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海德堡炫彩成像是应用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SLO),利用波长不同的3种激光,可根据到达视网膜的每种波长的深度获得眼底图像。因此,短的波长(488 nm)作用于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和视网膜表层,中间波长(515nm)作用于视网膜血管层,长的波长(820nm)作用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和脉络膜层。以突出相应层次的眼底结构信息,从而获得各层次信息的图像。另外,对比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拍摄的视  相似文献   

2.
华瑞  柳力敏  万超  陈蕾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19(5):286-290,338-340
目的探讨应用谱域OCT(SD-OCT)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评价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结构变化。方法对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4只眼539个光凝斑进行眼底彩色照相、SD-OCT和FAF检查,部分病例行标准红外线(stand-ard infrared,IR)检查。观察时间为术后1 h、1~2周、1~6个月、6~12个月、1~2.5年和2.5年以上。通过488 nm激发光,500 nm滤光片成像系统采集FAF(Spectralis HRA2+OCT)。结果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后1 h,SD-OCT图像显示神经感觉层组织全层增厚,高反光,提示神经感觉层全层水肿,色素上皮层(RPE)变薄或者正常,光凝斑处自发荧光信号衰减,表现为自发荧光暗点。激光光凝术后2周,SD-OCT图像显示神经上皮层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RPE层,变厚提示RPE细胞增生;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显著增强。激光光凝术后1~6个月,光凝斑自发荧光信号中心部增强,周边部环形减弱,SD-OCT扫描显示激光斑中心部RPE细胞层增厚,周围环形萎缩。激光光凝术后6~12个月,光凝斑处自发荧光表现为周围环形低荧光区域面积扩大,中心强信号范围缩小,呈孤岛状;SD-OCT扫描显示RPE萎缩面积扩大,光凝斑中心部少量RPE细胞增殖。激光光凝术后1年以上,SD-OCT图像显示光凝斑处RPE萎缩伴神经感觉组织严重受损,激光斑自发荧光变成黑点并扩大。结论应用SD-OCT和FAF可以长期随访光凝斑处视网膜结构变化,补充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观察激光光凝治疗效果。二者联合应用为活体内研究激光斑提供新的观察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脉宽20~40 ns,脉冲频率为6 kHz的578.2 nm铜蒸气激光对灰兔眼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探讨影响该激光生物学效应的因素.方法 以青紫蓝灰兔(15只,30只眼)为实验对象,应用波长578.2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气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进入眼内的激光功率(total intraocular power,TIP)分为6组(15、30、45、60、75和90 mW),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于照光后1 h和24 h用检眼镜检查视网膜上的曝光点,用眼底照相机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并记录.计算检眼镜下视网膜损伤阈值(照光后1 h和24 h)和眼底荧光造影下视网膜损伤阈值(照光后24 h).结果 波长578.2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气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灰兔视网膜损伤阈值如下:检眼镜下照光后1 h的阈值为TIP=69.24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805.97 mW/cm2;检眼镜下照光后24 h阈值为TIP=53.25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388.92 mW/cm2;眼底荧光造影下照光后24 h的阈值为TIP=51.62 mW,眼底功率密度为1 346.26mW/cm2.结论 在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TIP是影响激光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在照光后24 h内,随着照光后时间延长,损伤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维替泊芬联合689 nm激光光动力疗法诱导建立大鼠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模型(rat model of the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rAION)的眼底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方法 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光动力组30只、单纯激光组5只、单纯光敏剂组5只、空白对照组5只.均以大鼠左眼为实验眼.光动力组,分为3个小组,从大鼠尾静脉注入维替泊芬1 mg/kg,在前置镜下用800 mW/cm~2能量的689nm激光分别持续照射大鼠视盘中上2/3区域83、118和236s,每个时间段各照射10只.单纯激光组仅用689nm激光采用相同激光参数持续照射大鼠视盘118s;单纯光敏剂组从大鼠尾静脉注入维替泊芬(剂量同上),此两组术后均避强光5d.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通过眼底镜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眼底视神经乳头损伤情况.结果 光动力118s小组造模后第1~6天眼底见视盘上半水肿,236s小组造模后30min左右眼底见视盘上半水肿伴视网膜出血,83s小组眼底视盘未出现明显异常改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光动力118s小组造模后30min可见到大鼠视盘上半部早期弱荧光,中后期视盘强荧光,造模≥14 d视盘上部始终低荧光.236s小组有视网膜血管阻塞.光动力83s小组、单纯光敏剂组、单纯激光组、空白对照组均未出现眼底及FFA典型改变.