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情况相同,两组患儿均进行体格发育及神经系统检查。干预组在早产儿生理功能稳定后即给患儿创造有利环境,语言,视、听、触觉刺激,有损伤者同时给予药物治疗及功能康复训练等。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脑瘫发生率有显著差异。结论对早产儿实施全方面的早期干预,可促进其功能恢复,降低脑瘫发生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来自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收录的125名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56例)和对照组(69例)。干预组:纠正胎龄满40周后做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评分<35分者,建议在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配合运用导平、脑循环治疗仪等);评分≥35分者,向家长发放指导手册,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干预训练。在随访中根据神经测评情况调整干预方法。定期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所有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运动检查。对照组在儿保门诊接受常规育儿指导。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纠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8月龄时CDCC智测结果干预组89、88分,对照组84、8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促进脑瘫康复。该结论还需大样本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昆明地区早产儿早期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 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干预组 ( 3 0例 )和常规育儿组 ( 3 0例 ) ,两组的围生期情况相似 ,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智能早期干预。 【结果】 纠正年龄1岁、1岁半时干预组精神发育指数 (MDI)比常规育儿组分别高 10和 13 (P <0 .0 1) ,运动发育指数 (PDI)分别高 7和6(P <0 .0 5 )。常规育儿组中智力低下 2例 ( 6.7%) ,干预组中无 1例智力低下。 【结论】 早期干预可以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 ,有利于防治其智力低下。  相似文献   

4.
李薇  黄燕  叶如霞  吴康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411-3413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运动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降低脑瘫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36名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75例,干预组在纠正胎龄满40周后做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评分<35分者建议在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配合运用导平、脑循环治疗仪等);评分≥35分者给家长发放指导手册,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干预训练;在随访中根据神经测评情况调整干预方法,定期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在本院儿保门诊接受常规育儿指导。所有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运动检查。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纠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在8月龄、12月龄时CDCC智测结果得分干预组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干预组有1例脑瘫,对照组有7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减少脑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160例早产儿按研究开始前、后的时间和家长意愿分为干预组和常规育儿组,两组患儿自出院后接受常规育儿指导,干预组接受听、视、触觉刺激及水疗、按摩、体操及主动运动训练出现运动异常者作相应康复训练。【结果】6、9、12月龄干预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常规育儿组;1岁时干预组患儿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会交往及适应性优于常规育儿组;脑瘫发生率干预组为1.1%,常规育儿组为8.6%,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1)。【结论】早期干预可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早期干预,观察能否降低其脑瘫发生率。方法出生于28家医院胎龄32周或/和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857例,除外先天畸形和先天遗传代谢疾病,分为两组:研究开始后出生的早产儿,家长参与早期干预指导的为干预组(452例);研究开始前9~15月内出生的早产儿,家庭常规育儿方式养育者为对照组(405例)。干预组患儿出院后即按早期干预计划(运动、认知、语言、情感、交往能力)等进行干预。运动训练,包括按摩、被动操、主动运动训练等。每月做神经运动检查,若出现异常者做家庭强化训练;对照组只和干预组接受同样的喂养、护理和婴幼儿保健指导。对照组在矫正年龄9、12个月做神经运动检查,继续随访到2岁。结果两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情况比较,颅内出血干预组(26.33%)高于对照组(18.43%)(P0.05)。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儿诊断脑瘫时间均在1岁以后。干预组脑瘫发生率为22.1‰(10/452),对照组为61.7‰(25/405)。对照组高于干预组2.79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出院后开始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在自贡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296例,除外先天畸形和遗传代谢性疾病,观察组156例,对照组140例;观察组按照纠正月龄进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指导及营养支持等,重点强化认知、语言、运动训练干预,对照组接受婴儿常规体检和采用常规育儿方式进行养育。两组均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20项神经运动检查和贝利婴儿发育量表评价。结果观察组在12月龄内体重、身长、头围追赶生长高于对照组(χ2=5.89,P=0.015)。矫正月龄6月龄内观察组神经系统异常发生率(3.8%)低于对照组(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28)。矫正月龄为6、12、24月龄时,观察组的MDI和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43~15.77,均P<0.05)。随访至矫正月龄24月龄,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4.00,P<0.05)。结论对早产儿进行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心理发育,实现追赶生长,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产儿定期随访、系统规范化管理对早期发现脑瘫及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以该院早教门诊发现的50例脑瘫早产儿作为观察组,普通门诊就诊发现的40例脑瘫早产儿为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系统定期随访、系统干预及综合治疗,对照组行非系统随访。在治疗年龄及治疗效果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治疗年龄早于对照组。②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干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早产儿脑瘫,并可促进早产儿身心发育。  相似文献   

