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及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 β 七叶皂甙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β 七叶皂甙钠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又分为 1h、6h、12h、2 4h、4 8h、72h组 ,每小组 5只大鼠 ,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 κB和IL 6的表达情况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h时开始检测到NF κB和IL 6的表达 ,在 2 4h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 β 七叶皂甙钠治疗组在再灌注 6h时未能检测到NF κB和IL 6的表达 ,在第 12小时有NF κB和IL 6的表达 ,2 4h时表达最强 ,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h时后各期ERG波幅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 β 七叶皂甙钠治疗组 (P <0 .0 5 )。 结论 :NF κB可能诱导IL 6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β 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NF κB的活化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游志鹏  姜德咏 《眼科》2004,13(6):351-354,i001
目的 :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动态变化及N 乙酰半胱氨酸(NAC)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 1、6、12、2 4、4 8、72小时组 ,每组 5只 ,以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期视网膜中ICAM 1的表达 ,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 (ERG)检测。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 6小时开始检测到ICAM 1mRNA的表达 ,在 2 4小时表达最强 ,以后逐渐减弱。在 12小时才能检测到ICAM 1蛋白的表达 ,2 4小时表达最强 ,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在再灌注 6小时亦能检测到ICAM 1mRNA的表达 ,在 12小时能检测到ICAM 1蛋白的表达 ,但低于同期缺血再灌注组的表达水平 (P <0 0 5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 6小时后各期ERGb波振幅明显低于同期缺血再灌注 +NAC治疗组(P <0 0 5 )。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时ICAM 1参与其病理损伤过程 ,NAC可通过抑制ICAM 1的表达而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吡咯醛二硫氨基甲酸酯(PDTC)对两者表达的影响。 方法 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PDTC治疗组,每组30只大鼠。每只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右侧未作结扎作为对照。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再分为1、6、12、24、48、72 h组,每组5只大鼠。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视网膜中NF-κB和ICAM-1的表达,每只大鼠在1、6、12、24、 48、72 h相应时间段行断颈处死前均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分别计算出左眼或右眼E RG a、b波波幅的比值,得出ERG a、b波的相对恢复率。 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后6 h开始检测到NF-κB和ICAM-1的表达,在24 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 。缺血再灌注+PDTC组在再灌注后6 h未检测到NF-κB和ICAM-1的表达,在12 h有NF-κB 和ICAM-1的表达,24 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未检测到NF-κB和ICAM-1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各组ERG a、b波波幅相对恢复率低于缺血再灌注+PDTC组(P<0.01 )。缺血再灌注与缺血再灌注+PDTC组各时间段ERG a、b波波幅相对恢复率以再灌注后24 h最差(P<0.01)。 结论 NF-κB及其诱导的ICAM-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75-178)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再灌注 NAC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h、6h、12h、24h、48h、72h组,每组5只。以原位杂交法检测TNF-α的表达,每只大鼠处死前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并计算出左/右眼ERG的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在6h开始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24h表达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缺血再灌注 NAC组在再灌注6h未能检测到TNF-α的表达,在第12h有TNF-α的表达,24h表达最强,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在再灌注6h后各期ERG相对恢复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 NAC组(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TNF-α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梅  陶黎明  代应辉  项平 《眼科新进展》2007,27(10):742-745
目的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凋亡的存在,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RIRI中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角膜损伤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建立角膜损伤模型和建立15kPa、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损伤组视网膜无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出现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结构紊乱等,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损害加重。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中,缺血再灌注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均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24h时表达最强。NF-κB在再灌注6h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结论RIRI主要导致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损伤,NF-κB的表达和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且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кB(NF-кB)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6、12、24、48、72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кB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视网膜无NF-кB和PCNA表达。