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25.3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磨牙,通过重叠磨牙远移前后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评价其远中移动磨牙的疗效.结果: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向远中移动2.58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向远中移动2.57 mm和2.68 mm,双侧中切牙均平均向近中移动0.34 mm.双侧中切牙在水平向上无明显移动,左右侧第一磨牙均平均颊向移动0.96 mm和0.97mm,左右侧第二磨牙平均颊向移动1.01 mm和1.11 mm.双侧中切牙无明显伸长或压低,双侧第一磨牙均平均压低0.26 mm,左右侧第二磨牙分别平均压低0.37 mm和0.36 mm.双侧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均无明显颊腭向旋转.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但会引起轻微的磨牙压低和前牙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拔除上颌前磨牙病例中,上切牙的压低实现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共30例,获取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配准对齐。建立空间坐标系,测量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的压低实现量,计算压低实现率,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压低实现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上颌切牙的整体压低实现率为54%,其中上颌中切牙(48%)小于上颌侧切牙(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回归分析显示压低设计量、分步压低设计与压低实现量呈正相关;舌移设计量、Ⅱ类颌间牵引的使用与压低实现量呈负相关;而初始覆、初始覆盖、拥挤度、上中切牙唇倾度、第一期牙套佩戴副数、尖牙区附件类型、后牙区附件类型及是否设计前牙平导与压低实现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无托槽隐形矫治病例中,上颌中切牙压低实现率小于上颌侧切牙。上切牙压低实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提高隐形矫治拔牙病例的垂直向控制效果,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切牙牙根的吸收状况。方法 选择使用不同矫治器的安氏Ⅱ类2分类成年患者30例,其中传统MBT托槽、自锁托槽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各10例,共计240颗切牙。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并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Mimics软件以及3-Matics软件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 传统MBT托槽组和自锁托槽组的上下颌中切牙以及侧切牙的牙齿长度(L)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中切牙及上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下颌侧切牙治疗前后的牙齿长度无显著变化。而三组之间的对比,上下颌中切牙牙齿长度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减少量相对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平均牙齿长度变化为(-0.37±0.11)mm,显著小于传统MBT托槽组(-1.32±0.47)mm及自锁托槽组(-1.05±0.38)mm。在牙根吸收区域的比较上,各组均表现为腭侧吸收多于唇侧吸收,近中吸收多于远中吸收。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可有效降低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三维有限元技术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体内收并且压低上前牙时,使用不同方式的微种植体牵引的治疗效果差异。 方法 获取患者上颌骨及牙体等锥形束CT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软件建立所需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根据微种植体的设计不同,分为4个实验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在上颌双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各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在双侧尖牙牙套上沿内收方向加0.98 N的力;第3组在第2组基础上,在中切牙之间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加力0.98 N压低上前牙;第4组在第2组基础上,在双侧中切牙和侧切牙之间各植入一颗微种植体加力0.56 N压低上前牙。对各组进行受力分析,比较不同位点植入微种植体牵引加力时前牙转矩的改变、运动趋势以及应力分布。 结果 4组中所有上颌切牙皆表现出内收和压低的趋势,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转矩改变。第3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在矢状向冠根位移差最小,第4组上颌中切牙及侧切牙压低值最大,第2组最大应力集中值最大。 结论 将微种植体植入上颌中切牙之间进行牵引更利于转矩控制;而植入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并联合前牙垂直牵引时更利于单纯压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山车”效应。  相似文献   

5.
樊永杰  寇雅婷 《口腔医学》2023,43(2):104-109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病例整体内收前牙,后牙不同轴倾度时,各个牙齿的瞬时受力情况。方法 设置4组后牙不同轴倾度的上颌牙列,T1组后牙为正常牙合轴倾度,T2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后倾5°,T3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5°,T4组后牙在T1组基础上前倾10°。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整体内收前牙0.25 mm,在矫治器六轴力传感器测试平台上测量4组牙列中各个牙齿在三维方向的瞬时力。每组牙列设计12副隐形矫治器。结果 与T1组相比,T2组切牙伸长力减小,尖牙远中向力增加,后牙近中向力减小,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组相比,T3和T4组切牙舌向力和伸长力增大,尖牙远中向力增大,后牙近中向力也增大,磨牙颊向和伸长力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后倾时利于前牙转矩的表达,有助于保护后牙支抗,但增加了磨牙的颊向力和伸长力。后牙前倾时,前牙更容易出现转矩丢失,覆牙合加深的现象。后牙越前倾,覆牙合越容易加深,后牙支抗容易丢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探究使用隐形矫治器治疗不同前牙唇倾度以及不同内收压低移动步距下,以分步法内收前牙的牙齿移动特点。方法:建立使用隐形矫治器分步法内收上颌前牙的有限元模型,依据中切牙及侧切牙的唇倾度分为工况1:U1-SN=105°、工况2:U1-SN=115°、工况3:U1-SN=125°,牙齿移动总步距为0.2 mm,包括沿牙合平面的内收以及沿牙体长轴方向的压低,每组工况以内收量a:0.18 mm、b:0.14 mm、c:0.10 mm进行分组,分析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牙齿移动特点。结果:在不同前牙唇倾度以及内收模式下,中切牙、侧切牙均表现为牙冠向舌侧、牙根向唇侧的倾斜移动,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表现为牙冠向近中的倾斜移动。内收步距越大,前牙冠舌向位移量越大,前牙转矩改变量越大,第二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冠近中移动量越大。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内收前牙时引起前牙的舌倾及伸长、后牙的近中倾斜,其移动量与内收步距呈正比,预设计的前牙绝对压低量无法抵消由牙齿内收引起的相对伸长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采用三段片段弓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患者后上颌中切牙、上颌第一磨牙的控制情况.