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采用Choukroun's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PRF膜)和采用结缔组织瓣治疗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上选取有牙龈退缩且有意愿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3例,分为PRF膜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手术治疗,在术前、术后3个月测量牙周袋深度(PD)、角化龈宽度(KTW)以及牙龈退缩量,并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数据中牙周袋深度术前术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角化龈宽度和牙龈退缩量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化龈宽度术后比较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牙龈退缩量对照组小于PRF组(P≤0.05)。结论:PRF膜(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牙龈退缩的根面覆盖量虽不及结缔组织瓣+冠向复位组,但对于MillerⅠ°、Ⅱ°同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根面覆盖效果;且术后角化龈宽度明显增加,和膜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软组织移植的方法治疗正畸后牙龈退缩,通过统计相关临床指标来评估软组织移植治疗正畸治疗后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龈退缩的患者12例,均为MillerⅠ类、MillerⅡ类牙龈退缩,采用冠向复位瓣+结缔组织移植或游离龈移植的方法治疗牙龈退缩,在基线和术后1年随访时分别记录每颗牙牙龈退缩深度(RD)、角化龈宽度(KTW)、根面覆盖率(RC),探诊深度(P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计算各项临床指标平均值变化.结果:12例患者的平均基线RD为(3.7±0.9)mm,术后1年平均RD为(0.3±0.9)mm;术后1年患者的平均RC为(97.1±6.3)%,大部分牙齿得到完全根面覆盖;患者基线和术后1年平均KTW为(0.8±0.3)mm和(3.8±0.6)mm,角化龈增加明显;PD从基线(1.5±0.5)mm减少到(1.2±0.5)mm;术后1年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0.6)分,大部分患者对术后效果感到满意且根面敏感情况好转.结论:正畸治疗后牙龈退缩的患者采用冠向复位瓣+结缔组织移植或游离龈移植的方法均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患者根面敏感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且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代替上皮下结缔组织瓣在Ⅰ类牙龈退缩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犬尖牙上制造Ⅰ类牙龈退缩模型,实验组用ADM加冠向复位瓣治疗,对照组用单纯冠向复位瓣治疗。观察和测量比较基线和术后8周时牙龈退缩高度、临床附着水平、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等。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治疗牙龈退缩的根面覆盖率为52.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89%,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实验组的角化龈宽度和高度比基线时分别增加1.06mm和0.18mm,而对照组则比基线时分别减少1.19mm和0.27mm,两者比较,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ADM代替上皮下结缔组织瓣治疗Ⅰ类牙龈退缩,能比单纯冠向复位瓣获得更高的根面覆盖率,并显著增加角化龈的宽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4.
冠向复位瓣是一种有效地治疗多个相邻牙龈退缩的手术方法.5年的长期随访可以获得稳定的效果。本研究的目的是报告10例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下颔后牙区至少两颗相邻牙有牙龈退缩的病例。记录基线和术后1年术区牙齿的牙周指标。入选了26颗牙龈退缩牙齿,没有出现明显的手术并发症。没有患者失访。牙龈退缩从基线时340±083mm减少到术后1年时0284±032mm。探诊深度改变未见显著差异。角化龈的增加从057±0.46mm至305±0.71mm。基线时牙龈退缩越严重.牙龈退缩改善越明显。平均根面覆盖率为91.2%±4.1%。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是一种有效地治疗下颔后牙区多发牙龈退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向复位瓣手术用于治疗单牙牙龈退缩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2例单牙牙龈退缩患者,均采用冠向复位瓣手术,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记录患牙探诊深度(pocket depth,PD)、牙龈退缩高度(gingival recession height,RGH)和临床附着丧失(clinical attachme...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口腔显微镜下进行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根面覆盖来治疗牙龈退缩,观察该牙周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显微镜应用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对15例患者的20颗Miller’s I or II型颊侧大于等于3mm的牙龈退缩的患牙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分为A(口腔显微镜)组和B(常规视野)组。分析组织瓣的成活情况,在基线水平和术后6、12、18个月测量相关指标(龈退缩深度RD、根面覆盖率RC和临床附着水平CAL、牙周探诊深度PD,角化龈宽度GW,牙龈厚度GT,),并分析有可能影响龈瓣成活的各种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同一时间点上,RD、RC、CAL、GW、GT两组间比较口腔显微镜组都优于常规视野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腔显微镜下应用带上皮层的结缔组织瓣移植进行牙龈退缩区域的覆盖,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冠向复位瓣术、侧向转位瓣术、双乳头瓣术修复牙龈瘤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收集23例牙龈瘤患者,术中切除牙龈瘤后,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分别采用冠向复位瓣术、侧向转位瓣术、双乳头瓣术行软组织修复。