缺血组两者的表达均24h达高峰,48h后下降;治疗组于6、12、24、48、72h两指标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NF-кB和PCNA的表达,rhEPO能增强NF-кB和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 (H2 O2 )诱导鼠白内障形成过程中晶状体上皮细胞核因子 KB(NF κB)的活化表达及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对核因子κB(NF κB)活化表达的抑制作用 ,探讨NF κB及PDTC在白内障发生、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晶状体器官离体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的活化表达。结果 随过氧化氢损伤时间的延长 ,H2 O2 组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活化表达逐渐增强 ,且与晶状体混浊程度呈正相关。PDTC可以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阳性活化表达和减轻晶状体混浊程度 ,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过氧化氢可以诱导鼠晶状体上皮细胞NF κB的活化表达 ,PDTC可以有效抑制NF κB的活化表达 ,有可能对抗或延缓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情况,以及雌二醇对SDF-1的表达及调控作用,研究雌二醇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升高大鼠眼压的方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6h、12h、24 h)视网膜SDF-1表达情况;腹腔注射雌二醇后观察雌二醇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SDF-1表达的影响;并且应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 182-780研究雌激素受体对雌二醇诱导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SDF-1的影响.结果 SDF-1 mRNA和蛋白在缺血-再灌注6h组、缺血-再灌注12h组和缺血-再灌注24 h组表达均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并且在缺血-再灌注12h组SDF-1表达达高峰.雌二醇预处理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缺血-再灌注+雌二醇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与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及缺血-再灌注+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与缺血-再灌注+雌二醇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雌二醇+ICI182-780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雌二醇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是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的SDF-1 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PVR增生膜内核因子与炎性细胞因子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iNOS)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60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对照组。每组按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相应分为1h、6h、12h、24h、48h、72h小组,每小组5只大鼠,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iNOS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缺血再灌注损伤1h时,未见到iNOS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6h时,iNOS开始表达,至第24小时表达最强,第48小时开始减弱,但第72小时仍有表达。而对照组视网膜中未能检测到iNOS的表达。结论:iNOS可能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NF-κB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NF-κB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以SABC法检测NF-κB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做统计学处理.结果NF-κB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6h开始表达,第24 h达到最高峰,48h开始表达减弱.结论NF-κB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Wu XY  Chen GL  Han S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699-703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诱导的细胞因子在大鼠角膜炎中的表达及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112只大鼠建立角膜炎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炎性组56只和PDTC预处理组56只。模型制作前30min,大鼠球结膜下分别注射生理盐水(炎性组)和PDTC(PDTC预处理组),每组按脂多糖(LPS)刺激后不同时间又分为0.5、1.0、3.0、6.0、12.0、24.0及72.0h亚组,每亚组8只鼠。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的眼部变化;病理组织切片观察角膜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NF—κB p65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角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 LPS刺激后炎性组大鼠角膜组织明显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LPS刺激后0.5h即可见NF—κB阳性细胞,并表达逐渐增强,3.0~12.0h最强,0.5~24.0h间均较PDTC预处理组明显增多(P〈0.01);TNF—αmRNA的表达在LPS刺激后0.5h就开始升高,3.0~12.0h最强,0.5~24.0h间均较PDTC预处理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NF—κB及其诱导的TNF—α在角膜炎中发挥重要作用,PDTC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减轻角膜损伤。(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99—703)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缺血再灌注组和EPO治疗组,后两组又分为1、6、12、24、48、72 h组.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视网膜组织中NF-κB和PCNA的表达.结果 正常组视网膜无NF-κB和PCNA表达.缺血组两者的表达均24 h达高峰,48 h后下降;治疗组于6、12、24、48、72 h两指标的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结论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NF-κB和PCNA的表达,rhEPO能增强NF-κB和PC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蛋白因子-κB(NF-κB)表达和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前房加压法制作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后者又按照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分为1、6、12、24、48、72h组。