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性骨病     
徐启河  刘平 《中级医刊》1993,28(2):10-11
  相似文献   

2.
欧三桃  熊琳 《西部医学》2022,34(2):157-160+167
肾性骨病(ROD)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精准诊断及评估肾性骨病仍然是肾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肾性骨病的诊断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新型的核素骨显像技术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肾性骨病的诊断现状及最新进展做一述评,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提高临床上诊断肾性骨病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RBD)患者的证候特点,观察补肾活血法对其中医证候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量表对165例RBD患者中医症状进行横断面调查,对症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出RBD类证候群,采用区组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84例)和对照组(81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中药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颗粒剂。疗程和追访期各3个月。结果分析症状变量后归纳出5个证候因子:肝肾阴虚证,浊毒内蕴证,肾阳虚衰证,水湿内停证,瘀血阻络证。与对照组比较,追访结束时中药组各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肝肾阴虚证(P<0.05)、水湿内停证(P<0.01)2组有显著性差异。综合时间与干预因素影响后分析,浊毒内蕴证(P<0.05)、肝肾阴虚证(P<0.01)、肾阳虚衰证(P<0.01)2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肾性骨病患者主要证候表现为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肾阳虚衰、水湿内停、瘀血阻络5个基本证型,补肾活血法能够有效改善上述证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肾性骨病(ROD)的疗效。方法采用区组随机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观察病例分为补肾活血组(30例)和单纯治疗组(30例)。补肾活血组给予补肾活血中药颗粒剂+综合治疗方案,单纯治疗组给予单纯综合治疗方案。服药观察周期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每组病例血甲状旁腺激素(PTH)、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并采用积分方法评价中医证候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补肾活血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单纯治疗组;补肾活血组全段PTH、BAP均明显下降,而单纯治疗组未见明显改善。结论补肾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ROD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ROD患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状态,有效改善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冬夏季节肾性骨病患者的肾功能及相应的生化指标的变化来探讨“肾主骨”及“肾应冬”的内涵。方法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检测冬夏季节他们的肾功能指标、生化指标、血常规等,加以对比。结果肌酐(CREA)、尿素氮(BUN)与甲状旁腺素(PTH)明显高于正常值,呈现冬高夏低的季节性变化趋势。BUN冬夏季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红蛋白(Hb)冬夏季节均低于正常值。血磷(P)值高于正常值,但冬夏季节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功能等各项指标的季节性变化,对临床肾与骨相关性疾病因时制宜的预防和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儿肾性骨病4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肾性骨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脏病(CKD),尤其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常存在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称之为肾性骨营养不良或肾性骨病(ROD),并将其骨骼损害按骨组织形态改变分为高转化性骨病、低转化性骨病(包括骨软化症及骨再生不良)和混合性骨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代谢及骨密度(T)监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已达3年以上肾性骨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已达3年以上肾性骨病患者84例,根据最终选取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45),两组均给予肾性骨病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1个月、3个月时复查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治疗3个月之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钙、血磷、PTH值;观察组治疗1个月内,每2周检测一次血钙与血磷;治疗第2、3个月内,每个月检测一次血钙与血磷,期间至少检测一次PTH;治疗3个月后,每6周检测一次血钙与血磷,每3个月检测一次PTH.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血钙、血磷、PTH及腰椎骨密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12个月患者血磷水平为(1.82±0.9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8±0.7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患者PTH分别为(214.08±49.12)pg/mL、(215.10±44.32)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240.89±50.18)pg/mL和(286.81±47.1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患者腰椎T值分别为(-1.13±0.33)和(-1.14±0.32),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的(-1.41±0.35)和(-1.7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钙、血磷及PTH与腰椎T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3年以上肾性骨病患者在严密的骨代谢及骨密度监测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及剂量,能有效缓解钙磷代谢紊乱,控制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对肾性骨病病情控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志敏 《中外医疗》2011,30(11):32+34-32,3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相关肾性骨病特征、预防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76例血液透析发生肾性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式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76例患者表现不同程度的β2-微球蛋白(β2-MG)增高、高磷低钙、代谢性酸中毒,骨关节病变等异常。常规透析(HD)治疗后β2-MG无明显变化(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HFD)治疗后β2-MG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有效控制饮食,合理使用药物,充分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钙磷代谢紊乱,充分清除PTH、β2-MG等尿毒症毒物,可延缓肾性骨病的发生,提高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贾金康 《浙江医学》1999,21(6):381-382
