴结数量较无转移者要多,存活时间且较短;结论:SS、P21阳性表达可作为胃癌筛选,癌前病变及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并可用于临床对病人进行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监测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CLIA)法对胃癌组(n=80)及健康对照组(n=80)的外周血清进行HCMV Ig G、Ig M抗体检测;巢式PCR技术检测2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标本中的HCMV UL55基因;统计分析HCMV感染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血清HCMV-Ig G阳性率为95%(76/80),HCMV-Ig M阳性率为6.25%(5/80);在健康对照组血清中,HCMV-Ig G阳性率为97.5%(78/80),HCMV-Ig M阳性率为3.75%(3/80),HCMV Ig G、Ig M在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MV UL55阳性检出率在22例胃癌组织中为50%(11/22),在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中为9.09%(2/22),胃癌组织HCMV阳性检出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升高(P〈0.01)。此外,未发现HCMV感染与胃癌的TMN分期、组织病理分化及肿块大小有显著性关联。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HCMV感染,且HCMV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更倾向感染癌灶,提示HCMV感染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16蛋白在胰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28例胰腺癌组织PCNA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PCNA表达阳性率为85.9%,P16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3.6%,两者表达呈明显负相关,且分别与肿瘤分化程度及病人术后生存期有显著关系。结论:P16蛋白表达与增殖指数(PI)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两者综合指标对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及CT之间的关系。方法:检测86例患儿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及CT。结果:(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明显低钙血症倾向。(2)酸碱平衡紊乱与新生儿缺氧血性脑病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中不可缺少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肺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68例有肺部疾病入院患者其中肺癌108例,肺部良性病变(BLD)60例以及45例健康人的血清样本,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清SCC-Ag、NSE、CEA的含量。结果:肺癌组SCC-Ag、NSE和CE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和良性肺病组(P〈0.01);肺癌组SCC-Ag、NSE和CEA升高与肿瘤病理学类型具有相关性,并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1);SCC-Ag检测阳性率以鳞癌最高,CEA检测阳性率以腺癌最高,NSE检测阳性率以小细胞癌最高。结论:SCC-Ag、NSE、CEA 3项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大的辅助诊断价值并对病情和预后具有判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中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含量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60 例大肠癌、21例胃癌、17 例乳腺癌、9 例正常人血清中sICAM-1 的含量。结果:大肠癌和胃癌血清中sICAM-1 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 0.01),乳腺癌血清中sICAM-1 较正常人无显著性差异(P> 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 阳性率较胃癌高(P< 0.05),大肠癌血清中sICAM-1 的含量与其病程及病理有明显关系。结论:测定血清中sICAM-1的含量可作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M2型丙酮酸激酶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血浆M2-丙酮酸激酶(M2-PK)含量变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及M2-PK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5例正常人、50例胃癌患者、45例急慢性胃炎以及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血浆M2-PK和血清癌抗原199(CA199)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浆M2-PK和血清CA199含量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慢性胃炎组及胃良性肿瘤组(P〈0.01);胃癌组血浆M2-PK和血清CA199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正常对照组、急慢性胃炎组及胃良性肿瘤组,血浆M2-PK、血清CA199含量及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M2-PK是检测胃癌较为敏感的肿瘤标志物。M2-PK的敏感性高于CA199,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