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辅助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16染色体探针对22例确诊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和20例正常人尿液脱落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统计并分析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与正常人3、7、17和9p16染色体畸变数差异均有显著性,且4组探针联合诊断膀胱癌敏感性为63.6%.明显高于四种探针单独使用.结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作为膀胱癌诊断的一项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UroVysion染色体及基因异常检测试剂盒,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染色体3、7、17号和9号染色体短臂2区1带(9p21)位点的畸变情况,探讨这4种染色体畸变的临床意义及其组合辅助诊断膀胱癌的可行性。方法:采用UroVysion试剂盒中基因识别位点探针(LSI)9p21基因探针和着丝粒3、7、17探针(CEP3、CEP7、CEP17),以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60例膀胱癌患者和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统计分析每条染色体在膀胱癌患者中的畸变率及其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间的关系,计算4种探针组合检测膀胱癌的总阳性率。结果:①用FISH法检测发现,60例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细胞核中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均有较高的畸变率,分别为61.7%(37/60)、56.7%(34/60)、55.0%(33/60)及66.7%(40/60)。3、7、17号染色体畸变中,除3例患者表现为17号染色体单倍体,其余均表现为多倍体,各染色体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级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p21位点纯合性缺失者7例(11.7%),单体者22例(36.7%),多体者11例(18.3%),9p21的畸变率在不同病理分期、分级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0例膀胱癌患者4种探针组合检测的总阳性率为56.7%。20例非肿瘤泌尿系疾病患者中有2例FISH检测结果为阳性,特异度为90%。结论:我国人群中3、7、17号染色体和9p21位点畸变率很高,而其畸变与膀胱癌的早期发生、进展过程、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UroVysion试剂盒可在我国人群中开展应用,但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国外报道低。进一步寻找适用于国内膀胱癌的最佳探针组合,制定适当的阳性判断标准是非常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早期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p21区带探针对20例健康成人晨尿脱落细胞及10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行FISH,并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FISH阳性表达的相关因素.结果:10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FISH检测均为阳性,膀胱尿路上皮癌FISH阳性表达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理分级越低FISH阳性突变越高(P<0.01).结论:FISH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年龄、性别、肿瘤类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探索中国人群中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异常与尿路上皮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估其用于中国人群尿路上皮肿瘤诊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收集102例以血尿症状就诊,证实为尿路上皮肿瘤患者的新鲜晨尿,连续留取3d,将标本分别以FISH技术和尿脱落细胞学方法加以检测。收集20名正常成人新鲜晨尿,同法操作并计算正常成人对照组参考值。收集临床资料,明确肿瘤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正常成人对照组参考值判定患者FISH结果,比较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方法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统计分析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畸变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初发、复发、单发、多发、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①各染色体及区带均呈现较高的畸变发生率。多体畸变发生率由高到低为98.0%(7号)、97.1%(3号)、96.1%(17号)和83.3%(9p21位点);单体畸变发生率由高到低为95.1%(9p21位点)、68.6%(17号)、67.4%(7号)和66.7%(3号);缺失畸变则仅见于9p21位点(31.4%)。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肿瘤阳性检出率为64.7%,FISH则为98.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P〈0.01)。③各染色体畸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初发、复发、单发、多发及肿瘤临床分期均未见显著相关性。④3号染色体单体畸变与肿瘤病理分级间呈正相关(r=0.198,P=0.046),其余染色体不同类型的畸变情况均未显示出与不同病理分级间存在显著相关性。⑤3、7及17号染色体主要以多体畸变为主,而9p21位点主要以单体畸变为主(χ2=166.426,P〈0.001),尚无证据表明各染色体与缺失畸变间的倍性关系。结论①FISH技术是通过尿液样本检测尿路上皮肿瘤染色体畸变的有效方法,可作为早期诊断尿路上皮肿瘤的重要辅助手段。②尿路上皮肿瘤在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同时存在多种畸变类型,且各畸变类型均具有较高的畸变率。③3号染色体的缺失或单体畸变可能对尿路上皮肿瘤的进展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尿脱落细胞荧光原位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69例疑似膀胱尿路上皮癌及20例对照组的尿液标本进行FISH及细胞学检测,比较两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膀胱尿路上皮癌各个染色体畸变的几率。结果 FISH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总的敏感度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分别为79.7%、22.0%,P〈0.05),两者的特异度分别为93.3%、100%(P〉0.05)。结论 FISH在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中敏感性高于尿细胞学检查,同时其特异性亦较高,在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分析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异常与尿路上皮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估其用于尿路上皮细胞癌诊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泌尿外科经膀胱镜活检确诊为尿路上皮细胞癌的患者116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正常体检者9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检测,比较两种方法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统计分析3、7和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的畸变率与尿路上皮肿瘤分级的相关性。结果①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中,FISH和细胞学诊断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灵敏度分别为81.0%和37.9%;对照组中,FISH和细胞学诊断尿路上皮细胞癌的特异度分别为90.2%和93.4%。②各染色体及区带呈较高的畸变发生率,3、7、17号染色体畸变阳性率分别为94.3%、95.6%和88.5%;9号染色体p21位点畸变阳性率为63.2%。③FISH的灵敏性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升高而增高。结论FISH技术能明显改进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诊断,对于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诊断及复发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尿脱落细胞学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检测在筛查尿路上皮癌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分析各畸变染色体与尿路上皮癌的关系。