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源CT测量心周脂肪组织(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体积、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EAT/PAT比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23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心周脂肪组织作为腹腔内脏脂肪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在评定心周脂肪诸多临床研究较少,但是通过双源CT、MRI及心脏超声检查等影像技术,多能证实心周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相关性。本文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心周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结构?变异及与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多层螺旋CT (MSCT)增强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处理,观察?测量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1057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面积 > 70%诊为冠心病352例?资料显示左侧优势型的冠心病发病数相对较少,而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角度较大?主干较短?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动脉窦之外变异与冠心病发生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M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管径?三维形态结构;冠状动脉的某些结构如开口变异等可能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的三维形态结构、变异及与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关系。【方法】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处理,观察、测量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成功进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1057人.发现冠状动脉狭窄面积〉70%诊为冠心病352例。资料显示左侧优势型的冠心病发病数相对较少,而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角度较大、主干较短、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动脉窦之外变异与冠心病发生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M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管径、三维形态结构;冠状动脉的某些结构如开口变异等可能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47-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4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利用CT值定性分析不同类型斑块的性质程度,计算斑块的数目和构成比例,计算血管的狭窄程度,分析与不同性质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斑块检出率显著升高(P<0.05);根据相关标准计算出四支主要血管的狭窄程度,结构提示血管的狭窄性和斑块的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P>0.05)。结论:64层螺旋CT在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hilps brilliance64排128层CT对150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CTA)检查,观察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分支的夹角、斑块到LAD与LCX分支的距离,分析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50例患者左冠状动脉LAD与LCX分支夹角平均为(85.2±6.5)°,有斑块患者左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平均为(92.2±9.7)°,无斑块者左冠状动脉分支角度平均为(79.3±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斑块与左冠状动脉分叉处距离平均(13.5±3.2)mm,Sperarmen相关分析显示LAD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又处的距离之间存在负相关(r=-0.436,P〈0.05),LCX斑块与分又处距离平均(4.5±0.4)mm,Sperarmen相关分析显示LCX分叉角度与斑块距分叉处的距离之间无相关性(r=-0.212,P〉0.05)。结论:左冠状动脉分叉角度与左冠状动脉斑块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Xiao XG  Xie DX  Shen BZ  Han X  Li AY  Ma ZW  Zhao M  Zhang JL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6):3247-3250
目的 分析离体冠状动脉内不同病理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范围,探讨利用CT值对不同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5例离体心脏标本,其中冠状动脉内含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心脏标本9例.将造影剂稀释后,注入冠状动脉标本内,分别应用16排、64排螺旋CT机对标本进行薄层扫描,对发现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CT值测量后,制成切片,进行病理分型.结果 CT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8个,通过与病理对照,得出当管腔CT值约为370 HU时,16排CT的测量结果为软斑块的平均CT值为(53±12)HU,纤维斑块的平均CT值为(106±17)HU,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为(429±94)HU;64排CT的测量结果为软斑块的平均CT值为(51±13)HU,纤维斑块的平均CT值为(110±19)HU,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为(435±87)HU.3种类型斑块间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软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纤维斑块,纤维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钙化斑块.16排和64排螺旋CT对3种类型斑块的CT值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CT可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无创性评价,CT值是鉴别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准确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Li Y  Yang L  Wang XJ  Zhao XH  Zhao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6):3243-3246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64-MS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61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在5~20 d内行64层MSCT冠状动脉成像(CTA)和血管造影(CAG)检查,其中男52例、女9例,平均年龄58岁±11岁.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按照4分标准对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4支血管分别进行评价.CTA与CAG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以50%为界,对以上4支血管进行评价.对比分析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和<50%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假阴性等指标.根据斑块的成分将其分为钙化和非钙化斑块两组,对二者所导致的管腔狭窄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所有61例患者均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影像,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为(3.57±0.18)分.CTA与CAG对比,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灵敏度为95.45%、特异度为96.15%、假阳性率为3.85%、假阴性率4.55%、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97.40%.对于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显著性狭窄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85.71%;对于钙化斑块所致的显著性狭窄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33%和31.57%.结论 64-MSCT可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硬化所致狭窄性病变,可用于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对于钙化斑块所导致的管腔狭窄的判断特异度低.  相似文献   

9.
