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剖析髁状突囊内骨折,研究骨折后软组织损伤的类型,并对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髁突囊内骨折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选择颞下颌关节囊内骨折的患者采用CT和MR I检查,进行放射学进行评估,对颞下颌关节囊内骨折周围软组织伤害进行分类,并行按时复诊、复查进行分析,观察其愈合方式和对髁状突骨折预后的影响。结果:13例患者18个TMJ中有18个髁突发生骨折。其中关节盘随着碎裂的髁突骨折片向前侧移位17个,占94%,向内侧移位1个,占6%;关节盘未遮盖髁状突断端有3个,占17%;颞下颌关节盘盘后区发生破裂16个,占89%;颞下颌关节囊撕裂3个,占1%;颞下颌关节腔有积液18个,占100%;颞下颌关节腔内积血16个,占89%。复查CT及MRI显示,比较受伤前后关节盘的位置,未发现明显变化,形状产生变化;髁状突的位置与形状有部分改变;关节盘后区为增厚改建为主;关节囊损伤后可有炎症反应;关节上、下腔积液部分吸收、积血大部分吸收。临床患者预后有咬合紊乱2例;开口轻度受限3例;口型偏斜1例;颞下颌关节强直1例。结论:髁状突囊内发生骨折后,周围软组织亦发生损伤,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前移、关节盘后区组织(双板区)的撕裂、关节囊撕裂和关节内出血、关节积液等。盘后区损伤后愈合变化为增厚改建。关节囊损伤会修复,关节内出血、关节积液吸收减少。髁状突外面多生成新骨为主。影像学资料分析、评价,髁突囊内骨折在自然愈合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改建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对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0例。完成40侧颞下颌关节斜冠状位、斜矢状位(coronal Pd+T2tse,Me2d)成像,观察颞下颌关节盘的MRI表现。结果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7侧,关节盘均呈蝶结状或双凹形;不可复性前移位10侧,关节盘为不规则形,6侧伴有关节积液,8侧张口受限,5侧髁状突骨质磨损。结论 MRI能全面地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情况,是检查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重要、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间接性颞下颌关节损伤(TMJI)动物模型,探讨CT、MRI影像的病理基础。方法 对18只间接性THJI模型于伤后6小时、1周、1个月经CT和MRI后取其标本,制成切片,光镜观察。结果 关节盘、关节腔、关节凹及髁突、滑膜及关节囊等出现相应损伤性病理改变。部分对照组(侧)TMJ也有不同程度病变。结论 间接性TMJI可引起实验组(侧)关节结构损伤,同时也可引起对照组(侧)关节结构异常,是导致TMJ真性强直、颞下颌关节病和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洪  徐旭  严钦  方欣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3):461-463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对于不同特征下颌骨髁突骨折的鉴别诊断效果。  方法  以自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衢州市中医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150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对全部患者进行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统计2种检查方法对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和骨折移位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以及对于软组织损伤情况的诊断符合性。  结果  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对于髁头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和髁突下骨折等不同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与MRI检查对于原位骨裂、弯曲移位和错动移位骨折等不同下颌骨髁突骨折移位情况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检查对于韧带撕裂和髁突表面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性[81.97%(50/61)和80.49%(66/82)]均显著高于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水平[63.93%(39/61)和65.85%(54/82)],χ2=5.587、4.473;P=0.018、0.034。  结论  MS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对于下颌骨髁突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的诊断能力可与MRI检查媲美,而MRI对于软组织损伤诊断能力更优,临床可通过2种方法联合应用,以提高下颌骨髁突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综合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软硬颌垫结合综合康复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复位固定术后咬合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患者60 例,通过辅助颌垫维持术后髁突位置。实验对象完全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软颌垫治疗组(n = 30例),对照组为硬颌垫治疗组(n = 30例)。术后行为期3个月左右的综合康复治疗及张口训练,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并在术后即刻、3、6个月进行MRI检查。研究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核磁共振评价标准评价关节盘复位效果、张口度改善程度、疼痛程度VAS值及患者佩戴颌垫的舒适度,研究2种颌垫的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后牙开颌,中线偏向健侧情况,戴用颌垫3~6个月后,开颌情况改善。术后2组Friction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后1个月,软颌垫组CMI(0.149±0.054)较硬颌垫组(0.221±0.051)下降明显。