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5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5例垂体微腺瘤患者血PRL均>40ng/ml。采用德国Siemens Impact 1.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用对比剂Gd-DTPA(马根维显),其剂量为0.1mmol/kg,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结果:常规平扫25例中有1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60%,而动态增强扫描后22例可见正常垂体腺、漏斗、海绵窦逐一明显强化,微腺瘤则尚未强化仍呈低信号区,形成鲜明对比的图像特征,占88%。平扫垂体一侧饱满或T1、T2未见异常信号者并不干扰此特征的出现。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征象,在冠状位上对垂体微腺瘤最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动态增强扫描变量达峰时间、强化率及斜率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R动态增强扫描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A组)和正常垂体者30例(B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达峰时间、强化率、斜率及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达峰时间ROC曲线下面积0.896,强化率曲线下面积0.643,强化斜率曲线下面积0.868,三个变量联合ROC曲线AUC 0.907.[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达峰时间、强化斜率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较高,三变量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变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变量达峰时间、强化率及斜率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正常垂体者30例,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全部行MR动态增强扫描,三个变量值,通过ROC曲线分析达峰时间、强化率、斜率及Logistic回归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达峰时间ROC曲线下面积0.896,强化率曲线下面积0.643,强化斜率曲线下面积0.868,三个变量联合ROC曲线下面积0.907.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达峰时间、强化斜率对垂体微腺瘤诊断价值较高,三变量联合诊断价值高于单变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或药物实验性治疗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图像后处理软件生成T-SI曲线,并观察其变化特征。结果:所有病例的MR动态增强T-SI曲线均呈明显变化,其中包括13例MR平扫影像基本正常的患者。T-SI曲线出现幅度差的平均起始时间为23s,最大差值的平均出现时间为55s。结论:MR动态增强T-SI曲线对垂体微腺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垂体微腺瘤MRI诊断报告较多,但对无垂体柄移位的垂体微腺瘤的研究、报告较少,易与青春期正常垂体混淆,容易漏诊或过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为临床怀疑微腺瘤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现将我们发现的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探查垂体微腺瘤的效果。方法 研究38例垂体微腺瘤的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的效果。结果 动态和常规增强扫描比较,有9例显示相同;23例动态比常规增强效果好;6例常规比动态增强效果好。11例只有动态增强能显著;2例只有常规增强显示。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提高垂体腺瘤的检出率,和常规增强扫描结合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MRI半剂量动态增强对于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例经随访证实的垂体微腺瘤患者,其中女22例,男3例,年龄20-68岁,均采取先MR平扫,再行半剂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的常规增强扫描。结果:平扫与半剂量动态增强比较,平扫8例显示瘤灶,15例显示间接征象;半剂量动态增强22例显示效果好。结论:MRI半剂量增强扫描能够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诊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行MRI平扫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Gd-DTPA)研究。分析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前后的MRI表现,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本组垂体微腺瘤可分为两个类型,即偏心型34例(垂体左前叶18例、右前叶14例及垂体左、右后叶各1例)和中心型2例(垂体柄基部偏前及后叶中央区各1例)。同层动态增强后,33例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或稍低信号,似“充盈缺损”;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多出现在注入造影剂后32~96s,以64s最明显。另3例垂体微腺瘤,由于其病灶于T1WI已呈高信号,与正常垂体间分界不清。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动态增强与三维成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58例垂体微腺瘤MRI图像资料。结果:磁共振平扫发现9例(16%),动态增强扫描发现41例(70%),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成像(3D-FFE)发现53例(91%),平扫微腺瘤呈边缘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TI WI呈低信号,T2 W1呈高信号,鞍隔向上膨隆或垂体柄移位为间接征象。增强动态扫描显示病变增强信号强度低于正常垂体,延迟扫描后变成等信号或稍高信号。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与3D-FFE明显提高了垂体微腺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垂体微腺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经垂体功能检查证实,直径小于10 mm以下的48例垂体微腺瘤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病例MRI表现为发生于垂体前叶不同位置的单一瘤灶,计48个.