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12~16岁青少年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差异及其相关性,为临床制定具有性别差异的诊疗参考。方法:选择70例骨性Ⅱ类青少年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垂直骨面型严格匹配。用Invivo 5进行三维重建并测上气道、舌骨及牙颌软硬组织指标,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男、女性患者舌咽体积分别为[(6.68±2.71) cm 3、(5.36±1.73) cm 3, P=0.019],男、女性患者舌骨垂直距离分别为[(101.56±16.72) mm、(92.44±19.11) mm, P=0.037],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Y轴角、NP-FH、RH、PFH、AFH、FHR、OP-SN、IOB、U1-E、Sn-G均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上气道与颌骨有显著相关性,女性上气道与牙齿角度及软组织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男性舌咽体积更大,牙颌软硬组织趋向于 平面平整且上唇及颏部靠前的水平生长型。临床上制定不同性别的诊疗方案时,男性趋向于着重考虑颌骨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女性着重考虑牙性指标对上气道及舌骨的影响,旨在逐步建立反映不同性别患者特征的颌骨及牙性指标,为预判不同性别患者治疗后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的改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16—2019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60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20例。应用Dolphin11.95软件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测量颌骨形态、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ANS-PNS距(前后鼻棘点间距)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上颌越前突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大。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角)、Go-Gn(下颌体长度)呈正相关,骨性Ⅱ类下颌越后缩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越小。舌骨位置的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青少年上气道的形态指标变化情况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别,为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手术和术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7例青少年患者,按年龄分组,第1组10~13岁、第2组14~18岁。利用Mimics软件对上气道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鼻咽、腭咽、舌咽体积和长度以及上气道截面积。结果:第1组中女性的鼻咽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横截面积以及男性的腭咽体积、舌咽体积、腭咽长度、横截面积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女性鼻咽体积大于男性。第2组中各测量值与年龄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男性腭咽长度大于女性。结论:在青春发育期的早期阶段,上气道随着年龄增大的变化较明显,而在青春发育的晚期上气道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明显;青春期早期女性鼻咽比男性大、青春晚期的男性的腭咽比女性长。  相似文献   

4.
正颌手术前后舌骨位置和咽下气道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了解颌骨后退与前徙对舌骨位置及咽下气道变化的影响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数。方法 下颌前突患者23例与小颌畸形患者9例,分别行双侧矢状劈开后退或前徙下颌,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项目13项,测量数值配对t检验,并将下颌后退距离与各测量项目变化值作相关分析。结果 各测量项目显著差异的有:(1)下颌前突组,下咽腔矢状面积(PSA),舌骨垂直向变化,舌根后缘至咽后壁距离(TBPW),舌背高点至FH平面距离(DTFH),会厌谷至咽后壁距离(VPW),悬雍垂尖点至后咽壁距离(UPW),下颌颏部水平、垂直向变化(PogPTV,MeFH)。舌骨垂直向变化与下颌颏部垂直向变化显著相关。(2)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变化显著。结论 下颌前突组,(1)舌骨向下移位,舌背上抬,舌根向后移动。(2)咽腔气道空间缩小可表现为永久性,但后气道间隙接近正常人,不会发生通气阻塞,更未出现OSAS。舌骨与下颌前部垂直向变化呈负相关。(3)小颌畸形组,舌骨垂直向显著变化,舌骨因颏舌骨肌牵拉而上移。舌骨水平向无显著移位。除会厌谷前移外,舌体无显著移位,说明颌骨前徙对舌体形态没有大的影响。颌骨前徙对后气道无明显影响。从临床病例来看,小颌畸形愈重,前徙颌骨手术对周围组织结构的影响愈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对舌骨、舌体位置和咽腔间隙的影响,分析下颌后退与舌骨、舌体位置改变和咽腔间隙缩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于正颌手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颅颌面、气道及舌骨的立体模型,建立以蝶鞍中心(S)点为原点的三维坐标系。测量治疗前后咽腔各段最窄处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各段容积和咽腔总容积,同时测量颏前点、舌骨点、舌根点的三维位置,分析颏前点的变化与咽腔间隙及舌骨、舌体位置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咽腔间隙呈现整体缩窄趋势。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其中向后、向下平均移动距离分别为5.72、2.76 mm(P<0.05);舌根点向后平均移动了4.04 mm(P<0.01)。19项相关性比较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14项,其中下颌后退量与咽腔总容积改变的相关性最强(r=0.834,P<0.01)。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舌骨后下移位,舌体向后移位;下颌后退量与咽腔间隙缩窄、舌骨和舌体位置的改变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和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20名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差异。结果:上气道矢状径:女性大于男性,但除低角组PNS-Ad2、PNS-UPW、SPP-SPPW、U-MPW外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舌骨位置:男性比女性偏前下;高、均、低角组间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高角、均角、低角组舌骨位置逐渐前移。结论: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9.