曹晓红  陈平  陈树  张敏 《四川医学》2013,(9):1332-1334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双源CT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我院236例老年患者行双源CT检查,依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三组,分别为冠状动脉病变<50%组,50%≤冠状动脉病变<75%组,冠状动脉病变≥75%组,并依累及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对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对其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观察两组的冠脉病变程度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对IMT、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75%组与冠状动脉病变<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组的比较显示,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越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颈动脉病变程度与双源CT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心外膜脂肪组织是围绕在心肌与冠状动脉周围的一种特殊内脏脂肪组织,可产生内源性促炎因子,通过旁分泌途径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CT测量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密度可能为早期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分层提供影像学依据。该文主要就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密度的方法及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别分析心外膜脂肪(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心周脂肪(Pericardial adipose tissue,PA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比较其优劣。方法对104例受检者进行CTA检查,在钙化积分图像基础上测量心外膜脂肪和心周脂肪体积,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结果 EAT体积与PAT体积具有显著相关性(r=0.877,P0.01);两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Gensini积分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2支、3支冠脉病变的EAT、PAT体积大于单支病变(P0.05),2支、3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提示两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相仿。结论 EAT体积与PAT体积显著相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志高  孙国伟 《医学综述》2014,(14):2575-2576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间的脂肪组织。多项研究显示,EAT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方法测量EAT正逐渐开展,为EAT与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该文通过总结EAT与冠心病的关系,为更好地指导EAT测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CVD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EAT)通过分泌外泌体(EXO)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AS进展,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EAT中的关键基因,探讨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联合CAD患者EXO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推测EAT来源EXO间DEGs并进行验证,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探讨EAT在CAD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EAT的数据集GSE64554、GSE120774,根据临床信息将EAT的测序数据分为CAD组和健康对照组,使用R语言及相关软件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使用R语言筛选CAD组与健康对照组EAT间DEGs,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评估所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参与其调控的转录因子。构建GSE64554数据集中EAT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获取同CAD表型相关的基因模块,将所获EAT间DEGs与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5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上述患者按照不同狭窄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分组,分别探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个数、斑块面积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性(P<0.05);同时不同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能够提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特别适用于体检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动态观察,值得广泛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15.
超声测量冠心病心外膜脂肪组织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的超声心动图表现,分析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D患者53例作为CHD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40例作为正常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超声EAT测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统计所有患者超声测量的右心室前壁舒张末期、收缩末期EAT厚度,应用ROC曲线分析法分析其对CHD的诊断价值。结果:CHD组患者右心室前壁舒张、收缩末期EAT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患者右心室前壁收缩末期心外膜脂肪组织增厚程度明显高于舒张末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EAT厚度>4.5mm诊断CHD,在舒张末期时,敏感度为93.26%,特异度为73.2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6,在收缩末期时,敏感度为96.53%,特异度为79.49%,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结论:CHD患者右心室前壁舒张、收缩末期EAT明显增厚,收缩末期EAT增厚程度更为显著,超声测量收缩末期EAT厚度可作为检查冠心病新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变化与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CAD)的发生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筛选健康人群120例(对照组),经临床确诊单纯2型糖尿病25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糖尿病并发CAD患者24例(CAD组)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69例;男性86例,女性83例,平均(64.77±14.80)岁.利用超声心动图于左室长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及剑下四腔心切面分别测量右室前壁、左室后壁、心尖部及右室游离壁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对相同部位心外膜脂肪组织的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组间比较.结果 对照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CAD组右室前壁各组EAT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测部位EAT厚度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各观测部位EAT厚度均较对照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2型糖尿病组与对照组各观测部位EA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T的增厚与2型糖尿病CAD的发生存在正相关;超声心动图可以便捷、有效地评价EAT的增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CA)、股动脉(FA)、股浅动脉(SFA)、胭动脉(PA)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者36例,选冠状动脉照造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颈、股、股浅月、国动脉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股、股浅、月国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CHD)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5例作为CHD组,选择不明原因有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觉的患者65例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其左、右颈动脉、股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结果CHD组TC、TG、LDL-C、GLU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股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明显多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显著,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及早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肱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肱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49名.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114名患者为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正常除外冠心病的患者共35名为对照组.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所有患者右侧肱动脉内径、IMT并计算半径与IMT的比值(R/IMT)并进行两组患者间的比较;分析影响肱动脉IMT的危险因素.结果:肱动脉IMT(r=0.301,P=0.000)和R/IMT(r=-0.268,P=0.001)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冠心病组患者肱动脉IMT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66);肱动脉内径及肱动脉IMT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r分别为0.181和0.230,P=0.038和0.00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肱动脉IMT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和空腹血糖.结论:肱动脉IMT与年龄呈正性直线相关,肱动脉IMT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别以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心肌灌注显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确定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的准确性.方法 35例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负荷加静息99m锝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显像,其中20例患者有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未使用心率控制药物.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情况分为无明显狭窄、<50%狭窄和≥50%狭窄.心肌灌注显像的结果分为显示正常、可逆或不可逆灌注缺损.进行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程度与供血区心肌灌注情况的对应比较,计算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达到98.4%,27个冠状动脉分支无明显狭窄,其中23个(85%)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9个分支有<50%狭窄,69个分支有≥50%狭窄,其中50个(64%)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阳性,而有≥50%狭窄的分支中23个(33%)分支对应的SPECT结果为阴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预示心肌缺血的最佳分界点是≥58%,以此为界点,CT冠状动脉造影预示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65%.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6%.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和SPECT为诊断冠心病提供了相互补充的信息.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较准确的除外有心肌灌注异常的冠心病,但预测心肌缺血的能力有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优良的图像质量,并较为可靠地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