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尝试运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的具体部位及病因进行详细区分和准确判断。方法39例二尖瓣脱垂患者,于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初步判断脱垂瓣叶的准确部位及病因,外科术中直视下诊断。结果根据外科二尖瓣结构修正命名,术前二尖瓣水平短轴观及其衍生的非标准切面诊断出脱垂的局部瓣体44处,共涉及65个分区,15例患者发现断裂的腱索;术中证实分别为51处瓣体、78个分区,20例检出断裂腱索,符合率86%、83%和75%;5例患者脱垂瓣叶及腱索上发现赘生物并均在术中证实。结论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对大多数二尖瓣脱垂的具体部位及病因作出准确判断。二尖瓣水平短轴观及其衍生的非标准切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RT3D TTE)评价二尖瓣脱垂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36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RT3D TTE图像,经过旋转及切割,明确瓣膜脱垂区域,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RT3D TTE平均检查时间为(7.1±2.3)min,33例(91.67%)成像质量较好。RT3D TTE评价二尖瓣脱垂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7.10%(67/69)、96.12%(124/129)、25.05、0.03,与手术结果的相关性较好(r=0.933,P<0.05),观察者间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7)。结论 RT3D TTE可快速、准确评价二尖瓣脱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脱垂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表现,重点观察二尖瓣各部位形态、大小、运动及对合情况,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二尖瓣脱垂38例,误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97.4%。经胸超声心动图发现脱垂亚区48处,术中发现59处,诊断准确率81.3%。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脱垂瓣叶和瓣膜病变性质的准确率分别为92.3%和94.8%。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能快速、准确地早期诊断二尖瓣脱垂,并能明确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及其程度,对于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随访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TTE与TEE诊断二尖瓣脱垂合并腱索断裂的准确率,评价超声观察二尖瓣脱垂形态在诊断腱索断裂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经手术证实的二尖瓣脱垂患者25例,应用TTE与TEE观察二尖瓣脱垂部位并进行比较,分析二尖瓣脱垂形态及其与腱索断裂的关系。结果 25例二尖瓣脱垂患者中,前叶脱垂10例,后叶脱垂15例。TEE在二尖瓣脱垂部位的分区中比TTE准确。TTE诊断二尖瓣腱索断裂的准确率为53.84%,TEE的诊断准确率为84.62%,TEE明显优于TTE(P<0.05)。伴有腱索断裂的二尖瓣脱垂多表现为倾斜状脱垂(χ2=4.81,P<0.05)。结论 TEE能较TTE更准确地诊断二尖瓣脱垂。应用此两种技术,可根据二尖瓣脱垂形态间接判断是否存在腱索断裂。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中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RT 3D-TEE)在二尖瓣脱垂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胸超声心动图(2D-TTE)诊断为二尖瓣脱垂(伴或不伴腱索断裂),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5例患者,于麻醉后体外循环之前行RT 3D-TEE检查,将2D-TTE及RT 3D-TEE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并在手术完成心脏复跳后即刻再次进行检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与手术医师术中发现相比较,术中RT 3D-TEE判断脱垂瓣区的符合率为91.4%(32/35),而2D-TTE的符合率为82.9%(29/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合并腱索断裂、赘生物形成及血栓形成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及Youden指数RT 3D-TEE均优于2D-TTE.28例行瓣膜成形术,7例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3例患者因术中及时评估而避免二次手术.结论 术中RT 3D-TEE可提供独特的“外科医生观”,全面显示瓣膜病变性质,对制定瓣膜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术中即刻评价自体成形瓣膜或人工瓣膜的功能,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 超声诊断仪、X7-2t探头.应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对6例二尖瓣脱垂患者二尖瓣成形术前、术后进行评价,并与心外科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评价和真实显示二尖瓣脱垂的形态、部位、范围、空间关系及并发症,与心外科视野和手术结果一致,在二尖瓣成形术前的决策中起重要作用.