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结合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31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PLIF手术)、B组(26例,行CBT螺钉固定PLIF手术)、C组(23例,行CBT内固定改良PLIF手术).比较三组围手术指标、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术后融合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①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1d CK值、卧床时间、住院时间):C组各指标均显著少于A、B两组(P<0.05).②疗效指标:术后1 d、7 d、15 d,C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B两组(P<0.05);术后1、3、6个月,C组JOA评分变化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1、3、6、12个月,C组ODI指数变化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三组均已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相较于常规椎弓根螺钉,皮质骨螺钉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更显著,皮质骨螺钉联合改良P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疼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方面作用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皮质骨通道螺钉(CBTS)与椎弓根螺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通道螺钉组(采用CBTS行PLIF,51例)和椎弓根螺钉组(采用椎弓根螺钉行PLIF,46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双氯芬酸钠使用总量、术后住院天数、卧床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及椎间融合率。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双氯芬酸钠使用总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通道螺钉组均少于椎弓根螺钉组(P0.001,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ODI及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与CBTS行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获得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疗效。CBTS行PLIF有术中出血量少、肌肉损伤小、患者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固定术对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4—2021-04开封市人民医院骨五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CBT螺钉固定术(CBT)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LIF)组,各38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临床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评价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统计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T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短(少)于PLIF组;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低于PLIF组,JOA评分高于P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期间CB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LIF比较,CBT螺钉固定术应用于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治疗,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等优势,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度、促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皮质骨通道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及椎弓根螺钉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6年5月采用PLIF治疗的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51例采用CBTS行PLIF(通道螺钉组),46例采用椎弓根螺钉行PLIF(椎弓根螺钉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变类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检测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浓度,评估肌肉损伤程度;术后48 h内使用镇痛药物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情况,ODI评价临床疗效,三维CT评价椎间融合。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与椎弓根螺钉组相比,通道螺钉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显著减少,术后血清CK浓度较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通道螺钉组35例(68.6%)、椎弓根螺钉组46例(100%)给予镇痛药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334,P=0.000)。通道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与椎弓根螺钉组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ODI以及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采用CBTS或椎弓根螺钉行PLIF,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和椎间融合率,但前者具有术中出血量少、肌肉损伤小、患者围手术期痛苦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经中线皮质骨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midlin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DLIF)和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行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随访的9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皮质骨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固定45例(CBT组),传统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固定48例(PS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价;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评估椎间融合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及前凸角,采用改良M...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38-1942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治疗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0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治疗,18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12例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改善率等。[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和VA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3例患者术中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失败,遂改行CBT固定,余患者置钉顺利。CBT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没有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应用CBT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置入过程更安全;更靠内的进钉点避免了广泛的肌肉剥离及组织切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增加了和皮质骨的接触面,牢固性更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间椎体融合(P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到2015年2月广西骨伤医院收治的58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改良内窥镜下P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微创组),31例行后正中骶棘肌剥离入路PLIF(开放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等;评估术前,术后2周,术后1、3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按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率。结果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5),但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后2周、1个月,微创组VAS评分和ODI均优于开放组(P0.05),3个月时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临床疗效优于开放组(P0.05),但两组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并发症。