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角化龈宽度(keratinized gingival width, KGW)、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 GR)、龈乳头充填指数(papilla fill index, PFI),记录牙龈瘤切除术后形成的牙龈退缩类型及术后2周患者自主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以评价3组修复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6个月3组患者牙龈瘤均无复发。与术前相比,采用3种带蒂瓣修复后GI、GR均显著改善(P<0.05);KGW均显著增加(P<0.05),其中侧向转位瓣组及双乳头瓣组术后KGW明显宽于冠向复位瓣组(P<0.05);冠向复位瓣组及侧向转位瓣组PFI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牙龈退缩常常导致根面敏感、菌斑控制不良和牙龈美学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和颜面美观。本病例采用根面覆盖术治疗牙龈退缩,以改善患者牙齿敏感问题。诊治经过:手术采用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瓣双层技术治疗退缩类型(recession type,RT)为1类的牙龈退缩。结果 术后2周,受区龈缘略水肿;术后12个月复诊,龈缘位置趋于稳定,根面覆盖率达100%,角化龈宽度及临床附着水平增加。患者无牙齿敏感、系带牵拉和瘢痕形成等不适症状,牙龈美学效果良好。结论 冠向复位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瓣双层技术治疗RT 1类牙龈退缩效果良好,不仅能够获得完全根面覆盖、牙龈美学效果良好,而且增加了术区角化牙龈的宽度和临床附着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改良隧道技术(Tunnel)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graft,CTG)移植治疗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的疗效.方法 选取10例多牙位MillerⅢ度牙龈退缩患者共40颗患牙纳入研究.在术前和手术后6个月分别对患牙的牙龈退缩深度、角化龈宽度、探诊深度、临床附着水平和邻接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目的是报告一例采用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结合冠向复位瓣术覆盖复合树脂充填后的根面,来治疗上颌中切牙Miller Ⅰ度龈退缩伴颈部重度磨损的病例。测量指标包括牙龈退缩的高度,探诊深度,探诊出血(BOP).临床检查在术前和术后2、6、12个月和24个月分别进行并记录测量值。在随访期间,术区没有发现牙周袋或探诊出血,牙周组织呈现出正常的颜色、质地和形状。此外.还观察到充填体上的附着逐渐增加(creeping attachment)。该病例报告显示此种治疗方式对于牙龈萎缩伴颈部重度磨损的病例是有效和可预期的。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牙龈退缩是正畸治疗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于牙龈退缩的治疗主要是根面覆盖。报告1例正畸后牙龈退缩的患者,经过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联合冠向复位瓣,取得了理想的根面覆盖,角化龈宽度及牙龈厚度增加,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上前牙区牙龈瘤切除同期行美学修复较传统术式的优势。方法:收集40例牙龈瘤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手术组(传统组)和美学修复组(美学组)(n=20)。传统组仅行牙龈瘤切除。美学组牙龈瘤切除同期采用带蒂瓣(冠向复位瓣或侧向转位瓣)行美学修复。术中、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记录纳入位点的角化龈宽度(KGW)、牙龈退缩(GR)、红色美学指数(PES)。术后2周、6个月记录患者满意度及龈瘤复发情况。结果:术后2周、3个月、6个月美学组KGW显著高于传统组,GR显著低于传统组。术后2周、3个月PES美学组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2周、6个月美学组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无牙龈瘤复发。结论:牙龈瘤切除同期采用带蒂瓣修复可显著改善角化组织量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用冠向复位瓣法及侧向转位瓣术对牙龈瘤切除后唇颊侧的余留创面进行处理,并观察其疗效。方法:从符合纳入标准的牙龈瘤患者中选择24例,采用牙龈瘤切除+局部刮治和牙槽骨修整,视牙龈缺损情况采用冠向复位瓣法或侧向转位瓣术来处理唇颊侧创面。结果:观察6个月~1年,24例患者无1例复发,且术后牙龈颜色、形态较理想,仅6例患者出现轻微的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或黑三角,且该6例牙龈均为薄龈生物型。结论:保留患牙,切除牙龈瘤后,用冠向复位瓣法或侧向转位瓣术处理创面,在牙龈的外形恢复方面能得到较理想的效果,但是薄龈生物型的牙龈较厚龈生物型在术后更容易出现牙龈退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8例全身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6周以上,牙周袋深度超过5mm的垂直型骨吸收患牙40牙位,随机平分为2组。引导组织再生GTR组20个牙位,在翻瓣术同时植入Bio-Oss和Bio-Gide。对照组20个牙位仅行翻瓣术;术后3、6、12个月回访,检查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和牙松动度,及X线检查比较2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GTR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指数均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术后6、12个月牙松动度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3、6、12月菌斑指数比术前轻度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较术前减少,临床附着丧失和菌斑指数较术前轻度降低,牙松动度和龈退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io-Oss联合Bio-Gide能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和减少牙周附着丧失,可促进牙周形成新附着和新骨。  相似文献   

15.