呈圆形33个,卵圆形15个.T1加权呈低等信号、T2加权呈稍低信号48个.呈轻微强化19个、中度强化29个.垂体柄移位27个,鞍底下陷23个,垂体上缘隆突5个.结论:采用薄层、多方位、多参数及增强MRI扫描,能良好显示鞍内垂体微腺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增强前后信号变化,以及垂体柄、鞍底、垂体上缘改变等MRI表现特征,结合临床、内分泌检查,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垂体微腺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低场MRI检查中垂体形态改变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低场MRI检查中垂体形态发生改变的病例与临床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价低场MRI垂体形态改变对垂体腺瘤的诊断价值。结果:32例低场MRI垂体形态发生改变的病例中有27例经证实为垂体腺瘤,阳性率达(84.38%)。说明低场MRI垂体形态改变对垂体腺瘤的诊断有明显敏感性。结论:排除垂体正常生理性变异外,低场MRI垂体形态改变高度支持垂体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与急性期脑出血低场强磁共振特点。【方法】对35例经0.2TMRI检查并通过临床证实的脑出血患者(超急性期18例,急性期17例)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超急性期脑出血T2WI高或稍高信号13例,等信号5例;T1WI呈等信号15例,稍低信号3例。17例急性期脑出血T2WI高或稍高信号11例,信号欠均匀,等信号5例,低信号1例;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15例,等信号内间杂小片状高信号2例。病灶周边多有渗出环,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伴占位效应。【结论】在低场强MR扫描中,超急性期脑出血的MRI表现与高场强MR基本相似,而急性期脑出血的MRI表现具有与高场强MR不同的特点。低场MRI是诊断超急性和急性期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高场强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鞘瘤MRI资料。[结果]①颈椎管11例。胸椎管15例,腰椎管13例。定位诊断准确率97.4%(38/39);定性诊断准确率94.9%(37/39)。②33例呈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6例呈哑铃状.全部肿瘤边缘均清楚。③35例表现为等、稍长或长T1与长T2信号。19例见明显长T1、长T2信号囊变区。增强扫描36例呈明显强化。其中19例呈周边环状、花边状或分隔状强化。④28例脊髓外硬膜下肿瘤显示杯口样改变。4例硬膜外肿瘤显示硬膜向内移位。6例跨硬膜外、下进入或通过椎间孔向外生长者显示硬膜在肿瘤处中断,相应椎间孔扩大。[结论]高场强MRI对神经鞘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原发垂体性生长激素缺乏儿童垂体形态学的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垂体性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儿童垂体形态学特点。【方法】选择196例2~15岁原发垂体性GHD儿童(研究组)的垂体MRI资料,于SE序列T1WI头颅正中矢状及冠状面上观察垂体大小、形态及信号特征,并与180例同龄同性别健康儿童(对照组)匹配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垂体上缘形态及信号特点差异有显著性,垂体高度和垂体柄宽度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原发垂体性生长激素缺乏垂体MRI主要表现为垂体发育差,垂体缩小和垂体柄异常改变。【结论】在观察GHD形态学改变时除重点注意垂体高度时还要综合垂体上缘形态、信号特点及垂体柄宽度几个方面,诊断时需紧密结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垂体微腺瘤的价值。方法 对 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平扫、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MRI平扫有 5例可见异常信号 ,占 16 % ;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病灶 19例 ,占 6 0 % ;而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未强化的低信号区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强化形成明显对比 ,检出 2 8例 ,占90 3%。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Gd-DTPA增强研究肝肿瘤低场强MR动态扫描及其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肝肿瘤39个病灶SE序列(TR/TE200~250/30ms)于1′、2′、5′、10′、20′分别作增强扫描,Gd-DTPA剂量0.1mmol/kg。结果:病例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综合检查随访证实,包括原发性肝癌(HCC)22个病灶,血管瘤8个、囊肿5个,转移癌3个,局灶结节增生(FNH)1个。增强表现分为均匀增强(HCC 16/22、血管瘤2/8 FNH 1/1),延迟增强(血管瘤6/8,FNH1/1),不均匀增强(HCC 6/22、转移癌3/3)不增强(囊肿5/5)。结论:低场强MR短TR/TE SE序列可获得满意诊断图像;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此技术尚不能完全替代CT动态扫描。  相似文献   

17.
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特点和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和CT、MRl征象。12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5例均表现为睾丸内软组织肿块,无钙化及脂肪成分,10例密度/信号不均匀,5例密度均匀。CT平扫肿瘤密度稍低于肌肉密度,增强扫描肿块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以周边部强化明显。MRI平扫肿瘤T1WI呈不均匀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CT及MRI检查在儿童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了解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可以提高术前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A(3DCE-MRA)技术及在颈部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3DCE-MRA技术对72例颈部动脉进行血管成像,并对3DCE-MRA图像质量和表现进行分析。【结果】72例颈部动脉3DCE-MRA均成功,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颈部动脉3DCE-MRA显示正常25例,异常47例,主要表现为动脉节段性狭窄、扭曲变细、闭塞。【结论】3DCE-MRA可做为颈部血管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