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常见正颌手术后咬合关系的维护和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临床常见的正颌手术后,如何很好的维护和调整上下牙列的咬合关系,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选择骨性Ⅰ类双颌前突行根尖下截骨后徙术、Ⅱ类下颌后缩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前徙术、Ⅲ类骨性反骀行下颌升支骨切开后退及合并上颌前徙术各6例患者,共18例患者.正颌手术后依据分类分别行3种不同的牵引模式进行咬合调整.结果 18例...  相似文献   

2.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正畸快速建立咬合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快速建立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的方法。方法:37例术前未做正畸治疗的下颌前突患者,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第2日即开始用固定矫治器快速正畸,利用带钩方丝托槽行颌间牵引建立咬合。结果:3~7个月内患者基本上建立正常的咬合关系,恢复咬合功能。结论:!下颌前突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后立即开始正畸治疗可以快速建立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骨性开15年后的骨性以及牙性变化.方法 本研究样本为10例成年骨性开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矫治.上颌采用了Le Fort I型截骨术,下颌采用了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SSO).选择患者在正畸治疗前(T1)、治疗后(T2)以及正颌手术后平均15年(T3)的头颅侧位片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正畸联合单颌或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咽腔间隙短期及长期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Ⅲ类患者54例(男28例,女26例),A组(28例)采用正畸联合下颌支矢状劈开术治疗.B组患者(26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支Le FortⅠ型加下颌矢状劈开术治疗,正畸治疗前1周(T0)、术后6个月(T1)及术后3年(T2)拍摄锥形束CT(CB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治疗前、后各段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和容积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术后6个月及3年上气道的三维变化.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各段矢状径和截面积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段、舌咽段容积及总容积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术后3年,除第一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恢复到治疗前水平(T2-TO:P>0.05,T2-T1:P<O.05)外,其余部位均有所增加但未恢复到治疗前水平.B组患者术后6个月第二、三、四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显著减少,但在术后3年大部分缩窄的部位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会造成咽腔缩窄,随着时间延长,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性下颌前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探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对于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15例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人,行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与正畸矫治联合治疗,分别在术前两周和术后半年拍摄许勒式X线片,测量BSSRO术前、术后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前、后、上间隙的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15例病例经BSSRO配合正畸治疗后均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恢复了口腔功能,改善了面部容貌;正颌术前:左侧关节前、后、上间隙均数为1.91、2.30、2.51 mm;右侧前、后、上间隙均数为2.14、2.65、2.98 mm;正颌术后:左侧关节前、后、上间隙均数为1.99、2.38、2.62 mm;右侧前、后、上间隙均数为2.14、2.66、2.60 mm。术后半年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上、前、后间隙与术前两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配合正畸治疗,能够安全有效的矫治骨性下颌前突,并且未使其出现新的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6.
焦星琦  李阳  伊彪 《口腔医学研究》2021,37(10):931-935
目的:本研究利用三维测量方法分析下颌骨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短期内的复发趋势.方法:收集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并行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手术的患者共49例,分为下颌前徙患者22例,下颌后退患者27例,收集术前4 d(T0)、术后4 d(T1)、术后4~6周(T2)、3个月(T3)的CBCT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ro Plan进行三维头颅重建,建立坐标系并测量下颌骨相关指标.利用SPSS 20.0软件对T1、T2时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在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患者中,下颌前徙患者的下颌骨在B点、Pg点存在水平向的复发趋势,下颌平面存在顺时针旋转的倾向.下颌后退患者的下颌骨在B点存在水平向的复发趋势,Pg点存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复发趋势.结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术后下颌骨在短期内存在复发倾向,但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7月~2005年9月广东省口腔医院治疗的20例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患者。20例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正畸治疗,单纯采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者1例,单纯采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者15例,行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 颏成型术者3例。17例患者在正颌手术前行牙槽裂植骨。结果经治疗患者上颌前移(5.5±1.2)mm,下颌后退(7.2±2.5)mm。患者唇颏关系改善明显,咬合关系良好,但大部分患者鼻部仍有塌陷及偏斜畸形。患者术前后语音状况经语音师评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继发牙颌面畸形,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容貌并取得良好的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上气道的长期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Ⅲ类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采用正畸联合上颌LeFort I型骨切开术和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治疗,正畸矫治前1周(T0),正颌术后6个月(T1)及正颌术后3年(T2)拍摄锥束CT,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对治疗前后各段矢状径、冠状径、截面积和容积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SNK检验治疗前、术后6个月及3年上气道的三维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第二、三、四颈椎平面处矢状径和截面积显著减少,但在术后3年大部分缩窄的部位能恢复到治疗前水平。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会造成咽腔缩窄,随着时间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部分咽腔部位不能完全恢复到治疗前水平。  相似文献   

