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共培养后的细胞增殖活性、表型的变化及其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活性。方法:采集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常规诱导出DC、CIK,用肝癌细胞HepG2抗原冲击DC(Ag-DC),并将其与CIK共培养(Ag-DC-CIK),观察CIK和Ag-DC-CIK的细胞表型及增殖活性,并以肝癌细胞HepG2作为靶细胞,用MTT法检测CIK和Ag-DC-CIK的杀伤活性。结果:肝癌细胞抗原致敏的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Ag-DC-CIK细胞群增殖活性明显增强,且高表达CD3+CD8+、CD3+CD56+双阳性细胞,其增殖活性和杀伤活性较单纯的CIK细胞更高(P<0.05)。结论:肿瘤抗原致敏的DC与CIK共培养获得的Ag-DC-CIK增殖活性和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CIK细胞。  相似文献   

2.
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负载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入细胞因子定向诱导成CIK及DC,培养的第5天用自体肿瘤抗原(Ag)负载DC,第8天将DC与CIK细胞共培养,14d后将联合培养的细胞(Ag-DC-CIK)分次回输给患者.治疗4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水平,以评价细胞免疫功能,结合临床指标综合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以35例单纯的CIK细胞治疗作为对照.结果(1)培养的第14天,Ag-DC-CIK细胞的增殖达(20.6±2.16)倍,对照组仅为(12.2±2.65)倍(P〈0.05);CD3+CD8+细胞及CD3+CD56+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7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CD3、CD4、CD8T细胞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g-DC-CIK组57.14%(20例)的患者CD4/CD8比例调节至正常,与对照组(42.85%,15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g-DC-CIK治疗后51.42%(18例)的患者Thl/Th2细胞因子比例恢复正常,而对照组恢复正常者仅占37.14%(13例)(P〈0.05);(4)Ag-DC-CIK治疗组中Ⅱ、Ⅲ期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39.30%和28.60%,与对照组的相应期别(Ⅱ期26.90%,Ⅲ期22.2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的副反应包括寒颤、发热及兴奋失眠,无1例出现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及实质脏器的损害.结论肿瘤抗原负载的DC细胞可增强CIK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有推广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负载自身肿瘤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CIK体外肿瘤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进一步观察负载自身肿瘤裂解物的DC联合CIK治疗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免疫学疗效、毒副反应。方法:选择20例乳腺癌患者,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其中贴壁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DC,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悬浮细胞经IFN-γ、IL-2、抗CD3单抗、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将负载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观察CIK在体外对自身肿瘤细胞和乳腺癌细胞株SKBR-3的杀伤活性。此外,20例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接受Ag—DC+CIK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观察临床免疫疗效。结果:①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②将负载自身肿瘤抗原的DC与CIK共培养后,CIK的体外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杀瘤活性明显提高;③细胞治疗后患者外周淋巴细胞Ag—NORs的IS值明显增高;CD3^+、CD8^+、CD56^+升高;PBMC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P〈0.05);④除一过性发热、畏寒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疫苗联合CIK细胞在体外能明显增强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亦能增强乳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取得较理想的临床免疫疗效。  相似文献   

4.
SKOV3冻融抗原负载的DC-CIK细胞对SKOV3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负载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冻融抗原(Ag)的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后对SKOV3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12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常规诱导出DE及CIK细胞,以SKOV3冻融Ag负载DC,经Ag负载与未经Ag负我的DC分别和CIK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技术分析DC、Ag-DC、Ag-DC-CIK 3组DC细胞表型,CIK、DC-CIK、Ag-DC-CIK组CIK细胞表型;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CIK组、DC-CIK组、Ag-DC-CIK组对SKOV3杀伤活性.结果 Ag-DC-CIK组中DC细胞成熟表型高于DC及Ag-DC组(P<0.01);Ag-DC-CIK组中CIK细胞成熟表型高于CIK及DC-CIK组(P<0.01);Ag-DC-CIK组对SKOV3杀伤率高于CIK及DC-CIK组(P<0.01).结论 负载SKOV3冻融Ag的DC与CIK共培养可促进DC、CIK的成熟,且可提高对SKOV3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陆畅畅  续力云  吴丽萍 《浙江医学》2018,40(24):2633-2636,2650
目的观察人乳头瘤病毒(HPV)-16E7特异性高表达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激活及宫颈癌细胞杀伤效应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PV-16E7载体转染DC后其细胞表型,流式细胞术检测HPV-16E7负载DC与CIK细胞共培养后CIK细胞的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HPV-16E7负载DC-CIK细胞、阴性对照负载DC-CIK细胞、DC-CIK细胞、单纯CIK细胞中CIK细胞分泌的IL-12、IFN-γ、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CIK细胞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HPV-16E7负载可促使DC成熟,细胞表面标志物CD83、CD86及HLA-DR的表达上调,CD14表达下调。经过HPV-16E7负载DC共培养的CIK细胞,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均上调,细胞因子IL-12、IFN-γ、TNF-α的水平亦均上调,CIK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宫颈癌Hela细胞杀伤活性。结论HPV-16E7负载DC不仅能激活CIK细胞,还可增强CIK细胞的宫颈癌细胞杀伤效应。这为宫颈癌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化疗联合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细胞免疫疗法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早期、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NSCLC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按患者病程分为Ⅰ-Ⅱ期和Ⅲ-Ⅳ期,将其随机分入4个受试组:化疗A组(n = 30),联合CIK A组(n = 31),化疗B组(n = 30),联合CIK B组(n = 31)。其中,受试组采用化疗方法均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GP)。