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跗骨窦有限切口跟骨结合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阳市骨科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跗骨窦有限切口跟骨结合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的39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40足),男21例,女18例,年龄为(38.3±5.2)岁,其中Sanders Ⅱ型22足,Sanders Ⅲ型18足,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9±2.6) d。比较病人术前、术后首次及末次随访时Gissane角与Böhler角的变化,采用美国足踝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病人随访时间为5~7个月,2例患足因切口渗出延期愈合,其余患足切口愈合良好,无内固定物并发症。术后首次及末次随访患足Gissane角、Böhler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患足AOFAS评分优良率为92.5%。结论 跗骨窦有限切口跟骨结合型解剖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正>跟骨骨折应用钛板内固定手术在临床中广泛开展,但术后有切口皮缘坏死或伤口裂开钢板外露的并发症。如何能减少和避免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成为骨科医师所关注的问题。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们对72例跟骨骨折行手术内固定患者采用切口宽窄交替减张缝合,取得了良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72例(单足65例,双足7例),男64例,女8例,年龄18~65岁。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6足,Ⅲ型60足,Ⅳ型3足。伤后至手术时间7~12 d,均等到肿胀消退皮肤皱褶征阳性出现后手术,术前出现皮肤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跗骨窦小切口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技术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通过跗骨窦小切口MIPPO技术治疗的32例Sanders 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为(39.29±9.7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26例,交通事故伤6例。Sanders Ⅲ型21例,Sanders Ⅳ型11例。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三个时间点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应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术后功能。结果 所有病人均于伤后3~5 d完成手术,未见软组织并发症。术后即刻Böhler角为32.54°±2.76°,Gissane角为121.56°±4.98°;术后1年Böhler角为31.72°±2.54°,Gissane角为120.50°±6.03°,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的Bö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术后1年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78.69±6.19)分。结论 跗骨窦小切口MIPPO技术是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办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36足Sanders Ⅱ、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治疗,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优27足,良7足,可2例。术后1例原有糖尿病患者出现切口延迟愈合,1例切口转角处皮缘部分坏死,经换药5周后切口愈合。1例出现距下关节炎,无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时骨折均正常愈合。结论外侧延长切口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钛板是治疗跟骨骨折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扬  张志文  何承建  文峰  毛田  王威 《骨科》2020,11(4):337-340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外固定架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收治的50例跟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将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27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为(32.6±6.7)岁;Sanders Ⅱ型13例,Sanders Ⅲ型14例。将采用“L”形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3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为(32.2±7.2)岁;Sanders Ⅱ型13例,Sanders Ⅲ型1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伤口并发症等情况,术前、末次随访的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以及末次随访时患足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 50例病人获得8~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4个月。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分别为(66.7±6.5) min和(5.1±0.3) cm,优于对照组的(90.0±4.0) min和(12.5±0.3)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末次随访Böhler角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8,P<0.001);两组末次随访Gissane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5±1.8)分,优于对照组的(82.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3,P<0.001)。对照组发生伤口并发症4例,观察组未发生伤口并发症。结论 跗骨窦切口联合外固定架治疗跟骨骨折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伤口感染并发症少,在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避免了取出存留的钢板对病人的二次创伤。  相似文献   

6.
张俊杰  赵世波  王宇飞 《骨科》2019,10(4):325-328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骨移植材料填充治疗的88例单侧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43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同种异体骨组),45例采用自体骨填充治疗(自体骨组)。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术后完全负重时间,跟骨高度丢失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足功能。结果 所有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跟骨Gissane角、Böhler角均较术前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骨组和自体骨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6.23±0.83)个月 vs. (5.92±0.83)个月]、患足AOFAS评分[(79.64±14.54)分 vs. (82.21±11.74)分]、跟骨高度丢失量[(2.16±0.39)mm vs. (2.33±0.38)mm]、并发症发生率(23.26% vs. 24.4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治疗Sanders Ⅲ、Ⅳ型跟骨骨折均能减轻疼痛,纠正跟骨畸形,恢复足功能,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小切口切开复位、中空钉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6例53足有移位的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为Ⅱ~Ⅳ型)采用距下关节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距下关节面、中空钉内固定,Ⅲ型和Ⅳ型骨折均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患者术后均石膏托外固定4~6周.结果 46例均获随访,时间5~29(14.7±3.2)个月.按AOFAS标准评价功能:优37足,良13足,可3足,优良率94.3%.未发生切口皮缘坏死.结论 有移位的跟骨Ⅱ、Ⅲ型骨折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但Ⅳ型骨折疗效差.  相似文献   

8.
