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essiminated inti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微血栓广泛地沉着于小血管中,它可以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2.
3.
由于DIC可并发于许多不同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所以治疗极为复杂。此外,对大致相同的各组DIC病人的各种治疗方法缺乏良好的对照研究,在近期内可能还会是这样,所以治疗方法仍会有争议。然而,很清楚,对同种原发疾病的一组病人进行仔细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有助于阐明疾病的自然过程,确定治疗的效果和澄清某种治疗常规的利弊。所以,认真地积累临床经验,加以研究将有助于决定同种原发病所致和某些特定个别情况的DIC病人的合适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并发DIC,学者们认为与恶性肿瘤患者处于一种高凝状态有关,是指由组织直接放入血或者在血管内形成有活性的凝血因子.超过血液抑制或网状内皮系统清除的能力,而易形成血栓的一种状态.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可由多种原发病引起的获得性出血综合征。其特征为微循环内广泛形成微血栓、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可发生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和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导致出血、栓塞、休克及溶血等表现。DIC病情复杂,进展迅速,预后凶险,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血液系好恶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恶性血液病死亡原因之一,本文分析不同恶性血液病及不同年龄病人DIC引起死亡的发生率。1材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990年1月~1995年12月在本院血液科住院诊断为恶性血液病并死亡的病人119例,其中男69例.女50例  相似文献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继发于很多基础病变的综合征 ,以全身凝血系统激活、纤溶系统紊乱、纤维蛋白沉积、多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DIC在临床上某些高危患者 ,如脓毒症、多发伤、产科急症、颅脑损伤等疾病中有相当高的发生率 ,许多情况下 ,患者最终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衰竭 (MOF)而死亡。近年来 ,DIC特别是全身病理性纤维蛋白沉积的机制比较明了 ,并被认为是多器官衰竭发生的原因之一 ,其中许多细胞因子在凝血和纤溶紊乱中起重要作用。总结近年有关文献 ,用循证医学的观点 ,对有关 DIC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1  DIC的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情况,凝血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AL患者、25例AL完全缓解(CR)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常规、D-二聚体等检测。结果根据ISTH修订标准,15例AL患者合并DIC,发生率为22.4%,AML与ALL的DIC发生率AML-M3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L-M3与non-AML-M3的DIC的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DIC组PT、APTT、TT较对照组、CR组及non-DIC组均明显延长(P〈0.01),而FIB则降低(P〈0.05)。结论AL尤其AML-M3患者容易合并DIC,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以及出血表现可有助于尽早发现DIC并指导临床预防及治疗,从而有利于改善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应包括临床和实验室资料(C级,水平Ⅳ)。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的DIC评分系统提供了客观的DIC诊断与治疗标准,该评分系统与临床和预后有关(C级,水平Ⅳ)。  相似文献   

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以产科并发症引起者为多见。产科DIC常发病急骤,母婴死亡率极高。笔者回顾性分析20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 agulation ,DI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中间病理过程。血液先处于高凝状态 ,多部位的血管 ,特别是微血管内发生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 ,随着凝血过程的发展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 ,同时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简称纤溶 ) ,而发生多部位出血。本病分急性及慢性两类。急性的病势凶险 ,死亡率高 ;慢性的症状常隐匿 ,临床可不易发现。1 早期识别DIC的早期识别很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熟悉可能发生DIC的各种疾病 ,以便保持警惕性。国内DIC的常见病因如下 :①感染 :约占 30 % ,…  相似文献   

12.
日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指南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日本血栓止血学会学术专门委员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部组织撰写的"日本DIC治疗指南",按照循证医学(EBM)概念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参考日本血液学会和日本临床血液学会专家的反馈加以修改,论述并点评了DIC的基础疾病治疗、抗凝治疗、纤溶调节治疗和补充治疗,并就其可信度分级推荐.  相似文献   

13.
陶娅玲  漆洪波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07-270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也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威胁母儿安全的并发症。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为7%-12%。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血管细胞因子的合成及障碍有关。其病理基础是全身小动脉痉挛,造成微小血管狭窄,血管壁渗透性增加。血液浓缩。此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因子活性多数增高,凝血功能亢进。上述病理生理变化,形成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出血性综合征 ,也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报告 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 DIC。1 临床资料   12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 6 4岁。病理分型 :弥散型 3例 ,组织细胞型 2例 ,B细胞型 2例 ,未分型 4例 ,T细胞型 1例。临床 B2例 , B10例。2 并发 DIC的临床资料   DIC诊断按 1986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第二次修订的 DIC诊断标准。2 .1 诱发因素  9例因肿瘤全身多部位受侵 ,病情…  相似文献   

1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的当今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多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学环节.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正确,则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因此如何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DIC是医学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此问题数十年来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近年对DIC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有些问题已取得较好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我院 ICU于 1997年 1月— 2 0 0 0年12月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 5 2例 ,其中 39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5 2例患者中男 35例 ,女 17例 ;年龄 19~ 74岁 ,平均 47岁。 DIC的诊断均符合第 7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 37例患者合并其它脏器功能障碍 ,41例有明显出血或出血倾向。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组 39例中男 2 6例 ,女 13例 ;年龄 2 0~ 74岁 ,平均 47.5岁 ;入院时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平均 (89.2 3±2 4.72 )分。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 1…  相似文献   

17.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十分严重的并发症,来势凶急,后果严重。我院10年来共治疗12例,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年龄为21~39岁,平均27.2岁,其中初产妇9例,经产妇3例。DIC发生在产前2例,产后10例。病例来自本院8例,区、乡医院会诊4例。  相似文献   

18.
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止血凝血机制失衡与过度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严重紊乱、多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部分患者可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1]。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脓毒症DIC可分为显性DIC和非显性DIC。感染是DIC最常见的原因。机体对感染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邓桂姣 《家庭护士》2009,7(16):1453-145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病理综合征)[1].在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过程加强,导致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贫血等临床表现的出现.加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白血病(AL)的出血机制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白血病细胞直接侵犯血管壁;2、影响血液凝血系统;3、巨核细胞系统损害;4、肝功能受损;继发某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5、纤溶亢进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白血病药物对白血病病人血液凝固系统的影响将另外讨论,出血倾向是白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为致死的直接原因。白血病的各亚型的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