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窦底解剖形态、上颌窦病变等的影响,其中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是否对囊肿进行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中遇到的上颌窦囊肿问题的不同处理策略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后牙槽嵴高度不足时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不同术式和不同充填材料提升上颌窦底,进行种植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89例上后牙缺失的患者,其中68例窦底牙槽嵴骨高6一lOnun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21例骨高2-5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同期完成一期种植手术86例,二期完成种植手术3例.充填材料有自体颗粒骨、人工骨粉或者自体颗粒骨加人工骨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21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2例术中窦膜穿孔,以可吸收生物膜修补后同期完成种植手术.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mm,59颗种植体有1颗松动失败,其余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68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1mm.植入术中有3例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3例术后2天内鼻腔少量自发性渗血,其余无明显症状.在121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119颗种植体平均负载15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临床上上颌窦底骨高度不足的情况应根据上颌窦底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并根据需提升高度不同选用不同的充填材料,大多数可以同期种植.  相似文献   

3.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即上颌窦底外提升,是解决上颌后牙缺失后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有效方式.其技术敏感性较高,术中常见并发症有出血和上颌窦黏骨膜穿孔.若未对手术风险进行完善评估,对术中并发症处理不妥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影响远期种植效果.本文将对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的术中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预防及处理进行文献回顾.  相似文献   

4.
林柏均  吕鸣樾  袁泉 《口腔医学》2022,42(3):193-199
上颌窦底提升手术是上颌后牙骨量不足时常采用的骨增量方式,根据手术进入上颌窦的路径分为经侧壁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相比经侧壁上颌窦底提升有创口小、治疗时间短及患者更易接受等优势,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的骨增量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解剖因素是最为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 VE)对评估上颌窦内提升前后窦底形态改变的意义。方法:对15例上颌窦内提升患者术前术后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后仿真内镜观察上颌窦底形态改变,测量内提升高度及窦底种植体表面覆盖的软硬组织的厚度。结果:15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经过螺旋CT仿真内窥镜术前测量,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颌窦内呈现不规则锥形结构,影像类似于真实内镜的图像。上颌窦底形态平坦型:9例(60.0%),V形:4例(26.7%),窦底分隔:2例(13.3%),上颌窦底最低点位置:上颌第二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间,种植有效牙槽骨高度:5-8mm,平均6.5mm。模拟手术评估后共植入21枚种植体。术后螺旋CT仿真内镜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颌窦底内提升后局部隆起的"帐篷状"改变,21枚种植体提升上颌窦底3±1.5mm,窦底种植体表面覆盖的软硬组织的厚度2.5±0.8mm。结论:螺旋CT仿真内镜是一种无创性、可重复操作的检查手段,不仅可以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还可以对软组织进行重建,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清晰显示上颌窦内提升前后窦底形态结构的改变,对基层综合性医院上颌窦内提升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CBCT测量牙周炎患者的上颌窦黏膜厚度,探讨施耐德膜增厚与相应上颌磨牙牙周状态的关系。方法:收集247名牙周炎患者的CBCT图像,测量并记录年龄、性别、骨吸收最严重的上颌磨牙牙位、相应磨牙的牙周骨丧失(periodontal bone loss, PBL)、相应磨牙的骨吸收方式、施耐德膜最大黏膜厚度(MMT)、最小剩余牙槽骨厚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minRBT)。施耐德膜厚度>2 mm为病理性增厚,分析施耐德膜厚度的影响因素。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相关性并构建森林图。结果:121例患者(49.0%)CBCT显示施耐德膜增厚,黏膜增厚与年龄、性别、minRBT、骨吸收方式和牙周骨丧失有相关性(P<0.05)。男性相对于女性发生施耐德膜增厚的风险增加(OR=2.1,95%CI 1.19~3.62,P=0.01)。minRBT≤2 mm较minRBT≥10 mm发生施耐德膜增厚的风险增加(OR=10.2,95%CI 2.40~43.92,P<0.05)。结论:性别和minRBT是牙周炎患者施耐德膜增...  相似文献   

7.
开窗植骨与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55侧)上后牙缺失患者,其中34例(40侧)窦底牙槽嵴骨高6~10 mm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9例(15侧)骨高2~5 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同期完成一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9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无窦膜穿孔,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 mm,26颗种植体平均负载30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34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3 mm,手术操作中有3颗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发生率为4.1%(3/73),在73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71颗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成功率97.3%(71/73)。结论: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一种微创、简单、可靠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足的种植临床技术,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  相似文献   

8.
“上颌窦三维成骨模式”(3-dimensional osteogenesis model for maxillary sinus,3D-OMMS)的提出阐明了上颌窦底提升的成骨机制,为临床中上颌后牙缺失患者进行上颌窦底提升的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结合临床病例,从施耐德膜的成骨潜力、双骨皮质支持、骨增量材料的应用及种植体表面改性四个方面阐述了“3D-OMMS”促进上颌窦内成骨的机制和临床意义。临床应用中包括单颗牙或多颗牙;即刻和延期种植;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以及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等术式,通过患者术前术后的计算机体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评估上颌窦区成骨效果。可见应用3D-OMMS,在上颌窦中形成成骨方向多元化的三维空间,缩短血管化成骨路径、加速成骨进程、提高新骨质量、增加种植成功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宗艺  于长英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2):1156-1158
本文介绍1例上颌窦底自行成骨病例,患者拔除左上颌第一前磨牙后拟行种植手术,术前CBCT提示拔牙窝密度较低,与上颌窦底相近,术中见拔牙窝创口愈合不佳,彻底搔刮拔牙窝内肉芽后植入骨填充替代材料和可吸收性胶原膜,牙龈严密缝合.术后6个月重新拍摄CBCT显示,上颌窦底黏膜下方出现新生的骨组织,自行成骨高度约为3.7 mm,种植区骨量高度由6 mm左右增高至10 mm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上颌窦底提升已成为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体修复重建的可靠临床治疗策略,而提升后的成骨机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问题,上颌窦的解剖学特点以及标准化手术流程对于成骨模式的预测至关重要。对于同期种植的患者,学者依据循证医学以及基础研究,提出由窦底牙槽嵴骨壁、施耐德膜以及种植体表面三个空间位置的“上颌窦三维成骨模式”(3-dimensional osteogenesis modelformaxillarysinus,3D-OMMS)。本文将对3D-OMMS的理论发展、具体内容以及成骨相关优势进行阐述,从而更好地认识“3D-OMMS”,同时为临床上颌后牙区缺失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15.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白鼠42只(其中6只为正常对照),经肠系膜静脉分别注入平骒霉素(24只)或鱼肝油酸钠(12只)后,分别于注药后0.5,1,2,4,8,24h,切取肝脏组织,通过酶组化染色法测定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琥珀酸脱氢酶(SDH)及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结果:注入药液后,肝窦内皮细胞的5’-核苷酸酶,肝细胞的SDH和LDH活性随时间逐渐下降,其中平阳霉素组下降较轻微,结论:平阳霉素和鱼肝油酸钠都可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损伤,损伤的性质一样,均为非特异性,但平阳霉素损伤程度轻微,而鱼肝油酸钠严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