AO跟骨钢板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用AO跟骨钢板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经验。方法 对15例18足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用AO跟骨钢板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Kerr设计的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18足骨折术后全部得到随访,时间7~39个月,平均11.6个月,优良率83.3%。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6.7%,以前期为主,主要是皮缘坏死。结论 开放复位AO跟骨钢板内固定是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良好方法。临床治疗效果与跟骨后距下关节面、跟骨的Bohler氏角、Gissane角以及跟骨的长、宽、高等的复位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65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7例;年龄19 ~ 68岁,平均45岁;左侧29例,右侧36例;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27例,Ⅲ型24例,Ⅳ型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h至17d,平均6.2d;采用跟骨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和植骨治疗,观察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切口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9例,13.8%)和无并发症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坠落高度、止血带使用时间及手术时间等手术相关因素,筛选导致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Ⅱ级及以上(OR=8.750,P=0.002)、坠落高度(OR=9.570,P=0.003)、止血带使用时间(P=0.020)、手术时间(P=0.025)、受伤至手术时间(P=0.004)、住院时间(P=0.013)、低白蛋白血症(OR=6.000,P=0.012)等与跟骨术后切口感染有重要联系. 结论 在常规诊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因素,重视术前软组织损伤评估、正确把握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合理处理术后伤口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笔者自2013-01—2014-12诊治122例跟骨骨折,分析其性别、合并糖尿病、手术时机、手术时间、吸烟、术后引流、术后冷敷及术后高压氧舱治疗等8个切口并发症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10~1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切口并发症与性别、合并糖尿病、吸烟史、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术后冷敷及术后高压氧舱治疗8个因素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切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术前长期吸烟、血糖控制欠佳、手术时机早于伤后7d、手术时间1.5 h、术后引流不通畅、术后未予冷敷以及术后未及时进行高压氧舱治疗。结论 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采用L形切口下复位固定,同时推迟手术至伤后7 d、术中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戒烟、良好控制血糖、术后常规引流管引流、术后切口冷敷、根据切口情况及时行高压氧舱治疗等,可明显降低术后皮肤坏死的发生率,术后足踝功能有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手术指征。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24例26足,男18例18足,女6例8足;年龄60~75岁,平均67岁。按Sanders分型,Ⅱ型13足,Ⅲ型12足,Ⅳ型1足。术前和术后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B?hler角)和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结果:24例26足均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4个月。B?hler角术前平均(10.4±8.2)°,术后平均(27.8±7.4)°;Gissane角术前平均(136.5±10.3)°,术后平均(124.3±4.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功能优5 足,良16 足,中4足,差1足。术后12足出现并发症,其中3足皮肤坏死,2足创口感染,1足腓肠神经损伤和6足创伤性距下关节炎。结论: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只要全身情况允许,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应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跟骨骨折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外侧切口皮缘愈合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切口皮缘愈合成功经验。结果术后3周所有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感染坏死发生。结论评估局部软组织条件,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手术操作技巧,可以有效防止切口不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佳俊  沈超  周小小  王秀会  张琳袁 《骨科》2022,13(5):409-413
目的 探讨“干性”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跗骨窦入路手术治疗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采用经跗骨窦入路治疗的47例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根据术中复位评估方式,分为单纯移动“C”型臂X线机透视组(简称透视组,30例)、联合“干性”距下关节镜组(简称关节镜组,17例)。记录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依据术后CT评估跟骨后关节面复位效果,比较两组末次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均获得随访,两组随访时间[(23.6±9.3)个月vs.(20.2±7.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Böhler角和Gissane角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T评估关节面复位情况,透视组复位优19例,良11例;关节镜组复位优16例,良1例,关节镜组复位情况优于透视(χ2=3.911,P=0.048)。末次随访时比较,关节镜组AOFAS评分[(87.3±6.4)分]优于透视组[(81.8±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 “干性”距下关节镜辅助下经跗骨窦入路可提高Sanders 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复位效果,利于跟骨骨折术后的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在跟骨关节内移位型骨折微创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治疗的55例跟骨骨折病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复位及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前手术设计及手术时间,评估术前骨折移位及术后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侧足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收集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5例病人均采用计算机辅助术前计划,平均术前计划时间为31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86.7 min,术后影像学结果显示跟骨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Böhlers角、Gissanes角及宽度得到充分矫正,后关节面平整度恢复;术后未发生手术切口切缘坏死、裂开或继发感染,无腓肠神经及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所有病人获得平均21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平均为88.7分,其中优30足(54.5%),良22足(40.0%),可3足(5.5%),优良率为94.5%,VAS评分平均为0.82分。