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新型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支架用于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通过热压成形术合成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支架,应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支架材料形状记忆能力及塑形前后的孔隙变化。建立兔下颌骨骨缺损模型,将塑形后的形状记忆支架材料(SMP支架、BMP-2-SMP支架,并设立空白缺损对照组)植入骨缺损区。通过大体标本观察、Micro-CT检测及HE染色,对比3组骨缺损区域的成骨差异。结果:体视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结果示,材料塑形后孔径变小,结构更加致密;支架材料在37℃下逐渐恢复到初始形状,具有形状记忆功能。Micro-CT及HE染色显示植入SMP支架后骨缺损区有明显成骨,而支架携带BMP-2后缺损区新生骨量更多,骨质更加成熟。结论:SMP支架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而携载BMP-2可进一步提高该支架对骨缺损区的成骨修复能力,这在组织工程学修复骨缺损中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辛伐他汀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局部缺损,观察辛伐他汀对BMSCs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复合BMSCs的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B组为对照组,植入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行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等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骨质量明显优于B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材料吸收优于B组。统计各组各期牙CT分析数据的骨密度值,结果表明A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实验表明经BMSCs复合的辛伐他汀支架材料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能力,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性后聚乳酸(PLA)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制备的纳米微球缓释系统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将PLA进行接枝聚合反应改性后,应用超声乳化法制备PLA纳米微球(PLA-N)、BMP-2-PLA 纳米微球(BMP-2-PLA-Ns)凝胶。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PLA-Ns凝胶组(对照组)、BMP-2-PLA-Ns凝胶组(实验组),建立骨缺损动物模型,对照组植入PLA-Ns凝胶,实验组植入BMP-2-PLA-Ns凝胶,空白组不予特殊处理。术后第1、2、4周处死家兔,截取缺损区颌骨段,进行影像学、苏木精-伊红(HE)染色、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 影像学观察可见:实验组骨缺损区修复良好,阴影不明显,修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和空白组。HE染色观察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有大量新生血管和继发性骨痂形成,实验组骨痂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可见:第1、2周,实验组PCNA阳性软骨细胞多于对照组和空白组;第4周,各组PCNA阳性细胞均罕见,PCNA阳性细胞检出率低于第1、2周。结论 BMP-2-PLA-NS缓释系统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脂肪干细胞(AD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淫羊藿苷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ADSCs,茜素红染色检测骨向分化.实验组在骨缺损处植入ADSCs复合载淫羊藿苷支架材料;对照组2植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材料;对照组2植入淫羊藿苷/n-HA复合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应用X线、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植入物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骨缺损区完全被骨组织修复,边界已融合;对照组1部分修复,有少量炎性渗出;对照组2大部分已修复,边界模糊;空白组基本未见修复.结论:ADSCs复合载淫羊藿苷支架材料具有骨缺损修复能力,其效果优于淫羊藿苷/n-HA材料及单纯n-HA材料.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7,(4):307-310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SD大鼠30只,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观察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组植入BMSCs和FG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阴性对照组植入FG,空白对照组不植入,采用HE染色及Micro-CT扫描观察各组成骨效应。结果观察组植入6周后,骨愈合情况良好,愈合面较平整;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骨缺损仍存在,无明显成骨;观察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为(76.23±7.11)%,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横断扫描显示:观察组骨缺损处新骨形成,骨缺损基本愈合,与周边无明显界限,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成骨,骨缺损仍明显。结论 BMSCs和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提高了新骨生成量,是牙槽骨缺损修复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煅烧牛骨(骼瑞)修复动物骨缺损的有效性。方法:分别建立犬牙槽骨缺损修复模型、SD大鼠和新西兰白兔颅骨极限缺损模型,对照组骨缺损不植入修复材料,实验组骨缺损中植入骼瑞,每个组取材6只动物。