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室管膜瘤的治疗进展与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室管膜瘤起源于脑室系统室管膜细胞及其下的胶质上皮细胞,占颅内肿瘤1.2%~3.5%,占成人脑肿瘤的不到3%,但占儿童颅内肿瘤的8%~10%[1]。室管膜瘤在所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病率中位居第三。目前在美国每百万儿童中室管膜瘤的发生人数是2.2人,而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的发生率分别是每百万分之7.5和5.7[2]。室管膜瘤在儿童中的发病率高于成人,在16~64岁年龄组为1.5人/百万人口,在65岁以上年龄组为1.6人/百万人口。69%的颅内室管膜瘤(48例中的33例)发生在儿童,96%的髓内室管膜瘤(53例中的51例)发生在成人。从年龄分布上看,66%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1 病历摘要 男,36岁,因肢体抽搐伴意识丧失20 d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CT示:右颞病变伴钙化,其右前方可见一低密度区;MRI示:混杂T1长T2信号,中度增强.行右额颞入路手术,剪开硬膜,皮质未见明显异常,导航引导下切开颞中回,皮质下约10 mm见到灰黄色、无包膜、质地不均、边界欠清的病变,血供中等,沿边缘分离,可见多条细小血管进入病变,有细小钙化,病变前部有暗黄色囊变,镜下全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刀治疗颅内室管膜瘤的疗效。方法X刀治疗12例手术残余室管膜瘤患者,其中WHO分级Ⅲ级4例,Ⅱ级6例,Ⅰ级2例。3例在X刀治疗前或后接受了20Gy分割外照射治疗。X刀中心剂量17.8~28Gy,边缘剂量9~16Gy。结果平均随访28个月。1、2、3年的无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33.3%、25.0%。半数无瘤进展生存期为18个月。结论X刀对颅内术后残留室管膜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认识室管膜下瘤,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MR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在T1WI为稍低、等信号,部分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8例均手术治疗,1例先行放疗后再行手术治疗。8例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室管膜下瘤具有较特征的MR表现,术前MR检查可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运用显微神经外科全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室管膜瘤是儿童常见的肿瘤之一,第四脑室是最常见的肿瘤部位。儿童第四脑室室管膜瘤,因手术易伤及颅内重要结构,手术死亡率高,特别是对源于第四脑室底的室管膜瘤,手术全切十分困难。我们从1994年1月~1997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源于第四脑底的儿童室管膜瘤26例,为探讨其显微手术的全切率及安全性,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认识室管膜下瘤,提高其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瘤MR表现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在T1WI为稍低、等信号,部分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8例均手术治疗,1例先行放疗后再行手术治疗。8例随访3个月~2年,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室管膜下瘤具有较特征的MR表现,术前MR检查可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运用显微神经外科全切除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7例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17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均位于幕上,其中5例位于枕叶、2例位于枕顶叶、3例位于颞叶、4例位于额叶、3例位于顶叶;7例呈实性、10例呈囊性。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门诊及电话随访。结果17例患者中,15例肿瘤全切除(其中10例为WHO Ⅱ级,5例为WHOⅢ级),2例部分切除(WHOⅢ级)。病理学检查结果:10例为室管膜瘤(WHO Ⅱ级),7例为间变型室管膜瘤(WHO Ⅲ级)。术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缓解,其中4例(均为WHO Ⅲ级,其中2例为部分切除)术后接受放疗。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0-7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3.2个月。随访期间,17例患者均无脊髓转移征象,7例患者复发,其中4例(WHO Ⅲ级)为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分别为1例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并行术后放疗,1例行二次肿瘤全切除术后3个月死亡,2例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拒绝二次手术并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死亡;3例为术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均接受二次肿瘤全切除,其中1例为WHO Ⅲ级的患者,术后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颅内脑室外室管膜瘤患者元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肿瘤全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案,手术方式的选择和肿瘤级别可以作为患者预后判断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2岁,主诉“双眼视物不清并行走不稳1个月余,头痛1W”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觉双眼视物不清,并行走不稳,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眼科就诊,双眼视力、视野检查以及眼底检查均未见异常,给予对症处理。1个月来患者感觉前诉症状未见好转。1W前患者感头痛,以枕颈部为主。查体:右眼睑下垂,右眼复视,眼球运动外展受限,无眼球震颤,右眼颞侧视野缺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间,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结果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后见肿瘤无明显强化.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9例,均无复发.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遇到较长的病史,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I T1WI像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CT、MRI增强后见无明显强化,位于侧脑室内肿瘤,应该考虑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诊断.手术全切肿瘤,预后好,术后无需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80例脊髓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欧洲脊髓病评分(EMS)和McCormick分级评估手术前后脊髓功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全切除51例,次全切除25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平均随访(37.6±19.0)个月,复发5例,均为WHOⅡ级,复发时间为(58.4±43.1)个月。末次随访有49例脊髓功能较术前改善,19例无变化,12例加重。术后McCormick分级:Ⅰ级35例,Ⅱ级22例,Ⅲ级12例,Ⅳ级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不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而伴脊髓空洞是预后良好因素。末次随访EMS[(15.01±0.3)分]明显高于术前[(13.55±0.35)分;P<0.001]和术后3 d[(13.20±0.31)分;P<0.001]。结论 脊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后脊髓神经功能在短期内以趋于稳定为主,但从长远来看,显微手术能有效治疗脊髓室管膜瘤。存在大小便功能障碍的室管膜瘤建议及早手术治疗;伴有脊髓空洞的脊髓室管膜瘤手术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58例脊髓髓内室管膜瘤临床与预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分析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诊疗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总结58例经手术治疗的脊髓髓内室管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RI可以明确诊断,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使得大多数的脊髓室管膜瘤可以被全切。力弱,麻木、感觉迟钝和过敏,疼痛,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是临床主要表现,而术后这四项症状都相应改善。结论 早期手术是治疗脊髓室管膜瘤最有效的方法,术中超声波和电生理监测,椎板复位能够提高手术疗效。放疗、化疗则作为不能全切肿瘤时的辅助治疗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60岁以上的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时GOS评分将预后分为良好(4~5分)和差(1~3分),分别探讨年龄、姓别、治疗手段(手术和介入)、术前Hunt-Hess分级、高血压史、冠心病史、动脉瘤部位、大小、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COS评分预后良好50例,差17例。中位住院时间手术治疗(19d)明显长于介入治疗(1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术前Hunt-Hess分级及动脉瘤部位与预后相关(P〈0.05),而与其他因素无关(P〉0.05)。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低(0~2级)的老年动脉瘤效果良好,而高级别(3~4级)死亡率和伤残率仍较高。动脉瘤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在本组病例中,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脊髓性肌阵挛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肌阵挛类型,可由各种原发或继发脊髓病变导致,其表现复杂、鉴别困难、难以治疗。根据起源及传播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脊髓固有性肌阵挛及脊髓节段性肌阵挛两种类型,系统比较二者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等特征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该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及早恢复血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机械取栓因其时间窗相对宽以及血管再通率高而备受关注。机械取栓在医疗器械上经历了从MERCI取栓系统到Solitaire FR支架、Revive SE取栓器、3D支架取栓器和Penumbra系统等的改进,取栓成功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g评分低于2分)逐渐得到提高。对取栓治疗失败的补救措施进行研究。而且对特殊人群(醒后卒中、儿童、高龄、妊娠)脑卒中的取栓应用也有成功使用的研究报道。总之,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急性闭塞的脑部大血管,从而及时恢复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达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效果。随着取栓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效果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5.
16.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在特定的外力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982年由Adams等[1]正式命名,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本文对DAI新近几年来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其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