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神经内镜技术与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接受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的30例HICH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接受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治疗的30例HICH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失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GOS评分及预后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GCS评分及B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相比于立体定向手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的近远期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下穿刺引流术治疗少量深部脑内血肿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4例(15~30 mL)深部脑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下穿刺引流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为研究组;采用保守治疗的26例患者为对照组。以治疗1周后GCS评分、1个月后mRS评分及3月后ADL评分为疗效及预后评价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在1周后血肿清除率、1周后GCS评分、1个月后mRS评分、3月后ADL分级方面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 <0.05),研究组再出血率、脑积水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 对于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的少量深部脑出血患者,可应用神经导航无框架立体定向引流术治疗,促进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颅底脑膜瘤与开颅手术相互关系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颅底脑膜瘤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再加手术治疗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再行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3例全部随访12~48月。其中12例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月缩小率为25.00%,48月缩小率为66.69%,肿瘤控制率100%。19例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再加手术治疗肿瘤控制率94.74%,无效率5.26%。12例行立体定向放射神经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肿瘤控制率91.67%无效率9.33%。结论:对于血运丰富的肿瘤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在开颅手术中出血少、损伤轻、肿瘤大部能全切。手术加主体定向放射治疗和手术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再加手术成为提高治脑膜瘤疗效的又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无框架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62例出血量40~70 mL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组)与保守疗法治疗(对照组).其中32例患者采用无框架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30例患者采用保守疗法.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无框架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存活患者中神经功能恢复,无框架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组优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无框架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组较保守疗法组疗效好,并且更客观、定位准确、便捷、安全.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ell L提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概念以来,此项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使临床放射治疗技术从X-ray引导放射治疗逐渐走向TC、MRI定位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和3D-,CRT);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以及近来出现分子、生物影像引导放射治疗(BGRT),其目的 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达到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治疗,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发生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与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HICH患者70例,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35例为内镜组,采用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治疗的35例为定向组,比较2组相关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术后1月死亡率及术后6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与内镜组比较,定向组的手术时间较短(t=-9.483,P=0.000),血肿清除率低于内镜组(t=-11.105,P=0.000);内镜组术后无再出血患者,定向组的再出血率显著高于内镜组(χ~2=9.032,P=0.003),内镜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定向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内镜组远期GOS评分优于定向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HICH,疗效优于立体定向血肿引流术。  相似文献   

7.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缪艳华  袁航 《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80-781
苍白球毁损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后因左旋多巴的临床应用逐步被取代。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脑功能解剖的进一步认识,对帕金森病,尤其是对口服药物效果差的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研究后,改变了苍白球毁损的靶点位置。我院在开展立体定向术5年余的基础上,于1999年起开展了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目前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对侧肢体的运动迟缓和强直、震颤及左旋多巴(L-Dopa)引起的随意运动障碍,对帕金森病引起的行走障碍也有一定效果。1临床资料 1999年9~12月共治疗了1…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黑质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所致的椎体外系疾病,以肌肉震颤、肌肉强直、运动活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PD疗效明显提高,立体定向毁损术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6年共收治PD患者30例,均行立体定向丘脑核毁损术,术后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神经内镜造瘘术与立体定向穿刺术分流治疗透明隔囊肿的疗效对比研究.方法 应用神经内镜系统经侧脑室行透明隔囊肿造瘘15例,立体定向技术行透明隔囊肿穿刺分流术22例.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1周复查头颅CT,两组有26例囊肿明显缩小(囊肿缩小>50%),多数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个月后回访神经内镜手术组,CT显示13例患者(86.7%)囊肿明显缩小,自觉症状改善者有增加,该组患者1例颅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治愈;立体定向手术组患者,CT显示10例患者(47.6%)囊肿明显缩小,自觉症状改善者亦有增加,1例失访,本组患者无并发症.结论 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治疗透明隔囊肿的近期疗效与立体定向穿刺术差异无显著性,但后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10.