术后用HE染色、Micro CT、Masson三色染色等方法观察缺损修复效果。结果:犬牙槽骨缺损修复8周后牙槽骨缺损修复良好。兔的颅骨修复实验中,实验组术后6周,煅烧骨颗粒周围有大量新骨形成。术后12周,骨缺损区新骨部分连接成片,已改建成板层骨,煅烧骨颗粒大多被新生骨包围。术后24周,新生骨成熟度进一步提高。SD大鼠颅骨缺损修复实验,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域愈合,且填充修复区域的骨密度几乎接近于正常骨的骨密度。3种动物实验中,实验组骨缺损修复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骼瑞材料对于骨缺损修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即刻种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并观察牙髓干细胞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骨再生能力。方法:将实验兔分为2组,分别拔除兔双侧下颌前牙,并在拔牙窝颊侧建立2 mm ×3 mm大小骨缺损区,即刻植入种植体。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植入Bio-oss骨粉与牙髓干细胞( 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s),通过扫描电镜和HE染色观察评价植入后4周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结果:扫描电镜观察见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可见编织骨及骨小梁形成,种植体与牙槽窝间隙基本消失且与龈方间隙减小,周围松质骨密度增高。实验组HE染色切片见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处牙槽骨部分胞质呈空泡状,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分布于骨小梁上,骨小梁致密且排列规则。结论:建立的兔下颌骨前牙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可为即刻种植方向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负载纳米羟磷灰石的结冷胶(GG/nHA)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于16只SD大鼠下颌骨制备直径为5 mm的临界骨缺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骨缺损区注入GG/nHA,对照组骨缺损区填充可吸收性明胶海绵。术后4周、8周处死大鼠,以Micro-CT定量分析骨组织愈合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定性评估骨组织修复情况。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制备的GG/nHA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可经注射器推出至骨缺损区。术后4周和8周,实验组缺损区的骨生成量及骨体积分数(BV/T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和Masson染色均见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更多新骨形成。结论: GG/nHA可以注射形式注入下颌骨缺损区,促进其愈合,有望成为微创修复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兔下颌骨髁突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及其体内成骨情况。方法: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干细胞进行培养,对BMMSCs向成骨、成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进行鉴定。实验组将BMMSCs复合于载黄芪多糖(APS)支架材料上,植入骨缺损区;对照组1植入单纯珊瑚羟基磷灰石(CHA)材料;对照组2植入APS/CHA复合材料;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应用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并比较植入材料与骨组织交界处的成骨修复情况。结果:细胞经过传代后形态一致,呈梭形;ALP染色呈阳性,成骨诱导后形成钙结节;成骨骼肌诱导后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植入体内修复骨缺损12周,实验组见大量新生骨及活跃的骨细胞;对照组1仅在材料表面见少量新骨形成;对照组2材料内有部分新骨形成;空白组基本未见骨修复。结论:从兔下颌骨髁突中分离、培养出的BMMSCs,具有体内、体外成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种子细胞归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Polyacticacid)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s,bone marrow stroma cells)在体外复合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颅骨极限缺损的能力,并探讨种子细胞的归宿。方法:将圆盘状nHAC/PLA与BrdU标记的自体BMSCs复合后,植入新西兰大白兔颅骨直径1.5cm全层缺损中。设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及nHAC/PLA组,术后8w、16w通过X线片、HE染色、Masson’s三色法染色、荧光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比较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及种子细胞的归宿。结果:nHAC/PLA+自体BMSCs组修复颅骨缺损的能力强,与自体髂骨组类似,nHAC/PLA组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较弱,但强于空白对照组,组织工程骨的成骨细胞由植入的种子细胞演化而来。结论:nHAC/PLA复合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下颌骨洞穿性骨缺损后新骨形成影响的研究。方法:12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下颌骨体部制作15mm×8mm的单侧洞穿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区植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生理盐水。