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全酸蚀粘结系统和自酸蚀粘结系统结合流动树脂对第一恒磨牙行窝沟封闭,比较2年内窝沟封闭剂的保留率和龋病预防情况。方法:选择140例6~8岁儿童已完全萌出第一恒磨牙560颗,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每名儿童随机选择一侧为A组,采用磷酸酸蚀法结合流动树脂进行窝沟封闭;另一侧为B组,采用自酸蚀粘结剂结合流动树脂进行窝沟封闭。随访2年,复查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术后6、12、24个月复查,封闭剂保留率A组均高于B组,12、24个月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未发现龋齿,12、24个月龋病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酸蚀粘结系统结合流动树脂进行窝沟封闭,可以简化操作步骤,降低儿童依从性的要求,但对于材料远期保留率、预防窝沟龋的发生率,磷酸酸蚀法结合流动树脂疗效优于自酸蚀粘结剂结合流动树脂。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使用自酸蚀粘结剂合并流动树脂对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50例6-10岁儿童已完全萌出第一恒磨牙600颗,平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自酸蚀粘结剂处理牙面后以流动树脂进行窝沟封闭;对照组采用传统35%磷酸酸蚀法处理牙面后以窝沟封闭剂进行窝沟封闭.记录所需操作时间,定期复查6,12,24个月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结果:实验组封闭一颗牙的操作时间为(121±10)s,较对照组(250±12)s短(P<0.01).封闭后6,12,24个月复查时实验组窝沟封闭剂保留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龋率低于对照组,除6个月患龋率无差异外,两组材料保留率和患龋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酸蚀粘结剂合并流动树脂进行窝沟封闭,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封闭剂的保留率,能有效预防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树脂型窝沟封闭剂与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结合不同粘接系统应用于乳磨牙窝沟封闭的操作时长、接受度及封闭效果,为口腔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儿童提供更适宜的口腔医疗保健措施。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第2乳磨牙随机分为3组:树脂型窝沟封闭剂+全酸蚀组(SO组,对照组),树脂型窝沟封闭剂+自酸蚀粘结剂组(SE组),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自酸蚀粘结剂组(SS组)。进行窝沟封闭并记录操作时间与治疗感受度,3、6、12个月复查封闭剂保存情况及患龋情况。结果 (1) SO组62人共纳入228颗牙,SS组63人共纳入234颗,VS组56人共纳入221颗牙;(2)SE组操作时间(181.88±12.37)s及SS组(103.07±11.37)s与对照组SO组操作时间(108.56±8.65)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60.163,P <0.001);(3)与另外2组相比,SO组的治疗感受度较差(Z=20.232,P <0.001);(4)3 m复查时,SO组封闭剂保存率和龋发病率分别为100%、0%,SS组保存率和龋发病率为62.1%、2.2%,VS组保存率和龋发病率为93.1%、1.8%;6 m...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⑴牙齿什么情况适合进行窝沟封闭?⑵窝沟封闭最佳时机?⑶窝沟封闭材料对窝沟封闭效果影响?⑷进行窝沟封闭的清洁方式对其效果影响。结果 3篇综述,其中1篇关于Cochrane的系统评价;364篇临床试验,技术评价1篇。Meta分析研究显示自凝树脂型窝沟封闭剂总的防龋效果达到71.36%。树脂型窝沟封闭剂后12、24、36月后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0.14、0.24、0.30,使用树脂型窝沟封闭剂龋病发病率从第12个月的86%下降到第48-54个月的57%。在年轻恒牙刚萌出至合平面,窝沟内无色素或者浅龋时,此时进行窝沟封闭的效果最佳。树脂窝沟封闭剂3年随访保存率和防龋效果均要高于玻璃子窝沟封闭剂。全酸蚀系统较自酸蚀系统对窝沟封闭剂有较高的保存率,在常规的酸蚀前不必对其牙面进行机械性的扩大窝沟。