常规放疗模式已经在临床应用了近百年,很难再提高疗效,三维立体定向放疗的发展为肺部肿瘤疗效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院利用美国瓦里安加速器、立体定向放疗设备,尝试开展大剂量、短疗程立体定向聚焦式放射治疗(SRT)肺部肿瘤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脑立体定向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是利用立体定向仪将射频针。经颅骨钻孔送到大脑边缘系统的相关核团中,通过电凝损毁相应核团,阻断某些神经之间的联系,从而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立体定向手术具有方法简便、定位准确、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4年1月应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18例。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该手术的护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的发展,国内外报道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顽固性癫痫的病例数明显增多。现结合文献,就SRS治疗顽固性癫痫在治疗机制、适应证、靶区设定、照射剂量、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熊丽 《当代护士》2004,(7):14-1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在局麻下上头架,选择钻孔点,穿刺造影,摄片,找到定向仪中心点后根据放大系数推算出X、Y、Z座标数值,使患者脑内目标点座标数值与定向仪上座标数值吻合(重叠),然后用定向仪上定向系统把手术器械准确地送到颅内目标点,完成定向手术.结果经治疗后,病人肢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仅有两例发生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立体定向技术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不仅定位更加精确,毁损灶更小,而且控制震颤和肌僵直的效果更好.在护理上应注意术中配合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相似文献   

14.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癌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融合立体定向技术和外科技术于一体,以治疗体部疾病为主的放射治疗方法,它采用伽玛射线几何聚焦方式,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一定剂量的伽玛射线集中照射于预照靶点,致死性的摧毁靶点内的组织,同时达到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74例脑移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立体定向放射(SRT)治疗,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全脑放射治疗(SRT+WBRT)。对比两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注意力、视觉构象能力、工作记忆、视觉记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执行能力及信息处理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色功能、交流障碍、运动障碍、情感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物理功能和认知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微侵袭神经外科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由于显微外科技术不断提高,血管内治疗的微导管技术曰趋成熟和栓塞材料不断更新,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不断发展,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业已形成独特的微侵袭综合治疗,且被广大临床医生所共识。血管内治疗,显微外科及立体定向放射技术有机结合,将最大限度提高脑AVM的治愈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现就有关脑AVM微侵袭治疗的部分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内镜手术、立体定向抽吸手术、导航辅助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术后对侧下肢肌力预后差异。方法: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经单纯内镜手术治疗17例(内镜组)、立体定向抽吸手术治疗的16例(立体定向组)和导航辅助内镜手术治疗的8例(导航内镜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术后CT显示不良事件、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肌力恢复情况等资料。结果: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皮层造瘘口大片梗塞或再次出血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血肿清除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肌力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之神经内镜手术清除基底节区血肿,导航辅助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抽吸手术对于促进术后肌力恢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拟行立体定向毁损治疗术前帕金森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情况,以期通过给予系统的干预措施减轻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方法选择2000-06/2003-06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择期拟行立体定向毁损治疗帕金森的患者56例。①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及立体定向相关知识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与开颅手术的区别、手术原理、术后恢复情况和对立体定向手术的相信度5个部分,满分100分,得分<60分为知识缺乏。②采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评定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分为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得分>9分为焦虑和抑郁。③在其入院次日上午8:30发放调查表,由患者独自填写。文化程度低不理解或视力不佳者,由作者逐条念出,让其本人评定,作者代为填写。结果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合格问卷56份,回收率93%。①立体定向手术相关知识得分情况:立体定向手术知识得分<60分的患者38例(68%),≥60分18例(32%)。②患者的焦虑、抑郁发生率:入院时焦虑的发生率30%(17/56),抑郁的发生率13%(7/56)。③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测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不同性别、年龄之间焦虑和抑郁状态差异无显著性,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立体定向手术相关知识患者之间焦虑和抑郁状态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拟行立体定向毁损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前存在较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受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立体定向手术的相关知识所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是我院神经外科近几年开展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创手术^[1],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科应用国产BH型机器人辅助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术对颅咽管瘤、胶质瘤、脑囊肿、精神病、癫痫、颅内出血、颅内金属异物、脑脓肿等疾病进行手术治疗共520例,效果良好。此手术定位精确,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痛苦小,手术安全可靠。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工作连续统一,心理护理工作到位,护理措施得当,无因护理不当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器人在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脑出血、脑肿瘤、脑脓肿等适合行立体定向手术的患者,利用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其中4例通过互联网行远程遥控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平均穿刺误差1.5mm,患者头部的创口〈1cm,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手术成本也大大降低。结论机器人在脑外科立体定向手术中应用安全,手术准确可靠;通过公共互联网应用机器人实施遥控操作手术突破了距离的限制,集医疗和计算机自动化为一体,使立体定向手术准确、创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