每周抽取耳缘静脉血行血清钙、磷浓度测定,术后3,6周每组各处死3只分别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摄片、microCT检查、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观察研究骨缺损区不同实验周期(3、6周)的缺损组织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micro CT各项指标,显示实验组BMD、BV/TV、Tb.Th、Tb.N高于对照组,BS/BV、Tb.Sp则对照组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HE及masson染色提示实验组胶原及纤维高表达,大体观察及X线检查进一步证明以上结果。结论: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NGF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两种新型胶原膜(鱼胶原、猪胶原)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观察其促进SD大鼠颅顶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利用扫描电镜(SEM)和接触角测量仪表征两种膜的表面形貌及水接触角。在两种膜上培养rBMSCs,并将细胞接种在空白孔板上作为空白对照组。1、3、5、7d时以CCK-8法检测两种膜对rBMSCs增殖的影响,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24h时细胞的粘附与伸展。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活性检测,茜素红染色和钙结节半定量测定及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两种膜的体外成骨性能。体内实验中,在SD大鼠颅中缝两侧制备直径5mm的骨缺损,在左侧骨缺损区植入鱼胶原膜或猪胶原膜,右侧骨缺损区作为空白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micro-CT检测颅顶骨缺损区骨再生情况。结果 SEM:鱼胶原膜表面致密,猪胶原膜呈疏松多孔的表面。接触角测量仪:猪胶原膜的亲水性强于鱼胶原膜(P<0.05)。CCK-8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在两种膜及空白孔板上24h时铺展良好,7d内稳定增殖。体外成骨性能检测:猪胶原膜上rBMSCs在5 d时的ALP活性、14 d时细胞外基质矿化水平、7d时细胞相关成骨基因Bmp2、Col1、Runx2的表达高于鱼胶原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体内成骨实验(3个月):猪胶原膜促进骨再生明显优于鱼胶原膜和空白对照组(P<0.05), 鱼胶原膜组和空白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猪胶原膜体内外促进骨再生的效果明显优于鱼胶原膜组,具有作为引导骨组织再生膜材料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羟基磷灰石/凝胶纳米支架(HAP-GEL)复合成骨细胞修复兔颅骨缺损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将HAP-GEL新型仿生复合物与成骨细胞联合培养,制备兔颅顶骨骨缺损模型,植入HAP-GEL复合成骨细胞,空白骨缺损为阴性对照,自体颅骨为阳性对照。于术后4、8、12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或CT以及组织学观察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术后4、8、12周,影像学评估空白缺损均为明显透射影,HAP-GEL复合成骨细胞与自体颅骨修复均为高密度影,骨缺损中央密度接近周围正常骨组织,缺损边缘略显模糊。组织学观察,随着时间延长,材料降解且有新生骨小梁产生。结论 HAP-GEL支架复合成骨细胞在兔颅骨缺损中诱导新骨组织生成,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郭延伟  李松  房殿吉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087-1091
目的:探讨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双侧下颌骨制备缺损模型。A组植入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B组植入BMSCs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C组单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意义。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B组C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该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统计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
块状珊瑚兔颅骨骨膜下种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观察珊瑚人工骨在皮质骨表面的骨传导作用,将块状珊瑚植入兔一侧颅骨骨膜下,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8及12周时处死动物,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及组织形态测量学观察。结果显示:珊瑚植入颅骨表面2周时即有新骨向珊瑚孔内长入,珊瑚被进行性吸收;12周时珊瑚块大部分被吸收,新骨改建成板层骨,新骨所修复的骨高度较珊瑚块的高度低,珊瑚组新骨修复的骨高度明显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珊瑚骨在皮质骨表面有良好的骨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性分析3D打印羟基磷灰石-胶原(hydroxyapatite-gelatin,HAP-GEL)支架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天然煅烧骨(calcined natural bovine bone,CBB)对颅骨缺损修复疗效,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 方法选18只成年兔在颅骨左右侧分别制作10 mm直径大小圆形骨缺损,分为实验1组(植入CBB)、实验2组(植入PRF和CBB)和对照组(不植骨)。在术后4周、12周、20周取颅骨标本,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四环素荧光染色、影像学CT测定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成骨速度、移植物吸收和骨密度值。 结果 在术后4周、12周和20周时实验1组和实验2组新骨形成速度、成骨面积、成骨钙化程度及骨密度值均大于对照组;实验2组成骨面积和骨密度大于实验1组(P<0.05),中央网孔内成骨明显;对照组在12周和20周新骨形成明显减少。结论 CBB对颅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疗效,PRF可促进CBB对骨缺损修复作用,可能与PRF的骨诱导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