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行家庭前庭康复训练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共计64例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进行复位治疗,复位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联合护士指导进行家庭自主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眩晕残障程度量表(DH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有效率、复发率、康复训练的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SI、DHI、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总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及满意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指导进行家庭自主前庭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眩晕程度,提高平衡能力,同时降低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Brandt-Daroff习服法,以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BPPV复位成功患者,将其中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患者75例随机分3个组,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法)和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每组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0.05),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联合组DHI评分低于训练组及对照组(P 均<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联合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 均<0.001),训练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能显著减轻BPPV成功耳石复位后残余的头晕症状,单用Brandt-Daroff习服法和常规内科药物倍他司汀有相似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后遗头晕的疗效。 方法 选择BPPV患者耳石成功复位治疗眼震消失3 d仍后遗头晕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前庭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BBS评分、VSI评分及DHI量表评分。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2.09%)(P<0.05)。观察组治疗前BBS评分为7.39±1.24,治疗后为49.81±4.56;对照组治疗前BBS评分为7.61±1.27,治疗后为39.62±3.21,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VSI评分为32.78±2.41,治疗后为24.87±3.28;对照组治疗前VSI评分为32.54±2.39,治疗后为28.46±2.80,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DHI量表总分为76.44±6.57,治疗后为30.81±3.24;对照组治疗前DHI量表总分为76.36±5.82,治疗后为42.36±4.67,观察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BPPV患者后遗头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认知行为治疗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4例确诊为BPPV且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提示有显著临床精神性症状的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手法复位+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对照组(手法复位+药物治疗),每组12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分别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焦虑抑郁量表(HADS)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DHI躯体评分无显著差异(2.00±1.48比2.50±1.5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DHI情感评分(3.50±1.93比6.00±3.52)、DHI功能评分(6.67±2.74比10.33±3.89)、HADS评分(7.17±1.99比10.58±4.50)及VAS评分(0.58±0.67比1.25±0.87)之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BPPV患者的情感及功能症状,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在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单耳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完善纯音测听、前庭功能检查(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head impulsive test,VHIT)、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听力曲线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同时研究组进行前庭康复治疗,通过DHI量表评估眩晕改善情况。结果 52例突发性聋伴眩晕,34.62%为轻中度听力下降,65.38%为重度及极重度听力下降;71.15%患者有半规管功能减弱;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t 研究组=18.42,t 对照组=11.55,P 均<0.05);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2周时比较(t 研究组=6.34,t 对照组=6.76,P 均<0.05)。两组间治疗2周时比较(t =6.07,P <0.05)和两组间治疗4周时比较(t =12.14,P <0.05)DHI评分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听力损失以重度及极重度为主;前庭功能可表现为正常或减退;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眩晕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短期针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residual dizziness,RD)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手法复位成功后存在RD症状的BPPV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予短期针刺治疗,主穴为晕听区、平衡区等。常规针刺,留针30 min,1次/d,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仅予以随访观察。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周对两组患者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中文版及视觉模拟尺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治疗后第1周,除对照组中DHI情绪评分项目外,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第4周,针刺组和对照组治疗后DHI各项评分、总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降低(P<0.05);治疗后第1周,治疗组的DHI情绪、DHI功能评分、总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周,治疗组的DHI功能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短期中医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病程是否会影响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 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28例原发性PC BPPV,其中男155例,女273例;年龄16~89岁,中位年龄53岁;病程0.5 d至7年,中位病程7 d。按照1周、1个月、半年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短期组、中期组、中长期组及长期组。并经Epley或李氏复位法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治疗3 d及治疗1周的疗效,并统计复位治疗的有效率。结果通过手法复位,4组患者治疗后3 d有效率分别为:94.55%(208/220)、90.80%(132/147)、86.27%(44/51)、90.00%(9/10);治疗1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7.73%(215/220)、97.28%(143/147)、96.08%(49/51)、100%(10/10);两个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的病程或自愈性并不会引起手法复位的短期疗效,BPPV的自愈性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耳石症眩晕患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严格纳入排标准,选择80例耳石症眩晕患者(病例收集时间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随机数字表下做分组处理,组别记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应用耳石复位仪治疗,后者实施手法复位治疗,每组均40例;评估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健康调查问卷)并展开组间对比。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呈下降趋势,生活质量即SF-36评分呈升高趋势,且观察组更显著(P<0.05)。结论 耳石症眩晕患者实行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促使患者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且治疗安全性有保障。  相似文献   

9.
