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 sTBI)术后患者预见性使用利多卡因气道给药后吸痰对颅内压( ICP)、高原波Lundberg-A波和B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影响。方法50例行ICP监测和人工气道开放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在吸痰前ICP≥20 mm Hg,则预见性使用利多卡因气道麻醉,ICP<20 mm Hg时与对照组一样均行常规吸痰。记录术后5 d吸痰前后每天4个时点ICP变化、Lundberg-A和B波发生频次及其吸痰前后ICP变化和7 d内VAP发生率。结果两组常规吸痰ICP均升高。治疗组预见性气道局麻后吸痰,Lundberg-A波频次低,峰值低,VAP发生率26.09%;对照组Lundberg-A波频次高,峰值高,VAP发生率29.17%;未证实气道麻醉吸痰与否和Lundberg-B波形成有关。结论预见性利多卡因气道给药后吸痰,能提高sTBI患者术后Lundberg-A波发生阈值,降低频次及峰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按需吸痰的改良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设分为对照组,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护理,观察组依据按需吸痰指征行改良吸痰护理,干预1周后,比较2组患者血气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动脉氧分压(PaO 2)和氧合指数(OI)]及气管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2组护理后血气指标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PaCO 2低于对照组,PaO 2、OI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气管黏膜损伤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治疗按需吸痰的改良效果良好,可更好地维持呼吸功能,减少气道黏膜损伤,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孙金凤  曹海燕  李志平   《护理与康复》2016,15(12):1158-1160
目的观察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预防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将286例重度颅脑损伤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41例和观察组145例,对照组行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采用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进行气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护理效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ICU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气道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ICU住院天数也短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吸痰联合振动排痰能有效减少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法时不同吸痰深度对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同期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各20例,A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浅吸痰,B组行密闭式吸痰配合深吸痰,C组接受密闭式吸痰配合改良吸痰法.结果 A组VAP发生率为50%,显著高于B组25%、C组20%,P<0.05;B组患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5.15±1.35)d与A组患VAP的时间比较,P<0.05;C组发生VAP的时间为行机械通气后(8.20±2.26)d,与A、B组发生VAP的时间比较,P<0.05;各组发生VAP患者中,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值于插管后第5天开始A、B组明显高于C组,至第7天C组分值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密闭式吸痰法配合改良可以减少VAP的发生,且使发生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预防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brain injury,SBI)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e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解放军第102医院收治的155例SB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叩背排痰法,研究组采用振动排痰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随访的起点事件是应用呼吸机,终点事件为出现VAP,截止时间是拔管后48h或死亡。无VAP生存率估算应用Kaplan-Meier法,组间生存曲线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研究组有12例患者发生VAP,发生中位时间为9.25(4.5~16)d;对照组有21例患者发生VAP,发生中位时间为7.5(2~13)d。两组之间无VAP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2,P=0.030)。结论振动排痰能够预防SBI患者发生VAP,有助于改善SBI患者的预后,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最佳的吸痰体位,以提高患者的吸痰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2月1日接受治疗的198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三组,A组67例(采用仰卧位)、B组65例(采用半侧卧位)、C组66例(采用侧卧位),比较三组吸痰后的生理指标、吸痰耐受性、吸痰评分、24 h吸痰次数及痰液阳性率。结果: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5、7天吸痰耐受性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第1、5、7天吸痰评分和24 h吸痰次数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第5、7天痰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头抬高15°~30°同时采用半侧卧位的吸痰体位可以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心率,提高患者的吸痰耐受性与吸痰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的吸痰程序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72例接受经口无套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88例与对照组84例,实验组采用先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鼻腔后,再使用密闭吸痰系统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程序,对照组采用先使用密闭吸痰系统吸气管内后,再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鼻腔分泌物的吸痰程序。结果实验组VAP的发生率为9.09%,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先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吸口鼻腔后,再使用密闭吸痰系统吸气管内分泌物的吸痰程序,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改良吸痰法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建敏 《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2):901-902