术后即刻MRI评价结果,软硬颌垫治疗有效率达100%(30/30);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MRI评价结果相同,软硬颌垫治疗有效率达97%(29/30)。2组患者术后1个月软颌垫组张口度(2.73±0.27)cm优于硬颌垫组的(2.07±0.3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软颌垫组疼痛指数(2.18±0.54)明显低于硬颌垫组的(3.03±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佩戴舒适度调查显示,软颌垫组患者舒适率86.7%明显高于硬颌垫组的73.3%(P < 0.05)。  结论  软颌垫和硬颌垫治疗效果相似,但术后1个月软颌垫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硬颌垫,患者软颌垫佩戴舒适度也明显优于硬颌垫。结合软硬颌垫优缺点,即刻至术后1个月可先采用软颌垫,待术后1~3个月患者张口度明显改善后配合硬颌垫治疗,或视具体错颌畸形采用固定矫治器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诊断颞下颌关节内紊乱症(TMJID)的价值.方法:20例(40侧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使用GE Signa ExciteⅡ 1.5T超导型MR扫描仪,采用颞下颌关节表面线圈,在斜矢状闭口位、开口位和斜冠状闭口位上应用自旋回波(SE)T1WI、T2WI、PDWI及快速梯度回波(FSPGR)序列进行扫描,确定有无TMJID.结果:40侧关节均获得清晰的MR图像,其中13侧(32.5%)关节盘的位置和形态表现正常,21侧(52.5%)关节盘有前移位,6侧(15.0%)关节盘有旋转移位.15侧关节盘在移位的同时存在变形改变,4侧关节髁状突存在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SE T1WI、T2WI能清晰地显示关节盘的位置、形态和关节的骨性结构及翼外肌结构,可作为TMJ检查的常规扫描序列.PDWI和FSPGR序列可作为辅助扫描序列,斜矢状闭口位能清晰地显示盘前移位和后移位,斜矢状开口位能清晰地显示可复性和不可复性盘前、后移位,斜冠状闭口位能清晰地显示关节盘侧方移位.结论:MRI是诊断关节内紊乱症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颞颌关节内紊乱(internal derangement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 TMJID)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MR)表现。方法:收集TMJID患者43例86个颞颌关节的MR图像,从关节盘位置及形态、关节腔积液、下颌骨髁突骨的改变、关节活动度5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3例(86个颞颌关节)发生关节盘移位77个,完全移位76个,其中前移67个,前外侧移位9个,部分移位1个呈关节盘外侧份前移;77个关节盘移位中可复性前移43个,不可复性前移34个。关节盘变形72个,其中折叠型28个,均厚型8个,伸长型7个,圆形19个,双凸型3个,后带膨大型7个;关节盘未变形14个,呈双凹型。关节腔积液74个,其中发生在可复性前移36个,不可复性前移33个,盘突关系正常5个。髁突骨改变29个,其中发生在可复性前移5个,不可复性前移24个。关节活动正常62个,其中发生在可复性前移36个,不可复性前移17个;活动受限24个,其中可复性前移7个,不可复性前移17个,关节盘位置、形态、关节活动度与盘突关系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MR对TMJID患者关节盘移位方式、关节盘变形方式、关节积液、关节构成骨的改变及关节活动度有很好的显示,可以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disc anchor surgery, DA)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ADDW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分析。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DA的195例ADDWR患者(220侧关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3、6个月对患者的开口度、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RI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长期随访,定期复查MRI以评估关节盘的位置及髁突骨质的变化。  结果  开口度术前为(17.63±3.31)mm,术后1个月为(37.63±2.30)mm,3个月为(38.03±2.65)mm,6个月为(38.23±2.20)mm;术前VAS评分值为31.26(12.91, 49.61),术后1个月为7.72(0.81, 14.63),3个月为6.69(1.08, 12.31),6个月为5.65(0.13, 11.17),开口度及VAS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1个月MRI显示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经12~72个月(平均30.12个月)的随访,MRI显示95.91%(211/220)的关节盘位置良好,而4.09%(9/220)的关节盘前移复发。76.82%(169/220)的髁突有新骨形成,20.00%(44/220)的髁突无骨质变化,3.18%(7/220)的髁突发生骨吸收。  结论  DA能有效治疗ADDWR,复位后的关节盘位置稳定,能显著改善开口度、缓解疼痛及刺激髁突骨再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成人功能性反病例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髁突位置、关节盘位置的结构变化,及其与临床症状、体征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MRI成像分析12例成人反病例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和关节盘位置变化,并通过Helkimo指数评价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结果Ⅲ类功能性反病例治疗前髁突位于关节窝的前位,治疗后髁突位于关节窝的中位,关节盘位置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关节盘位置正常的病例,关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例,治疗后主诉症状和临床体征有加重趋势。