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脂肪干细胞取材方便、增殖旺盛、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有望取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而成为新一代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然而,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仍存在诸多困难与不足。目的:优化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并鉴定其成骨分化潜能。方法:选取200g成年雌性大鼠1只,无菌环境下切取大鼠肾脏、子宫周围及腹后外侧白色脂肪组织,多次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消化,低糖培养基培养脂肪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脂肪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增殖能力。采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对第3代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并采用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脂肪干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增殖活跃呈旋涡状生长。经成骨诱导10d后,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成骨诱导28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提示采用多次酶消化法得到的大鼠腹腔源性脂肪干细胞在体外易于分离培养,可以稳定传代。在一定条件诱导下,可以向成骨细胞分化。采用以上方法进行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可以为组织工程提供大量、优质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背景:脂肪分离可获得大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向骨、软骨、脂肪、心肌等多个方向诱导分化。 目的:建立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成骨分化方法,并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的前景。 方法: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从成人脂肪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 CCK8检测细胞活性,成骨诱导液诱导干细胞向骨细胞分化,BCIP/NBT比色法染色检测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结节形成,RT-PCR检测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利用脂肪抽吸液成功培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且能稳定传代,增殖能力旺盛;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有特定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成骨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呈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茜素红染色后可见钙结节形成,成骨诱导培养0,3,7,14,21,28 d,RT-PCR定量检测结果证实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阳性表达。说明用酶消化法可以从人脂肪中分离得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表达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是一种优良的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07/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主要工作。①取健康SD大鼠双侧腹股沟区脂肪垫,消化法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入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进行原代培养。②取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用含有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0.1μmol/L地塞米松、50μmol/L抗坏血酸、10mmol/Lβ-甘油磷酸钠的高糖DMEM培养基诱导其向成骨细胞分化。③于3,5,7,10,12,14,21d分别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Gomori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S钙结节染色和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情况。结果: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外观,传代稳定,细胞形态均一。②经成骨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积增大,呈多角形;成骨诱导14d,Gomori改良钙钴法碱性磷酸酶染色,细胞胞浆内可见浅棕色至棕黑色的颗粒,平均染色阳性率为80%;碱性磷酸酶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3,5,7,10,12,14d依次为(2.43±0.09),(3.60±0.08),(5.01±0.09),(7.75±0.07),(9.59±0.09),(10.94±0.10)μkat/L];成骨诱导21d,钙结节形成明显,茜素红S染色,呈红色结节;成骨诱导7d,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细胞胞浆呈棕黄色,胞核经苏木精复染为蓝色。结论: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具有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获取及培养鉴定一直以来仍无统一标准和定论.目的:体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化、扩增,同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并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多向诱导分化,分别采用钙结节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荆豆凝集素染色鉴定.结果与结论:经贴壁筛选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碱性磷酸酶染色弱阳性;经成骨、成软骨、成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相应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提示,全骨髓培养法取材方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多向分化.  相似文献   

5.
背景: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和免疫磁珠分离法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大,密度梯度离心法虽然能够获得纯度高的单核细胞,但由于多次离心可造成细胞的大量流失且对细胞活性有一定的影响使其应用值得商榷。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试剂盒行碱性磷酸酶染色,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进行矿化结节染色以及电镜下检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的形态结构。结果与结论:经诱导后细胞出现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学特征,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I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Von-Kossa法及茜素红矿化结节染色阳性。表明经成骨诱导剂诱导后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增殖。  相似文献   

6.