9.
李瑛 《大众健康》2003,(6):28-28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未满37周(259天)的新生儿。据国内资料统计,早产儿的发生率为3%-5%,在存活的早产儿中大约有90%以上能成长为健康正常的孩子,但有少数会留下智力低下或脑瘫等伤残。这是因为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和生理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方面,由于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的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探索防治早产儿智能低下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验,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开始接受早期智能干预。在两组1.5岁、2岁时,均用Bavley婴幼儿发育量表测试。结果 干预组的精神发育指数(MDI)比对照组高13.4分和14.9分(P<0.01),运动发育指数(PDI)比对照组高7.4分和7.7分(P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干预治疗对降低早产儿脑性瘫痪发生率及智能影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彩虹集团公司彩虹医院儿保康复科就诊的158例无合并症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编号和家长自愿的原则,73例早产儿从纠正胎龄40周开始进行早期医疗康复干预结合家庭干预(综合干预组),85例早产儿只行常规的家庭干预(常规干预组),两组患儿均在3、6、9、12个月用发育量表检查发育商,1岁时进行脑瘫诊断和排除诊断。结果从9月龄后,综合干预组儿童各能区得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儿童,且综合干预组儿童6月龄时的社交能力( t=2.53,P<0.05);9月龄时的社交能力(t=2.50,P<0.05)和语言能力(t=2.04,P<0.05);12月龄时的大运动(t=4.00,P<0.05)、精细运动(t=2.40,P<0.05)、适应能力(t=2.34,P<0.05)和社会行为(t=2.12,P<0.05)得分都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综合干预组儿童脑性瘫痪的检出率为4.1%(3/73),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的12.9%(11/85),χ2=6.10,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早产儿脑性瘫痪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对婴儿期智能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早期干预作为高危儿的早期有效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婴幼儿的体格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还可以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普遍认可。本文从早期干预等基本概念叙述,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标-活动-运动强化疗法是一项治疗脑瘫高危儿的新型疗法,主要以运动目标为导向,在父母的积极参与下,通过不断丰富外周环境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在临床中逐渐被应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论述了目标-活动-运动强化疗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措施和方法。方法选择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铜川市人民医院,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9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病年龄大小将其分为甲组(出生至6个月)、乙组(7个月至1岁)和丙组(1岁至5岁)。对3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3组患儿进行综合性康复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组进行治疗后,甲组和乙组有效率均高于丙组(χ2值分别为10.333和4.585,P<0.05);甲组治疗效果为“优”者较之丙组的比率高(χ2=5.905,P<0.05),丙组治疗效果为“差”者的比率高于甲组(χ2=4.026,P<0.05)。3组经过治疗后,甲组家属对治疗结果满意率高于丙组(χ2=8.952,P<0.05),而丙组家属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率高于甲组(χ2=7.891,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实施早期干预,能够使患儿病情得到有效康复,明显减少患儿和家属身心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系统干预管理对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足月脑损伤高危儿198例,按家长意愿随机分为干预组103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按医院-家庭管理模式给予系统化早期干预管理。比较两组高危儿3、6、12、18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发生率,以及6、12、18月龄时的发育商及脑瘫发生率。结果 两组高危儿在3月龄时原始反射异常率、肌张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18月龄时,干预组原始反射异常率(13.59%)、肌张力异常率(5.83%)、脑瘫发生率(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6、12、18月龄时干预组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01)。结论 系统干预管理有助于促进脑损伤高危儿神经发育、提高智力发育水平,降低脑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早期干预对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预后的影响, 探讨早期干预降低脑瘫发生率及提高运动发育程度的可能性。方法 对307例脑瘫高危儿进行随访。并对其中140例有脑损伤早期表现患儿进行干预。以Gesell测试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两个能区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40例脑损伤早期表现患儿的大运动及精细运动在早期干预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访结束后, 正常组儿童在大运动及精细运动方面均明显优于脑瘫组(P<0.01)及对照组(P<0.01);脑瘫组和对照组在精细运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大运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家庭干预对提高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瘫的严重程度, 尤其是在精细运动方面。  相似文献   

17.
Given the numbers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Bangladesh and the lack of trained professionals, innovative forms of service delivery are required. The Bangladesh Protibondhi Foundation has developed an outreach parent training service based at two centres, one urban and one rural. Mothers are shown how to use pictorially based Distance Training Packages (DTP), which they take home. This paper presents findings concerning factors which seem to affect mothers' attendance with their children at DTP advisory sessions. The study followed 47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ged between 2 and 5.5 years, over a period of around 18 months. The main factors predicting higher attendance were the child's sex (i.e. boys were brought back more often), particularly in the rural area, and lower adaptation to the child reported by the mother. The problems described by mothers in using the DTP advisory service were economic (such as transport costs), cultural (such as mothers not being permitted out alone), and medical (such as the child having repeated fits). Th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ervice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