结论与开放性手术相比,改良内窥镜下PLIF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有效缓解腰腿疼痛和神经症状,创伤小,出血少,恢复时间短,疗效满意,是治疗腰椎滑脱的较好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揭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经MIS-TLIF治疗30例,PLIF治疗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ODI评分、椎体融合率及滑脱患者回复率。结果 MIS-TLIF组术后1月、6月VAS评分、ODI评分优于P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PLIF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PLIF组(P0.05)。PLIF组手术时间短于MIS-TLIF组,术后滑脱患者回复率优于MIS-TLIF组(P0.05)。两组术后1年VAS评分、ODI评分、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术后一例肺部感染、一例硬膜囊破裂,MIS-TLIF组术中一例置钉位置不佳及一例对侧神经根激惹,未发生定位错误、神经损伤、手术部位感染、内固定物松脱等并发症。结论 MIS-TLIF组可达到与PLIF组相同的手术疗效,而术后短期功能状态评分优于PLIF组,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固定与传统椎弓根螺钉(PS)固定的效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CBM、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6期)、ELSEVIER Science Direct(SDOS)数据库,检索时间均是从建库到2017年6月。搜集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应用CBT螺钉固定与PS固定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队列研究,均经X线、CT及MRI确定诊断患有某些腰椎疾病(包括腰椎椎间孔狭窄的椎管狭窄症和重度滑脱症);年龄40~60岁。术后结局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Oswestry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融合情况。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1和修改后的纽卡斯尔渥太华评分(针对RCT和队列研究的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Meta分析对相关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个RCT,6个队列研究,7篇均为英文文献。CBT组共计259例,PS组共计2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CBT组和PS组术中出血量有统计学差异[MD=-88.83,95%CI(-122.79,-54.88),P0.01],而ODI(P=0.20)、JOA评分(P=0.57)、VAS评分(术后1个月腰痛P=0.38,术后8个月腰痛P=0.89,术后8个月腿痛P=0.51)、手术时间(P=0.12)、融合(P=0.95)五个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PS固定技术相比,应用CBT螺钉固定技术行腰椎后路融合也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能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膨胀式椎弓根螺钉(expandable pedicle screw,EPS)在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腰椎固定融合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6年2月行腰椎固定融合手术的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将采用EPS的47例设为EPS组,采用普通椎弓根螺钉(Common pedicle screw,CPS)的43例设为CPS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脊柱融合与螺钉稳定性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1年、2年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6月、1年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月、1年的脊柱融合与螺钉稳定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螺钉松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断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S在骨质疏松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固定融合手术中能够达到CPS相同效果,术后短期疗效更优,可增加脊柱融合效果以及螺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王波  傅锡金  陈卫  康两期  张维平 《骨科》2015,6(2):66-69
目的探讨改良Weinstin法在治疗腰椎峡部裂型滑脱中定位置钉点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的186例腰椎峡部裂型滑脱患者,按置针点定位方法分为改良Weinstin组105例,Weinstin组81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置钉准确性。结果改良Weinstin组,手术时间为(118.53±24.34)min,术中出血量为(278.28±85.30)mL,术后出血量为(238.92±90.02)mL;Weinstin组,手术时间为(143.34±32.84)min,术中出血量为(389.83±103.36)mL,术后出血量为(256.21±69.34)mL。两组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VAS及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及置钉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Weinstin法操作简单,术中无需暴露横突,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中短期疗效,以评价MIS-TLIF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9月166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70例行MIS-TLIF治疗,96例行PLIF治疗。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MIS-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后卧床天数、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手术满意度均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MIS-TLIF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显著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ODI,并发症发生率和椎间融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手术满意度高;但MIS-TLIF术后血清肌酸激酶值偏高,考虑可能因术中使用电刀,通道空间狭小,术中吸引器使用少,肌酸激酶大量吸收入血所致,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的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及手术节段椎间Cobb角,并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0~12年,平均11.3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I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总融合率为94.7%(36/38)。12例(31.6%)患者相邻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凸,未见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疗效显著,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采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荟萃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4月的关于MIS-TLIF中采用单、双侧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对照研究,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数据,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18篇文献纳入研究,受试者总计1 201例,其中单侧组568例、双侧组633例。2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善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末次随访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术中采用单侧与双侧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良好疗效,单侧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但腰椎稳定性及术后融合率不及双侧内固定,且术后发生融合器移位和脊柱侧凸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Quadrant通道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unilateralpediclescrewfixation,uni-PS)和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bilateralpediclescrewfixation,bi-PS)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外科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02例,男67例,女35例;年龄34~69岁,平均51.5岁。所有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腰部疼痛、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伴有下肢感觉异常;均行椎弓根固定、椎间融合术。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50例,采用Quadrant通道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术治疗;B组52例,采用传统后路双侧椎弓根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融合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ODI)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2个月(12~21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87.6±25.5)min,术中出血量为(105.7±27.2)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2±1.4、7.9±1.1降至术后1个月的3.2±0.6、3.0±0.7;ODI评分从术前的42.2±11.8降至术后的15.6±2.3;融合率为96.0%(48/50),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B组手术时间为(160.3±20.5)min,术中出血为(220.6±25.5)ml,腰痛、腿痛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3±1.1、8.1±0.9降至术后1个月的3.3±0.4、3.2±0.3;ODI评分从术前的43.1±12.0降至术后的14.9±2.6;融合率为96.2%(50/52),并发症发生率为5.77%(3/52)。