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从废弃胎盘中获取的HPMSCS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方法从废弃的胎盘组织中分离培养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鉴定。对鉴定后的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通过特定诱导环境下使之向成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检测其多向分化潜能。结果HPMSCS在培养基中持续培养后,在特定诱导环境下,成功使其向成脂肪细胞转化,培养2周时,可见融合成团的脂滴充满整个细胞;成功使其向成骨细胞转化,培养4周以上可见明显钙化结节,vonKossa染色可将骨结节中沉积的钙染成黑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达到95%以上。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废弃胎盘中获取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生理条件下机体内多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不明显,然而在一定刺激下可表现出旺盛的有丝分裂活动,具有很强的增殖倍增能力,且体外实验表明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目的:进一步验证体外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与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筛选法进行纯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组化法对细胞表面干细胞标志CD44进行鉴定.取传至第4代细胞,分别用成骨、成软骨、成脂肪和成神经诱导剂予以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油红O染色、NeuN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化能力鉴定.结果与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呈长梭形或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群体倍增时间约为31 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CD44呈阳性表达,CD34呈阴性.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2周后出现钙盐沉积,成软骨诱导培养2周后Ⅱ型胶原检测呈阳性,成脂肪诱导培养2周后在细胞的胞浆内充满大量红色脂肪滴,成神经诱导6 h后细胞出现突起,类似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纤维,NeuN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表明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能力旺盛,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8.
背景:尽管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具有向骨和软骨分化潜能,但终究带有各自来源组织的特点,那么是否意味着两者在非基因影响下成骨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呢?目的:比较大鼠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成骨分化中的特性区别。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7/2008-03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6周龄和18周龄SD大鼠各2只,分别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选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按5×107L-1接种后各分为2组:诱导组加入含10-8mol/L地塞米松、10mol/Lβ-甘油磷酸、50mg/L维生素C的成骨诱导培养基1.5mL,未诱导组不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主要观察指标:碱性磷酸酶染色与茜素红染色结果,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定量分析结果。结果:成骨诱导7,14d,经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呈碱性磷酸酶阳性,有钙结节形成,未诱导组呈阴性。成骨诱导3,7,10d,未诱导组间比较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基本相似(P>0.05);与未诱导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及骨钙素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P<0.001)。结论:大鼠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成骨性能强于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用中应优先考虑前者。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可大量体外扩增培养,是重要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但尚无统一的体外培养及定向诱导方法。目的:探讨体外定向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四肢骨中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分离液,3000r/minx30min离心,区别于相关报道的Ficoll分离液,2000—2500r/min×(20—30)min离心以及全骨髓培养法体外扩增至第3代,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和成骨诱导培养基(实验组)中培养。结果与结论:成功获得大量高纯度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后,实验组骨钙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碱性磷酸酶和钙结节染色阳性,对照组均阴性。结果表明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可成功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人们对间充质干细胞的观察研究多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倒置显微镜等,但是这几种方法对观察细胞膜超微结构及细胞骨架的研究则有不足之处.目的:探讨并优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获取及培养增殖的方法并鉴定;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其向成骨诱导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传代培养,扩增.体外向骨方向诱导分化,并通过碱性磷酸酶钙钴法染色、茜素红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诱导过程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高空间分辨率从可视化的角度观察其在诱导前后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与结论:采用酶消化法能有效分离纯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接种24 h,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多边形或成纤维细胞样形态,大小均一.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代细胞均表达CD29、CD44 、CD105,不表达CD34、CD45和HLA-DR.经成骨诱导分化4周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呈强阳性,茜素红染色可见明显钙结节;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分化前后的细胞骨架分析:未分化的干细胞其细胞骨架的微管突出不明显,分化后的细胞骨架其微管明显突出,并呈平行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1.
