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 2)引起的肺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人群普遍易感,能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诊诊疗存在医患室内近距离接触,检查过程中患者喷嚏、咳嗽和恶心等反应均极易产生携带病毒的飞沫及气溶胶,且医患直接接触机会多,导致医患暴露风险明显增加。非疫情中心区域,大部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急诊患者多为无疫区接触及暴露的人群,如何在保障医疗安全和效果的同时,防范于未然、做好防护、避免医患院内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部相关症状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2月10日—3月2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327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采集鼻塞、流涕、嗅觉改变等鼻部相关症状、全身伴随症状及基础疾病等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在327例纳入研究的COVID-19患者中,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分别为33例(10.1%)、62例(19.0%)、146例(44.6%)、86例(26.3%);54例(16.5%)COVID-19患者合并鼻部相关症状,按不同症状发生的总例数统计,其中鼻塞35例(10.7%)、鼻腔干燥29例(8.9%)和嗅觉下降21例(6.4%),鼻痒 17例(5.2%)、喷嚏16例(4.9%)、鼻出血14例(4.3%)和流清涕11例(3.4%)。在各不同病情分型患者间,鼻部症状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92例(58.7%)COVID 19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存在,经过积极的综合治疗244例(74.6%)痊愈出院。结论COVID-19患者除了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之外,鼻塞、嗅觉下降等鼻腔局部症状并不少见。鼻部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医师不能忽视COVID-19患者鼻部疾病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2019年底,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 CoV 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从武汉开始席卷全国,目前疫情还在持续。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接触传播,密闭环境下存在气溶胶传播可能,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但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其潜伏期1~14 d,且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气管切开术,尤其是局麻下进行者,可产生大量飞沫和气溶胶,疫情期间存在巨大的院内感染的风险。本文依据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诊疗方案和措施,结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隔离病房行气管切开术的经验,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气管切开术的基本原则,总结不同类型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并提出在隔离区进行气管切开术时的操作及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5.
摘要:目的根据疫情期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面临的交叉感染风险和职业暴露危险,制订手术室管理策略,达到保障手术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目的。方法2020年1月25日—2020年3月8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完成手术29例。手术室从人员、物资、手术、环境、安全防护等方面入手,制定严格的管理策略,规范手术实施,并对医护人员防护效果及患者围手术期状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对患者术前临床观察以及直至术后14 d的跟踪随访,在29例手术中,无疑似、确诊和漏诊病例,无医护人员交叉感染,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制定严格有效的手术室管理策略,保证了疫情期间手术的正常及时开展,保护医护人员、手术患者安全有效,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气道改道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或全喉切除气管造瘘)的气道防护措施。方法随访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湘雅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气管切开术未拔管及全喉切除气管造瘘患者122例,并在2020年1月22日—2020年2月18日疫情期通过建立微信群和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气道防护及宣教,收集患者日常活动信息及身体状况信息。结果截止至2020年2月18日,122例随访患者均未出现确诊病例。结论在呼吸道传染病疫情期间对气道改道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气道防护指导,可以有效的降低此类患者的被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迅速,防控形势持续严峻,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作为医护人员防护难度高、感染风险大的高危科室之一,其住院手术诊疗流程也受肺炎疫情影响整体难以按常规开展。本文根据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工作特点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初步提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流程及防护相关建议,以供参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抗疫形势仍很严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潜伏期较长、传染能力强、人群普遍易感,给医护人员、患者和人民群众都造成了严重威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的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在疫情下仍需进行限期处理,因此在做好COVID-19排查和防控工作后,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做好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措施,协调手术各方,合理有序地开展手术治疗及患者术后的规范化管理,对疫情下救治喉癌和下咽癌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疫情期间,观察防喷溅面罩在发热隔离病房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吸氧面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3月在发热隔离病房使用吸氧面罩的气切患者13例,使用自制的防喷溅面罩防止患者从气切处通过飞沫、气溶胶喷溅污染周围环境及医务人员等,观察使用前后患者对环境的污染度、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痰液黏稠度的变化。结果气切患者使用防喷溅面罩后,对环境的污染度明显少于使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呼吸频率均保持在16~20次/min,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5%~100%,气道湿化效果满意。结论防喷溅面罩可减少气道分泌物对环境的污染,在COVID 19疫情期可以对患者本身和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防护。此方法不仅在COVID 19疫情期间可以使用,也可作为其他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甲流等)及日常工作的防护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摘要:目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期间部分援鄂医疗队员出现鼻出血的情况,探讨鼻出血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鼻出血的发生。方法纳入陆军军医大学第一批援鄂队员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鼻出血12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64份,分析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原因。并结合武汉疫情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文献指南,制定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环境湿度、预防使用药物、减少局部压迫、轻柔擦拭鼻腔、合理膳食营养及注意饮水休息,并对比干预前后的疗效。结果问卷有效回收64份,有效回收率100%,调查显示,回答空气干燥是鼻出血的主要原因的有39例,占60.9%。随访30d,无新增鼻出血队员,11例队员鼻出血停止,仅有1例队员仍有少量血丝,嘱其适当休息、加强营养、注意防护。干预前后鼻出血人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063, P<0.01)。结论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也最容易和病毒接触。鼻出血是威胁援鄂医疗队员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援鄂医疗队员鼻出血的发生,减少创面暴露,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了解疫情期间耳鼻咽喉科就诊疾病谱变化情况及苏州市民急诊就医需求保障情况。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因疫情仅保留急诊期间行电子鼻咽喉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021年同期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样本量分别为1 393和2 457例。研究组中急重症占比高于对照组,增加了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日检查例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日检查中急重症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咽内异物、咽及喉咽部恶性肿瘤、喉麻痹、鼻咽部新生物及鼻出血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检查中非急重症数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咽炎、喉癌前病变、喉及喉咽部良性病变、喉的慢性炎症、喉囊肿、术后复查和其他数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研究组≤18岁、46~60岁和≥61岁的患者占比分别较对照组减少了1.8%、1.7%和3.3%,19~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的方式,对COVID-19感染后出现咳嗽症状的相关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通过本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在关于有无咳嗽问题的1 116份有效问卷中,有1 015例(90.9%)在COVID-19感染后出现了咳嗽症状;在关于咳嗽出现时间这一问题的1 012份有效问卷中,805例(79.5%)在感染后5 d内开始出现咳嗽;在关于咳嗽消失时间这一问题的979份有效问卷中,640例(65.3%)在感染14 d后咳嗽症状消失。COVID-19感染后咳嗽患者中966例(95.2%)患者伴有咳痰,且以刺激性咳嗽,偶伴少量黏痰居多。各因素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统计:(1)不同性别、吸烟/吸二手烟和感染后针对咳嗽的用药情况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3个月内上呼吸道感染史、肺部基础疾病史、慢性咳嗽病史和COVID-19疫苗接种情况的对COVID-19感染后咳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咳嗽的1 015例患者中695例患者针对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