结论成人功能性反病例通过正畸治疗髁突位于关节窝中位,有利于行使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颞下颌关节盘的复位固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 法:对16例患者19侧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片复位后,进行侧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对移位的关节盘进行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张口训练,随访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片复位固定良好,骨折片未见有移位和吸收征 象,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11例患者13侧术后有额纹不同程度减弱,面神经功能评价95分, 术后6个月平均恢复到100分.患者术后牙合关系均恢复至 髁突骨折前状态,无面瘫、错牙合和张口受限发生,无患侧关节区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张口度最大43 mm,最小32 mm,平均37 mm;术后6个月平均 张口度38 mm.结论:髁突矢状骨折的侧向拉力螺钉应用及关节盘的复位固 定治疗,效果明显,方法可靠,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并早期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横向不调伴TMD(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形态、位置及下颌骨对称性与正常者的区别。  方法  纳入18名不调伴颞下颌关节病患者及18名正常者,治疗前拍摄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对比分析2组髁突形态、位置与下颌对称性的特点。  结果  (1)双侧升支高度,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下颌骨对称性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下颌骨对称性对照组优于试验组。(2)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关节前间隙、上间隙、后间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位置有相关性(P < 0.05),试验组双侧髁突位置无相关性(P > 0.05)。(3)试验组双侧髁突轴向角左侧(25.56±8.69)°,右侧(25.88±10.19)°显著大于对照组,左侧(19.77±8.18)°,右侧(19.69±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双侧髁突轴向角均有相关性(P < 0.05)。(4)髁突前后径试验组,左侧(16.47±2.03) mm,右侧(16.62±2.16) mm 与对照组的左侧(17.76±1.93) mm,右侧(17.84±2.09)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髁突中侧径试验组的左侧(7.12±1.3) mm,右侧(6.78±1.47) mm,与对照组的左侧(8±0.88) mm,右侧(7.76±0.9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试验组双侧髁突中心与正中矢状面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双侧髁突中心与正中矢状面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双侧髁突中心前后向,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无相关性(P > 0.05),对照组两侧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有相关性(P < 0.05)。  结论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盘突关系、双侧髁突位置相关性较差,髁突小于正常者。对于横向不调患者,临床应积极评估颞下颌关节,以降低正畸治疗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带线锚钉固定修复髌骨软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髌骨软骨骨折病例50例,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17 ~ 28岁,均为外伤致急性髌骨外侧脱位伴髌骨软骨骨折,术前Lysholm评分为(63.8±7.2),VAS评分为(8±1.7).均采取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方法修复髌骨软骨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云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60例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MDT组和非MDT组。MDT组给予MDT诊疗模式;非MDT组给予常规诊疗模式。比较2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心理状况、近期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   MDT组治疗前等待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非MDT组(P < 0.05);MDT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非MDT组的90.00%(P < 0.05);MDT组患者满意率为96.66%,高于非MDT组的86.67%(P < 0.05)。  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MDT团队诊疗模式,能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提供与病情相适应的最佳治疗,更好的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同时可以缩短医疗周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膝关节损伤低场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0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膝关节损伤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半月板损伤108例,韧带损伤81例,骨折47例,骨挫伤162例,关节软骨骨折26例,合并关节积液178例,多种损伤可同时出现。