结论 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为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了快速而准确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诊断二尖瓣脱垂的价值。方法 2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于术前1周内行RT3D-TEE检查,判断瓣膜病变的类型、部位、病因,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0例患者中18例RT3D-TEE检查发现的二尖瓣瓣膜及腱索的病变与术中探查相符,准确率为90%。瓣膜脱垂部位诊断符合率为90%,其中对于单发病变部位的准确性为100%。结论 RT3D-TEE能实时动态显示瓣膜病变类型、部位、程度,为手术方式、方案的设计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二尖瓣前叶脱垂缘对缘成形术效果.方法 随机对19例二尖瓣前叶脱垂患者行缘对缘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TTE检查,检测二尖瓣反流(MR)程度、二尖瓣口面积(MVA),左房、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二尖瓣前叶脱垂缘对缘成形术前瓣膜重度反流19例,术后无反流1例,轻微反流15例,轻度反流3例;术前左房大小为(51.63±10.03)mm,术后为(44.79±9.22)mm(P=0.000);术前左室大小为(59.37±8.29)mm,术后为(52.68±7.31)mm(P=0.000);术前PASP为(45.37±18.34)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为(33.00±9.43)mm Hg(P=0.002);术前MVA为(4.13±0.24)cm<'2>,术后为(2.90±0.28)cm<'2>(P=0.000);术前LVEF为(66.0±9.0)%,术后为(67.0±6.0)%(P=0.751).结论 缘对缘成形术是一种简单、有效保留瓣下结构,恢复左房、室正常形态,维护左室功能的手术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尖瓣脱垂六叶亚区分区的价值,并探讨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与二尖瓣反流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择二尖瓣脱垂伴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患者33例,应用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技术确定二尖瓣脱垂的亚区分叶并与术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与二尖瓣反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与术中结果相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定性诊断二尖瓣脱垂的准确率均为100%,定位诊断二尖瓣脱垂亚区的准确率分别为80%和94%,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两种方法之间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反流程度与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有关.结论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对二尖瓣脱垂部位进行亚区定位更有优势;二尖瓣反流程度与二尖瓣脱垂不同亚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二尖瓣脱垂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中对二尖瓣结构精细化诊断、成形环选择的意义及术后即刻疗效评估的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二尖瓣脱垂,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19例患者均在麻醉后体外循环之前行实时三维TEE检查。并在手术完成心脏复跳后即刻再次进行检查,实时显示并记录存储图像。整个检查过程中与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同时观察图像,直接交流并与术中所见相对照,以术中所见为标准。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对19例中度以上二尖瓣脱垂患者进行检查测量,观察二尖瓣瓣膜与腱索,测量二尖瓣的瓣环、瓣膜长度及纤维三角的直径。 结果术中TEE检查可从任意角度清晰显示二尖瓣瓣膜、瓣环、腱索、乳头肌的解剖结构、运动情况。实时观察二尖瓣厚度、活动度、有无钙化及赘生物,腱索有无断裂,并能补充诊断有无血栓及卵圆孔未闭。本组19例患者TEE判断二尖瓣脱垂区域与术中基本一致,以后叶P2区最多见。检出病因:二尖瓣腱索断裂导致脱垂共15例,其中12例探查到2处腱索断裂,与术中一致,准确率100%。本组19例患者TEE测量后提供的成形环尺寸14例一致,准确率73.7%(4/9),4例术中选择测瓣器size比TEE测值小一号,1例术中选择测瓣器size比TEE测值大一号。 结论应用实时三维超声重建可客观地反映二尖瓣脱垂的病因及病变情况,提供直观的立体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为选择成形环的大小提供依据,节约了手术时间,具有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术后即刻评价自体成形瓣膜的功能,并实时了解室壁运动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也可以监测左心气体,有助于麻醉医师术中监护,同时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AV)脱垂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30例VSD合并不同程度的AV脱垂的患者,全部行介入封堵术,术前我们将AV脱垂的程度分为3度,Ⅰ度为AV轻度脱垂,舒张期AV窦略大,未超过瓣环连线,彩色血流未见明显反流.