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病例资料女 ,54岁。于 1999年 10月在家喂鸡时 ,被鸡啄伤左手背皮肤 ,1周后受伤处出现淡红色丘疹 ,丘疹逐渐长成蚕豆大肿物 ,1个月后肿物破溃 ,流出白色粘稠液体 ,并相继在左前臂皮肤出现 3个从下至上向心性排列的皮损。发病后长期在当地按“脓疱疮”治疗 ,病情逐渐加重 ,于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男 ,15岁。因左肘关节包块 1年 ,来我院就诊。1年前左肘关节处被玻璃划伤 ,经抗感染对症处理好转 ,约 1个月后先后出现 2个鸽蛋大小皮下包块 ,质硬 ,稍活动 ,无明显压痛 ,无关节活动障碍 ,无红肿热痛 ,不伴有全身发热、咳嗽及消瘦。无结核接触史。半年后在外院作左肘关节皮下包块切除术 ,病理诊断为左肘部结核。X线胸片检查示双肺门影增浓 ,其余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示左侧胸腔未见明显异常 ,左肘关节X线摄片示骨皮质稍粗糙 ,未见明显骨质破坏。予抗结核治疗 ,并予消炎止痛膏外敷 ,肿块复发。后在我院行包块活检 ,第 1次结果…  相似文献   

3.
王建军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855-856
【病例】 女,41岁。因左侧面部红斑结节溃破流脓半年就诊。半年前不明原因左面部出现一无痛性红斑结节,边界清楚,逐渐增大至约2cm,中央破溃结痂,曾在当地医院疑为“感染、肉芽肿”,予多种抗生素及外用药物治疗无效,遂来我院。查体:左侧面部见一直径约2cm大小圆形暗红色隆起结节,中央附有黄黑色薄痂,挤压无渗出及疼痛,局部淋巴结不大。查血尿常规正常,X线胸透未见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4.
孢子丝菌病误诊1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所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管的慢性真菌性皮肤感染。临床上常表现为无痛性的结节、脓肿及溃疡 ,偶可侵犯内脏。此病常易误诊 ,现笔者所遇到的 11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7例 ,女 4例。年龄 8~ 34岁。 10例居住农村 ,1例居住市效区 ,病程 3个月~ 1.5 a。 11例皮损均发生于暴露部位。淋巴管型 8例 ,固定型 3例。淋巴管型均发生于四肢 ,皮损为紫红色或暗红色结节、脓肿及溃疡 ,结痂破溃流稀薄脓液 ,按淋巴管呈现串珠样线状排列 ,淋巴管增粗索状感 ,无压痛 ,淋巴结不大。固定型 2例发生于…  相似文献   

5.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一种致病性真菌——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疾病,常造成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管的感染,发生结节、化脓、溃烂、渗出、结疤等改变,少数情况下波及内脏。由于孢子丝菌常常寄生在自然界的腐木、腐草上,可以存在于土壤中,并常通过皮肤外伤感染给人,因此,这种病在农村和矿区比较多见。如果不注意,很容易误诊为皮肤溃疡、疖肿、皮肤结核、肿瘤等,长期误诊误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临床表现孢子丝菌病主要侵犯皮肤。皮肤型孢子丝菌病又  相似文献   

6.
孢子丝菌病41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的慢性真菌病。病前多有外伤史。病变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及邻近的淋巴管,少数侵袭呼吸道粘膜及内脏。因本病临床类型较多,易误诊。我院1993年3月~1998年3月共诊治孢子丝菌病78例,其中41例首诊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率52.56%。最后均依据病史特点、临床表现、真菌学[1]和(或)组织学检查而明确诊断。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例,女11例;年龄8~76岁。病程4个月~11年;工人6例,农民及园艺工作人员17例,儿童16例,职员2例。1.2 …  相似文献   

7.
孢子丝菌病是由孢子丝菌侵犯皮肤深部、粘膜和体内器官引起的真菌病,临床上并不少见。现将我院临床诊断为癌、经病理诊断为孢子丝菌病的3例分析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69岁。2月前舌右侧边缘突觉烧灼感,进食时疼痛。检查舌右侧中部有1.5cm×1.0cm菜...  相似文献   