结论低场MRI能较好地显示膝关节的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折、骨挫伤及关节腔积液等改变,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腕关节磁共振成像(MRI)在类风湿关节炎(RA)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临床确诊为早期RA患者的腕关节X线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确诊为早期RA的40例患者中,腕关节X线片显示骨侵蚀8例(20%),关节积液2例(5%),未发现滑膜病变、骨髓水肿、腱鞘炎等。MRI表现为滑膜病变(滑膜增生和滑膜炎)20例(50%),骨髓水肿32例(80%),骨侵蚀27例(67.5%),关节积液16例(40%),腱鞘炎3例(7.5%)。MRI在显示病变关节的滑膜病变、骨髓水肿、骨侵蚀、关节积液等方面与X线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很好地显示早期RA滑膜和骨质的病变,在RA早期诊断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肌骨超声检查在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中检出率及与膝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均为单膝患者)118例为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结合X线检查确诊;确诊前患者均拟行肌骨超声检查,并将肌骨超声检查结果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肌骨超声在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采用Lysholm评分法对患者患侧肢与健侧肢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肌骨超声检查结果与膝关节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肌骨超声检查显示滑膜增厚、关节软骨退变、髌上囊积液、内侧半月板损伤退变、腘窝囊肿、韧带损伤、软骨下骨破坏检出率高于X线(P < 0.05);软骨下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检出率低于X线(P < 0.05);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患侧膝关节跛行、承受能力、上下楼能力、下蹲起立、疼痛、关节肿痛及总分均低于健侧(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滑膜增厚、关节软骨退变、髌上囊积液、内侧半月板损伤退变、腘窝囊肿、韧带损伤、软骨下骨破坏及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呈负相关性(P < 0.05)。  结论  肌骨超声检查用于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检出率,且患者检出结果与膝关节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MRI扫描成像技术测量正常成人膝关节内外侧间室半月板前后角的厚度,为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和优化人工半月板设计提供技术手段、参数。  方法  随机抽取 2020年01月至 2022年06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就诊的成年患者行单侧膝关节MRI扫描成像的影像学资料,MRI片示无膝关节水肿、半月板明显退变、半月板损伤及撕裂等的248例影像资料作为样本,其中女性137例,男性111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膝关节的矢状面MRI片。由3名资深临床医师测量膝关节内侧间室的半月板前后角厚度、膝关节外侧间室的半月板前后角厚度,并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测量结果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内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为(3.65±0.93)mm;内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为(5.25±1.17)mm;外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为(4.82±1.08)mm;外侧间半月板后角厚度为(6.89±1.03)mm;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男女内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左右侧膝关节内侧间室半月板前后角厚度和外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男女性内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和内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均具有相关性(P < 0.05);男女性外侧间室半月板前角厚度和外侧间室半月板后角厚度均具有相关性(P < 0.05)。  结论  利用MRI成像技术,通过对半月板形态的测量揭示了正常成人半月板形态学的特点及变化规律,有利于全膝关节置换假体设计和优化人工半月板设计,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云南散发布鲁氏菌性脊柱炎MRI和CT影像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方法  收集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安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医学科2014年1月至2021年11月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38例的资料,均为云南本土居民,回顾性分析患者初次就诊MRI、CT检查所获资料(37例MRI检查,26例CT检查,25例同时行MRI及CT检查)。  结果  病例37例(97.4%)累及腰椎,37例(97.4%)为多椎体受累,1例(2.7%)仅表现为椎体后缘脓肿形成;发现病变好发于椎体上下缘,以 L4、5 椎体受累最多见,占 44.7%(17/38);1例(2.7%)有2个受累椎体变扁,4例(10.5%)伴受累椎体轻度滑脱。35例(92.1%)伴不同程度骨质破坏。36例(94.7%)椎间盘破坏。24例(63.2%)椎旁和/或硬膜外脓肿形成,2例(8.33%)病变椎体周围脓肿形成累及至右侧腰大肌内。  结论  云南散发布鲁氏菌性脊柱炎CT、MRI影像学表现多样,出现死骨、脓肿累及至腰大肌内、仅硬膜外脓肿形成 不能完全排除本病,对临床诊疗具一定有指导意义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