目的探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吸痰方法。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吸痰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的吸痰方法,即从吸痰体位、润滑程度、插管方法等方面加以改进。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改良吸痰方法有助于提高吸痰效果,减轻患者呼吸道损伤,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并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的患者80例,按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开放式吸痰和闭合式吸痰两组,每组各40人。监测吸痰前后患者颅内压、心率、痰鸣音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开放式吸痰组颅内压升高幅度大于闭合式吸痰组(P0.05),开放式吸痰组比闭合式吸痰组更易发生低氧血症(P0.05),而患者的痰鸣音及心率影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密闭式吸痰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吸痰方式、压力、时间、次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放式和密闭式2种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分别于每次吸痰前、后5min记录颅内压。结果吸痰后2组颅内压水平均有所升高,但开放式吸痰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2组吸痰有效率相近(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对颅内压影响较小,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吸痰方法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性(VAP)的影响,探讨更好的吸痰方法。方法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对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用于某医院住院新生儿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吸痰的效果及其影响。结果 62例密闭式吸痰的患儿中,有14例发生了VAP,感染率为22.58%。59例开放式吸痰的患儿中,有29例发生了VAP,感染率为49.15%。两组患儿的VAP发生率均随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密闭式吸痰操作过程中,Sp O2下降发生率6.45%,呼吸道损伤发生率9.68%。开放式吸痰过程中,Sp O2下降发生率22.03%,呼吸道损伤发生率35.60%。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可降低呼吸道损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 3种吸痰方式,分析3组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间隔时间和频率;分析机械通气7d内的VAP发生率.结果 A组对ICP影响最小,吸痰间隔最短,吸痰频率最高,VAP发生率60.0%.B组在吸痰瞬间ICP升高,但平均ICP高峰<20mmHg(1 mmHg=0.133kPa),并在2min内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较长,吸痰频率较低,VAP发生率为26.3%.C组在吸痰瞬间ICP最高,达(22.63±4.02) mmHg,需5min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最长,吸痰频率最低,VAP发生率为21.1%.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改良深部吸痰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取不同的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先采取声门下吸痰,然后再更换吸痰管,行气管插管内吸痰,对照组34例仍采取以往先行气管插管内吸痰,然后再行口腔内吸痰的方式,分析两组患者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行机械通气治疗5d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机械通气吸痰过程中,先采取声门下吸痰,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帆  管玉海张庆 《护理研究》2004,18(12):2106-2107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时间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1CP)的影响?[方法]将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3组,观察在吸痰压力为20kPa,吸痰时间分别为5s、10s、20s时颅内压的变化。[结果]在相同压力下进行吸痰,吸痰时间5s和10s对颅内压影响作用相似,20s则可引起颅内压过度升高。5s与10s吸痰有效率相似。[结论]在20kPa压力下最佳吸痰时间为10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内吸痰方式对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 ICU)收治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种气管内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结果吸痰后,观察组患者的下呼吸道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吸痰过程中,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方式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方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法与开放式吸痰(OSS)法对新生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5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行气管插管患儿52例,采用便利取样随机分为CSS组22例和OSS组30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VAP发生例数和呼吸道医院感染的菌群情况。结果两组患儿VAP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全部为泛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对新生儿来说,采用不同的吸痰方法不是VAP发生的主要因素,也没有增加泛耐药菌的定植。但无论采用哪种吸痰方式,规范的操作和导管护理都是重要的措施,是防止新生儿VAP发生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9.
密闭式吸痰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CSS)与开放式吸痰(OSS)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最佳吸痰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经口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儿100例,随机分为CSS组(实验组)和OSS组(对照组)各5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菌群情况等。结果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VAP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儿呼吸道内培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偶有真菌;OSS组的菌株种类杂、数量多。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在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有效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指患者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发生的医院获得性肺炎[1].气管插管抑制咳嗽反射并破坏呼吸道正常的黏液纤毛运动,导致痰液潴留,而痰液又是细菌滋长的媒介,从而增加了患者VAP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