结论窝沟封闭剂具有较好的防龋作用,其中在操作过程中的酸蚀清洁牙面必不可少,树脂类的窝沟封闭剂是封闭时的首选,当窝沟封闭剂脱落后应及时重新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自酸蚀粘接剂用于窝沟封闭防治成年人龋齿发生的效果。方法 根据窝沟封闭适应症标准,从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选取符合条件的142例在校生,以右侧磨牙或前磨牙为实验牙,对侧同名牙为对照牙,实验组采用iBond自酸蚀粘结系统进行酸蚀粘接,对照组采用35%磷酸酸蚀剂酸蚀,不使用粘接剂,两组均使用EstisealRF窝沟封闭剂进行窝沟封闭,观察治疗时间。并分别于窝沟封闭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检查,观察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和患龋率。结果 实验组手术操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t=19.636,P=1.797×10-44,P<0.05);两组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及患龋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自酸蚀粘接剂不能显著提高成人窝沟封闭防龋效果,但操作简便,能有效地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白丽  陈旭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6):20-21
目的观察自酸蚀粘结剂XenoⅢ涂布第一恒磨牙牙面后,窝沟封闭剂1年随访的保存率。方法选择64例8~12岁儿童,完全萌出上下第一恒磨牙共256颗,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比较自酸蚀粘结剂XenoⅢ涂布牙面后窝沟封闭(实验组)与磷酸酸蚀牙面后窝沟封闭(对照组)的效果。治疗后随访3、6、12个月,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自酸蚀剂组和磷酸酸蚀组封闭剂的3个月保存率分别为96.8%和95.2%,6个月保存率分别为93.2%和90.7%,12个月保存率分别为89.3%和84.9%。保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XenoⅢ自酸蚀粘结剂的窝沟封闭,封闭剂保存率高,脱落率低,且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降低患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周洁  李蓓 《中外医疗》2023,(20):14-17
目的 探究喷砂联合流动树脂与传统窝沟封闭技术预防年轻恒磨牙窝沟龋的效果对比。方法 方便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接受窝沟封闭治疗儿童84例共336颗伴深窝沟的第一恒磨牙,根据封闭材料和处理方法不同分为4组,每组21例、84颗牙齿。A组采用小毛刷+3M Clinpro封闭剂;B组采用甘氨酸喷砂+3M Clinpro封闭剂;C组采用小毛刷+3M Z350XT流动树脂;D组采用甘氨酸喷砂+3M Z350XT流动树脂。比较4组治疗后6、12、24个月窝沟封闭剂保留情况及患龋情况。结果 随访12、24个月,4组封闭剂保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A组龋齿检出率(23.81%)、B组龋齿检出率为15.48%、C组龋齿检出率为14.29%、D组龋齿检出率为7.14%,4组龋齿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喷砂联合流动树脂相比传统窝沟封闭技术预防年轻恒磨牙窝沟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李敏  姜春子 《吉林医学》2009,30(21):2636-2637
目的:通过对自酸蚀黏结系统和磷酸酸蚀治疗后窝沟封闭剂保存率和受试牙患龋率的比较,进一步探讨自酸蚀黏结系统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40例儿童的160颗第一恒磨牙为研究对象,分为自酸蚀组和磷酸酸蚀组。自酸蚀组采用iBond自酸蚀黏结系统进行酸蚀,而磷酸酸蚀组使用35%磷酸进行酸蚀。窝沟封闭治疗后3、6和12个月检测封闭剂保存率和患龋率。结果:在治疗后3、6和12个月时,自酸蚀组窝沟封闭剂保存率均高于同时间点磷酸酸蚀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时,自酸蚀组患龋率分别为1.25%和11.88%,均低于同时间点磷酸酸蚀组(4.38%和18.13%),但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自酸蚀黏结系统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与磷酸酸蚀组相似,但是因为前者兼具有操作简单,操作时间短的优点,更适合应用于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9.
