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巧兰  王焕生 《陕西中医》2002,23(7):621-622
目的 :论述脾胃的生理和病理及证候特征 ,治疗宜忌规律。方法 :用临床实践体会来说明治疗脾胃病证的用药特点。结果 :辨证使用脾胃病证的特效专药与“药对”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结论 :中医辨治脾胃病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麦芽一药为众医所熟悉,综观其用,多用以消食和中,而鲜少用于疏肝解郁。其实是药疏肝解郁之功甚佳。笔者用生麦芽配伍,治疗肝郁不舒所致之脘腹作痛、月经闭止、经行乳胀,久婚不孕等,均收效良好。《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虽为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据此言,将麦芽用之于以肝郁不舒为主之病证,收效果  相似文献   

3.
郭维琴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病证结合,以益气活血安神为治疗大法,益气以固本、“灵活”活血以治标、安神以助行血脉,在此基础上辨证加减,尤其重视调理脾胃而调动人体的正气以扶正祛邪,涵盖补脾气、祛湿浊以醒脾气、通腑气以和胃气。本文主要介绍郭教授在“益气活血安神”及“重视脾胃”的思想指导下,治疗胸痹、心悸等心系疾病的常用对药角药,如益气固本用党参—黄芪、太子参—黄精;活血化瘀用丹参—红花—鬼箭羽、莪术—昆布—浙贝母等;安神定志用灵磁石—远志—酸枣仁、当归—芍药—首乌藤等;化湿醒脾用藿香—佩兰—砂仁、郁金—石菖蒲—砂仁等;通腑和胃用生白术—全瓜蒌等。  相似文献   

4.
<正> 威灵仙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别名颇多,有称“能消”、“九草阶”、“风车”、“黑骨头”、铁扫帚”、“老虎须”等。产地亦广,安徽、浙江、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福建等地均有产。近年临床用于治肺系病证有定喘止咳作用;治心系病有安神定悸、强健心阳之功;治脾胃系病,能开噎塞,止疼痛;治肝胆系、肾系病能退黄利胆,软坚消石止痛等。  相似文献   

5.
急、慢性胆囊炎和胆石证,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胃脘痛”、“黄疸”、“腹痛”、“少阳发热”等范围;胆道蛔虫,相当于中医的“腹痛”、“蛔厥”范围。在辨别证情、特别是结合理化检查,实行中西医双重诊断的过程中,看到许多脾胃系病证与  相似文献   

6.
甘松,味甘微辛,性温,为脾胃病之要药,在宋人脾胃病证治方中较为常见。如《和剂局方》大小七香丸、大沉香丸、木香饼子、木香分气丸诸方皆用之。上述诸方,用药亦大同小异,大旨不外行滞配香附、台乌药、丁香、砂仁、藿香、莪术等,温中配肉桂、干姜等。甘松温而不燥,甘而不滞,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以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如李时珍说:“甘松芳香能开脾郁,少加人脾胃药中,甚醒脾气。”从(局方》诸方所列“主治”来看,诸如“脾胃气冷”、“不思饮食”、“心肠病塞”、“气滞气注”、“脾胀脾疼”。“口淡”等等,皆因脾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解表类药物的性味,从方剂配伍的角度来分析解表类药物在肺系、脾胃、肝胆、心系、肾系病证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扩大解表类药物治疗疾病的范围.因解表药味辛能行能散,故在肺系病证中功以发散邪气;在脾胃病证中疏导气机以升阳举陷、宣散郁火;在肝胆病证中疏理肝气而解除郁结,祛风止痉以止抽搐;在心系病证中疏通气血以疗疮疡痈疽;在肾系病证中升发阳气,祛除伏邪.  相似文献   

8.
笔者系统复习了《本草纲目》治疗肾系病证常用的180余种药物,并分析了该书治疗肾系病证的用药特点,认为其用药具有培土制水、注重调理脾胃,气血同治、注重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寓医于食、注重药食结合,用药方法灵活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仅疾病谱在不断演变,而且若干病证也在变化,所以临床医生要具有职业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就能提高疗效。胃痛是内科的常见病,先贤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创立一些理论和方药。细析之:虽然他们是用辨证论治理论研究,但是侧重以补法取效的。如李东垣《兰室秘藏》立“胃脘痛”一门,以饮食劳倦而致脾胃气虚立论,喜用温补脾胃之药;高鼓峰《医宗己任篇》提出胃痛燥热口渴者属阴虚,主张用滋养胃阴之品。从  相似文献   

