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血氨水平,探讨它们在肝性脑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2006—03~2008—02收集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48例,在住院期间1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中TNF-a和血氨水平,判断它们对疾病发展的影响。对肝性脑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观察治疗后TNF-a、血氨水平和肝功能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转归。结果 合并有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TNRa和血氨水平比无肝性脑病患者明显升高(P〈0.05)。肝性脑病患者的TNF-a和血氨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肝性脑病患者接受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发现TNF-a和血氨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TNF-a和血氨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它们可能直接参与肝细胞功能损伤和肝性脑病的发生,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2.
门冬氨酸和鸟氨酸联合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08~2007-08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84例,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与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各42例),治疗5~7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氨和肝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经过5~7d治疗后,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52.4%),有效16例(38.1%),无效4例(9.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0.5%;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患者显效16例(38.1%),有效14例(33.3%),无效8例(19.1%),死亡4例(9.5%),总有效率为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比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而2组之间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门冬氨酸联合鸟氨酸是控制肝性脑病发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肝硬化病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性脑病(H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2例肝硬化患者,记录性别、年龄、数字连接试验(NCT)结果、HP感染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氨水平和HE情况。HP阳性患者给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 克拉霉素片 阿莫西林胶囊1周,1个月后复查胃镜、行HP快速尿素酶试验1、3C尿素呼气试验,记录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血氨水平。结果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HE的发生率及血氨水平均明显高于HP阴性的肝硬化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和HP阴性的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及腹水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后血氨水平明显下降,与未根除HP治疗组比较,血氨水平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使血氨水平升高,根除HP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硬化H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血氨水平及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2-2015-02收治的8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保肝、降血氨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素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苏醒时间、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血氨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治疗后血氨水平分别为(11.3±2.0)h、(38.8±9.6)mmol/L,对照组为(18.8±2.5)h、(45.2±10.0)mmol/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TBIL、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酸菌素片能明显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神经症状,显著降低血氨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及疗效。方法 2010-06—2012-06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和观察组(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每组各30例,治疗一周后,对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6.7%),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的血氨浓度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血氨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乙酰谷酰胺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乙肝肝硬化肝性脑病的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性脑病血清β-内啡肽、血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肝性脑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给予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与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血氨浓度以及β-内啡肽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1.58%,对照组为65.7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5,P0.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β-内啡肽、血氨水平及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β-内啡肽、血氨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各种严重肝脏疾病出现肝性脑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对比研究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乙肝或丙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药物性肝炎、布-卡综合征合并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n=26)和乙酰谷酰胺治疗组(n=22),治疗7d后分析临床疗效,观察肝功能、血氨水平变化.结果 经过7d治疗,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显效14例(53.8%),有效10例(38.5%),无效2例(7.7%),无死亡,总有效率为92.3%;而乙酰谷酰胺组显效6例(27.3%),有效9例(40.9%),无效5例(22.7%),死亡2例(9.1%),总有效率为68.2%;2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血氨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是治疗肝性脑病的有效药物,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肝性脑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门冬氨酸鸟氨酸组15例,纳洛酮组15例及联合治疗组30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氨及转氨酶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门冬氨酸鸟氨酸组和纳洛酮组与联合治疗组相比,血氨及转氨酶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门冬氨酸鸟氨酸组和纳洛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肝性脑病患者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与纳洛酮联合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01—2014-09收治的86例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实施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纳洛酮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对2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氨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及纳洛酮联合治疗肝硬化所致肝性脑病,可恢复血氨及肝功能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利于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肝性脑病患者神经毒性物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肝性脑病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毒性物质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β-内啡肽、血氨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6、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能显著提高肝性脑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降低神经毒性物质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患者肝功能指标、血氨及情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12—2014-12收治的60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纳洛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氨鸟氨酸治疗,均治疗10d,记录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方案对患者血氨及神志的影响。