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HB合并NAFLD患者发生明显肝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0日期间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225例CHB合并NAF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损伤程度分为A组(120例,无肝损伤或轻度肝损伤)和B组(105例,中度或重度肝损伤).对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代谢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α-干扰素(α-IFN)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治疗后HBV DNA和ALT水平,HBeAg是否转阴。将140例采用α-2b IFN治疗的CHB病人,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荧光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HBV)和丁肝病毒(HDV)标志物,X^2检验分析IFN治疗CHB应答相关因素。结果应答组与无应答组间患者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ALT水平、HBeAg和是否重叠HDV感染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治疗前HBV DNA水平较低,ALT水平较高,HBeAg阳性和无重叠HDV感染的患者IFN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朱叶华 《吉林医学》2012,33(8):164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与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研究。方法:选择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00例患者中,依从性影响的各因素中,对医嘱的可执行性影响因素患者为62例,占31%;自身因素的影响为87例,占43.5%;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为51例,占25.5%。结论:总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包括正确有效的诊治和对医嘱的依从性,需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加强运动和饮食方面的指导,使社会、家庭树立对患者关怀和帮助的意识,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缓解了病情,达到较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的病理鉴别诊断。方法对7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38例酒精性肝炎(ALD)的肝穿标本的病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以汇管区及其周围炎、碎屑样坏死、桥接样坏死以及肝窦内淋巴细胞渗出常见,在酒精性肝病中少见;而在酒精性肝病中常见的肝细胞变性,如肝脂肪变性、小型肝细胞、巨大线粒体、麦氏小体,以及窦周纤维化,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均少见。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酒精性肝病的肝脏病变本质都属于变质性炎症,均有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并导致肝纤维化。但由于发病机制不同,肝内病变表现形式及程度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杨扬  蓝绍颖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5,25(4):308-309,31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疾病负担较重的一种疾病,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目前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状态缺乏有效根治措施,患者预后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病毒载量、甲状腺激素水平、甲胎蛋白含量、肝硬化失代偿、凝血酶原时间等。研究局限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文章较少。国外较频繁报道患者自我评价健康的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如MOSSF-36量表、CLDQ问卷,并广泛应用于评价患者的功能状态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但国内用以对慢性乙肝生存质量评价不多见。  相似文献   

6.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半年以上,病毒没有得到彻底清除,体内乙肝病毒潜伏或引起肝炎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可以有明确的急性乙肝演变而来;半年前有过急性黄疸型或无黄疸型肝炎发作病史,治疗或自愈不彻底,留下祸根潜伏下来,半年后,或多年后,再次发病.也因婴幼儿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当时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和完善,不能将病毒清除,病毒潜伏于肝脏,经过长期的免疫耐受期的沉寂后,大约到了青壮年期,便开始发病.首次发病很象急性肝炎,有的首次发病就巳经是肝硬化了.  相似文献   

7.