男性儿童 OSAS上气道及周围结构X线头影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本文旨在对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S)患者的上气道及其周围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7例替牙期男性儿童OSAS进行了颅、面、颌、咽部形态特征研究,并与正常儿童作比较。结果替牙期男性OSAS患者颅底长度、腭平面角和下颌平面角均增大,舌体高度增加,舌骨位置下降,舌根和软腭后气道前后径减小,软腭与舌体占整个口咽腔的比例增大。结论儿童OSAS患者的颅、面、颌、咽部结构存在有别于正常儿童的异常特征。X线头影测量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评估OSAS的方法,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轻成年男性无鼾症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大小与牙颌结构的相关性。方法52例男性无鼾症的错畸形患者(年龄18~24岁,平均19岁),正畸治疗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有代表性的牙颌结构测量参数为自变量,以上气道间隙参数为因变量,进行两者间的逐步回归统计学分析。结果软腭后气道间隙(SPAS)与下颌矢向位(SNB角)、前颅底长度(S-N)、舌骨矢向位(H-C3距)呈正相关;软腭尖后气道间隙(MAS)与H-C3距、SNB角呈正相关,与下切牙倾斜度(L1-MP角)呈负相关;舌根后气道间隙(IAS)与SNB角、H-C3距、S-N距呈正相关,与L1-MP角呈负相关。结论年轻成年男性无鼾症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大小与牙颌结构及舌骨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外科治疗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小下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9例,平均年龄28.6岁(18—39岁),所有患者均经正颌外科和(或)颌骨牵引成骨治疗,手术前、后行多道睡眠监测仪监测及螺旋CT扫描,分别评价手术疗效并比较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手术后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矢状径的增加最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口咽及舌咽,喉咽变化不明显。结论正颌外科及颌骨牵引成骨是使腭咽及舌咽的矢状径增加从而有效治疗小下颌畸伴OSAH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蒙汉族正常人群气道周围结构的性别及民族差异是否存在.方法以汉族男性,汉族女性,蒙族男性,蒙族女性四组共173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头颅定位侧位X片气道及周围结构的测量分析.结果男性舌骨位置较女性偏前下,会厌位置偏下,软腭厚、舌高及舌长男性大于女性.软腭及舌的位置男性较直立.汉族下气道及最小气道男性大于女性.结论多数指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可能是男性OSAS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形态学基础.民族差异存在于部分测量项目中,有待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和颅面部生长发育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辅助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20名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的差异。结果:上气道各段矢状径男性大于女性,但除V-LPW外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舌骨位置存在性别差异,AH-SN,AH-FH男性大于女性(P<0.01),AH-C3男性大于女性(P<0.001),舌骨位置男性比女性偏前下。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水平向从高角、均角到低角组AH-O逐渐减小,AH-C3逐渐增大,舌骨位置在水平向逐渐前移。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上气道形态、舌骨位置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的旋转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矢状骨面型与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的差异。方法 对182名恒牙早期青少年按ANB角大小分为I类、Ⅱ类和Ⅲ类三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三组的年龄、性别相匹配,垂直骨面型以及腺样体情况三组间分布一致。对上气道矢状径和舌骨位置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比较三组间的差异。结果三组间鼻咽段和腭咽段矢状径无显著差异;从悬雍垂尖向下,随ANB角的增大咽腔矢状径有减小趋势,Ⅱ类患者的舌咽矢状径显著小于Ⅲ类。舌骨的垂直向位置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水平方向上,Ⅲ类、Ⅰ类、Ⅱ类舌骨位置逐渐后移,Ⅱ类和Ⅰ类比Ⅲ类显著后位。结论 以ANB角为代表与面部矢状发育与上气道鼻咽、腭咽和舌骨垂直向位置无明显关系,而对上气道下段的舌咽和舌骨的矢状位置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大小位置发育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上气道形态的特点及差异,探讨颅面形态与上气道结构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135例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75例.对每张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测量并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结果:男女各垂直骨面型组男性仅在上气道鼻咽段(PNS-Ba、PNS-R),女性仅在PNS-Ba存在组间差异(P<0.05~0.001),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腭咽、舌咽段上气道矢状径在各垂直骨面型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LPW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5~0.001).