隧道瓣被广泛用于根面覆盖术并具有较好的可预期性;然而下前牙区由于普遍存在龈缘软组织较薄、附着龈宽度不足、异常系带牵拉、前庭沟较浅等情况, 隧道瓣应用较少。本文介绍1例下颌4颗切牙唇侧Miller Ⅲ类牙龈退缩伴非龋性牙体缺损的病例, 采用隧道瓣联合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 术后随访6年, 结果显示, 一次手术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根面覆盖效果, 患者角化龈宽度和厚度同时增加, 前庭沟深度略加深, 异常系带附着被去除并获得良好的软组织美学效果;证实隧道瓣可较好地治疗下前牙区牙龈退缩并同时实现根面覆盖和角化龈增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创翻瓣术辅助树脂充填龈下ⅴ类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唇(颊)颈部龋至龈下的患牙57颗(43例患者),其中切牙4颗,尖牙13颗,前磨牙38颗,磨牙2颗。进行微创翻瓣手术暴露龈下龋损,充分去龋后,用流动树脂进行充填。分别于充填治疗后即刻、6、12个月复查充填效果。记录微创翻瓣术前、术后6、12个月探诊深度( PD)、龈沟出血指数(SBI)和牙龈退缩进行比较。结果:充填成功率98.25%,术前、术后6、12个月探诊深度(PD)、龈沟出血指数(SBI)和牙龈退缩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翻瓣术辅助树脂充填龈下Ⅴ类洞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二次牙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与牙周翻瓣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牙周探诊深度为5~7mm的前牙或前磨牙共52颗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二次SRP组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翻瓣组进行改良Widman翻瓣术。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及临床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并比较分析。结果二次SRP组和翻瓣组患牙的BOP阳性率、PD、GR、CAL治疗前分别为91.30%、(5.60±0.99)mm、(0.37±0.49)mm、(5.98±1.17)mm和92.13%、(5.87±1.02)mm、(0.30±0.47)mm、(6.03±1.30)mm,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17.39%、(2.87±0.78)mm、(2.00±0.62)mm、(5.07±1.01)mm和11.23%、(2.53±0.51)mm、(2.36±0.68)mm、(4.89±0.84)mm,2组治疗后6个月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6个月2组间BOP阳性率、PD及CA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翻瓣组GR明显高于二次SRP组(P〈0.05)。结论对于前牙或前磨牙,二次SRP与牙周翻瓣术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翻瓣术后牙龈退缩较二次牙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异种骨移植物Bio-Oss联合Bio-Gide治疗牙周骨下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8例全身健康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6周以上,牙周袋深度超过5mm的垂直型骨吸收患牙40牙位,随机平分为2组.引导组织再生GTR组20个牙位,在翻瓣术同时植入Bio-Oss和Bio-Gide.对照组20个牙位仅行翻瓣术;术后3、6、12个月回访,检查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牙龈退缩和牙松动度,及X线检查比较2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GTR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探诊出血指数均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术后6、12个月牙松动度比术前及对照组明显减轻;术后3、6、12月菌斑指数比术前轻度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3、6、12个月牙周探诊深度和探诊出血指数较术前减少,临床附着丧失和菌斑指数较术前轻度降低,牙松动度和龈退缩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io-Oss联合Bio-Gide能明显减轻牙周袋深度和减少牙周附着丧失,可促进牙周形成新附着和新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角化龈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对种植体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筛选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角化龈不足的患者11例,共11个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为患者进行角化龈重建。于二期手术后6周进行冠修复,并于冠修复3个月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冠修复时和冠修复完成3个月后的角化龈宽度。拍摄根尖片,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BOP)。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冠修复完成时,角化龈宽度为(3.30±0.36) mm,术前为(1.44± 0.34)mm,平均增加1.86 mm(P<0.01)。重建的角化龈宽度在冠修复3个月后仍然保持稳定,平均(3.34±0.33) mm(P=0.58),无明显炎症与骨吸收。PD为(2.83±1.20) mm,BOP比为18.2%。结论 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附着龈,短期内可以保证良好、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Vector超声系统治疗和牙周翻瓣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1年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其口内的单根牙及多根牙都存在牙周探诊深度5~7 mm的位点,随机分为3组各10例患者,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进行Vector超声治疗、牙周翻瓣术组进行改良Widman翻瓣术、常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组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记录治疗结束1d后的疼痛程度,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12个月,采用Florida探针系统检查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牙龈退缩(GR)、临床附着丧失(CAL),并比较分析.结果 3组治疗后1d的疼痛程度评价,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最低2.2,牙周翻瓣术组最高为6.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根牙,3组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PD、GR、BOP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显著改善(P<0.01);治疗后的第12个月,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和牙周翻瓣术组PD改善相同,且该组的GR和CAL低于牙周翻瓣术组和常规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组.对于多根牙,治疗后3、6个月,3组PD较治疗前有改善,GR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翻瓣术组和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组的CAL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后12个月只有翻瓣术组的PD、CAL值较治疗前减少(P<0.05),3组的GR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3组的BOP阳性率在治疗后的3、6、12个月,翻瓣术组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1),另两组则在治疗后的12个月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基础治疗后3个月,仍存在5~7 mm牙周袋位点的单根牙,采用Vector超声系统进行治疗的患者,1年后的疗效优于牙周翻瓣术;而对于多根牙,Vector超声系统治疗的效果不及牙周翻瓣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