9.
曹艳丽  周彦恒 《口腔正畸学》2005,12(4):193-194,176
大多数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人都伴有骨性病因,表现为下颌后缩或是小下颌。当骨骼畸形较为严重,单纯正畸治疗无法达到好的疗效时,可以根据病人要求,采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术延长下颌,使治疗效果较为完美。骨牵引成骨术是另一种可选的延长下颌的手段。它具有减少神经创伤,减少术后疼痛及肿胀,增加稳定性减少复发,减少颌间结扎固定的需要以及降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发生等一些优点。尤其当需要长距离骨延伸时,骨牵引成骨术更是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移下颌骨对下颌升支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采用定位头颅后前位片及薛氏关节片,研究16例成人骨性Ⅲ类患者术前及术后下颌升支整体及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下颌升支宽度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关节间隙在术后1月时有明显改变,6~12月后恢复为原位,且临床表现关节症状多有所缓解.结论 BSSRO矫治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对下颌升支及颞下颌关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骨性Ⅱ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成年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侧貌美观.方法:选取1例骨性Ⅱ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正畸代偿治疗后的成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拍摄头颅侧位片和侧貌像,运用Photoshop软件模拟得到正畸代偿治疗结合不同前移程度的颏成形手术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侧貌图共6张,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员对其评分,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检验.结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最为美观,正畸代偿治疗结合颏成形手术治疗颏部前移4 mm时次之,前移8 mm时美观程度较正畸代偿治疗差.结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仍为骨性Ⅱ类上颌前突下颌后缩患者改善侧貌美观的最佳治疗方式.颏成形手术作为一种正畸代偿治疗后的辅助治疗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部的协调及美观,但美学效果不能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相媲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后移下颌骨对下颌升支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采用定位头颅后前位片及薛氏关节片,研究16例成人骨性Ш类患者术前及术后下颌升支整体及关节间隙的变化。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下颌升支宽度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关节间隙在术后1月时有明显改变,6~12月后恢复为原位,且临床表现关节症状多有所缓解。结论BSSRO矫治成人骨性Ш类错畸形对下颌升支及颞下颌关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下颌处于不同矢状向位置时的牙形态,以及下颌矢状向位置与平面倾斜度的关系,为下颌矢状向位置异常患者的非手术正畸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114例女性正畸患者治疗前的114张头影侧位片,根据ANB角的大小分为3组,每组各测量25项指标。对3组之间及两两组之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对骨性指标与牙性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后牙平面(OP-P)倾斜度和上颌第二磨牙的垂直高度与下颌矢状向位置相关(P<0.05)。下颌后缩时,上颌第二磨牙垂直向萌出相对不足,OP-P倾斜度增加;下颌前伸时,上颌第二磨牙垂直向萌出相对过度,OP-P更平坦。当下颌处于不同位置时,牙轴近远中倾斜度有不同的代偿。下颌后缩患者上颌牙列牙轴远中倾斜,下颌牙列牙轴近中倾斜;下颌前突患者上颌牙列牙轴近中倾斜,下颌牙列牙轴远中倾斜。结论不同骨性环境下形态各有不同,正畸治疗下颌位置异常的患者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和对OP-P倾斜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口内进路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小钛板内固定治疗重度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上颌骨发育正常、下颌骨真性前突、严重反He关系的患者,行术前牙齿正畸治疗后,采用口内进路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小钛板内固定,术后正畸治疗,恢复尖窝咬He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获得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术后随访1年,未见下颌前突复发。结论重度下颌前突畸形采用口内进路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正畸治疗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Forsus推杆式矫正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3例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5°相似文献   

16.
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切骨术(SSRO)是矫治下颌后缩和前突的最常用方法。术中常用螺钉为金属制成,长久遗留于骨中成为异物而需去除。多聚左旋丙醇酸 (PLLA)为可降解生物材料,则无金属螺钉之弊端。本研究中,作者检测了下颌前突SSRO术后用PLLA螺钉固定的组织变化。 材料和方法 患者20人,第一组10例,7女3男,平均年龄22.4岁,下颌角区双侧皮质钛螺钉固定。第二组10例,6女4男,平均年龄23岁,双侧皮质PLLA螺钉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正畸治疗。平均后推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CBCT研究成人骨性Ⅱ类不同矢状骨面型上气道的容积大小和舌骨位置.方法 按标准筛出180例CBCT影像资料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每组60例.In vivo 5 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气道容积及舌骨位置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鼻咽气道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咽气道容积测量,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且下颌后缩组明显小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之间舌骨位置的评价参数H-VPS之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 骨性Ⅱ类不同矢状骨面型成人口咽气道容积大小存在差异,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舌骨矢状位置最靠后.颌骨、气道和舌骨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接受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患者(下颌骨后退11例,下颌骨前徙10例)手术前自下颌运动范围进行了测量,并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了临床检查。发现在术后6个月时,后退组患者的张口度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前徙组患者的张口度仍低于术前,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术后两组患者下颌前伸和侧向运动(左右)均无明显变化。提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后退下颌骨对患者张口度影响较小,且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9.
季骏  陆苇  谢晓秋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1):1001-1004,1007
目的:观察Forsus推杆式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恒牙列初期骨性下颌后缩患者,应用标准直丝弓固定矫治加用Forsus推杆式矫治器,并于正畸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取研究模型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Forsus平均使用6.5个月,前牙覆覆盖明显减小,Ⅱ类磨牙关系矫治为Ⅰ类。矢状向变化为下颌骨生长及下前牙唇倾。垂直向变化为下面高增加,下磨牙伸长,上下平面角增加。横向上下颌牙弓宽度增加。结论:Forsus结合标准直丝弓治疗恒牙列初期骨性下颌后缩,可以促进下颌骨生长,部分改善及掩饰患者骨性不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描述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的正畸治疗及正颌手术术式,评价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的变化.方法 研究样本包括36名安氏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14名男性,22名女性,平均年龄24.3岁).所有病人均采用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上颌骨向上、向前移动)以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下颌骨逆时针旋转及后移).拍摄术前正畸治疗前(T1)及术后正畸治疗后(T2)的头颅侧位片.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的变化.结果 正颌手术改正了矢状向及垂直向异常.(牙合)平面变平,下颌角变小.后面高与前面高的比值(S-Go/N-Me)增加了2%(P<0.01),但下面高与全面高的比值(ANS-Me/N-Me)变化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 通过双颌手术及正畸联合治疗,很好的实现了对Ⅲ类伴面下部过长患者垂直向距离的控制,从而获得很好的美观及功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