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变化。   结果   与化疗组比较,联合CIK治疗组显著提高ORR值和DCR值,分别是(67.74%,45.16%)和(74.19%,64.52%)(P < 0.05);提高KPS评分和ECOG评分,分别是(80.65%,58.06%)和(80.65%,70.97%)( P < 0.05);提高患者外周血中CD3 +、CD8+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及CIK细胞比率(P < 0.05);提高患者外周血中IFN-γ,TNF-α、IL-4、IL-6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P < 0.05);延长患者生存期( P < 0.05)。与联合CIK A组(Ⅰ-Ⅱ期)比较,联合CIK B组(Ⅲ-Ⅳ期)患者外周血中CD3 +、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比率、CIK细胞比率均显著提高(P < 0.05),维持和调控增强外周血中IFN-γ,TNF-α、IL-2、IL-4、IL-6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P < 0.05)。   结论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能显著提高不同阶段NSCLC患者临床疗效、延长生存期、提高近期生存质量,提高化疗期患者体内免疫细胞持续对抗肿瘤的细胞毒性和免疫应答能力,尤其对晚期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癌细胞抗原致敏白介素-12(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超声细胞破碎法提取肾癌细胞粗提抗原(Ag)致敏经IL-12转染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CTLs上清中IL-12、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s表面CD83、CD86、HLA-DR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高表达CD83和CD86分子分别为(65.9%±3.1%,92.8%±3.4%),分泌高水平IL-12(279.6±1.7)pg/mL及IFN-γ(892±31)pg/mL,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CTL上清中IFN-γ水平(1146±3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CTL对肾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各对照组。【结论】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能有效地诱导CTL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其机制可能与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活化了DC抗原提呈第二信号,促进了DC高分泌IL-12因子,激活了T淋巴细胞致使CTL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癌细胞抗原致敏白介素-12(IL-1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超声细胞破碎法提取肾癌细胞粗提抗原(Ag)致敏经IL-12转染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CTLs上清中IL-12、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s表面CD83、CD86、HLA-DR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CTL免疫杀伤肾癌细胞的效能;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高表达CD83和CD86分子分别为(65.9%±3.1%,92.8%±3.4%),分泌高水平IL-12(279.6±1.7)pg/mL及IFN-γ(892±31)pg/mL,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CTL上清中IFN-γ水平(1146±31)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CTL对肾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各对照组。【结论】经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后的DC能有效地诱导CTL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其机制可能与IL-12基因修饰和抗原致敏活化了DC抗原提呈第二信号,促进了DC高分泌IL-12因子,激活了T淋巴细胞致使CTL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负载抗原后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活性、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后定向分化成DC和CIK细胞,以胃癌细胞株MGC-803冻融物作为肿瘤抗原刺激DC后与CIK共培养,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膜表面分子表达,MTT法检测共培养后CIK细胞对MGC-803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CIK与负载MGC-803抗原的DC共培养后3d增殖活性开始显著提高,最高增殖倍数可达1179.5±1.29;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共培养前增多,且与负载抗原的DC共培养的CIK具有比单独培养的CIK更强的杀瘤活性。【结论】以肿瘤细胞冻融物诱导成熟的DC能进一步促进CIK增殖,提高其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为指导临床应用DC和CIK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结合CIK细胞抗肿瘤效应。方法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 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 d,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TNF-α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与淋巴瘤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1)。结论 DC-CIK细胞比CIK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特点和意义。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28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分析2组抗体、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免疫细胞产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FN-γ、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gG、IgA、IgM及IL-1、IL-2、IL-4、IL-5、IL-8等其余10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3+T、CD4+T、CD8+T细胞及CD4+/CD8+增高,淋巴细胞绝对数、NK细胞绝对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细胞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6和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参考指标,对结核是否活动复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它是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γ-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CD3单克隆抗体等诱导而成的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由于该种细胞同时表达CD3和CD56两种膜蛋白分子,故又称为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样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抗原递呈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可有效的刺激幼稚T细胞活化和诱导特异性的抗原免疫反应,从而将先天和获得性免疫有机联系在一起,是免疫反应的始动者。本文就CIK、DC及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iR-125a-3p对大耳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M1/M2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方法  15只成年雄性健康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给予牛血清白蛋白注射和高胆固醇饲料喂养,miR-125a-3p抑制剂干预组给予动脉粥样硬化兔注射miR-125a-3p干扰慢病毒载体。