造血干细胞研究发展历史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1,他引:4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世界干细胞研究数十年的历史经过.它的原始研究是为了解决二次大战末在日本两次核爆炸中所见的致死性造血损伤,这也说明世界干细胞研究为什么从造血干细胞开始,而且人们长期不关心非造血干细胞在体内是否存在.20世纪50-60年代一些聪明设计的动物实验有力地暗示造血干细胞在体内的存在,动物研究又证实正常骨髓可以修复已严重破坏的骨髓,于是人们开始相信骨髓移植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培养造血祖细胞集落的陆续发现证明造血祖细胞的存在.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有了NOD-SCID或羊胎等体内检测造血干细胞的可靠方法之后,才划清了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的界限.本文列举了许多实例,说明实验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发展的互动性,以及其它生物学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干细胞移植的发展.比如HLA、单克隆抗体、DNA分子克隆、基因重组工程技术以及近年发展的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涉RNA、干细胞工程技术等,使干细胞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入了21世纪的新时代.免疫治疗、间充质干细胞和干细胞工程的发展,结合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使细胞治疗多元化成为本世纪发展的新动向.本文着重地介绍了干细胞研究的每一步发展都同时出现认识上的误区,以及给干细胞研究带来了挫折.一个误区的澄清常常历时20甚至40多年之久.例如造血干细胞与祖细胞的区分;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研究在世界各国注定的失败;移植脐血缺乏的是造血干细胞,还是祖细胞;多数白血病是否起病于造血干细胞;以造血干细胞是否是基因治疗中最佳的外源基因载体;又如干细胞工程能否克隆实质脏器等等.在成体组织内存在成体干细胞是21世纪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却也带来了误区和风波.本文重点分析了在成体干细胞发现的同时为什么会出现横向分化、去分化等缺乏科学根据的假说,以及部分同行视线混乱的根源与教训.文章指出误区的发生是由于缺乏实践和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科学实践是检验和纠正认识片面性的唯一途径.整个干细胞研究的发展历史正是一个不断纠正认识误区的过程,也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研究全反式维甲酸(RA)在体外诱导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分化过程中细胞周期的改变。利用流式细胞术动态测定RA在体外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发现:(1)在RA与IL-60细胞共培养48小时内,S G2/M期比例无明显变化,但S期细胞的比例改变与RA的浓度有关,在10^-6 mol/L RA浓度S期细胞比例先出现一过性升高,继而持续下降,在10^-5 mol/L浓度S期细胞比例表现为持续性下降;(2)重培养试验证明:S G2/M和S期细胞比例的下降与成熟分化细胞的增加相一致;(3)RA诱导HL-60细胞成熟分化并不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同时进入分化状态,而一量细胞开始进入成熟分化,即使在无RA存在的情况下,细胞仍能分化至成熟。结论提示:RA与HL-60细胞必须相互作用一定时间后才能触发细胞成熟分化,S期细胞的比例改变与RA药浓度有关,一量细胞开妈进入成熟分化,即使在无RA存在的情况下,细胞仍能分化至成熟。  相似文献   

13.
The cell therapy industry would greatly benefit from a simple point of care solution to remove dimethylsulphoxide (DMSO) from small‐volume thawed cell suspensions before injection. A novel dead‐end filtration device has been designed and validated, which takes advantage of the higher density of thawed cell suspensions to remove the DMSO and protein impurities from the cell suspension without fouling the filter membrane. The filter was designed to avoid fluid circuits and minimize the surface area that is contacted by the cell suspension, thus reducing cell losses by design. The filtration process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optimization of the fluid flow configuration, backflush cycles and filter geometry. Overall, this novel filtration device allows for a 1 ml of thawed cryopreserved cell suspensions, containing 107 cells of a fetal lung fibroblast cell line (MRC‐5), to be washed in less than 30 min. More than 95% of the DMSO and up to 94% of the albumin–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 content can be removed while the viable cell recovery is higher than 80%.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is system can be used for bone marrow‐derived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ith more than 73% cell recovery and 85% DMSO reductio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 dead end (normal) filtration process has been used to successfully wash high‐density human cell suspensions. In practice, this novel solid–liquid separation technology fills the need for small‐volume washing in closed processing systems for cellular therapie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研究丙戊酸钠(sodium valproate;VPA)对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VPA对HL-60细胞增殖的作用;细胞化学染色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NBT还原实验结合形态学作为观测细胞分化指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药物作用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及凋亡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VPA能明显抑制HL-60的增殖;经2mmol/L VPA处理24-48小时后,HL-60出现胞浆空泡、核固缩、核碎裂及凋亡小体;Annexin V阳性的早期凋亡细胞比例由2.9%升高到17.1%;流式细胞术检测出明显的亚二倍体峰;G1期细胞由51.1%增加至84.6%,S期细胞由37.9%减低至14.4%。0.25mmol/L VPA作用1周后,促进HL-60细胞向中幼粒、晚幼粒阶段分化,NBT阳性细胞百分率为(47±2)%。结论:VPA能明显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增殖,并诱导其分化及凋亡。  相似文献   

15.