方法对156例血尿患者(血尿组)和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分别行普通细胞学和FISH检测。以手术或组织活检病理检测结果验证FISH检测技术及细胞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比较2种检测技术在尿路上皮癌筛查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3、7、17号染色体及p16位点在尿路上皮癌中的畸变概率。结果血尿组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测诊断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1.6%和40.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802,P=0.000);特异性分别为95.9%和97.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17号染色体及p16位点畸变的概率分别为63.0%、64.1%、67.4%、75.0%。结论FISH检测可明显提高尿路上皮癌术前诊断准确性,可了解尿路上皮癌患者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用随机引物法标记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及p16基因探针,对该院10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患者尿液或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FISH进行检测,分析染色体畸变或数目异常情况及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3、7、17号染色体和p16基因的畸变率分别为41.7%(43/103)、45.6%(47/103)、31.1%(32/103)和55.3%(57/103),畸变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除p16基因外其余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相关,其中17号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1)。4个探针组合诊断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总阳性率为46.6%,与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但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1)。结论 FISH技术检测有助于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诊断,并可用于探索染色体畸变与病理分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3、7及17号染色体着丝粒特异性探针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特异性探针对20名健康人(正常组)新鲜晨尿进行FISH检测,建立阈值。留取75例膀胱癌(膀胱癌组)患者和25例非膀胱癌对照(非膀胱癌对照组)患者晨尿分别进行FISH检测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以至少两种探针检测结果超过阈值或一种探针检测结果存在至少两种异常为诊断阳性。结果 四种探针单一应用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分别为73.3% (55/75)、76.0% (57/75)、62.7% (47/75)和62.7% (47/75),联合应用的灵敏度为85.3% (64/75),特异度为96.0% (24/25)。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则分别为9.3%(7/75)和100.0% (25/25)。FISH检测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85.3%与9.3%,x2= 57.00,P<0.001)。FISH检测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与膀胱癌病理分级(低级别为84.2%,高级别为86.5%,x2=0.08,P>0.05)及临床分期(Ta~T1为82.9%,T2~T4为87.5%,x2=0.32,P>0.05)均无关。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诊断膀胱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创伤性,可作为膀胱癌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并可在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液脱落细胞学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检测中的灵敏性与特异性,评估FISH在中国人群中筛查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作用.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6月,收取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尿液,应用荧光标记的3号、7号、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p16位点探针,在尿液标本中的脱落细胞上进行FISH检测,建立正常人群的阈值.其后留取无膀胱癌病史的119例血尿患者的尿液标本,膀胱镜检查前同期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FISH检测.对比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及FISH检测结果 ,对FISH、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McNemar配对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号、7号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性改变及p16位点异常的正常阈值分别为1.0%、2.0%、1.0%和2.0%.对血尿患者进行的FISH、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总的敏感性分别为83.1%(54/65)和52.3%(34/65)(P<0.001).对于pTa~1期、pT2~4期肿瘤,FISH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6.1%(35/46)和100.0%(19/19),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43.5%(20/46)和73.7%(14/19);对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FISH和尿液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72.2%(13/18)和5.6%(1/18),而对于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7.2%(41/47)和70.2%(33/47).FISH检测、脱落细胞学检查的特异性分别为92.6%(50/54)、94.4%(51/54)(P=1.0).FISH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敏感性明显优于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而两者的特异性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ISH技术能明显提高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筛查率,尤其是早期和低级别病变,可以成为筛查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各分期分级中的敏感性。方法应用荧光标记的3、7、17号染色体及p16基因探针检测138例血尿患者尿液中脱落细胞的染色体及基因畸变情况,根据诊断标准计算FISH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性。同时留取上述患者尿液送病理科行尿找瘤细胞检查,并比较两种方法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FISH图像中细胞核大且不规则者更易观察到染色体基因异常情况,并可见具有较多染色体改变的细胞呈花斑状的染色图像。FISH和尿细胞学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总敏感性为83.9%和36.8%,在各分期分级中敏感性为T1期83.6%和31.3%,T2-4期100%和55.6%,G1级36.3%和9.1%,G2级95.2%和42.9%,G3级100%和50%。FISH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总敏感性及在肿瘤各种分期分级中敏感性与尿细胞学结果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FISH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敏感性高于尿细胞学。