我国传统医学中有“肾主骨”的理论。刘士豪等在本世纪40年代探讨了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与骨病的关系,并首先在国际上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症(肾性骨病)。随着本世纪后叶透析等肾替代治疗的发展,尿毒症患者生存寿命得到极大延长,肾性骨病成为接受肾替代治疗的一个主要病种,因其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得以深入研究,各种治疗方法在不断探索。以下就肾性骨病发病机制及建立在对发病机制深入了解基础上采用的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6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肾性骨病患者多部位的 X 线及CT检查资料.结果 骨质疏松68例,骨质软化31例,骨质硬化42例,骨吸收53例,纤维囊性骨炎20例,转移性钙化45例.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继发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以作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肾性骨病发病机制与病理类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邱维强 《医学综述》2000,6(5):203-204
<正>肾脏是参与机体骨代谢的重要器官之一。肾性骨病(ROD)系指发生于慢性肾衰(CRF)的骨代谢性疾病,以骨质疏松、骨软化、骨性佝偻病、纤维性骨炎、骨硬化、软组织钙化、骨滑脱、骨畸形。骨再生障碍和病理性骨折为临床特征。其可发生在肾脏病变的任何阶段,尿毒症患者100%有ROD存在。早在1883年Lucas首先描述了伴有蛋白尿的成人佝偻病,1940~1960年间,临床治疗措施的改进,CRF患者生命的延长,从而加深了对ROD的认识;随着透析及肾移植的迅速发展,ROD已成为接受替代性治疗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就ROD发病机制与病理类型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骨钙素检查在肾性骨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慢性肾衰时,特别是长期血液透析(血透)病人肾性骨病发生率很高,以往以症状、Ca、P、PTH测定来诊断,但PTH受多种因素影响,血清骨钙素(BGP)的发现为诊断肾性骨病提供一个新指标。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54例肾衰病人分2组,一组为血透30例,另一组为非血透24例,其中慢性肾炎30例,糖尿病肾病18例,尿酸肾病4例,紫癜肾2例。年龄15~63岁,平均(335±145)岁。男31例,女23例。病人血透时间5个月~7年,非血透病人治疗2个月~46年,应用保肾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性骨病的发病机制及X线表现。方法:对38例有骨骼改变的慢性肾衰患者的右前臂尺桡骨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尺桡骨X线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骨吸收和骨硬化。结论:骨吸收是肾性骨病继发甲旁亢的重要X线征象,对诊断肾性骨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家芳 《吉林医学》2011,(21):4458-4458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标准。方法:收集整理7年来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肾性骨病1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病因,临床表现并分析其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诊断特征,并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结果:骨骼变形10例,骨质疏松14例,骨质硬化6例,病理性骨折3例,软组织钙化3例,骨囊状透光区4例,假骨折线8例,长骨干骺端的改变7例。结论:肾性骨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显著的特征,认真分析患者X线检查的结果,并且结合临床,与相关的疾病相鉴别,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6.
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丽花  李洪 《医学综述》2008,14(4):578-581
所有的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即慢性肾衰竭(CRF),均引起内环境紊乱、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血液净化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有效纠正CRF所致的钙磷紊乱、骨代谢紊乱、维生素D3缺乏,也不能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不能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其发病机制、病因、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等研究状况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肾性骨病的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性骨病(ROD)又称为肾陛骨营养不良,是肾功能障碍引起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和内分泌功能异常在骨结构上的反映。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肾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此病发病率也较以前提高。本文收集了我院2005—2009年经过确诊的肾陛骨病17例,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王继伟  李明子  赵阳 《吉林医学》2009,30(19):2354-2355
随着肾衰竭患者增多,透析年龄的低龄化,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肾性骨病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心血管系统的钙化是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目的是了解我院腹膜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发病情况和诊治现状。  相似文献   

19.
骨密度测定与肾性骨病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导致肾性骨病(renal bone disease,RBD)在CRF早期即可出现,发病率极高,因临床症状不多,早期诊断有一定难度.目前检查方法较少,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本文对自1996年以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2例CRF患者进行骨密度测定,并对检查结果与CRF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骨密度测定对RBD诊断可提供有意义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肾性骨营养不良又称为肾性骨病,是指肾功能障碍引起的骨骼病变。肾小球功能衰竭所致的骨病称为肾小球性骨病,肾小管功能障碍引起者称为肾小管性骨病。本文总结了多年临床工作中收集到的15例经过确诊的肾性骨病,从X线表现进行分析,以提对高本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