方法:选择12~14岁安氏Ⅱ类1分类高角深覆患者20例,采用三段片段弓,在4个上切牙段阻力中心远中侧2 mm处施加50 g压低力及约20 g后退力,腭杆加强支抗.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摄X线定位侧位片,并测量和统计.结果: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和垂直伸长量分别为0.60 mm±0.35 mm和0.80 mm±0.52 mm;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无变化;上中切牙水平后移量及垂直压低量分别为-.20 mm±2.12 mm和3.10 mm±0.54 mm;上中切牙阻力中心后移量及压低量分别为-4.12 mm±1.96 mm和3.20 mm±0.66 mm;上中切牙与腭平面夹角由123.21°±4.26°降低成116.00°±3.96°.结论:三段片段弓技术在同时压低和后退上切牙时,可有效控制后牙支抗,是一种有效的矫治伴有切牙唇倾深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配合前牙区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内倾型深覆(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矫治机理。方法选择内倾型深覆(牙合)成人患者12例,采用前牙种植钉压低唇倾上颌前牙。测量治疗前后上中切牙在锥形束CT影像上的指标变化。结果 12例患者上中切牙唇倾度正常。中切牙切缘点至腭平面垂直距离减少(1.59±2.05)mm,唇向倾斜19.34°±7.96°。结论在上颌前牙区使用微种植体可以同时压低和唇倾上颌前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远移下颌第一磨牙的有限元模型,探究是否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及不同第一磨牙起始位置进行远移时的牙列移动特点。方法 使用锥形束CT (CBCT)数据构建下颌骨、牙齿、牙周膜及隐形矫治器模型,依据是否辅助微种植体弹性牵引分为无支抗组及微种植体组(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根间),在两组中以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分为工况1: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0 mm;工况2: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1 mm,工况3: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2 mm;工况4:第一磨牙距第二前磨牙3 mm。分析各工况牙列总体位移及各方向位移的数据特点。结果 无支抗组:除第一磨牙向远中移动外,其余牙均表现为反向移动。微种植体组:除工况1中第二磨牙表现为少量近中移动,其余工况全牙列均表现为远中移动、前牙舌向移动,其中工况4第一磨牙远中位移值最大。随着第一磨牙起始位置向远中改变,第一磨牙向远中、前磨牙向近中及前牙向唇侧移动量增加,而第二磨牙向近中移动量减小。结论 微种植体能够有效保护前牙支抗,增加磨牙远移的表达率,避免第二磨牙出现往返移动,且第一磨牙移动起始位置与其远移量及其余牙齿移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改良摆形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改良摆形矫治器远移磨牙效果及对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11例安氏Ⅱ类错[牙合]、上牙弓中度以下拥挤患者,采用改良摆形矫治器远移磨牙获得间隙,每一病例在应用改良摆形矫治器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例患者在9.4&#177;1.7周内上第一磨牙3.76mm、上第二前磨牙1.65mm的远中移动,伴切牙2.37mm的近中移动,同时上第一磨牙、切牙倾斜移动,且上第一磨牙、上第二前磨牙和切牙治疗前后的位置变化在水平方向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垂直方向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改良摆形矫治器具有简便、前牙支抗丢失少的优点,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Sancti Spiritus Province in the 1984-1986 period about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of lip cancer. Male patients were the most affected by lip cancer (CIE 8-140) in our series. The place of the tumor was predominantly the lower lip (p less than or equal to 0.001). Surgical treatment was used in 96.8% of the cases and the cuneiform (wedge-shaped) exeresis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isease (T1 y T2). Casta?ón keloplasty was the reconstructive procedure used in 18.7% of the patients. Local sepsis was present in 31.2% of the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ery, occurring most frequently in upper lip tumor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的溶解性和表面微观形态改变,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及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分别在人工唾液中浸泡30 d,冷热循环15000次,烘干测重,比较前后质量变化,计算溶解率,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微观改变.结果:不同剂型的玻璃离子水门汀溶解率由高到低分别为3M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水粉剂型)、GC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3种玻璃离子水门汀经浸泡溶解后,SEM扫描表面微观形态可观察到GE玻璃离子水门汀(双糊剂型)表面形态改变较少,其他2组玻璃离子水门汀表面微观改变较多.结论:双糊剂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理化性能及溶解率均低于传统水粉剂型,是未来临床修复治疗的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6.
A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quality of restorative dentistry and dentist characteristics for 119 Montana general dentists is presented. The best predictors formed a significant model explaining 22% of the variance of the quality measur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a previous estimation of the model for 102 Washington general practitioners. Evidence for the external validity of the model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口底癌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底癌的临床特性、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自1992—2002年住院治疗的34例口底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口底癌患者中,男28例(82.4%),女6例(17.6%),男女比为4.7∶1,平均发病年龄58岁。发病部位:前口底22例(64.7%),后口底12例(35.3%)。淋巴结转移率41.2%。单纯手术组、化疗加手术组、放疗加手术组、化疗加手术加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5%、60.0%、50.0%、62.5%。结论口底癌以中老年患者好发,男性居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综合疗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