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治疗眩晕疾病,探讨建立眩晕疾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158例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两个阶段个体化综合治疗.根据疾病种类,第一阶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药物、手术或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方法;经治疗后疗效不满意的患者在第二阶段进行前庭功能代偿状态和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缺陷模式评价,据此制订治疗方案,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和前庭康复训练作为治疗方法,并根据治疗反应进一步修订综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方法包括:前庭症状指数(VSI)、平衡功能(计时平衡试验及海绵垫姿势描记)、眩晕障碍量表(DHI).结果:①VSI结果表明,除头痛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5种症状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计时平衡试验及海绵垫姿势描记结果均表明治疗前后姿势稳定性提高(均P<0.01);③DHI结果表明,治疗后总DHI平均得分提高了15.97分,治疗前后总DHI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HI 3个方面的治疗前后得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④本组所有患者整体有效率为91.14%.结论:在眩晕疾病治疗中,应针对眩晕疾病病因、前庭中枢代偿状态、感觉整合缺陷类型,制定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综合应用药物、手术及康复训练等手段治疗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CRP)治疗前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QOL)的变化。方法:采用中文版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汉化英文版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对86例施行CRP的BPPV患者(治疗组)和12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QOL的调查与评估,并将2组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通过SF-36和DHI评估显示,BPPV患者治疗前SF-36的维度计分均低于对照组,DHI各条目计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PPV患者治疗后3个月SF-36和DHI量表得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P可明显改善BPPV患者的QOL;SF-36和汉化DHI量表能有效评估BPPV患者的QOL。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文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的鼻炎(萎缩性鼻炎除外)分类和诊疗的专家共识,其中在治疗方面重点关注了鼻腔局部用药的临床应用,旨在进一步规范鼻炎尤其是慢性鼻炎的诊疗,明确鼻腔局部用药如鼻用糖皮质激素、鼻用抗组胺药和鼻腔盐水盥洗等在鼻炎治疗中的临床地位及注意事项,以便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提高鼻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眼震是眩晕疾病的常见体征,识别眼震性质可提供眩晕疾病的重要诊断线索。眼震大致可分类为生理性眼震和病理性眼震。根据常见疾病来源和发生机制,病理性眼震可大致分为3类:耳源性眼震、眼源性眼震及中枢源性眼震。本文重点讨论这3类病理性眼震及其性质特征对识别眩晕疾病来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收型痉挛性发音障碍(SD)患者的动态喉镜下表现、嗓音学特点以及病因,并与正常人对比分析,为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61例内收型SD患者的嗓音参数以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嗓音参数,对比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51例为女性患者;61例患者中35例(57.4%)患者的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的分值>7;有明显心理因素或心理创伤的患者7例(11.5%)。患者发音时存在一些颈部及全身肌肉过度紧张的表现,动态喉镜下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双侧声带紧张并过度内收、喉部震颤,部分患者可见声门上结构向中间挤压靠拢。嗓音测试时所有患者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紧张性发音,基频(F0)及响度瞬间起伏,语音颤抖、嗓音挤卡、失去韵律,42例(68.9%)患者出现嗓音中断:患者读一段话的嗓音平均中断次数(1.9±2.0)次显著高于正常人(0.0±0.0)次(P<0.01);所有患者读一段话的朗读时间均值(21.5±4.8)s较常对照组的朗读时间均值(16.2±3.7)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振幅微扰(shimmer)均值及基频微扰(jitter)均值为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患者的嗓音障碍指数(DSI)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5);患者的最长发音时间(MP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结论内收型SD患者大部分为女性,患者动态喉镜下会有一些特征性表现,患者的音质、音韵和流畅性较正常人有一定改变;患者的shimmer、jitter、DSI、MPT较正常人有显著差异。该疾病可能与胃酸反流有一定关系,少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脊索瘤是一种罕见的来源于脊索胚胎残余组织的肿瘤,其中颅底脊索瘤约占1/3。颅底脊索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高度相关。因为大部分肿瘤位于颅底腹侧面的硬膜外,适用于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对脑组织的损伤很小。放疗是颅底脊索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术后残留肿瘤放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脊索瘤化疗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传统化疗药物对于脊索瘤的疗效较差,有待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药物。