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载《备急千金要方》,乃唐·孙思邈所创。《医方集解》、《温热经纬》、《六因条辨》、《医宗金鉴》等后世方书中亦有论述。其基本方由二陈汤去乌梅,加竹茹、枳实、大枣组成。主治证为: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用温胆汤祛痰清胆,使阳气得升,胆经得温,失眠自愈。及至后世,其应用范围大有拓展,凡痰热阻郁所致诸证,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均取得了优良效果。……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则增加了茯苓、大枣,生姜明显减量,是为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本方临床应用甚广,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有关温胆汤治疗各种疾病的报道,藉以说明其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化裁治疗中风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彦海  迟丽屹 《陕西中医》2004,25(2):166-168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古代名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本方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其主治症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虚烦证治和惊悸证治”条下所载温胆汤与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乃中医名方,首载于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各2两,陈皮3两,甘草1两,茯苓1.5两”。方中药味已有变化。及至明代《证治准绳》又有十味温胆汤。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历代论述颇多。本文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笔者对温胆汤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8.
黄建西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2):565-565
温胆汤临证应用体会黄建西福建省厦门法拉总公司医疗门诊部(厦门361005)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姚僧垣《集验方》,最早见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该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后来《三因极一备证方论》在原方基础上增加茯苓、大枣,减生...  相似文献   

9.
蒋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09-1410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以及姜枣组成。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本方功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该证临床表现颇为多彩,诸如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以及癫痫等等,  相似文献   

10.
<正> 温胆汤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谓“出第五卷中”。有关温胆汤的命名及治疗病证,后世医家持不同的看法,但孰是孰非,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作深入地探讨。纵观有关中医文献可以看出,多数医家认为温胆汤之“温”,乃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亦即指胆腑功能而言,非谓药性。其依据是胆以温为候,而本方药物寒凉,并无温胆之品。由是以方测证,认为温胆汤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哕的方剂。笔者略述己见,望同道施教。一、温胆汤的寒热属性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主、辅、佐、使,其寒热属性决定于按主、辅、佐、使配伍后的整体。温胆汤究竟属寒属热,亦得从它的方药组成来看。而后世方书沿用的温胆汤是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依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治证、用药与《集验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新用     
温胆汤原出自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后为《千金方》、《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而得以存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之《集验方》稍有变化,主治由“胆虚寒”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而为后人所习用并灵活加减变化形成温胆汤类方。本方名虽仍为温胆,其功用实为清胆,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笔者宗其旨义,用于治疗多种顽疾杂病,古方新用,异病同治,获取良效,现不揣愚昧,择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源于孙思邈的《千金备急要方》。方药:半夏9g,陈皮6g,茯苓12g,竹茹9g,枳实4.5g,甘草3g,生姜3片。功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今临床根据其功能随证加减治疗各种疑难病症,多获良效。兹举验案如下。1噎膈 王某,女,47岁,工人,1997年3月15日初诊。患者自述1月前始觉胃院胀闷不适,进食后食道有异物阻塞感,送去医院做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诊断为:食道癌。此后患者经常夜卧不安,心烦易怒,纳呆,口苦,恶心,食人即吐,经多次中、西药治疗无效。症见面色无华,精神焦虑,形体消瘦,舌质红,苔黄厚…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始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历代数经衍化,每多用治失眠、不寐之证,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为频繁,在失眠等神经精神疾患中屡建奇功,笔者临床用于失眠每每奏效,所获良多,现就其源流、配伍及临证加减体会试作分析,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1方剂源流据考温胆汤最早载于《集验方》(此书已佚),其后《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均有引载,其中《千金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未言其出处;《外台秘要》言“《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方药溯源、痰寒之辨、方义解析、类方衍变对温胆汤主治"胆寒"进行辨析。温胆汤一方三源,主治"胆寒",然观现今《方剂学》教材多认为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有由"寒"转"热"之变,并发现方中的生姜用量不减反增,认为温胆汤主治应为"胆痰",即胃郁胆滞、痰浊内阻证。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新用     
王筠新 《新中医》1998,30(6):55-55
温胆汤新用王筠新温胆汤出自《千金要方》,由二陈汤化裁而来。笔者在临床中用温胆汤为主治疗癫狂、眩晕、口疮等病证,每获良效。兹举案例如下。1癫狂王某,男,35岁,1997年3月15日来诊。由其堂兄代诉病史,患者自1995年底始,由于失恋,情绪欠佳,继...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是一张古代名方,在南北朝时期的《集验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均有记载。之后的历代医家对其不断地灵活运用。徐福松教授临床喜欢用该方,并且对该方进行适当化裁,组成匠心独运的徐氏温胆汤,用之于男科临床,治疗男性不育症、阳痿、慢性前列腺炎等男科疾病,每每收效显著。本文对徐氏温胆汤的方药组成、辨治要点逐一介绍,并且介绍了使用徐氏温胆汤治疗不育症、阳痿、慢性前列腺炎各一例病案。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小议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积实、杨皮、生姜、甘草组成。原书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同胆寒者。考“胆寒”一证,《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云:“胆者……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又回:“胆冷则无限。”从失眠、恐惧来看,确同温胆场所治之症。但既为“胆冷”,又何来“虚烦”呢?后世医家对温胆汤温胆之寒的说法,亦多有异议。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机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医宗金鉴·名…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温胆汤立方可追溯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于其制方精要,配伍巧妙,自南北朝时期始,温胆汤作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流传至今。根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以温胆汤命名而药物组成不同的方剂共有十三首,出自十一部方书。其中尤以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最为出名。在《集验方》亡佚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  相似文献   

20.
高少才  屈小元  马战平 《陕西中医》2016,(10):1423-1424
温胆汤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方》中,其中《外台秘要方》注明其源于《集验方》。考《集验方》乃南北朝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年)所撰,原方由生姜、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六味药物组成。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凡"三见",其中,见于"虚烦"和"惊悸"的两方用药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茯苓、大枣,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证",《三因方》这一调整,遂使温胆汤之药性由温而平,临床运用也更广泛了,后世所沿用温胆汤,也大都为陈无择之温胆汤。历代医家由于未能搞清这一嬗变关系,所以不免曲为之说。刘华为教授倡导气化论,擅用活用温胆汤化裁治疗疑难危重症可谓是别出心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