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基因(HPV-DNA)分型检测联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TCT)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的影响。方法 2 000例行常规检查患者均行HPV-DNA、TCT、病理检查,对比其阳性检出率。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确诊265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HPV-DNA确诊172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TCT确诊13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两者联合诊断确诊197例,联合阳性检出率高于HPV-DNA、TCT单一检查(P0.05)。结论 HPV-DNA联合TCT检查可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阳性检出率,为临床预防及诊治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染色放大内镜下胃癌前病变黏膜小凹及微血管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探讨放大内镜用于诊断癌前病变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Olympus GIF-Q240Z放大内镜对256例胃癌前病变黏膜进行观察,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胃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并记录.在观察及记录区内取材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的认识,探讨内镜下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47例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及良性肿瘤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比较三组临床资料。同时,筛选行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患者,观察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等指标。结果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以腹痛(46.7%)为主要临床表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CEA及CA199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CP发现乳头占位等阳性率最高(46.2%),其次为CT(25.0%),最低为超声(0)。癌前病变患者内镜下可见乳头充血水肿、结节性改变,质软。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其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明显降低。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下表现的分析,对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癌前病变,其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对异位癌肿并癌前病变患者胃组织匀浆中癌胚抗原(CEA)表达的影响。方法30例结直肠癌和15例食管癌患者(肿瘤组)中,其化疗前经胃镜检查均示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在化疗前及化疗6周期后分别行胃镜检查,在同一部位取胃组织,测定胃组织匀浆中的CEA表达。另取10例肿瘤患者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肿瘤组胃组织匀浆中的CE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癌前病变程度加重CEA表达升高,化疗6周期后其CEA表达降低;治疗前后轻中度癌前病变组织CEA降低有统计学差异,而重度癌前病变组织CEA降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化疗药物可明显降低轻中度癌前病变患者胃组织匀浆中的CEA表达,逆转轻中度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的肿瘤标志物GP87在老年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表达的情况,从而确定其在上述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对283例标本进行染色分析。结果正常胃体、胃窦均为阴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7.1%,明显低于癌症组及癌前病变组(P<0.01)。胃癌组阳性率为62.0%,明显低于癌前病变各组阳性率(P<0.05),癌旁粘膜组阳性率亦较高,在80.0%左右。结论新的肿瘤标志物GP87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均有较高表达,特别是在胃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更高,故认为GP87是检测胃癌前病变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的普查,筛选出具有明确癌前病变的病人,定期随访、长期追踪,无疑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  相似文献   

6.
癌前病变的概念最早于1948年被提出,随着动物模型、基因分析、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研究的发展,癌前病变备受重视,对癌前病变的逆转也被广为关注。癌前病变并不是癌,也不是癌的早期,它们与癌有质的区别;癌前病变仅是其中的小部分可能演变为癌症。重视癌前病变的诊治管理对防癌、治癌和维护人们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血清胃蛋白酶原对胃癌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162例因胃部疾病就诊的患者,根据胃镜或病理结果将其分为癌前病变组(133例)与胃癌组(29例)。比较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血清PGⅠ、PGⅡ以及PGⅠ/PGⅡ比值(PGR),比较不同类型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及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R。分别以不同血清PGⅠ分界值及PGR分界值计算胃癌患者及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的检出率。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与PGⅡ水平、PGR低于癌前病变组(P0.05)。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低于不同类型的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P0.05),血清PGⅡ水平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P0.05),PGR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患者(P0.05)。当PGI=70 ng/m L、PGR=6作为临界值时,胃癌检出率分别为86.21%和61.65%,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9.66%和67.17%。结论胃癌及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的血清PGⅠ与PGⅡ水平、PGR均存在较大差异,可用于胃癌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中转酮醇酶1(transketolase-like protein 1,TKTL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淄博市第一医院2013-2015年消化内科胃镜检查中的正常黏膜(56例)、胃癌前病变(79例)及淄博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组织(79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KTL1的表达,对TKTL1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再分析胃癌前病变组中TKTL1的表达与其临床资料的关系,胃癌组中TKTL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正常黏膜组、胃癌前病变组、胃癌组中的TKTL1表达是逐渐增高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无相关性(P0.05),而在胃癌组织中,TKTL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T K T L1在胃癌前病变、胃癌组织中有一定高表达率,且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前病变组,其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胃癌模型,研究抗氧化维生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微量生化法,我们观察胃癌及癌前病变阶段外周血、胃粘膜组织和胃液中抗氧化维生素浓度的改变。