8.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常见的慢性真菌病。病前多有外伤史,病变主要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及邻近的淋巴管,少数侵袭呼吸道黏膜及内脏。因本病临床类型较多,易误诊[1]。我院2006—03/2009—03共诊治孢子丝菌病178例,其中35例首诊被误诊为眼科疾病,误诊率19.23%。最后均依据病史特点、临床表现、真菌学和组织学检查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申克氏孢子丝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在非流行地区临床少见,发生在眼部极易误诊。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作者近年来遇到的长时间误诊误治的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发生于眼及眼周的孢子丝菌病报道不多,笔者所见29例均有误诊过程,现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29例是作者经治的病人。女性10例,男性19例。农村患者18人,城市11人。年龄最小7岁,最大54岁,平均21.7岁。病程最长3年,最短2个月,平均4.6个月。就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26岁。右侧面部起红疹伴疼痛半个月。查体:右侧颧面部外紫周围见一范围为8cm×7cm大小的红色斑丘疹,边缘高。中央平,部分脱屑,未见脓液,有少许痂皮(图1)。患者为贝壳加工厂工人,负责打磨贝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局部外伤感染孢子丝菌病较为少见,特别是在基层乡、村医疗单位对本病尚未有足够的认识,笔者在1990至1991年曾诊治5例,均痊愈。 1 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农民,皆有四肢轻伤史,然后感染化脓,久治不愈,而来我站门诊。发病年龄:最大74岁、最小17岁。男3例,女2例。病程5年1例,3年2例,1年6个月2例。症状和体征:由  相似文献   

13.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皮肤深部真菌病。我院1980~1986年经临床和真菌检查证实为孢子丝菌病的有25例,现报道如下。一般情况性别:男13例(52%)、女12例(48%)。发病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81岁,12岁以下3例,60岁以上7例,提示本病在儿童及老年人中发病率也占一定比例。职业:农民12例(48%),工人8例(32%),学生2例(8%),干部  相似文献   

14.
孢子丝菌病是皮肤型深部真菌,病原菌为孢子丝真菌。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多呈化脓性肉芽肿病变。临床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真菌检查,主要是直接镜检,培养和病理组织检查。现就1994年6月份本室连续检出2例孢子丝菌病作如下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两例就诊病人的皮肤损害部位从足部起,均为皮肤淋巴型,数个化脓性溃疡沿淋巴结向心性出现,排列成串,触之疼痛且易出血。 二、方法 1、直接镜检:挑取溃疡边缘坏死组织的脓液,10%氢氧化钾制成薄片观察,2例标本均查不到病原菌体。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3岁,农民.以"左胸部起丘疹、破溃流脓一年半"为主诉于2009年5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一年半以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胸部起两个丘疹伴痒,抓破后流脓不疼微痒,开始呈黄豆大渐扩大,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考虑"毛囊炎"给予外用百多邦软膏,无明显效果,今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诊.病来饮食正常,二便正常,精神状态可,体重无明显变化.系统查体: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腋下淋巴结未触及.  相似文献   

16.
此病在湖南罕见报告,现将我科收集的26例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6例中,男20,女6。年龄:16~71岁,其中16~55岁者占20例。职业:农民19例;工人2例;干部2例;退休职工3例。散发湖南15个市县。23例有田间劳动史或外伤史。临床类型:淋巴管型23例;固定型2例;播散型1例。发病部位:上肢17例;下肢8例;胸1例,病理检查21例,其中2例作了PAS染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45岁,发现右鼻背肿物1个月,伴局部轻度瘙痒。查体:皮肤局部隆起伴破溃,约1.0cm×1.5cm,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明显异常。鼻部MR:平扫T1WI见鼻背右侧12.0mm×15.0mm×20.0mm结节状等信号,边缘较模糊(图1A);脂肪抑制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图1B);增强后肿物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图1C)。于鼻部破溃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结果:右鼻背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伴过度角化,见游离层状角化物,其间散在孢子菌丝样物,上皮下炎症较明显,血管扩张,伴出血(图2)。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性,26岁,汽车司机。1989年11月去上海途中受凉,并在修车时误吸入汽油100ml。此后常感上腹隐痛、恶心、纳差,半年体重下降约10kg,1990年1月至2月曾有间歇性发热、痰中带血,经一般抗感染处理后症状消失。同年5月因腹胀、纳差求治,当地医院行胃镜及钡餐造影检查发现胃窦炎。于1990年6月8日入本院,查体:T38.4,P104,R16,BP16/8kPa。意识清,消瘦,贫血貌。皮肤黝黑,无皮诊、瘀点、瘀斑等。浅表淋  相似文献   

19.
孢子丝菌病是我省较为常见的一种深部真菌病。我科从1973~1983年在门诊共发现106例皮肤孢子丝菌病,现将资料分析报道如下。资料分析一般资料本组106例,男48例,女58例;年龄<15岁7例,16~30岁59例,31~60岁29例,>60  相似文献   

20.
孢子丝菌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慢性肉芽肿性真菌病,为人兽共患病,主要由孢子丝菌复合体感染而致病,可引起皮肤、黏膜及淋巴管的炎症。其传染源、传播方式和分布模式因致病菌种的不同而不同。其中,球形孢子丝菌主要引起固定型皮肤病变;巴西孢子丝菌毒性强,是与猫传播的孢子丝菌病最相关的物种。近年来动物感染的病例报道日渐增多,巴西地区也因出现暴发事件而备受国际关注。因此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以及致病菌种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于疾病的诊治及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