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血氨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TBI及血氨水平分别降低至(95.4±27.7)U/L、(102.2±27.9)U/L、(175.8±33.8)μmol/L、(55.5±20.7)μmol/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志恢复时间与NCT时间分别为(36.4±6.3)h、(49.7±10.2)s,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左旋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纳洛酮方案,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氨水平,稳定肝功能指标,并缩短患者神志恢复时间,改善患者脑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自2009-06—2015-06在本院消化内科、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2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肝硬化患者和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患者各126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及生化资料。结果单纯肝硬化组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除腹水外,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Na+)、血氨(AM)、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在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组患者与预后相关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Na+异常、血清TBIL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HE分期在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血AM异常、ALB异常、SCr异常、PT异常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血氨、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尿素氮、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是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血钠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异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性脑病分期是影响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在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03-2011-03收治的50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1-05-2014-05收治的52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及时预防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各种肝硬化引起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08-2007-08乙肝、丙肝和酒精性肝硬化住院患者84例,住院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分为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与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各42例),治疗5~7d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氨和肝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变化。结果2组患者均经过5~7d治疗后,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显效22例(52.4%).有效16例(38.1%),无效4例(9.5%),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90.5%;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患者显效16例(38.1%),有效14例(33.3%),无效8例(19.1%),死亡4例(9.5%),总有效率为71.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发现门冬氨酸和鸟氨酸治疗组患者的血氨水平比乙酰谷酰胺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而2组之间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降低血氨是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步骤,门冬氨酸联合鸟氨酸是控制肝性脑病发生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雅博司治疗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41例小儿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去除诱因,治疗原发病,低蛋白饮食,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及护肝等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雅博司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氨等指标变化.结果 雅博司明显改善小儿HE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降低血氨、ALT、T-Bil,神志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 雅博司在治疗小儿重症肝炎合并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12—2014-12入住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82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同期选择82例单纯肝硬化患者进行比较,总结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2例肝性脑病患者中,基础病因以乙肝肝硬化最多,占52.44%(43/82)。诱因方面,80例具有明确的发病诱因,以消化道出血最为常见,占26.82%(22/82),其次分别为感染、高蛋白饮食、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便秘、镇静剂使用。肝性脑病组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6.537,P0.001)。肝脏功能比较,肝性脑病组患者ALT和AST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肝硬化组(t=5.142,P0.001;t=3.652,P0.001),而白蛋白水平降低,与单纯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4,P=0.041)。2组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PT、血清肌酐、血糖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门静脉直径和脾门静脉直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性脑病患者主要以乙肝肝硬化为基础病因,消化道出血为最常见诱发因素,临床应加强肝性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重症肌无力(MG)患者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干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TNF-α和IL-6在MG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以符合诊断标准的30例各型MG患者(MG组)和20名正常人(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在治疗前后进行肌无力评分并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NF-α和IL-6水平变化.结果 MG组TNF-α和IL-6水平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全身型MG患者高于眼肌型患者,Ⅱb型高于Ⅱa型(P<0.05).MG患者治疗前后肌无力评分与TNF-α和IL-6水平均呈正相关(r=0.954、0.871、0.844、0.797,P<0.05),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TNF-α和IL-6水平差值呈正相关(r=0.857、0.784,P<0.01).结论 MG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肌无力轻重程度与TNF-α和IL-6分泌水平呈正相关,TNF-α和IL-6分泌水平变化可反映干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乙酰谷酰胺联合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12-2012-12在我院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患者在口服乳果糖及支链氨基酸基础上,采取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2次/d;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乙酰谷酰胺0.6 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次/d.2组均连续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清醒时间等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总有效43例(89.6%),死亡2例(4.2%);对照组总有效25例(62.5%),无效15例中12例(30.0%)死亡.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降低,清醒时间均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氨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确切疗效,优于采取乙酰谷酰胺的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酰谷酰胺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03—2014-12于本院进行诊治的38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组)19例和观察组(门冬氨酸鸟氨酸加乙酰谷酰胺治疗组)19例,比较2组不同分期及病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清醒时间。结果观察组中不同分期及病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构成也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乙酰谷酰胺治疗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较好,显效较快,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的疗效。方法肝性脑病患者32例。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清氨的含量,并观察乳果糖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疗效。结果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含量明显增加,且与肝性脑病程度相关。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后血氨含量下降程度较为明显,治疗前后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乳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患者清醒率达87.2%,效果良好。结论乳果糖联合纳洛酮对肝性脑病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