结论 维替泊芬联合689 nm激光光动力疗法诱导的rAION与人AION相同的眼底和FFA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功率密度下,578 nm激光引起的灰兔视网膜的改变,探讨影响激光对视网膜生物效应的因素。方法灰兔16只,32只眼,以波长578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汽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射眼底的激光功率密度分为435、869、1 304、1 739、2 174、2 608和3 043 mW/cm2 7组,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照光后24 h用检眼镜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视网膜的损伤,并行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波长为578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汽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 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照光条件下,其功率密度越高,视网膜损伤越重。结论在激光波长578 nm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功率密度是影响激光对灰兔视网膜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532 nm激光眼底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30例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30例.以532 nm激光行眼底光凝.术前及术后7、14和21 d用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查中央部及角膜周边6点处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细胞密度、变异系数、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和细胞面积标准差,比较其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差异.结果 532 nm激光光凝治疗CSC、DR,光凝前、光凝后上述角膜内皮细胞检测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532nm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激光的局部辐射对角膜内皮细胞不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色素兔眼底对维替泊芬(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的光敏反应及眼底组织损伤差别.方法 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42只,随机分为PDT治疗组、单纯激光组、单纯光敏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其中PDT治疗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20只,注射光敏剂10 min后接受功率密度为600 mW/cm2、波长为689 nm激光照射,照射时间15~83 s,能量密度15~50 J/cm2;单纯激光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20只,不注射光敏剂,仅接受激光照射;单纯光敏剂组和空白对照组青紫蓝兔和新西兰白兔各1只.于PDT后第1、3、7、30和60天对兔眼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光镜、电镜、免疫组化检查,观察不同色素兔眼底的损伤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PDT治疗组新西兰白兔接受能量密度25 J/cm2激光照射后1 d即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随能量增强明显增加;PDT后3~7 d,激光能量密度为20 J/cm2时新西兰白兔眼视网膜下亦可见出血,FFA检查光斑处可见明显的荧光素渗漏;PDT后30~60d,新西兰白兔视网膜下出血基本吸收,同时视网膜变薄,视网膜细胞减少,FFA检查光斑处呈片状低荧光.PDT治疗组青紫蓝兔接受能量密度30 J/cm2激光照射后1 d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出血量随能最增强而增加;PDT后3~7 d激光能量密度25 J/cm2时受照青紫蓝兔眼视网膜下可见出血,FFA检查光斑边缘荧光素渗漏;PDT后30~60 d视网膜色素增加,FFA检查光斑区呈现斑驳状低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凋亡细胞指数青紫蓝兔视网膜多于新西兰白兔,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电镜下青紫蓝兔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胞质内空泡状改变较新西兰白兔明显.单纯激光组和单纯光敏剂组兔眼底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PDT治疗后,新西兰白兔眼底的损伤以脉络膜为主,青紫蓝兔眼底的损伤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及其内视网膜为主,不同色素兔PDT治疗后眼底损伤部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倍频Nd:YAG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倍频Nd:YAG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及其在临床上作为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光源的安全性。方法以新西兰兔10只20眼为实验对象,倍频Nd:YAG激光(532nm)通过裂隙灯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照光功率密度为600、800、1000、1600和2000mW/cm2,照光时间为100s和200s,光斑直径为2mm。在照后第1h和24h进行眼底照相与组织病理学观察,初步确定在该照射条件下,倍频Nd:YAG激光的兔视网膜损伤阂值范围。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眼底镜与眼底荧光造影显示视网膜最小损伤剂晕为100J/cm2,光镜下出现损伤剂量为80J/cm2;视网膜激光损伤在24h内逐渐加重;能量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激光视网膜损伤程度与功率密度关系更为密切。