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研究认为免疫调节紊乱在多因素致病过程中是关键的发病因素,而肠道菌群可能是导致这种免疫紊乱的重要诱发因素.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肠外肠内高营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徽  秦谊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547-354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9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资料,其中,45例给予EN/PN支持治疗4周.结果:EN/PN支持治疗后临床痊愈15例(33.3%),好转23例(51.1%),无效7例(15.3%),总有效率84.4%.EN/PN支持治疗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浓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EN及PN作为一类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疗法,可显著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病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肠上皮Metrnl对葡聚糖硫酸钠盐(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调节机制的影响。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的DSS(3%和1%)对C57 小鼠进行造模,确定实验条件。给予肠上皮Metrnl特异性敲除小鼠(Metrnl(-/-))及其对照小鼠(Metrnl(+/+))3%DSS造模5 d,观察模型小鼠的生存时间、体重、疾病评分(DAI)、结肠长度以及结肠组织切片病理学变化等指标。使用16S核糖体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组成。结果 与1%DSS相比,3% DSS可显著缩短C57小鼠的生存时间(P<0.05),降低体重(P<0.05),增加DAI评分(P<0.05),缩短结肠长度(P<0.05),增加病理学评分(P<0.05)。给予3%DSS造模5 d后,与对照组Metrnl(+/+)小鼠相比,Metrnl(-/-)小鼠体重下降更多(P<0.05),DAI评分更高(P<0.05),结肠长度更短(P<0.05)以及病理学评分更高(P<0.05)。检测16S核糖体RNA结果显示,Metrnl(-/-)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显著降低,而厚壁菌(Firmicutes)显著升高。结论 Metrnl对3%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Metrnl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枯芩、条芩提取物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5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枯芩组、条芩组和美莎拉嗪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高度白酒灌胃+5%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诱导法,建立湿热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枯芩组、条芩组给药剂量均为5.25 g·kg-1·d-1,美沙拉嗪组给药剂量为0.266 g·kg-1·d-1,正常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给药结束后,收集大鼠无菌粪便,解剖取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进行匀浆,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炎症因子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黏蛋白2(MUC2)、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表达水平;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  相似文献   

5.
陈静  吴军 《安徽医药》2020,41(12):1454-1457
目的 探讨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营养不良患者中应用肠内营养(EN)对其治疗期免疫功能及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9年12月淮南朝阳医院收治的121例活动期且伴有营养不良的UC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营养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EN,n=82)及对照组[全肠外营养(TPN),n=39]。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内营养、免疫水平差异,以及出院后1周生存质量的不同。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营养、免疫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清蛋白、前清蛋白,IgA、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C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出院后1周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IBDQ)及普适性简明健康调查问卷量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能有效改善活动期UC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炎症,是目前难治性疾病之一。代谢组学和微生物分析技术在UC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增多。本文着重综述UC中机体氨基酸、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相关物质的异常变化,肠道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细菌的改变以及短链脂肪酸、色氨酸和肠道菌群的共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综述为深入探讨基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主要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提供基础,为探讨UC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在中草药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情迁延难愈,且易反复发作,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UC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短链脂肪酸和色氨酸等代谢,与免疫系统以及肠黏膜屏障等的相互作用均影响UC的发生和发展.中草药活性成分、单味中草药及...  相似文献   