油红O染色后图像分析法测定斑块面积,免疫组化法测定MMP-9和VEGF,免疫荧光法检测斑块组织中M1标记物CD11c和M2标记物CD206。  结果  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miR-125a-3p抑制剂组斑块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P < 0.0001)。与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MMP-9(P < 0.001)、VEGF(P < 0.01)和CD11c(P < 0.001)水平显著升高,CD206水平显著降低(P < 0.001);与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miR-125a-3p抑制剂干预组MMP-9(P < 0.01)、VEGF(P < 0.01)和CD11c(P < 0.001)水平有所降低,CD206水平有所升高(P < 0.001)。  结论  抑制miR-125a-3p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平衡M1/M2巨噬细胞,降低斑块组织中MMP-9和VEGF的表达,miR-125a-3p可能是治疗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患者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相关性。  方法  收集19例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收集其血液样本进行12项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HPS患者细胞因子IL-1β、IL-2、IL-4、IL-8、IL-10、IL-6、IFN-γ、TNF-α的水平高于非HPS非感染患者组(P < 0.05);HPS患者细胞因子IL-4、IL-5、IL-10、IFN-γ、TNF-α的水平高于非HPS感染患者组(P < 0.05),IL-10、IFN-γ、TNF-α3种细胞因子ROC曲线示其AUC在0.7~0.9之间,用于诊断HPS具有一定的准确性。HPS死亡组患者发病时Fib明显低于存活组(P < 0.05),而HPS死亡组患者发病时年龄、性别、临床特征(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实验室检查(ALT、AST、TBIL、ALB、Fer、TG、ACN、HGB、PLT)与存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HPS死亡组患者发病时,IL-1β、IL-8、TNF-α明显高于存活组(P < 0.05)。  结论  HPS可出现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其中IL-10、IFN-γ、TNF-α明显升高可能对其诊断具有一定意义,Fib明显下降及IL-1β、IL-8、TNF-α明显升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41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的DC-CIK细胞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改变特点,探讨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33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患者均经M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200 mg)或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诱导缓解,2例M2患者采用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300μg/d)诱导缓解,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经VDC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诱导缓解。所有患者应用大剂量强化化疗方案缓解后用 DC-CIK交替维持治疗。结果 DC-CIK治疗后CD3^+、CD3^+CD8^+、CD3^+CD56^+/CD16^+细胞比例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白细胞介素( IL)-2、IL-12、IL-17、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提高,而IL-8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微小残留灶WT1的检测显示3例AML 患者治疗前WT1阳性,经DC-CIK 治疗后转阴。IL-17健康对照组最高,未缓解及初治白血病最低,缓解组逐渐升高,DC-CIK治疗后接近正常。结论 DC-CIK免疫治疗急性白血病清除微小残留病变能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机体的抗急性白血病免疫效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组人IL-24联合CIK细胞体外杀伤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效果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从黑色素瘤患者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IFN-γ、IL-2、IL-1α、CD3 McAb诱导培养获得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免疫表型,LDH释放法检测IL-24联合CIK细胞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杀伤效果.进一步通过检测CIK细胞NKG2D、穿孔素表达和IFN-γ分泌情况,以及A375细胞表面MICA/B的表达水平的,分析IL-24联合CIK细胞对A375细胞杀伤作用机制.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CIK细胞中主要效应细胞CD3+ CD8+双阳性细胞占(53.0±4.6)%、CD3+ CD56+双阳性细胞占(21.5±5.2)%.LDH释放法检测结果示IL-24联合CIK细胞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20∶1的效靶比时杀伤率达55%.IL-24与CIK细胞联合作用后,CIK细胞表达NKG2D和穿孔素水平提高,IFN-γ的分泌增多;同时IL-24能够提高A375细胞MICA/B的表达.结论 IL-24和CIK细胞联合作用明显增强了CIK细胞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杀伤能力,其作用机制与IL-24促进CIK细胞分泌IFN-γ和上调NKG2D和穿孔素表达、同时上调A375细胞MICA/B的表达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特点和意义。方法 收集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 041例肺结核病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相关指标水平,分析肺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特点和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营养及免疫相关指标Hb、 TP、 Alb、 Glob、 A/G、 PA、 TC、 TG、 HDL、 LDL、 CD3+T、 CD4+T、 CD8+T、CD4+/CD8+、CD19+B、NK、NKT表达降低(P均<0.05);细胞因子IL-1β、IL-8、IL-17水平升高,IL-4、IL-10、IL-12p70、IFN-γ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中:肺结核病患者低血红蛋白、低白蛋白、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低高密度脂蛋白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重度占比较少;Th1型细胞因子(IL-1β、IL-2、TNF-a、IFN-γ)较Th2型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芪对哮喘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IL-4、IFN-γI、L-10的影响。方法将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黄芪组。以卵蛋白(OVA)致敏激发法制备小鼠哮喘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4、IFN-γ、IL-10及血清中IL-10的含量;流式细胞术(FCM)、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FoxP3 mRNA表达情况。结果哮喘组小鼠BALF中IL-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低于黄芪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小鼠BALF中IFN-γI、L-10、血清中IL-10含量及脾脏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FoxP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黄芪组的上述改变较哮喘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黄芪可通过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及增加IL-10含量减轻哮喘炎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