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瘤内不同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目前体外模型还不能准确再现脑肿瘤微环境,体内原位模型耗时长,成本高昂,且成功率不高。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型的肿瘤研究模型能够高度模拟原位组织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可以稳定地维持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恶性肿瘤的研究。目前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诱导大脑类器官形成脑肿瘤,用以研究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GBM干细胞与大脑类器官共培养可建立高通量药物筛选,直接培养建立GBM类器官可用来研究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及预测治疗反应。该文对大脑类器官进行简要介绍,回顾GBM类器官建立的不同实验技术方法,并对GBM类器官的应用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独使用替莫唑胺(TMZ)与替莫唑胺联合肿瘤治疗电场(TTF)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安全性和疗效的比较。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ce、Embase、Ovid、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谷歌学术自建库至2020年4月5日的文献,筛选TMZ和TTF+TMZ进行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把总体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作为结局指标,最后使用Review Manage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4篇研究,共1091例患者,其中单纯TMZ组381例,TTF+TMZ组710例。TTF+TMZ组的平均OS (26.9个月)和平均PFS (14.7个月),优于单纯TMZ组的平均OS (12.63个月)和平均PFS (5个月)(P<0.01)。结论 TTF+TMZ治疗GBM的有效性优于单纯使用TMZ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此外,由于化疗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和胶质母细胞瘤的耐药性,及对放疗敏感性较差等特点,故预后极差。其中肿瘤微环境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环境中胶质瘤相关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GAMs)的作用正逐渐被重视。GAMs不仅有中枢系统的常驻小胶质细胞,还有来自外周的巨噬细胞。GAMs还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极化类型,即抑制肿瘤生长的M1表型和促进肿瘤生长的M2表型。并且GAMs不单单和肿瘤细胞具有联系,还与微环境中其他非癌性脑细胞也有互动。该文将从GAMs的来源、极化、与肿瘤微环境中各种细胞间的相互影响阐述其在GBM中的作用,并且从靶向治疗的角度探讨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以胶质母细胞瘤(GBM)为代表的实体瘤治疗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该文简要回顾了GBM的治疗现状、CART的治疗原理及有效靶点,并分析其疗效不显著的各种原因,总结目前有希望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5.
癫痫是一种以具有持久的致痫倾向和相应的神经生物、认知、社会心理等方面改变为特征的脑部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药物干预癫痫的新靶点。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离子通道、递质转运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等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对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病理机制复杂,神经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在自闭症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和内稳态不可缺少的协调者。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胎儿及发育早期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修剪和免疫反应异常的病理改变,可能参与ASD的发病过程。本文重点从小胶质细胞参与自闭症的突触修剪、神经免疫相关文献作一综述,探讨小胶质细胞参与AS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2012年在小鼠中首次发现了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类淋巴系统,并在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中得到进一步证实。类淋巴系统是依赖于水通道蛋白4的液体运输系统,分布于全脑,具有清除功能,其功能会受动脉搏动、睡眠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对类淋巴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索。文内介绍类淋巴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关影响因素,回顾类淋巴系统在阿尔茨海默病、创伤性脑损伤、脑卒中、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类淋巴系统在基础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药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内接诊的80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遵循药物差异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38例,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和观察组(42例,联合开展地塞米松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疗效、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缩短(P<0.05);住院时间也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炎症因子各指标水平较低(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提升了临床疗效,缩短了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降低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了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脑膜淋巴管系统的发现更新了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淋巴引流和免疫应答的传统认知。文章对脑膜淋巴管系统的解剖、生长发育、衰老和生理功能以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多发性硬化(MS)和CNS感染性疾病等多种神经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理解脑膜淋巴管系统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开发靶向脑膜淋巴管系统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危险因素及其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该院神经内科接受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为样本,入院后采集基本资料并完善相关检查,根据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CMB组(176例)和非CMB组(124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治疗1年内再发梗死、脑出血和病死率,分析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CMB对抗血小板单药治疗的影响。结果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和脑白质疏松为CMB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CMB组和非CMB组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率分别为14.20%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脑出血率分别为9.18%、10.64%和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CMB患者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再发脑梗死、脑出血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高血压、肥胖、脑卒中病史、ACI及脑白质疏松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合并CMB的危险因素。CMB可导致抗血小板单药治疗期间脑出血风险增加,重度CMB者更甚。  相似文献   

11.
Drainage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through the olfactory nerves into the nasal lymphatics has been suggested repeatedly. To investigate precisely the morphology of this pathway, India ink was injected into the subarachnoidal space of the rat brain, and samples including the olfactory bulbs, olfactory tracts and the nasal mucosa were observ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Under the dissecting microscope, ink particles were found withi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nd along the olfactory nerves. At the nasal mucosa, a lymphatic network stained in black was identified near the olfactory nerves, which finally emptied into the superficial and deep cervical lymph nodes. Light microscopically, ink particles were found in the subarachnoid space, partially distributed around the olfactory nerves and within the lymphatic vessels. By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subarachnoid space often formed a pocket-like space in the entrance of the fila olfactoria. The olfactory nerves were partially surrounded by ink particles within the space between perineurial cells and epineurial fibroblasts. At the nasal mucosa, the lymphatics were frequently located close to the nerv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drains from the subarachnoid space along the olfactory nerves to the nasal lymphatics, which in turn, empties into the cervical lymph nodes. This anatomical communication, thus, allow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o connect with the lymphatic system. The presence of this rout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vement of antigens from the subarachnoidal space to the extracranial lymphatic vessels, resulting in inducement of an immune response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在形态学上证实兔颅底蛛网膜下腔经嗅觉通路与颈部淋巴系统相通,脑脊液经此途径回流到淋巴系统.方法 采用在兔枕大池内注射Microfil 的方法,在大体和光镜下观察灌注物质的分布.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见Microfil 在枕大池、矢状窦、嗅球、筛板区域聚集分布,穿过筛板,使嗅黏膜淋巴管明显染色呈黄色,并经鼻咽部淋巴管回流到双侧颈浅和颈深淋巴管;光镜下见Microfil 沿嗅神经走行,广泛分布在嗅黏膜的淋巴管内.结论 在脑脊液与颈部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有经颅底-筛板-嗅黏膜的嗅觉通路的解剖回流途径,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循环的调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