应用末端脱氧核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指数(AI),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酶卵白素(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SP70、NF-κB的表达。结果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出现于再灌注后6h,并逐渐递增,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72h不明显。HSP70在再灌注后1h即有表达,随时间段延长表达逐渐增加,至再灌注后24h达到高峰.之后渐下降。NF-κB的表达变化与凋亡细胞变化的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神经节细胞的凋亡:HSP70和NF-κB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升高,对神经细胞的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同时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PC-1)的表达,探讨其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大鼠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ABC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的MCP-1的表达状态。结果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1小时,未见MCP-1的表达,在缺血再灌注6小时,MCP-1开始表达,至第24小时表达最强,第48小时开始减弱,但第72小时仍有表达。结论 MCO-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结扎颈总动脉的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分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每组按再灌注时间的不同分为缺血再灌注1、6、12、24、48、72 h组.同时记录各期大鼠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a、b波波幅,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期视网膜的超微结构.结果缺血再灌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各时期ERGa、b波波幅高于缺血再灌注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显示缺血再灌注+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组细胞受损情况明显好于缺血再灌注组.结论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白细胞介素-1β诱导大鼠视网膜核因子-κB活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Liu W  Lu A  Dong D  Li L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32-234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 1β,IL 1β)对视网膜组织中核因子 κB(nuclearfactor κB ,NF κB)活化的诱导作用 ,以及四氢化吡咯 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pyrrolidinedithiocarbamate,PDTC)对NF κB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16只Sprague Dawley (SD)大鼠随机等分为A、B两组。A组实验眼 (右眼 )玻璃体腔内 (下同 )注入 5 μl的IL 1β(5× 10 7U/L) ,对照眼 (左眼 )注入等量PSS ;B组实验眼先注入 10 μl的PDTC液 (1mmol/L) ,对照眼注入等量PSS ,1h后双眼再分别注入5 μl的IL 1β(5× 10 7U/L) ;均分别于 4h和 2 4h后处死大鼠 ,摘除眼球 ,取视网膜组织制备核提取物 ;用泳动迁移试验检测两组视网膜中NF κB/DNA结合活性。结果 SD大鼠玻璃体腔内注药 4h后 ,A组实验眼NF κB/DNA结合活性较对照眼增加 ,B组实验眼NF κB/DNA结合活性较对照眼降低 ;2 4h后 ,A组实验眼及B组对照眼的NF κB/DNA结合活性均较 4h者降低。结论 视网膜NF κB可被眼内IL 1β激活 ,NF κB在视网膜炎性反应中可能起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视网膜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 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表达和白细胞浸润的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70只 ,随机分成 7组 :正常组和再灌注 0、2、6、12、2 4、4 8h组 ,每组 10只。用眼内灌注法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制作大鼠视网膜冰冻及石蜡切片 ,分别作免疫组化SP染色和常规HE染色 ,并对SP染色结果作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 ICAM 1在正常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胞膜微量表达 ,缺血 6 0min后 ,ICAM 1表达上调 ,至再灌注2 4h达高峰 ,在再灌注 4 8h仍维持较高水平。再灌注 6h ,视网膜开始有白细胞浸润 ,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多 ,再灌注 2 4、4 8h组 ,视网膜中发现较多浸润的白细胞。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早期 ,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表达上调 ,继而 ,视网膜中白细胞浸润增多 ,这一过程是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在缺血性视网膜疾病及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RIR)发展中的表达规律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HIF-1α和SDF-1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中的表达及其关系。结果:在对照组中HIF-1α和SDF-1未见表达或轻微表达,视网膜缺血性再灌注组0h开始表达,6h表达增强,12h表达最强,24h表达减弱,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表达逐渐下降。结论:HIF-1α和SDF-1表达与视网膜缺血再灌注中视网膜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同时二者具有协同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熊海波  刘苏  沈洁  晏兴云 《眼科研究》2008,26(6):429-432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索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88只,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缺血组和治疗组各40只.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于6、24、48、72 h检测视网膜电图(ERG)b波振幅,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表达,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与缺血组相比,治疗组可维持ERG b波振幅,升高SOD含量,降低MDA、NO含量,降低caspase-3表达,可减轻超微结构损伤(P<0.05).结论 米诺环素可维持ERG b波振幅,调控SOD、MDA、NO,改善超微结构而保护视网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