A组手术时间较B组缩短,术中失血量A组较B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ODI评分、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单枚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与双侧椎弓根钉固定有同样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及传统开放TLIF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9月收治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56例,采用MIS-TLIF治疗26例(MIS-TLIF组)、采用传统开放TLIF治疗30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肌酸激酶(CK)等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腿痛程度及腰椎功能。采用Bridwell分级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在术后腰椎CT上采用Ra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4.7±2.1)个月。MIS-TLIF组较TLIF组手术时间长,术中透视次数多,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C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IS-TLIF组术后1周腰痛VAS评分较TLIF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3、12个月时腰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融合器移位等并发症。2组椎间融合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A型螺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型螺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共发生硬膜撕裂4例、下肢麻木加重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临床疗效类似,且在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暴露情况及椎旁肌肉损伤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建议选择传统开放TLIF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单侧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5年以上随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治疗的2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34~68岁,平均52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并评估末次随访时椎体间融合情况,观察相关并发症。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访5~8年,平均6.7年。VAS腰痛评分由术前的7.82±0.71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87±0.81(P0.05),VAS腿痛评分由术前的8.42±1.24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2.23±1.62(P0.05)。ODI由术前的(53.42±8.26)%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2.45±7.67)%(P0.05)。术后手术节段不同部位的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提高(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后3个月相比下降(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侧椎间隙高度与对侧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末次随访时手术对侧椎间隙高度丢失程度较大。末次随访时椎体间总融合率为95.8%。通过影像学检查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45.8%,多裂肌纤维化发生率为8.3%。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弯,cage移位及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侧固定联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5年以上随访疗效满意。但是单侧固定存在手术侧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及相邻节段退变等问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去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采用TLIF(n=64)和PLIF(n=52)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和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INRD)情况,以及手术节段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两组的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VAS评分、ODI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LIF组术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LIF组在维持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方面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在恢复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方面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及PLIF在INRD发生率,恢复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各有优劣,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入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3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5例PLIF术后发生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延长链接固定PLIF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上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等影像学参数。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7.9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200~800 mL,平均500 mL。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分别由术前26.96°±5.03°、(6.80±0.87)mm改善至末次随访时37.58°±1.50°、(11.04±0.6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PLIF中采用延长链接固定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安全、有效,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内固定技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2016年8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例,均行经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23例应用CBT螺钉技术,30例应用传统椎弓根螺钉技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JOA评分和改善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并发症等,综合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4)个月。手术置钉过程中均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足、峡部或椎弓根劈裂以及在置钉过程中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JOA评分[CBT组:(23.7±2.3)分,传统组:(23.9±2.0)分]和VAS评分[CBT组:(1.2±0.7)分,传统组:(1.3±0.8)分]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CBT组:(9.1±2.7)分,传统组:(10.3±2.0)分;VAS评分:CBT组:(5.3±1.2)分,传统组:(5.4±1.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CBT组:单节段为(2.0±0.3)h,双节段为(2.8±0.4)h。传统组:单节段为(2.1±0.3)h,双节段为(3.0±0.2)h]、术后VAS评分[(CBT组:(1.2±0.7)分,传统组:(1.3±0.8)分]和JOA评分[(CBT组:(23.7±2.3)分,传统组:(23.9±2.0)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CBT螺钉组的术中出血量[(单节段:(297±48)ml,双节段:(367±41)ml]少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单节段:(347±44)ml,双节段:(427±46)ml](t=-3.209,t=-2.692,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均未见螺钉松动、尾冒脱落、钉棒断裂、椎间隙高度丢失、椎间融合器位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结论应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一种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且安全可靠、固定有效的置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