罗蓉  罗军 《广州医药》2013,44(1):25-26
目的用自酸蚀和37%磷酸酸蚀后行乳磨牙窝沟封闭术,比较窝沟封闭剂的保留率及龋齿的预防情况。方法选择34~47个月38例124颗窝沟较深、易患龋的乳磨牙,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随机选择一侧乳磨牙采用自酸蚀剂酸蚀,另一侧则采用37%磷酸酸蚀,然后行窝沟封闭术。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复查,检查窝沟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结果 3个月、6个月两组窝沟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无明显差异。12个月37%磷酸酸蚀组窝沟封闭剂保留率高于自酸蚀组,龋坏率低于自酸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龋坏主要发生于封闭剂脱落的牙合面窝沟处,两组均出现了邻面龋。结论 37%磷酸酸蚀法窝沟封闭术远期疗效好于自酸蚀法,临床操作时应优先选择磷酸酸蚀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酸蚀法窝沟封闭术对低龄儿童窝沟封闭剂保留率的影响,分析其防龋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行窝沟封闭术的60例学龄前儿童的左侧上、下颌共120颗第一乳磨牙采用自酸蚀黏结剂处理牙面(观察组),右侧上、下颌共120颗第一乳磨牙采用30%磷酸酸蚀剂处理牙面(对照组)。观察两组术后3、6、12、18个月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和龋齿发病率。结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上、下颌牙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和18个月,观察组上、下颌牙和对照组上颌牙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均高于对照组下颌牙窝沟封闭剂保留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6、12个月,两组上、下颌牙龋齿发病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8个月,观察组上、下颌牙和对照组上颌牙龋齿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下颌牙龋齿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自酸蚀法窝沟封闭术操作简便,减轻唾液对酸蚀后牙面的影响,提高窝沟封闭剂保留率,提升防龋效果,适用于低龄儿童窝沟封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两种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及两种树脂复合体边缘封闭性。方法选用40颗成人离体恒磨牙,制备V类洞型,分别用两种树脂改良型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GCFujiⅡLC和Vitremer TM)及两种多元酸修饰的树脂复合体(Dyract复合体和F2000复合体)充填,经冷热交替试验(5~55℃,循环20次),采用1%碱性品红染料渗入法观察充填体与牙体洞壁间边缘微漏。结果在V类洞壁及龈壁4种不同材料的边缘封闭性存在显著差异(P=0.026,P=0.000),壁侧GC FGCiⅡLC组显著优于其它各组,龈壁侧Dyract复合体组显著比其它各组差。结论牙面的不同处理及充填材料的聚合收缩、吸水率以及热膨胀系数的差异等都是影响微漏的因素。树脂改良型光固化玻璃离子水门汀边缘封闭性优于树脂复合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甲磺酸多拉司琼对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患者120例,年龄 18~60 岁,ASA 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A组:右美托咪定+甲磺酸多拉司琼组;B组:右美托咪定组;C组:甲磺酸多拉司琼组;D组:盐水对照组。 记录4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出血量、液体输注量,分别于术前( T0 ) 、术后 24 h( T1 )抽静脉学检测血浆胃动素水平,记录患者术后24 h、48 h 术后恶心呕吐的程度及发生率。  结果  (1)4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A、B、C 3组患者术后24、48 h Ⅲ、Ⅳ级术后恶心呕吐患者发生率及术后止吐药使用率分别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A、B、C 3组患者术后24 h血浆胃动素水平分别低于同组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比较,A、B、C 3组患者术后24 h胃动素水平分别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甲磺酸多拉司琼可显著降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患者的术后24 h血浆胃动素水平,并有效降低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灯盏乙素对冠状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纳入冠脉搭桥术后患者64例,随机平均分2组(n=32),对照组患者术后口服常规药物,治疗组除常规药物外,增加灯盏花素片,术后3个月、6个月多层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MSCTA)来检测静脉桥,评估静脉桥再狭窄,2组对比分析.结果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自动管电压选择(automated tube voltage selection,APSCM)与定向100 KVp管电压两种情况下,比较超重患者冠状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  方法  选取115位体重指数(BMI)在25~30 kg / m2 之间,并且体重低于90 kg的患者在第二代双源CT扫描仪上进行CCTA检查,所有检查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大螺距(3.4)模式。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A、B两组:A组75例,采用APSCM技术进行检查;B组40例,接受固定100 kVp管电压检查。测量CT衰减和图像噪声,并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对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比较。  结果  A组中,1例(1.3%)、51例(68%)和23例(30.7%)患者的管电压自动选择为80 kVp、100 kVp、120 kVp,平均CT衰减和图像噪声显著低于B组(P < 0.001)。A组的平均CNR高于B组,平均SNR较低(P < 0.05)。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得分无显著差异(P > 0.05),B组的辐射剂量比A组低22.2%(P = 0.004)。  