Ⅱ度AV窦明显扩大,舒张期超过瓣环连线脱向左室流出道并瓣膜轻度反流,反流量不超过0.7 ml,舒张期未堵塞缺损口.Ⅲ度AV脱垂,瓣窦明显扩大,有形态改变,舒张期瓣窦大部分脱入VSD口,瓣根与VSD 口部分粘连,瓣叶僵硬,活动度差,彩色血流示明显反流,反流量大于1 ml.结果 30例VSD合并AV脱垂患者,AV右冠瓣脱垂15例,AV无冠瓣脱垂13例,右、无冠瓣同时脱垂2例.15例右冠瓣脱垂Ⅰ度9例,Ⅱ度4例,Ⅲ度2例.13例AV无冠瓣脱垂,Ⅰ度8例,Ⅱ度4例,Ⅲ度1例.2例双瓣(右、无冠瓣)脱垂,均Ⅰ度脱垂.30例患者行VSD封堵术,28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其中1例嵴下型VSD,另1例嵴内型VSD合并AV脱垂),2例VSD均合并Ⅲ度AV右冠瓣脱垂并瓣膜反流.术中释放封堵伞后超声检查AV反流量明显大于术前,反流量大于1 ml.结论 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VSD合并AV脱垂术前程度的判断,介入术中封堵器是否加重AV的脱垂,瓣膜反流量是否大于术前,超声检查对VSD介入手术的成功,封堵器的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的价值。方法对63例二尖瓣偏心反流患者分别用连续方程法及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方法(3D—color)测量二尖瓣的反流程度,以连续方程法结果为参考标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实时三维法与连续方程法的结果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913,P〈0.001),并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结论实时三维彩色多普勒法可以较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在临床上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经胸二维超声扫描对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超声技术能否检查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了解和评价应用经胸超声检查对冠脉硬化斑块检出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对有创性检查进行检查前的筛选。 方法临床可疑或已诊断冠心病患者58例(男45例,女13例),经二维超声检查认为存在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或疑似斑块的病例与冠状动脉造影(冠造)或冠脉CT成像检查结果对比。 结果本组的符合率为81%,冠脉硬化斑块的形态为点状、团块状;回声水平依次为:高回声,强回声,强回声伴声影。 结论经胸二维超声检查冠状动脉具有可行性,它可以直观地发现冠脉硬化斑块,做为一种临床实际应用的检查方法并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本研究应用超声心动图三维重建新技术,再现了11例正常人二尖瓣环的三维形态,为一非平面的“马鞍”形,并且在心动周期中始终保持了这种状态。为临床二尖瓣脱垂诊断标准的改进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二维经胸超声心动图(2D TTE)与实时三维经胸超声心动图(RT3D TTE)评价二尖瓣脱垂(mitral valve prolapse,MVP)的准确性.方法 采集42例MVP患者的2D TTE与RT3D TTE图像,明确瓣膜脱垂区域,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D TTE与RT3D TTE评价MVP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74%、91.95%、93.20%与96.58% 、96.55%、96.60%.McNemar's检验2种技术的准确度无显著差异.观察者间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2、0.98 (P<0.05).RT3D TTE评价二尖瓣各区域脱垂的阳性释然比≥9.47,阴性释然比≤0.14.结论 2D TTE与RT3D TTE可以准确评价MVP,2种技术结合应用,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经胸冠脉超声显像对冠状动脉硬化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经胸超声对冠状动脉(冠脉)硬化进行显像研究,认识冠脉硬化的形态学特点。便于应用超声技术对冠脉硬化进行检查和诊断。方法应用经胸超声显像对324例患者423条冠脉硬化的二维声像图进行研究。结果对冠脉硬化进行形态学分析,初步把冠脉硬化的声像图形态学改变分为6种类型。结论经胸冠脉超声可直接显示冠脉硬化的大致形态学改变,是值得利用的一种早期诊断冠脉硬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二尖瓣脱垂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3年Callavardin描述收缩期喀喇音的二尖瓣脱垂(MVP)病人在尸解时发现有心包粘连以后 ,一直认为收缩期喀喇音是心外的额外音。直到 196 1年Reid认为这与二尖瓣腱索绷紧有关 ,提出收缩期喀喇音和晚期杂音来源于二尖瓣的假说 ,后又被临床所重视并得到了证实。 196 3年Barlow等首先应用心血管造影证实收缩期喀喇音和收缩晚期杂音的患者有MVP ,证明这种听诊所见由于左心室收缩晚期二尖瓣 (后叶 )脱垂伴有二尖瓣返流所致[1] 。MVP不仅指瓣叶在收缩期向心房脱垂 ,同时二尖瓣 (或三尖瓣 )在形态上许多改变。本文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