结论532nm激光作为临床上PDT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光源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伴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及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缺血型CRVO伴ME及视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倍频Nd:YAG激光格栅状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弥漫性2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145例204只眼,以倍频Nd:YAG(532nm)激光行视网膜格栅状光凝治疗,治疗前后行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以及OCT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145例204只眼,89例114只眼视力提高,占55.9%(P0.01);66例88只眼黄斑区渗漏基本或大部分吸收,占43.1%(P0.01);65例91只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基本消退,占44.6%(P0.01)。结论倍频Nd:YAG激光格栅状光凝治疗弥漫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可显著改善视力、黄斑区渗漏和视网膜水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不同激光照射参数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眼底疾病中视网膜温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经典Pennis热传输方程建立视网膜温度分布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激光波长、功率密度及光斑直径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过程中对青紫蓝灰兔视网膜温度的影响.结果 当照光剂量相同时,578 nm激光引起的灰兔视网膜温升最大,532 nm激光次之,690 nm激光最小;随着激光功率密度及光斑直径的增加,视网膜温升也越高.结论 光动力学疗法治疗中严格控制照光参数对于防止不必要的视网膜热损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532nm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视网膜大动脉瘤22例22只眼,应用532nm激光,以直径100~150μm小光斑直接对瘤体光凝,对瘤体周围视网膜采用直径200~400μm光斑进行光凝,覆盖瘤体周围。曝光时间0·1~0·5s,功率0·3~0·9W,激光反应级别2~3级对光凝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结果随访5~24个月,视力增加者18只眼(82%),其中增加2行以上者8只眼;视力不增加者4只眼。随访期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2只眼,见瘤体萎缩、出血、渗出逐渐吸收,视力不增加者合并有黄斑出血、视网膜前或下出血及屈光间质混浊。结论532nm激光直接对视网膜大动脉瘤瘤体光凝,促瘤体闭塞以减少反复出血,缩短病程,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功能学的角度研究激光照射后视网膜功能的改变。方法健康灰兔6只共12只眼,按照激光进入眼底的功率密度分为正常组,阈值下组和阈值上组,每组4只兔眼。应用波长578.2 nm、脉宽20~40 ns的脉冲铜蒸汽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照光后1周用视觉电生理仪采集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判定激光对视网膜功能学的损害。结果暗视ERG中,阈值上组和阈值下组的Ab(uv)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暗适应最大电反应中,阈值上组与正常组的Ab(uv)差异显著,阈值下组与正常组的La(ms)差异显著。结论低于损伤阈值剂量的激光照射视网膜出现视网膜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光诱发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在其眼部的表型特征。方法:对C57BL/6J小鼠应用532nm倍频激光对右眼进行光凝,建立CNV模型。将转染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视网膜下腔,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确定模型稳定后,对实验眼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GFP阳性细胞在眼部的表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532nm半导体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532半导体纯绿激光视网膜光凝(RP)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532 nm半导体纯绿激光对164例324只眼DR患者行RP治疗,观察光凝前后患者视力、眼底及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变化.结果 随访3~20个月,在164例324只眼DR患者中,有效285只眼,总有效率87.9%.239只眼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PDR)中有效225只眼,有效率94.1%;95只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有效60只眼,有效率63.2%.PPDR视力提高或不变221只眼,占92.5%;PDR视力提高或不变66只眼,占69.5%.结论 RP治疗D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PPDR患者行RP治疗对控制和延缓病情发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光凝效果优于PDR.合理选择激光参数可以减少视网膜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倍频Nd:YAG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的效果.