结论  对于BMI高于25 kg / m2、低于30 kg / m2,且体重低于90 kg的患者,与使用APSCM的CCTA相比,100 kVp CCTA可以降低辐射剂量而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术中连续输注右美托咪啶对髋关节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谵妄(PAED)的影响。  方法  择期髋部手术患儿70例,年龄3~6岁,ASAⅠ~Ⅱ,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右美托咪啶组[D组 右美托咪啶0.3 μg/(kg·h)输入];对照组[C组 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输入]分别持续静脉输入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所有患儿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后送入PACU,主要观察患儿拔出气管导管后30 min内PAED发生率、疼痛发生率,评估拔出气管导管后10、20、30、60 min、24 h疼痛评分、PAED评分,其次,记录拔管时间,应急镇痛药使用率和出PACU时护士满意度评分。  结果  与C组相比,D组患儿苏醒期谵妄(PaedED)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降低[(48.6% vs 22.9%,P < 0.01);(62.9% vs 37.1%),P < 0.05)],D组拔管后不同时点的疼痛评分和PAED评分降低(P < 0.05),但拔管时间延长(P < 0.05)。在PACU期间D组应急镇痛药使用率减少,护士满意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24 h疼痛评分、PAED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中连续输注右美托咪啶0.3 μg/(kg·h)可降低髋关节手术患儿全麻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Dyract与光固化复合树脂即刻修复冠折露髓年轻恒前牙的临床疗效。[方法]60颗冠折露髓患牙随机分成两组,一组(30颗牙)采用Dyract复合体修复,另一组(30颗牙)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结果]经过1~2年追踪观察,Dyract组成功率93.3%,复合树组成功率73.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Dyract复合体粘结性强,对牙髓刺激性小,是修复冠折露髓年轻恒前牙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镜联合技术在胆囊结石合并扩张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扩张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0.8cm)患者81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镜组A组(n = 40),序贯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探查取石术(LCBDE)+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胆总管一期缝合术(PS);双镜组B组(n = 41),序贯行LC+LCBDE+PS。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指标(结石大小,胆总管直径),术中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指标(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B组胆管直径大于A组(P < 0.05),手术时间短于A组(P < 0.05);术后残石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近期并发症方面,A组胆漏发生率较B组低(P < 0.05),远期并发症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三镜联合一期缝合技术在胆管扩张胆石症患者中的应用,能减轻胆管一期缝合技术中胆漏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及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复合体与光固化复合树脂两种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同一个体上选择条件基本相同的楔状缺损患牙 ,共 1 97例 394颗 ,分别采用Dyract复合体和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修复 ,随访观察 1 8~ 2 4月 ,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Dyract复合体组总成功率为 92 .39% ,高于光固化复合树脂组 (P <0 .0 5 ) ;前者的修复体脱落率为 3.5 5 % ,牙髓活力改变率为 0 .5 0 % ,均低于后者 (P <0 .0 5 ) ;前者的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变色率为 3.0 5 % ,继发龋发生率为 0 .5 1 % ,尽管也低于后者 ,但没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Dyract复合体粘结性强 ,对牙髓刺激性小 ,是修复楔状缺损较为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安罗替尼对肺腺癌细胞放疗增敏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安罗替尼处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使用CCK8法测定安罗替尼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测定安罗替尼联合放疗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测定安罗替尼联合放疗对细胞内DNA损伤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DNA损伤标志因子DNA-PKcs的表达变化。  结果  安罗替尼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第2、3、4、5天,(P < 0.05)。体外培养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安罗替尼联合放疗组的准予剂量(Dq)、平均致死剂量(D0)及4 Gy照射时的存活分数(SF)均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P < 0.05)。安罗替尼能够使细胞阻滞于G1/G0期,与放疗联合作用后,进一步降低了G2和S期细胞比例。安罗替尼能够增加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比例(31.94±2.25)%和(44.44±2.30)%,(P < 0.001),增加γH2AX阳性细胞数量(25.67±2.52)%和(54.67±3.79)%,(P < 0.001)。安罗替尼能够降低放疗诱导的DNA断裂损伤标志因子DNA-PKcs的表达强度(0.90±0.06)和(0.40±0.06),(P < 0.001)。  结论  安罗替尼具有放疗增敏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G2/S期细胞、增加细胞凋亡和维持DNA持续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