陈芬  王琼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6):583-583,588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乙肝)对人类的主要危害是慢性化导致的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为探讨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提高急性乙肝的治愈率,对130例急性乙肝病人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太原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经济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山西省太原地区住院乙肝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样本,利用问卷方式进行调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山西省太原地区乙肝患者本次住院人均疾病直接费用为(22527.18±21755.36)元,间接费用为(2250.64±2173.39)元,总费用为(24777.82±23171.55)元。年龄、户籍、职业、医疗保障和住院天数分别对各项费用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非常重,应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治能力,将乙肝抗病毒药物更多地纳入医疗保障中,以降低乙肝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袁平戈 《肝博士》2009,(5):30-31
病毒性肝炎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疾病,前者是肝炎病毒引起,后者是由人的代谢紊乱所致,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等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但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疾病之间,关系却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凯西莱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观察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168例住院慢性乙肝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18例,采用凯西莱0.2g加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1次/d,对照组50例采用还原型谷胱苷肽(阿托莫兰)1.2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点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1月,比较病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结果 两组病人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89.8%),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好转,两组病人间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应用凯西莱治疗,外源性巯基物质可以作为自由基清除剂保护肝脏细胞,改善肝脏功能,减轻乙肝病毒对肝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与e抗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轻度及中度肝损伤的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和e抗原阴性CHB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方法:对44例HBeAg阳性CHB和36例HBeAg阴性CHB进行病史询问,检测肝功能、血常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学标志和HBVDNA,并进行腹部B超检查。结果:HBeAg阳性CHB组和HBeAg阴性CHB组在性别构成比例、HBV感染阳性家族史和肝脾肿大方而差异尤显著意义(P〉0.05)。HBeAg阳性CHB组和HBeAg阴性CHB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9.23±8.246)岁和(41.53±13.146)岁(P〈0.001);HBV感染年限≥5年者分别占36.36%和63.89%(P〈0.05):HBVDNA滴度对数值平均为8.27±1.328和6.02±1.536(P〈0.01)。结论:在2组患者肝功能、血常规等临床特征一致的情况下,HBeAg阴性CHB患者有年龄偏大、感染年限较长和HBVDNA滴度较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病人肝穿病理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72例慢性HBV携带者接受快速经皮肝穿刺及病理检查,肝组织切片由病理科医师盲法进行读片,分析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与其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大部分慢性HBV携带者均有轻重不等的炎症及纤维化,轻度慢性肝炎(G1-2,S0-2)共38例,占52.78%,中度慢性肝炎(G3,S1-3)共25例,占34.72%,重度慢性肝炎(G4,S2-4)共5例,占6.94%,其中肝硬化2例。统计学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与肝脏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大部分慢性HBV携带者均有轻重不等的炎症及纤维化,对慢性HBV携带者,特别是高龄、男性患者,应予肝穿肝组织活检以判断其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以判断是否采取抗病毒治疗等措施,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免疫调节类药物进行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ALT恢复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2周以及第24周时,治疗组ALT转阴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24周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HBe Ag恢复情况与HBV-DNA检测结果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12周,HBe Ag恢复例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4周以及治疗结束时,HBe Ag转阴情况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病毒药物临床起效较快,药物用作较明显,同时对于HBV的抑制效果较干扰素治疗更为明显和有效。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不断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肝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1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 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 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拉米夫定耐药后导致病情加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6例纳入研究.记录拉米夫定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检测并记录临床耐药时的肝功能、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YMDD变异及前C区变异。按病情加重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45±13)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7±131岁(P〈0.05);肝功能衰竭组临床耐药时HBV DNA载量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2.8×10^8+4.9×10^8)拷贝/mL vs(3.1×10^6±2.9×10^6)拷贝/mL;P〈0.05];肝功能衰竭组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54.6%)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8.4%,P〈0.05)。年龄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肝硬化都是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诊断为肝硬化,临床耐药时病毒载量高,耐药后出现HBeAg/Anti—HBe血清学转换可能是拉米夫定治疗耐药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有肝硬化基础患者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应及时使用能治疗耐药变异的阿德福韦或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16.