氧对于几乎所有的生命都是必需的,它维持能量代谢及细胞的功能,但机体多种细胞是处于生理或病理性低氧状态中,而体外细胞实验一般是在20%氧浓度下进行,并不符合生理状态。直到最近,关于低氧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影响有了一系列的研究。体外实验表明,适度低氧下MSC的生长和存活能力更好,氧浓度可以影响MSC向成骨、成软骨、成脂的分化倾向,低氧能提高特异性受体和配体相结合所介导的迁移。低氧可影响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的生理学特性也是一证据。干细胞对缺氧反应的分子机制主要涉及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本文综述了低氧对MSC的存活、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涉及HIF-1等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2例AIT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治疗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2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9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确诊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组织学呈现淋巴结结构破坏,免疫母细胞增生,树枝状血管增生的特点,免疫表型全部为成熟外周T细胞性。12例患者均用CVP为主的化疗方案,总有效率58%。3年生存率为25%,全组中位生存25个月。结论:AITL临床过程呈侵袭性,进展快,中位生存期短,预后差,应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The Haemonetics Multicomponents System (MCS) cell separator allows concurrent donation of red cells in addition to platelets and/or plasma, thus increasing the versatility of apheresis donations. In vivo survival of autologous red cells obtained by MCS was compared with red cells collected conventionally. In this cross-over controlled study, five male volunteers donated one unit of red cells by MCS and one unit of whole blood by the conventional manual method, 3 months apart. After storing donations in SAG-M for 35 days under standard conditions, radioactive (51Cr)-labelled autologous red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each donor. The post-transfusion recovery (PTR) of red cells at 24 and 48 h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d cells obtained manually and by MCS, indicating that processing differences have no detrimental effects on red cell survival.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对髓系白血病HL-60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应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HMBA在不同时间点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Wright—Giemsa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半定量RT—PCR分析c-myc、mad1、p21、p27、hTERT、HDA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HL-60细胞经不同浓度(0.5、1、2mmol/L)HMBA处理后细胞增殖受到较明显的抑制,并随时间延长、剂量增大抑制作用明显增强。HL-60细胞经2mmol/L HMBA处理后,细胞形态学上趋于分化成熟,细胞停滞于G0/G1期;CD11b表达显著增高;c-myc、hTERT mRNA表达显著下调,mad1、p21、p27mRNA表达显著上调,而HDAC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HMBA能诱导HL-60细胞分化,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myc/mad1开关引起p21、p27上调,并且下调hTERT mRNA表达,与HDAC1活性抑制无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义RNA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凋亡及内皮细胞ECV304体外血管形成的影响和以VEGF反义RNA进行多发性骨髓瘤(MM)基因治疗的可行性。将VEGF121反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IRES2-EGFP构建重组质粒AS-VEGF,酶切、测序鉴定。用此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人骨髓瘤细胞系U266,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阳性克隆中VE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利用MTT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细胞增殖、凋亡的变化;利用基质胶中内皮细胞ECV304的网络形成检测血管形成。结果表明:获得了携带反义VEGF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AS-VEGF;VEGF121反义RNA部分阻断了U266细胞中VEGF的表达,转染重组质粒的U266细胞VEGFmRNA和蛋白表达都较对照组细胞有明显减少,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凋亡增加。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培养上清在基质胶中作用ECV304细胞后的血管形成较对照组亦有明显减少。结论:VEGF反义RNA可以下调VEGF表达,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系U266增殖,增加其凋亡并抑制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探索红景天苷对骨髓MSC增殖及干细胞因子(SCF)分泌的影响.应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并扩增MSC,应用流式细胞术和成脂及成骨诱导法进行MSC鉴定,并观察红景天苷对MSC增殖、细胞周期及分泌SCF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景天苷可影响MSC的增殖,以1.5 mg/ml浓度刺激MSC增殖作用最强,在24、48、72 h内存在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并且红景天苷明显增加S、G1/M期细胞比例,尤以1.5 mg/ml作用明显.应用1.5 mg/ml红景天苷与MSC共培养48 h,其培养上清中SCF含量明显上调(P<0.01),其mRNA表达也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一定剂量浓度下红景天苷对MSC有明显增殖促进作用,并可提高MSC的CSF基因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