结论 FISH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临床评价联合检测尿液中尿膀胱癌抗原(urinary bladder cancer antigen,UBC)和survivin基因诊断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膀胱癌患者、20例泌尿系其他良性疾病患者,在膀胱镜检查之前留尿将尿样分为3份,分别进行UBC、survivin和脱落细胞检测,分析比较三种方法诊断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UBC和survivin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5.9%(55/64)和93.8%(60/64),与脱落细胞学(4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方法诊断膀胱癌的特异度分别为85.0%(17/20)、95%(19/20)和95%(19/20)。各分级和分期UBC和survivin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均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UBC值和survivin检测的敏感度在各分级和分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肿瘤的分级越高,其敏感度越高(P〈0.01),各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运用UBC和survivin,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100%。结论尿液中的UBC和survivin是早期诊断膀胱癌较好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尿液脱落细胞对诊断上尿路上皮癌(upperur 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T—UC)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可疑uuT—UC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尿液标本行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分析,再将22例临床病理确诊为UuT—UC患者的结果与4例临床病理为良性泌尿系疾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结果进行比较。FIsH检测使用荧光标记DNA探针混合物与细胞核上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进行杂交,并分别计算其在UUT—UC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的畸变率。结果FISH和细胞学检测UUT—UC总的敏感度分别为90.9%(20/22)和59.1%(13/22),FISH敏感度较高(P〈0.05);特异度分别为100%(24/24)和95.8%(23/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uT—UC的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和p16基因(9p21)位点的畸变率分别为90.9%(20/22)、86.4%(19/22)、63.6%(14/22)和68.2V00(15/22)。结论FISH技术对诊断uuT~UC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敏感度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形态学检测,而特异度则与之相近。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方法,该技术有着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LP9 p16基因扩增在诊断膀胱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标记的p16基因探针检测35例膀胱癌和10例腺性膀胱炎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的染色体及基因畸变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下细胞核大且不规则者易观察到染色体基因异常,GLP9 p16多倍体细胞数在膀胱癌中的阳性率为85.7%(30/35),显著高于腺性膀胱炎中的阳性率10.0%(1/10)(P〈0.05)。在各分期分级中GLP9 p16多倍体细胞数分别为Ta期17.3±14.9,T1期36.5±27.3,T2期61.8±21.9,T2vs.Ta(P〈0.05);G1级14.5±12.0,G2级38.1±24.8,G3级73.5±12.7,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GLP9 p16多倍体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 FISH检测GLP9 p16基因扩增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有辅助价值,同时也可以作为临床监测膀胱癌进展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TURBT)术后即刻单次与术后1周开始多次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效果。方法将67例行TURBT术术后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次灌注组34例,采用丝裂霉素C 40 mg加入生理盐水40 mL中行TURBT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共1次。多次灌注组33例,采用丝裂霉素C40 mg加入生理盐水40 mL中在TURBT术术后1周行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随后每个月1次,共22次。观察2组患者术后3年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以及病理学分级为G1、G2+G3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等情况。结果单次灌注组、多次灌注组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44.1%、30.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灌注组、多次灌注组病理学分级为G1复发率分别为18.8%、29.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灌注组、多次灌注组病理学分级为G2+G3复发率分别为66.7%、3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灌注组与多次灌注组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总体效果相当。但对于病理学分级(G2+G3)较高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多次灌注比单次灌注能更好的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73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p73基因的表达,统计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73阳性表达率为38.3%(23/6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8.3%,47/60,P〈0.01)及正常膀胱组织(86.7%,13/15,P〈0.01)。p73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且与临床分期、浸润及转移也密切相关(P〈0.05)。结论p73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抑制作用,p73蛋白的表达可能是预判膀胱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探讨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留取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期间107例疑似膀胱尿路移行上皮肿瘤患者的肉眼血尿,行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和尿液脱落细胞学分析,结合活检病理结果,比较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和尿液脱落细胞诊断膀胱癌的效能.结果 通过膀胱镜活检或手术后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膀胱癌患者92例,其中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阳性患者70例,其敏感度为76.1%,特异度为92.8%,G1、G2、G3分级敏感性分别为61.2%、81.2%、92.3%,非肌层浸润性肿瘤、肌层浸润性肿瘤的敏感度分别为73.6%及85.0%,尿脱落细胞学总的敏感度为33.7%,特异度为93.3%.结论 UroVysion荧光原位杂交的检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快速、安全、灵敏度高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俭测尿脱落细胞中阳性细胞百分卒的不同,探讨其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因血尿怀疑膀胱肿瘤的患者40例,留取患者的尿液做FISH检测,根据FISH结果阳性细胞百分率不同分成4组,分别是0%~5%、6%~10%、11%~20%、≥21%。结果FISH阳性细胞百分率为0%~5%、6%~10%、11%~20%、≥21%4组诊断膀胱肿瘤的准确率分别是55.6%、71.4%、92.3%、100%。高级别膀胱肿瘤与低级别膀胱肿瘤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a、T1、T2期膀胱肿瘤阳性细胞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膀胱肿瘤的发生与FISH阳性细胞百分率具有正相关性,阳性细胞百分率越高膀胱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