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数量居世界首位,乙型肝炎病毒(HBV)对人体危害大,CHB患者生存质量(QOL)偏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中医药发(2008)23号〕确定湖北省中医院为肝病重点研究基地,为研制防治肝病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本院制定并实施了基地重点病种研究项目。目的 了解多中心临床研究中采用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QOL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6年8月参加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湖北)重点病种的13个研究中心的CHB患者611例,入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ETV)治疗48周,并随访1年。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中医症候量表评判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以及采用慢性肝病问卷(CLDQ)、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QOL。结果 611例CHB患者中,脱落/中止50例(8.2%),共纳入561例。CHB患者治疗后腹部症状、乏力、全身症状、活动、情感功能、焦虑、CLDQ总分、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综合分(PCS)、心理综合分(MCS)、SF-36总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合并症、地区的CHB患者治疗后CLDQ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合并症、地区的CHB患者治疗后P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合并症、地区的CHB患者治疗后MC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合并症、依从性、地区的CHB患者治疗后SF-36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的年龄、病程、中医症候量表得分与CLDQ总分、PCS、MCS、SF-36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是CLDQ总分、MCS及SF-36总分的影响因素,病程、中医症候量表得分是CLDQ总分、PCS、MCS及SF-36总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不同地区CHB患者QOL存在差异,病程、中医症候量表得分与CHB患者QOL呈负相关,病程越长,中医症候量表得分越高,病情越重,QOL越低。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肝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停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复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1例纳入研究,记录治疗前病程、诊断、拉米夫定疗程,用拉米夫定前、停用时和复发后的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毒学指标及YMDD变异、前C区变异,按复发后的诊断分为肝功能衰竭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结果]肝功能衰竭组患者中位年龄38.0岁,大于慢性乙型肝炎组31.5岁(Z=3.49,P<0.01);年龄(Wald=10.13,P<0.05)和拉米夫定治疗前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Wald=7.61,P<0.05)都是停药反跳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衰竭组服拉米夫定前总胆红素异常患者20.0%(x=16.50,P<0.01),停拉米夫定后未随访者86.7%(x2=17.57,P<0.01),停拉米夫定时未出现Anti-HBe阳转者85.2%(x2=8.04,P<0.01),复发时HBV DNA载量3.0×108±4.8×108(Z=4.46,P<0.01),前C区联合YMDD变异者56.0%(x=11.69,P<0.01),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年龄大、总胆红素异常、诊断为失代偿性肝硬化,停药时未发生Anti-HBe阳转,停药后无随访,复发时HBV DNA载量超过1×108拷贝/mL、出现前C区联合YMDD变异可能是停拉米夫定后出现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雪  王正雪  张蓓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6):1048-1051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重度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术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症状的患者行影像学及痰液培养检查,按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未发生组.设计患者基线资料调查表,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乙肝合并NAFLD患者肝功能及病毒复制与脂代谢水平相关性.方法 选择乙型肝炎患者138例,分为有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A组)及慢性乙型肝炎合并NAFLD组(B组),分别有65例、73例,同时选择5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肝功能肝功能、HBV-DNA及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结果 A组较C组ALT及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及C组ALT及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C组Chemerin、内脂素、瘦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及C组Chemerin、内脂素、瘦素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emerin及瘦素与ALT、AST呈正相关(P<0.05),内脂素与AST呈正相关(P<0.05).结论 乙肝合并NAFLD患者肝功能与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共同参与了NAFLD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我国既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又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大国,结核病合并乙肝很常见。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肺结核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抗HBV治疗或优化抗结核方案均可能减少肝损伤的发生。目的 探讨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及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江西省胸科医院、南丰县人民医院、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共青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记为肝损伤组),并根据性别、年龄、来源按1∶1匹配同期于四家医院完成抗结核治疗且未出现肝损伤的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作为对照(记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将肝损伤组患者分为死亡亚组和好转亚组,分析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受教育水平、酗酒史、乙肝e抗原(HBeAg)、HBV-DNA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性护肝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88,95%CI(1.55,3.04)〕、抗结核治疗方案〔OR=5.16,95%CI(1.90,14.02)〕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230例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中好转214例,死亡16例。两亚组患者合并感染情况、肝损伤发生时血清白蛋白水平、预防性抗HBV治疗情况、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预防性抗HBV治疗〔OR=1.61,95%CI(1.13,2.28)〕、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OR=3.07,95%CI(1.45,6.49)〕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预防性抗HBV治疗、抗结核治疗方案是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伤的影响因素,而预防性抗HBV治疗、从出现消化道症状到停结核药物的间隔时间是初治肺结核并HBV携带者出现肝损伤后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