10.
徐琦  蔡铁如 《中医药导报》2023,(8):140-144+162
目的:分析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查阅《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脾胃肝胆病分册》《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2辑)脾胃肝胆病分册》中收录的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0位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207份,包含中药339味,累计使用频数为2 286。其中出现频数≥20的药物共27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柴胡、茯苓、茵陈、郁金、甘草;药物功效分类排前3位的依次为清热解毒药、利胆退黄药、疏肝解郁药;药物以苦微寒药、甘温药为主,多归脾、肝、胃经。对27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1条关联规则,常用健脾祛湿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疏肝解郁药物组合为柴胡-白芍,清肝利胆药物组合为郁金-柴胡。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3类,将边权重设置为>25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提取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核心组方为:柴胡、郁金、茯苓、白芍、白术、甘草、枳壳、茵陈、泽泻、黄芩、香附、当归。结论: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注重顾护脾胃,突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临证思想,多选用补虚药和理气药,并根据湿热、瘀血等不...  相似文献   

11.
孔玉霞  张康民 《陕西中医》2011,32(7):933-934
<正>痞满系脾胃疾病中常见病证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祖国医学在该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集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痞满以脾胃气虚、脾胃虚寒居多,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治疗上采用辨证辨病相结合,并药理用药、专药专用,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于己百临证常用对药、组药举隅(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沂 《江苏中医药》2007,39(1):42-45
于己百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临证组方常采用“经方头,时方尾”的方式.尤其重视味少力专、疗效确切的对药与组药的使用。列举于师治疗脾胃肠病证、肺系病证、肾膀胱病证、心脑病证等病证时常用的对药、组药,以示先生熟识药性、选药精当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入选的10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四诊症状和体征进行完整的收集和整理,根据“四特征五阶段”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然后运用统计学定性资料的统计表描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复杂,除脾胃系证候外还伴有肝系、心系、肾系、肺系、大肠系等诸多脏腑病证,其中肝系、心系、肾系病证与脾胃系证候比重相当;脾胃系证候中虚证主要表现为脾阳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脾胃虚弱证或脾胃虚寒证;实证主要表现为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脾胃湿热证。其中脾阳虚证、胃阴虚证及脾胃虚弱证是虚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胃热证、胃火旺证、胃有瘀血证及脾胃湿热证是实证中较为突出的单一证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同时见有1—10个中医证候分型,其中同时存在4~8个证候的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候。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以复杂证候群的形式存在,除脾胃系证候外还兼有肝、心、肾等其他脏腑病证,且多存在3个或3个以上证候分型.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与九窍, 《内经》、《难经》中就有所论述。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理论基础上,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角度出发,创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之说,奠定了临床从脾胃论治九窍病证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对东垣之论颇为重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近代用脾胃的理论指导九窍病证的治疗,其临床适应证日益扩大,且多获良效,成为中医整体观和脾胃理论相为交融,富有特色的内容。本定谨就这个问题,结合临床运用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5.
《世医得效方》是元代危亦林所著,此书为危亦林家世五代累积的行医经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世医得效方》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书中还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时令病及惊、厥、损伤等症。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未对灸量进行特定的量化。书中关于灸法治病涉及56个病证,每个病证仅用1~2个穴,且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21壮,仅在俞穴、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灸法治疗脾胃系病证、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等均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腐熟,主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置居中,为气体升降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在内五脏六腑、在外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故李杲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李杲创制补中益气汤,其用法及方义正如其所云:“《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立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重用之以补脾肺之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使自汗以损元气,又可助人参以益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东垣治疗阴火病证用药的统计分析得知:在用药功效上,重用补气升散,以达益气升阳;在选药气味上,重视用辛甘温之剂除热,辅之以苦寒泄热;在选药归经上,东垣不仅强调脾胃,也重视脾肺同治、脾肝同治;在治疗阴火病证组方用药上,以补中益气汤为核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献挖掘的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配伍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临床配伍应用规律。方法:系统检索干姜与黄芩配伍文献,应用Office 2007中Excel进行数据贮存和分析,对处方中干姜与黄芩配伍治疗的疾病、用药剂量、配伍比例、剂型等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干姜与黄芩配伍处方主要用于治疗内科疾病(878例,90%),其次是外科疾病(52例,5%),妇科疾病(17例,2%)等;内科疾病中脾胃系病证705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80%),肺系病证63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7%),肝胆疾病46例(占内科疾病总数的5%);黄芩用量以10,9,6,15 g居多,82%处方中的黄芩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干姜用量以10,6 g居多,95%处方中的干姜剂量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内。干姜与黄芩配伍用量比例以1∶1最多(36%)。结论:相恶药对"干姜与黄芩"广泛应用于内、外、妇科等多种病证,两者寒热并举,相制而相成,适用于寒热错杂等病证。  相似文献   

19.
对相反相成类药对在脾胃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及组方用药理论,分析了脾胃病证中相反相成药对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必要性,并归纳、总结了脾胃病中常用的寒热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同用、润燥合伍、通涩合剂等常用的相反相成药对配伍情况。  相似文献   

20.
胡臻  董飞侠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11-1812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