方法 对83例134只眼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以倍频Nd:YAG(532 nm)激光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视力和眼底视网膜血管的变化,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66例108只眼视力提高或无变化,占80.6%;17例26只眼视力下降,占19.4%;41例67只眼视网膜微血管瘤基本消退,占50.0%;19例31只眼视网膜微血管瘤大部分消退,占23.1%;6例10只眼视网膜微血管瘤部分消退,占7.4%;17例26只眼,视网膜微血管瘤局域小部分消退,占19.4%.结论 倍频Nd:YAG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眼底病变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532 nm激光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52例208只眼,分为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104例144只眼,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48例64只眼,均采用532 nm倍频Nd∶YAG激光行标准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或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对合并黄斑水肿者行局限光凝或格栅光凝。术后6~24个月随访,无灌注区或新生血管未消退者行补充光凝,观察各组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giography,FFA)及眼底视网膜病变进展变化。结果重度NPDR组视力提高和不变115只眼(占79.9%),PDR组视力提高和不变47只眼(占73.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眼底视网膜改变,重度NPDR组有效率81.9%,PDR组有效率7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9只眼因黄斑水肿行黄斑局限光凝或格栅光凝,24只眼水肿减轻或消退。结论采用激光治疗DR的临床疗效显著,重度NPDR组疗效好于PDR组,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有效的光凝治疗是稳定视力和延缓眼底病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患者周边视网膜变性的发生情况,评价对其行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后再行LASIK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拟行LASIK术的1015例2030只眼扩瞳后用Volk Digital WideField前置镜和三面镜详查眼底,对于囊样变性、格子样变性、干性裂孔、亚临床视网膜脱离等眼给予532nm激光预防性光凝,经随访稳定有效后再择期行LASIK手术(B组),其余未行眼底激光预防性光凝的手术患者为A组。观察两组术后1周、1和6个月、1年裸眼视力以及B组眼底情况。结果在1015例(2030只眼)中,发现周边视网膜变性共146例237只眼。A组937例1874只眼和B组72例106只眼患者LASIK手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裸眼视力差异无显著意义;B组患者LASIK手术后1和6个月、1年散瞳后复查眼底见视网膜病变程度稳定,变性区无进展和演化,无视网膜脱离发生。结论LASIK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眼底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有临床意义的周边视网膜变性在LASIK术前给予预防性激光光凝是安全和有效的,能够有效防止视网膜裂孔及脱离的发生,对LASIK术后的裸眼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激光功率密度对血卟啉单甲醚(HMME)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光动力效应的影响。方法以新西兰兔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为实验对象,HMME注射剂量为5mg/kg,波长532nm激光作为激发光源,眼底光斑能量密度为20J/cm2,功率密度分别为100、200、300和400mW/cm2,相匹配的照射时间分别为200、100、66和50s,照光时机为注射药物结束后5min之内。在PDT后第6小时和12小时,1、3和5天进行眼底观察、荧光眼底造影,并在眼底造影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时取照光部位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激光功率密度为100mW/cm2,PDT后第5天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选择性闭塞;功率密度为200mW/cm2时,PDT后第3天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选择性闭塞;功率密度为300mW/cm2时,PDT后第1天出现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PDT后第3天视网膜恢复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闭塞;功率密度为400mW/cm2时,PDT后第6h出现视网膜的非选择性损伤,PDT后第5天视网膜恢复正常,脉络膜毛细血管和大部分脉络膜大血管的闭塞。结论在激光能量密度相同时,其功率密度是影响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即随着功率密度的增加,生物学效应出现的时间提前,照射部位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大血管受累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脉宽20~40 ns、频率6 kHz的578.2 nm脉冲铜蒸气激光照射后不同黑色素含量兔视网膜的损伤阈值。方法以青紫蓝灰兔(16只,32只眼),新西兰大耳白兔(13只,26只眼)为实验对象,应用波长578.2mm,脉宽20~40ns的脉冲铜蒸气激光照射兔眼底视乳头下方的后极部,按照眼底功率密度将两组实验对象各分为五组,灰兔435 mW/cm~2、869 mW/cm~2、1 304 mW/cm~2、1948 mW/cm~2、2 898 mW/cm~2组和白兔869 mW/cm~2、1304 mW/cm~2、1593 mW/cm~2、2 174 mW/cm~2、3 043 mW/cm~2组。照光时间100 s,眼底光斑直径2 mm。照光后24 h检眼镜检查视网膜上的曝光点,眼底照相机检查和记录,组织病理学检查兔视网膜的损伤。结果波长578.2 nm,频率为6 kHz的铜蒸气激光,在眼底光斑直径为2 mm,照光时间为100 s的照光条件下,相同功率密度下灰兔视网膜损伤重于白兔。结论在照光时间相同和光斑大小不变的条件下,眼底色素含量是影响激光生物学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