结论:矢状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者上气道矢状径存在某些差异,此可能为临床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存在性别差异及颅颌形态特征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减数矫治对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科并行全口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Ⅰ类错青少年患者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3.7±1.5)岁(12.2~15.7岁)。所有患者均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后在非最大支抗(非种植体支抗或口外弓)下内收上下颌前牙。获取患者减数矫治前后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口咽气道容积和截面积相关测量指标,生成头颅侧位截面并测量牙颌和舌骨位置相关测量指标。比较矫治前后差异,并对口咽气道容积或截面积相关指标变化量与牙颌指标、舌骨位置相关指标变化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矫治后腭咽气道容积、舌咽气道容积、口咽气道总容积和最小横截面积比矫治前分别增大632(558)、758(549)、1454(955)mm3和14(29)mm2,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口咽气道最小横截面积多位于舌咽部。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及最大前后径分别比矫治前减小(4±10)mm2和(0.4±0.8)mm,矫治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处最大侧方径的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悬雍垂尖处气道最大前后径与最大侧方径的比值[0.535(0.047)]显著小于矫治前[0.589(0.034)](P<0.05)。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变化量与下颌中切牙唇倾度变化量、UI-FHp距[上中切牙点(U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和LI-FHp距[下中切牙点(LI点)到过蝶鞍点的眶耳平面垂线(FHp)的距离]变化量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非最大支抗下减数矫治对骨性Ⅰ类错青少年口咽气道的影响总体较小,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道形态,且悬雍垂尖处气道横截面积的变化与前牙内收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猞)畸形对咽腔间隙的影响.方法 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猞)畸形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对照组40名(男性18名,女性22名),患者组治疗前1周及术后6个月拍摄锥形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患者治疗前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的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以及容积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术后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矢状径分别减小了(2 7±3.5)、(3.0±3.8)、(2.7±3.3) mm,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喉咽段冠状径缩小了(4.8±4.1) m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段最小截面积、容积及总容积也均显著小于治疗前,其中总容积减少(9991±10 352) mm3(P<0.05).患者组术后各段截面积和容积均显著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可造成咽腔缩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上气道大小的影响因素.方法 50例7至13岁儿童,男20例,女30例,上颌发育由正常至不足(SNA 79.85°±3.49°),下颌发育从正常至不同程度的发育过度(SNB 81.55°±3.71°).进行常规锥体束CT扫描,使用Dolphin软件完成41项牙、(牙合)、颌、面头影测量指标,完成上气道及其各区段的高度、截面积和体积测量.对上气道各项指标与患儿一般发育指标、头影测量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年龄是上气道重要影响因素(r=0.417,P=0.020);颌骨硬组织指标Pg-NB、Co-Gn、Ar-Go、SGo,牙性指标U1-NA、L1-MP、OB对上气道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性指标与牙性指标均对上气道大小有影响,生长发育主要通过垂直向发育影响儿童上气道大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上气道及舌骨位置无影响的假设, 并探讨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纳入31例骨性Ⅰ类错畸形的成年患者, 分为唇侧矫治器组及舌侧矫治器组。在矫治前和矫治开始约5个月时利用睡眠监测仪获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并拍摄锥形束CT分析上气道体积、最小横截面积及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舌侧组治疗前腭咽最小横截面积为(247.00±112.21) mm2, 治疗后为(209.33±93.93) mm2, 缩小(37.67±65.52) mm2 (P=0.026);舌咽最小横截面积治疗前为(252.61±101.17) mm2, 治疗后为(204.56±61.19) mm2, 缩小(48.06±58.07) mm2 (P=0.03);腭咽体积治疗前为(10.74±4.03) cm3, 治疗后为(9.87±3.45) cm3, 缩小(0.87±1.71) cm3 (P=0.046)。结论舌侧矫治器组腭咽段及舌咽段发生缩窄, 但AHI值稳定, 因此舌侧矫治器会影响气道, 但对睡眠呼吸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施行下颌升枝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后,其舌骨位置及气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6例(男性5人,女性11人)严重骨性下颌前突,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且只施行下颌SSRO术式的患者,对其正畸-正颌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施行SSRO后,气道宽度(P<0.05)、颏舌骨肌附着点间的距离(P<0.01)减小;而男性患者茎突舌骨肌附着点间的距离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单纯施行下颌骨SSRO后,气道宽度以及舌骨与下颌骨颏部间的距离明显减小,但未发现舌体和气道明显的临床症状。提示下颌施行SSRO后,舌体以及气道软组织可能存在某种生理性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