8.
周淑萍  盛晓曼  蒋灿灿 《河北医药》2023,(16):2479-2481+248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发病特点,对比UC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的差异性。方法 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12月入组的50例UC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等临床资料。收集粪便样本,提取粪便DNA,行基因扩增与测序,经宏基因组分析技术对不同样本的菌群差异性分析。结果 临床资料显示,有80%的患者为慢性复发型,并且绝大多数处于活动期(占比84%),而病变范围与疾病的严重度密切相关。菌落差异性分析显示,相较于健康参与者,UC组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其中变形菌门占比增加,厚壁菌门丰度减少,尤其是变形菌门中的大肠杆菌属较正常对照差异明显(P<0.05)。结论 UC患者病变以活动期、慢性复发型多见,严重度与病变范围密切相关,且肠道菌群失调较明显,以变形菌门增加,厚壁菌门减少且大肠杆菌属增加为主,肠道微生物参与U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三大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和四大中文数据库(CNKI、Wan Fang、CBM、VIP),纳入中医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2月15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偏倚风险评价,数据分析采用Stata 15.1软件。结果 共纳入33个RCT,共计2 597例患者,涉及9种治疗措施,包括西药、中药口服、中药灌肠、中药口服+西药、中药灌肠+西药、中药口服+中药灌肠+西药、中药口服+针灸、中药口服+中药灌肠、西药+中药口服+针灸。数据分析显示,中药口服+针灸疗法在临床有效率、改善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埃希菌含量方面效果最佳,中药口服+中药灌肠+西药疗法在降低肠球菌的含量方面具有最佳疗效。结论 通过既有证据可知,中医疗法在有效率、改善患者肠道菌群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药口服+针灸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成为最优选择的可能性最大。此外,研究结论依然需要大量设计合理、高质量且方法适宜的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与传统肠内营养对老年骨折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MNA-SF评分为0~7分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为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组(试验组,n=28)和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给予等氮等热卡肠内营养配餐,均按照热量105 kJ·kg-1·d-1、蛋白质1.5 g·kg-1·d-1计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粉剂,对照组未给予,其余治疗相同.分别于术前1次、术后第1次和第10天排粪便时,留取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记录患者每日胃肠道不适情况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肠道菌群在不同观察时间点进行比较,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种数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在术前1次和术后第10天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次和第10天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在不同观察时间进行比较,产气荚膜梭菌的菌种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在术前1次和术后第10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比较,术后第10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菌种数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腹胀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有调整老年骨折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功能的作用,并可减少患者胃肠道不适中腹胀和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健脾化湿方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健脾化湿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其他组均自由饮用3%DSS水溶液,连续饮用7 d,建立UC小鼠动物模型;造模第1天同步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9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大便性状及便血情况。药物干预治疗9 d后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取结肠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ELISA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并通过16S rRNA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健脾化湿方给药后可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症状,降低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对UC小鼠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菌群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经健脾化湿方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菌群多样性明显提高,在门水平上主要表现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显著降低,拟杆菌门丰度增高,属水平上主要表现为Akkermansia增高和幽门螺杆菌降低。结论 ...  相似文献   

13.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人体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改变密切相关~([1])。复方蜚蠊提取物PA、PB、PC[P4]中的君药蜚蠊学名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L.),有促进组织修复、调节免疫的作用~([2-3])。本实验研究复方蜚蠊提取物对慢性UC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1材料1. 1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96只,♀♂各半,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湘) 2016-0004,饲养于大理大学动物中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生态免疫营养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模型大鼠肠屏障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MODS大鼠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普通肠内营养组、肠内生态免疫组,分别喂养不同肠内营养剂7d,后测量各组大鼠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光镜下肠黏膜绒毛高度及黏膜厚度。结果普通肠内营养组DA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高于肠内生态免疫营养组(P<0.05),普通肠内营养组肠黏膜绒毛高度及黏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低于肠内生态免疫营养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保护肠屏障,联合免疫营养和生态制剂更能有效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奥曲肽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UC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奥曲肽组62例和治疗对照组63例;另选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奥曲肽组在治疗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奥曲肽组,通过测定乳果糖和甘露醇的吸收比,比较两个组别的肠黏膜通透性,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UC患者治疗前后的乳果糖和甘露醇的吸收明显比正常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奥曲肽组患者乳果糖和甘露醇的吸收比明显低于治疗对照组(P<0.05)。两组UC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奥曲肽组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对照组(P<0.05)。结论奥曲肽对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盐酸小檗碱片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纳入UC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给予常规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试验组5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盐酸小檗碱片,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的疗效、改良Mayo评分、肠黏膜屏障功能、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白细胞介素(IL)-17、IL-6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2%vs. 76.5%,P<0.05)。治疗后,2组改良Mayo评分中的排便次数、便血、内镜发现、医师总体评价评分,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内毒素、s RAGE、IL-17、IL-6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小檗碱片联合复方谷氨酰胺治疗UC疗效确切,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对肠黏膜功能的认识已从最初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发展到对其屏障功能的关注。肠黏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屏障之一,在维护肠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防御外来抗原物质对机体的侵袭,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持机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结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干预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BBR低、中、高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阳性对照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法复制UC小鼠模型后,灌胃给药7 d。每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解剖取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TERT的含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和结肠组织病理表现明显改善,DAI评分下降;经中、高剂量BBR治疗后,UC小鼠结肠组织中LGR-5、TERT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和ZO-1的表达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BR能有效减轻UC小鼠的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肠道干细胞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稳态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