随着综合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颅底脊索瘤的治疗效果将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儿童嗓音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导致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变,为儿童嗓音保健及嗓音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7月在吉林市中心医院喉科就诊的来自于15个社区、主诉为声音嘶哑的儿童1285名,应用间接喉镜进行检查,其中声门区不能完全暴露者235例,不能配合者351例,均在表麻下经鼻腔电子喉镜检查。对其发病特点、嗓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儿童声音嘶哑最常见的病因是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占66.61%,其中包括声带小结、声带息肉等,过度用嗓是造成儿童嗓音疾病的主要原因。结论积极开展社区儿童用嗓保健,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耳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1年至今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例中耳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2000~2018年发表的相关中文文献中报道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本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其次为外耳道肿物、耳鸣。27例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患者15例,常见相关标志物有突触素、嗜铬蛋白、细胞角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波形蛋白等;27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5个月,复发7例。结论中耳类癌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易于漏诊和误诊的中耳肿瘤。在临床工作中,当发现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的中耳肿物患者时,应考虑行术前穿刺活检或术中冰冻,根据肿物性质确定手术方案,使手术方法更加合理,从而改善预后。尽管中耳类癌患者预后尚好,但容易远期复发,须进行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强活性的内源性磷脂介质,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受到炎症刺激后释放,在多种炎症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机制研究中发现,PAF作为潜在的相关炎症介质,可以通过影响炎性细胞的趋化作用,改变鼻腔黏膜血管通透性及气道反应性并影响腺体的分泌,从而对AR一些症状的产生起着较关键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使用PAF抑制剂是干预AR症状的一个有效方法,但是国内关于PAF抑制剂在AR中的应用研究相对甚少。本文就近年来血PAF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对七氟醚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效果以及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和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2月于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采用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对照组53例,采用瑞芬太尼进行诱导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麻醉恢复室时间等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插管时、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血氧饱和度(saturation of blood oxygen,SpO2),比较两组患儿Aono’s评分、小儿麻醉后苏醒期躁动评分(pa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和术后疼痛评分(children and infants postoperative pain scale, CHIPPS),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8.2±2.7)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15.7±32.4)s和出麻醉恢复室时间(28.4±6.3)min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HR和M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Aono’s评分、PAED评分和CHIPP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麻醉能够提高小儿麻醉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减轻患儿苏醒期躁动,降低不良反应反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microRNA表达谱芯片技术,选取临床明确诊断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及变应性鼻炎罹患哮喘(asthma, AS)患者相应血浆,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罹患哮喘后血浆microRNA的差异性表达。方法选取AR及AR+AS各3例,使用miRCURY LNATM芯片,筛选出两组患者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靶基因。结果与AR组相比较,AR+AS组差异表达的microRNA共有9个,其中表达下调的有4个,表达上调的有5个。靶基因预测显示,以黏附连接、Wnt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靶基因的差异表达最为显著。结论通过microRNA芯片发现的相关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有可能成为AR患者罹患AS的易感性生物标志物及临床可能的治疗靶点,但是尚需要进一步靶基因验证及功能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