结论 利用计算机对跟骨关节内移位型骨折进行术前手术设计,有利于术者术前明确骨折类型及完善手术方案,以指导跟骨骨折微创手术中的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物植入操作,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论指导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论指导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28例,均为单足,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24~55(37.2±3.9)岁。手术前后测量跟骨宽度、Bohler角、Gissane角的变化情况,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对其功能进行评价。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6(13.7±1.3)个月。所有骨折获得愈合,愈合时间9~12(10.2±1.3)周,术后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及骨髓炎发生。跟骨宽度由术前的(34.15±2.58) mm降至术后的(30.49±2.37) mm(P0.05),Bohler角由术前的(14.16±3.27)°增加至术后的(31.95±3.07)°(P0.05),Gissane角由术前的(128.45±9.04)。降至术后的(120.83±8.15)°(P0.05)。Maryland足部评分由术前的(15.68±4.73)分提高至术后6个月的(88.32±2.65)分,其中优1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平乐正骨筋骨互用平衡论指导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患者接受程度高,且对骨折周围软组织条件无特殊要求。但须注意避免选择粉碎严重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33例(4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SandersⅡ型23足,Ⅲ型15足,Ⅳ型2足。手术切口均为跟部外侧扩大改良切口。术后进行Maryland足部评分,测量术前和术后Bhler角度、跟骨高度。结果33例中,有29例达到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Bhler角恢复到正常的85%;术后Maryland评分:23足SandersⅡ型为77~92分,15足SandersⅢ型为70~87分,2足SandersⅣ型为46和68分。17例(20足)优秀,11例(13足)良好,4例(6足)一般,1例(1足)差。术后3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结论术前全面的骨折评估、优秀的手术技术是保证关节内跟骨骨折疗效的关键,感染除患者自身危险因素外,与手术时机、止血带时间、手术技术相关联。  相似文献   

17.
王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402-1405
[目的]对比研究跟骨骨折在小切口和"L"型切口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7年10月~2011年6月间,本院收治跟骨骨折病例71例,其中SandersⅡ型41例,Ⅲ型30例,分为小切口组(A组)和"L型"切口组(B组),A组SandersⅡ型21例,B组SandersⅡ型20例,A、B组SandersⅢ型各15例。小切口手术方法采用直视下复位距下关节,撬拨复位,观察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lher角及Gissane角,螺钉固定;"L"型切口手术方法采用标准AO切口,直接复位距下关节面,植骨加钢板固定。术后随访评分参照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的足踝临床后足评分系统(AOFA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5个月(18~68个月),术后两组间Bolher角及Gissane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较术前有明显好转(P<0.05)。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A组AOFAS后足平均评分(88.3±7.6)分,高于B组(81.4±5.3)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AOFAS评分(74.4±6.7)分,低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评分(84.6±4.3)分,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小切口术后并发症为皮肤浅表感染1例换药后恢复。"L"型切口术后6例出现深部感染,其中2例形成慢性跟骨骨髓炎,4例局部转移皮瓣后治愈。[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采用小切口术后疗效优于"L型"切口,而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疗效与手术切口及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复位及人工骨植骨的方法及疗效,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随访2001年8月-2004年2月采用切开复位加Y形钢板内固定伴必要时人工骨植骨治疗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11例11足,其中Ⅱ型1足,Ⅲ型9足,Ⅳ型1足。术中直视下复位Bohler角及跟骨后关节面。骨缺损处以人工骨颗粒填塞,Y型钢板固定跟骨,伤口负压引流,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术后随访8-36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采用张铁良跟骨骨折评分方法,评价效果优7足,良2足,可2足,优良率为81.8%;早期伤口皮缘坏死4足,发生率占36.4%;远期并发症为行走疼痛。结论 Y型钢板加人工骨植骨治疗累及距下关节面的跟骨骨折疗效确切,但须注意切口皮瓣保护以及引流通畅彻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撬拨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临床疗效、并发症差异。方法收集两家医院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跟骨SandersⅡ~Ⅳ骨折患者17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斯氏针撬拨复位组(撬拨组,98例)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切开组,78例),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评价术后功能,比较两组跟骨Bhler角和Gissane's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Bhler角和Gissane's角均得到有效纠正,两组术后Bhler角和Gissane's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组SandersⅣ骨折疗效优良率高于撬拨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切开组SandersⅡ~Ⅳ骨折总的并发症及SandersⅡ、Ⅲ骨折亚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撬拨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SandersⅡ~Ⅲ型骨折,两种方法均可应用,跟骨SandersⅣ型骨折建议采用切开复位手术,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0.
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采用保守治疗常发生骨折畸形愈合引起后足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切开复位有对位不良、足跗关节粘连、皮缘坏死及感染等合并症。本院从2004年6月至2007年3月,应用小切口复位跟骨钛钢板及植骨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SandersⅡ型以上)9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