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阶段,组织中β-C、维生素C及胃液的维生素C较其对照组降低,后者最显著,其机理可能与限制自由基介导的损伤、清除亚硝酸盐及减少内源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有关。结论:研究提示抗氧化维生素与胃癌发生的关系可追溯到癌前病变阶段,胃液及粘膜浓度改变比血中的变化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访调查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食管外原发肿瘤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并随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7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结果 26例患者共29处食管外原发肿瘤,其中以胃癌最常见(55.2%)。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IN)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N)患者中食管外原发肿瘤发生率分别为7.2%及6.1%。结论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患者均有发生食管外原发肿瘤风险。对于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均需注意加强随访,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胃癌的发生常在癌变之前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即由正常胃黏膜转变成胃癌前病变,部分再发展成胃癌.目前公认,胃黏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是胃癌前病变.鉴于胃癌的高度恶性,且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实施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比较困难.本文就胃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和肠化生的定义和分类,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等问题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胃癌前病变的认识水平,以便于临床医师对胃癌前病变、特别是萎缩性胃炎进行密切的监测及予以及时有效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胃黏膜癌前病变是包括肠上皮化生及上皮内瘤变在内的一组病变。目前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其早期诊断和内镜下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光学活检"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内镜技术,以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为代表,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实时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腺体及血管等显微结构,获取类似病理组织学的显微内镜图像,为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莪术油组、他莫昔芬组和康莱特注射液组.以二甲基苯葸(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模型,造模10w后干预治疗4 w.实验结束处死动物进行病理学及抑癌基因P53,原癌基因Ki-6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1)莪术油、康莱特及他莫昔芬治疗后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浸润癌出现率均较疾病模型组低(P<0.05).其中,莪术油组乳腺癌癌前病变及浸润癌显著低于他莫昔芬组及康莱特组;(2)空白对照组大鼠乳腺组织中均未见P53、Ki-67蛋白表达.模型组P53、Ki-67蛋白显著高于其他组别(P<0.05),莪术油、康莱特及他莫昔芬组P53、Ki-67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莪术油可以有效抑制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的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突变型P53及原癌基因Ki-67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不典型增生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它与早期及进展期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之间的差异可确定其演变所需的大约时间。本研究目的为通过比较诊断时阶段特异的平均年龄,估计从癌前病变转变至胆囊癌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碘染色、窄带成像(NBI)内镜及超声内镜(EUS)在早期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术后病检结果作为病变诊断金标准,比较碘染色、NBI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及病变范围判断有无差异;比较放大内镜结合NBI内镜技术(ME-NBI)、EUS对病灶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结果]NBI内镜对早期食管鳞癌的诊断率与碘染色内镜相同,对其癌前病变诊断率低于碘染色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NBI内镜和碘染色内镜下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范围分别为(2.88±1.40)、(3.22±1.65)cm,部分病变碘染色内镜下显示范围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对早期食管鳞癌及其癌前病变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度高于EU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ESD前对非甲状腺功能亢进、过敏体质、颈部食管疾病患者行全食管碘染色内镜联合ME-NBI检查,以判断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单独运用EUS判断病变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内镜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EMR和ESD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我院采用EMR及ESD对15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07-07/2010-06经胃镜检查、病理证实并行ESD治疗的44例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对疗效、并发症及生存率进行评估.结果:44例患者均成功地接受ESD,所有剥离标本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共出现出血2例,穿孔2例,食管狭窄3例.术后仅1例患者出现复发,行第2次ESD.结论: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用流式细胞术对60例胃癌、胃癌前病变及5例正常人组织细胞中P53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53蛋白表达量在胃癌组与胃癌前病变组比较P<0.001,胃癌前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认为P53蛋白表达增加在胃癌前病变组织细胞中就已存在,P53蛋白表达定量分析检测,对于早期胃癌及胃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癓口服液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癓口服液对大鼠肝癌前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以自研中药肝癓口服液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肝癌前病变进行预防,并以乙氧三甲基喹啉、全反式维甲酸作对照。结果肝癓口服液能明显减少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及GGT阳性灶的数量和面积,效果显著优于乙氧三甲基喹啉和全反式维甲酸,而维甲酸未表现出阻断癌前病变的作用。结论肝癓口服液对大鼠肝癌前病变有明显的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肺癌前病变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已跃居各类恶性肿瘤的前列[1,2 ],阐明肺癌的发病机制 ,对肺癌的防治及降低其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证明 ,肺癌在形成前 ,经历了一系列癌前期病变过程 ,现就肺癌前病变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以便为肺癌前病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一、肺癌前病变的存在将人胎儿肺短期暴露于致癌因子 ,能诱导肺癌前病变的发生 ,并可获得一个理想的人肺癌发生的模型[3 ]。用 3 甲基胆蒽注入Wistar鼠支气管 ,3 0天后 ,可以观察到支气管上皮出现异型增生 ,腺瘤样增生或腺瘤 ,以及鳞状细胞癌 ;3 0天时支气管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